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探索

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探索

时间:2022-11-21 10:47:24 关键词: 教育背景 大学生 双创教育
摘要:目前,我国双创教育以活动课程为主,主要有比赛、竞赛、社团活动等,对学生的双创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进行双创教育过程中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较为零散,未能对学生双创进行很好的引导。

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探索

[摘要]大学生双创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不但需要专门的双创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更需要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然而,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师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强双创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双创教育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从这一时间起,双创教育被誉为“第三本教育护照”逐渐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进入21世纪,我国更加重视大学生双创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大学生双创计划训练”等项目。在双创教育发端与勃兴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从此通识教育得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复旦大学在全国较早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之后,国内高校纷纷仿效,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是通识教育与双创教育共同的培养目标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本身即是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通识教育是东西方文化演化的产物,其源头在中国可溯至先秦儒家及诸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西方则溯至希腊的自由教育,它反映了人类文明传承的普遍要求。在中国教育史上,先秦时期,中国创立“辟雍”“泮宫”等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及私学,形成以中华“元典”为载体,以官学、私学为媒介的通识教育传统;儒家的“通识”教育观,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通才。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文化的“自由教育”传统,是当今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源头。公元前8世纪问世的《荷马史诗》,成为欧美通识课程的最早经典。“自由教育”一词,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为后世所继承,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具体含义。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儒学教育,还是西方历史上的自由教育,由于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虽然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中才能得到恰当而充分的解释,但是均具有朴素的通识教育观,均是理性的文化批判产物,它们构成了当今东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产生于理性化、专业分化,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是从理念到实践系统论述美国通识教育的经典文献。该书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于培养年轻人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可见,培养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在我国,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是一个英译舶来词。通识教育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后,相关研究人员从性质、目的、内容等层面对它通识教育做出了阐释和说明。通过历史知识的教育,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自然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世界。可见,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均认可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

(二)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是双创教育的核心

关于双创的培养目标,长期从事双创教育研究的雷家骕教授认为:“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看,二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陈希认为:“双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双创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诊断在教育界达成了共识。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是认识主体的一种独立怀疑精神、自觉反思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的集合体,是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内在驱动力。但是,科学的批判精神是基于智慧的理性思维。马克思指出:“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即马克思主义观的批判精神强调了批判对理性的依赖性,主张批判是理性与激情相统一的创造过程。因此,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实质也是通过培养大学生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较好地实现创新与创业。

二、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双创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双创教育现状

已形成良好的双创外部环境。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双创教育,从1998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双创计划大赛至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双创教育的相关政策。主要文件有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双创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2012年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一起出台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等,开启了我国政府支持双创教育的时代,为双创教育的推进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双创实践等,为双创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已形成三种双创教育模式。1998年至今,我国双创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双创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形成三种双创教育模式。第一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双创教育为代表,提倡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进行双创教育,主要强调提高大学生双创教育意识和完善大学生双创知识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双创的综合能力。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大学为典型代表,提倡双创知识、技能培养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此类模式认为双创基本素养的提升是帮助学生发展个人能力迅速成长的良好途径,并通过与社会实践结合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站稳脚步。第三种模式在既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又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服务,这种模式提倡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双创基本素质,此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

(二)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双创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而非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

当前,许多高校将双创教育视为是对现有专业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缺乏通识教育的双创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能称得上“工匠”或“生意人”,难以发展为“科学家”和“企业家”。因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专业教育强调技术或技能,而通识教育首先看重的人,重在人的自我完善。人的自我完善是通过不断的理性的自我批判而实现。双创通识教育不但需要专门的双创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更需要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大学生通过学习双创领域大家感兴趣的、共同的文化知识及思维习惯,掌握双创的历史规律,形成自己对双创的独特性理解,养成双创应有的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破除仅接受专业教育造成的狭隘视野,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双创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2.速成式、就业式和精英式的双创教育观与通识教育观相悖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功利性双创教育观念,一方面认为双创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把双创教育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忽略了双创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双创精神和双创意识以及能力培养,忽略了双创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认为双创教育是就业教育,把双创教育视为提高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教育,把双创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忽视了双创教育的教育意义。在这种速成式、就业式的双创教育观指引下,很多高校将双创课程设置在大学后半段特别是集中在大四时段,与通识教育要求在大学整个阶段都要开展相关教育的理念不符。同时,在就业式的双创教育观指引下,很多高校更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双创能力的培养,而就业能力强并不必然双创能力强。此外,很多教育管理者认为双创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指导,是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开展的,不能真正理解双创对人才素质培养价值,不能将双创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双创教育应针对有意创业的学生进行,主要对他们进行创业项目、创业流程、创业注意事项等教育。这种精英式双创教育观必然摈弃通识教育观对全体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3.具有实际经验能运用理性批判思维指导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缺乏

教师是教育的三要素之一,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文献了解,国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较为完备,主要由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教师、成功人士、创业家、政府官员等组成,他们熟悉创业的整个流程,参与过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了解企业成长的特点和运营规律,能运用理性的批判思维指导双创教育。在国内,高校双创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目前,高校双创的组成人员多由一些学术专家、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就业部门指导教师等组成,鲜有具有创业经历教师和创业成功人士参与。这部分人一般都参加过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较为缺乏,所以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生动贴近讲述创业的流程、操作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也没有较强的说服力来引导学生双创。很多担任创业课程或创业培训的教师仍习惯于理论教学,照本宣科,采用“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式,片面讲解双创的理论知识,对于双创实践较少甚至不讲授。这种双创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思维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双创教育对我国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4.双创教育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的大学双创教育不能贯彻通识教育蕴含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认识不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对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双创教育既包括理论教育,也必须含有实践活动,是一种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育形态。当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停留在片面的知识传授上,双创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不成熟。一方面表现在未将双创教育与高校的项目研究相结合,高校双创教育仅停留在双创理论教学上,成为无源之水,致使高校学生双创成功率不高。另一方面,高校双创教育没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缺乏与企业联系与合作,导致在双创教育过程中缺乏企业对学生双创进行指导,学生也不能直接进入企业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双创教育成业无本之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只是引入了一些课程,进行了一些零散的双创竞赛活动以及个别学生进行了一些自发双创,存在严重的实践瓶颈,导致双创教育发展受阻。

三、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好理念:以通识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以培养学生“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的创新教育。双创教育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素养综合性人才;双创教育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的一种素质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双创素养。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善于用理性的批判思维去思考双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满足未来双创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识教育正是通过非正规教育形式让全面提升自己,让学生在丰富的教育形式中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双创素养。另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双创失败将成为常态,因此,大学生抗压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除专业教育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双创通识教育,通过研读双创成功和失败经典案例,提高学生抗压能力。

(二)好老师:打造高素质双创教育师资

师资队伍是大学双创教育的关键,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开展。双创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双创教育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才能学会运用理性的批判思维去解决遇到的难题。双创教师应积极开展双创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参加双创教育培训,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双创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中,提高双创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校友资源,聘请社会上的双创成功人士担任兼职双创教师,在学校为学生开设双创课程、讲座、培训等,并为专职双创教师进行培训,为专职教师搭建实训平台,从而构建理论与实践、专职和兼职互补的高素质双创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只有具备充足的高素质双创教育师资,才能够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开展双创教育,才能够从大一开始即给予全体学生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双创教育。

(三)好课程:加强双创教育课程改革

双创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双创教育以活动课程为主,主要有比赛、竞赛、社团活动等,对学生的双创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进行双创教育过程中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较为零散,未能对学生双创进行很好的引导。不管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还是社会实践均不应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还应包括品格的塑造,强调理性的批判思维的熏陶和养成等,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首先,利用学科课程,加强学生的双创教育。双创教育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从跨学科通识教育的视角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合理安排双创相关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年级有针对性的学习双创相关知识。大一进行双创课程体验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双创的内涵,提高双创意识;大二进行加速双创课程教学,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创业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大三进行双创过程的具体教学如企业融资、创业计划、家庭管理机制、风险资本和增值资本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企业的运作;大四对学生进行双创的实操训练教学如公司创业、创业实战案例研究、创业者营销、战略及结构等,让学生了解创业动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将双创的理念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之中,使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的基础上提高双创能力。其次,继续将活动课程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阵地。活动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学生普遍热衷于活动课程,在大学生双创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继续依托现已开展的“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双创竞赛、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开展创业之星评选、创业训练营等双创活动,扩大各类创业活动的参与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竞赛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双创体验,提高学生双创意识及能力。再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双创实践教学。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走出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实践。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及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以年的创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请企业成功人士走进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双创教育。学校可以邀请成功校友、成功企业家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创业过程,以及创业的困难,让学生对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新个性品质、创业核心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四)好模式:加强双创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

双创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将双创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并带动企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双创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是加强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一方面将高校双创教育与科研项目结合,提高创业的科技水平以及成功率,另一方面将双创教育与企业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作用,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以及场地、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对于学校和企业,大学科技园建设是一种互动互利式的关系。一方面企业从大学科技园得到最新的科研成果,从而使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得到企业支持,科研项目能更快更好完成,双创教育也能在企业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高校可以和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计划,不仅能鼓励学校内部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不同等级和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帮助传播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同时企业通过大量成功与失败案例作为教案,贯穿着谋略、技巧与方法,从操作层面为学生双创教育提供指导,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连接高校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建立产学研网络平台。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网络平台对于双创产学研平台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产学研信息,使合作双方能及时了解信息。其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项目洽谈和对接,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协调、推动等,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最后,通过平台,利用文字或视频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难题与需求、科研最新进展等,为技术需求方、成果提供方在线获取信息,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总之,网络平台有效改善产学研合作中信息不对称、流通不畅等问题,对于产学研平台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以及高校应共同建立产学研网络平台,采取有效的运作机制,健全网络平台的功能,从而使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小霞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