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成长论文

大学生成长论文

时间:2022-04-17 11:49:45 关键词: 大学生成长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发展所需的强大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尽管当代青年在成长环境和生存环境上与一代伟人的青年时代不同,但等伟人的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是值得当代青年去学习和弘扬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树立远大理想,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磨砺自己的意志,做到身心两健,文武双全。当代大学生要把握好自己和祖国的前途,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成长论文

大学生成长论文:青年时期的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

【摘 要】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一生的奋斗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远大理想,拥有刻苦求学的精神,磨砺顽强的意志,这对当今青年来说仍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当年的成长经历,积极借鉴的成长经验,帮助自己尽快成长。

【关键词】青年 当代大学生 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1]曾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2]

一、解读青年时期的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品质

(一)立志高远,胸怀天下,关注国家兴亡和民生疾苦。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在成才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刻苦学习,不停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忧国忧民。青年时代他就远离家乡,放弃最初当教员的梦想;也不选择安逸的图书管理员工作,而是在枪林弹雨中,舍家为国,带领中国的劳苦大众进行革命。

(二)严谨刻苦的求学精神和科学深入的实践精神。读书破万卷,革命万里行。从小就酷爱读书、学习和思考。他读《醒世良言》,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 , 感受到国家前途赋予的使 命感,决心为国奋斗。16岁的熟读梁启超和其他启蒙学者唤醒中国青年人的文章和革命党的报纸,立志改造社会,不做迂腐的学者,对学习内容和读书心得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学西方政治和科学的经典著作。他还注重理论研究,结合革命实践提炼理论精髓,注重舆论导向的作用。青年时期的便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文章以及《沁园春 ・雪》等经典诗篇。

(三)热爱运动,锻炼身体,磨砺意志。读书时期就坚持冷水洗澡,早起晨练,酷爱登山和游泳。他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17次畅游长江,73岁高龄还能横渡长江,“胜似闲庭信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感觉欢畅淋漓,气势豪迈,显示出对事业和理想充满信心。

(四)结交良师益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读期间,因学习刻苦和才华出众深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器重。他与蔡和森、萧子升、陈章甫等人创建新民学会,随后又与萧子升等24名青年到北京会合,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工作,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革命战友。

二、青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一)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加强社会责任感。从小胸怀祖国,心系国家前途、投身革命。当代大学生应该胸怀祖国,把肩负国家建设、实现中国梦作为己任。不少大学生拥有读书是光宗耀祖、为了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的庸俗观念。大学生应该心怀国家,把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的理想结合起来。

(二)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多读书多思考。崇尚读书,诗词歌赋、文韬武略,主动学习的精神贯穿其一生,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国的学生在其“十年寒窗”阶段,多半都会有“挑灯夜读”的经历,然而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似乎就彻底解放了。进入大学后,比起书本知识更关注网络游戏,比起思考书本习题更喜欢讨论花边新闻,工作之后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健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身w是革命的本钱,真正的健康的身心健康。然而,当代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参与度并不高,大多数的大学生课余时间更多的是选择坐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或看网络电视。每年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头晕怕热普遍存在,突然晕倒者更不在少数。

(四)多参加学校活动,多结交良师益友。当代大学生的“宅”,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同学除了上课就“宅”在宿舍。当代大学生应该“宅”在“路”上,“宅”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宅”在现实的朋友圈,“宅”在求知和反复实践探索中。此时的“宅”就是一种正能量的专注与陶醉。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发展所需的强大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尽管当代青年在成长环境和生存环境上与一代伟人的青年时代不同,但等伟人的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是值得当代青年去学习和弘扬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树立远大理想,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磨砺自己的意志,做到身心两健,文武双全。当代大学生要把握好自己和祖国的前途,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成长论文:论长征精神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摘 要 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纪律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长征精神 大学生 成长成才

70 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主力红军部队,以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战胜千难万险,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取得了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不仅因为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而载入史册,更因为它锤炼熔铸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而彪炳千秋。长征精神是红军百折不挠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升华。70 年的岁月沧桑,不仅丝毫未损长征精神的神奇魅力,反而更凸现出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对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长征精神内涵

(1)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当时严峻形势的打压面前,革命者并没有屈服,而是积极探索成功的方向,开始战略大转移,漫漫的两万五千里,克服了雄关险隘的阻隔,摆脱了敌人的包抄合围,依靠坚定的信仰,向着理想,不断前进,最终获得了长征的胜利。

(2)百折不系母锩意志。红军长征是在十分艰难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环境下进行的,遥远的路途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是这些都没有停滞红军前进的脚步,他们以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生与死的边缘,战胜了各种困难。

(3)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长征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域的红军队伍并肩作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援,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这种凝聚力帮助他们打败了武力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这种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使得中国红军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集体,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一步一步走向革命的胜利。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紧密依靠群众,是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革命者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关爱人民群众,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能够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千方百计的支援红军作战,成就了长征胜利这一伟大传奇。

2 当代大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军队在长征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日新月异,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以一贯之的。学习实践长征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习长征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长征的历史已经远离我们70周年。很多人心目中的长征是通过书本得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逐渐对长征失去了记忆。尤其当今社会的许多青少年更是对长征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长征一无所知。面对这种形势,学习长征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2)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条件如何变化,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的伟大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长征胜利70年后的今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长征。在新长征道路上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当代大学生是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如果不了解长征,就不了解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就难以把握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3 长征精神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1)助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力量。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红军将士之所能忍饥受冻,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走上抗日前线,其根本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崇高执着的追求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所在,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对大学生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四信",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绝不动摇。

(2)助力当代大学生团结协作的力量。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的惊天地、泣鬼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多数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和判断问题往往都以"我"作为衡量标准,不太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交往困难。

(3)助力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力量。长征胜利,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的胜利。长征前和长征初期,由于党内主要领导者脱离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的节节失利。

(4)助力当代大学生心系群众的力量。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红军路线坚定不移的出发点,也是红军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的根本原因。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宏伟的开创性事业。

红军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是不朽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鼓舞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成长论文:合理定位支点 为见学生成长助力

[关键词]见学生培养;原则;方法

按上级文件精神要求,我校从2009秋季学期开始接收见学生。到目前为止在我校见习的大学生共有17人,涉及13个专业学科方向,分别是数学、语文、英语、网络、美术、音乐、数控、焊接、物理、体育、模具、艺术设计、经管等。这些大学生深入学校见习锻炼,为我校带来新的气息,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方法多,视野宽,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学校通过两年多对见学生的培养与管理,我们认为合理定位支点、为见学生成长助力是加强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最佳途径。

一、建立组织,形成机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学校成立了见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管理机构,由校办主任牵头成立了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我校接收的见学生的管理工作,形成了见学生管理的网络,便于上传下达相关文件精神,更为及时反馈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开展有效管理建立了良好的机制。

学校针对我校见学生青年群体的特点(见习人员数量大、专业覆盖面宽、专业技能层次差异较大、教育教学能力偏低和经验缺乏),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让所有教师明确:通过学校的见习,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将生力军培养成主力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潜在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见习岗位、见习单位、见习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如何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搭建好这个学习、工作并从中得到锻炼的平台是我校上下认真思考的问题。平台搭建好了才能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创设应有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从教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心理需求。

大学生见习是大学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我国现行人事制度下的一种做法,通过在我校见习提高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不久的将来在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做好铺垫。

二、找准支点,发挥特长,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提供契机

针对我校接收的见学生的专业分布特点和我校各专业学科发展的实际,将大学生按专业和个人能力水平分配到不同教育教学岗位。有教学、实训、培训、招生等岗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成长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相结合。全方位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例如:哈师大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张静老师,在高中和大学期间数学基本功扎实,教育理论应用比较自如,教学方法新颖,班级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见习半学期后学校大胆启用她担任高三数学高考辅导教师,她采用“低基础、小步子、慢行走、渐提高”的原则方法和今年中职升高职考试全区前十名中有七名学生是她执教的,单项和平均成绩均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孙兴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给学校设计彩页的招生简章,连续三年设计制作贺年卡,并给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基地进行设计方案的指导,深受师生好评,代表我省参加全国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类专业学科 说课大赛----美术欣赏,获得二等奖,为省、区、校赢得了荣誉;见学生王中华,在高中学习电工电子专业,在大专学习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两年多见习期间自考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本科,动手能力强,知识面较宽,平时兢兢业业,学校大胆聘请他担任普通高中班的信息技术课,深受学生的欢迎……针对不同见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给他们创造成长和锻炼的机会,使之在锻炼中成L、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感受职业的乐趣、在体验职业中创造价值、在品味价值的过程中感悟人格的尊严,使之更加坚定信心,为更好地从教、终身从教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全面关注、一视同仁、切实解决见学生的后顾之忧

见学生最普遍、最迫切的心理需求是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见习单位最想得到的是学习和进修的机会。结合见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具体采取了如下办法:

第一,深化见学生的发展规划,从定制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入手,帮助大学生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使之在学校见习期间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第二,鼓励和支持见学生参加国培、省培以及其他行业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三年来见学生中有1 人参加了部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13人次见学生参加了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其他各种行业培训的有23人次,校内培训多次。第三,学校利用创业基地的优势对见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培训,教育引导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以进取、求实的心态应对就业、择业、创业带来的竞争和压力;鼓励他们接受社会挑战。第四,学校在职称评定,优、先、模评选、发放各种福利时,一视同仁,与正式职工一样待遇,使之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加强了学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年来有12人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有36人次在论文评选、课件制作、公开课以及其他基本功竞赛中获得省、地级的奖励。上述成绩的取得无疑对专业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成长论文: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目标与过程培养探讨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成长与目标实现程度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育人的工作的实施质量,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就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及认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凝练的过程展开探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重视“目标与过程”,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汉区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对各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求。本文试就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目标与过程培养进行探讨。

1 成长的概念与成长目标

成长,即长大,长成成人,泛指动物或事物走向成熟的^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又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1]。成长的人生意义在于成长中,会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自立,会学会很多很多;在于会认知:真、假、善、恶、美、丑。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需思考以及亲身经历的过程。但是,很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成长的概念、目标并不明确,认为处理人事等工作能力的提升即是成长。《周易》有言: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这说明,工作能力的提升只是一个基本的过程,只能称之为“进步”而不能定义为成长。笔者认为,真正的成长,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明确自身能力特点,克服短处,改进不足之处,发挥特长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理念,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这里所说的核心竞争力理念,是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对工作价值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工作模式,是一种在任何工作中都能找到切入点的工作理念,具有一种有自身特色、独一无二的特质。

成长目标,即根据个人兴趣及所拥有的基本能力和当下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生存状态的过程,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方向中关键和重要问题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一时的需要或功利目的轻易改变方向。针对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目标分为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学习目标致力于发展熟练的新技能、掌握新方法和新概念。生活目标则通过寻求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能够顺利完成新任务,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 Machr和Nicholls提出三种目标:任务目标、自我目标和社会目标。其中社会目标包含社会赞许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社会交往目标。往往社会赞许能促使青少年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没有兴趣的任务时表现出较大的坚持性。人是需要不断进步的,勇于尝试和直面困难才能有长足发展,固步自封则难以为继。[2]因此,当个人的一定成长目标激发出其学习动机时,动机就成为了其成长目标与成长结果中的桥梁,成为实现成功成才不可忽略的因素,有时甚至成为学习的直接目的。由此,不同的成长目标激发学生产生不同的动机过程,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

2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过程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理念,笔者以为,需要经过三个过程:认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凝练的过程。

2.1 认知的过程

认知是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年轻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首先完成的一项工作。许多刚刚成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同学,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都很优秀,但是很难具体策划、完成一项活动,或者策划的活动无法审批通过,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工作基础、背景、环境的认知,以至于设计的活动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具有可行性。认知工作基础、背景、环境,应该是本着客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态进行,这是一个“接纳”为主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评价”为主的过程,重点要知道“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样”。当然,在认知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昨天、今天、明天连起来看,要既看到现状,又要看到发展趋势。

认知首先是对我国国情及当今国际形势的认知。熟悉我国国情,了解当今国际形势,才能知道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才能明白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站在足够的高度去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才能把握一切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其次是对省情、校情的认知。各省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其工作重点也各有不同;各地方高校更是具有自身的特色,其工作重心往往是结合省情、校情决定的。只有把握省情、校情,才能找到开展工作的具体方向,才能使自身工作富有意义,才能保证组织活动的可行性。再次是对同学意愿的认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更喜欢和本民族的学生相处,只有清楚什么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什么对同学们有益,什么样的方法容易为同学们所接受,才能保证学习、生活影响力和覆盖面,才能起到实际作用。最后,是对自身职责的认知。职责决定了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自身则决定“怎么做”。明确职责,辅以合适的方法,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成长的真正进行。

认知的过程是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基础过程,也是任何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名优秀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用丰富的人文素养来积淀自己,要有感恩心、忠诚心、道德心以及平和的包容心,而这一切正是建立在有一个良好认知的基础上。

2.2 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过程就是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通过第一阶段的认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情、省情、校情以及学生的情况、同学的情况、自身的职责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组织能力,形成了许多片断性的认识。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这些认识去指导自己开展学习和工作,并在实际问题中检验自己的认识。

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理性的思维方式,多从自身找问题。很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停地抱怨组织、抱怨他人,这是不可取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认识并不完善,存在片面性、片断性,而且感性认识居多。这些认识并不见得符合实际情况。其次,生活的基础环境是既定的物质基础,并不是能够随意改变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应首先考虑如何改变基础环境,而应当学会调整自身工作方法以适应环境。其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有平和的包容心,而包容心的基础是自省心,吾日三省吾身也。

实践的过程中要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自我,找寻自我,明确自身特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是片面的、片断性的、不连贯的感性认识,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修正自身认识,去繁就简,去伪存真,达到理性认识;要注意将各个方面的认识连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对工作的整体认识。同时,更要从“认识他人”转变为“认识自身”,了解自身性格、做事方式、长处短处、适合的学习生活方式,将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整体认识与对自身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起来、不断检验。

2.3 凝练的过程

凝练的过程是一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最关键的环节。经历过实践的过程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对学习生活都有了一个理性、科学的认识,凝练的过程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将学习生活与自身的认识结合起来,将这些认识上升到一个世界观的高度,形成一套自己对人生、对工作、对是非、发展、成功、好坏、取舍的一套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独特见解、核心理论,并由此形成一个真正适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方式、工作套路。核心理论是一个真正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理论,是一个能与各种正确价值观相贯通的理论;由此派生出的学习生活态度,是一个在任何工作环境都能找到切入点并和自身特点有效结合的能力。

凝练的过程是不仅仅是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成长、成人的过程。是“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的过程。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求知心、责任心、进取心,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有着感恩心、忠诚心、道德心,是一个人文积淀丰富的人;有着包容心、自省心,是一个平和的人。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才是一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最终目标,也只有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才称得上是品W兼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3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是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目标实现程度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育人的工作的实施质量,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等多个方面。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方面,每位大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既使目标相同,过程和结果也迥异[2]。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把对目标与过程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目标―过程”的内涵,在制定目标和执行过程中,对各阶段、各环境、各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同时,注意理性的认识、制定目标、量化目标,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自省,分析改进不足,以使得目标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善于拥有一个“发亮的眼睛”。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以查漏补缺。加大外力的采购,以自身的优点换取别人的优点,使别人的优点为自己的目标实现所用[3]。

总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成人的过程,更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目标―过程”习惯,并使之形成“认知、实践、凝练,再认知、再实践、再凝练”,不断重复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最终,我国高数民族大学生必定大有作为。

大学生成长论文: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摘 要】在网络快速普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群众在网上所留的网络评论和他们自己的观点成为了网络舆论,而在网络上活跃的网民大部分是大学生群体,在许多大事件的评论中常常有大学生的评论。正因为如此,网民经过许多网络事件过后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有着极端、盲从、不理性的特征,并由虚拟网络潜入了现实生活中,经常引起群体事件。现在的部分大学生群体正在被这思潮所侵害,对学生形成了非常消极的不好影响,并且还影响着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事业。

【关键词】网络;网络民粹主义;大学生

前言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在公众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许多民众经过新闻网站的评论、论坛、微博、日志、网络社区等发表自己观点在网络上进行互动,构成网络的舆论,让互联网成为了自由、民主的互动平台。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特点

大学生已经是经常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的主体。这几年经过网络上的一系列的网络事件,网络中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正有所体现。这种思潮使得网民经常发出充满着语言暴力、进行着人身攻击和煽动的言论,并且这种思潮从网络已经潜入现实生活,引起群体事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事件在网络进行声讨、抗议、发出不满,因网络的过激言论的推动下使群众情绪失控,让网络充满了非理性的言论。并且社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校大学生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遇见很多困惑,高校的教育正经受严重考验。网络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网络民粹主义的诞生,让它拥有了网络

1.超现实的绝对平等 。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类监管和制约,而网络则是一个民主自由的交流平台,它没有监督限制,更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而网民在种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就会在网络评论里不会顾及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表面上网络是一个民主、自由、宽容的表达平台。但有一些网民,随意的发泄个人的不满,发出公共事件不负责任的随意言论,浑水摸鱼,利用弱势群体和人民大众的名义实现自己的利益,刻意使得大众群体与精英群体、民间与政府之间形成对立的关系,而在缺少对事件真实的了解的状况下鼓动对立情况,发表个人情绪,加剧了群体的对抗,导致不同阶层的仇视,进而出现信任危机,放大了社会矛盾,很可能制造出分裂社会的结果。

2.无社会责任感以及无意识盲从 。

而网络空间中网民是可以匿名的,因此就引发了法律、道德、责任等监督形式的缺失。并且网民在虚拟网络为了得到认同感,通过跟风他人 、盲目发表言论。那就是没有自己想法的盲从,致使网络舆论出现大量不理性的言论,而且网民在这种盲从中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体现出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很容易被煽动,再加上网络幕后推手根据不同目的和利益造谣生事,造成网民情绪的集中爆发,更可能让网民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3.网络民粹主义的具体立场上表现出反权威、反精英、平民利益至上等 。

网络中社会公共事件、官员、富二代等常常会被拉入网络舆论的中心地带,即使它是在理性和合法的范围内的,并且是一种舆论监督。但在网民之间渐渐形成了极度推崇大众人群利益的观点,认为精英集团掌握了大部分权力、财富、文化等资源,体现对精英群体敌对、排斥的情绪,并且进行批判。而一些官员、专家、教授、富豪等精英人群常常会被拉入网络舆论的中心。只要是精英阶层和老百姓出现冲突,网民绝对性的会倒向老百姓。而大多数批判性的发言论的网民基本不会去核查事件真实性、客观性,只要是精英、权威代表,就会被批判。在网络舆论上常常会发出仇视官员、富商、城管、警察的非常极端的言论,从而在舆论上深刻了精英人群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立。许多网民在这种网络舆论的环境下,常常会被带入非理性状态中,一些易暴躁的网民在一些极端舆论推动下成为破坏社会的工具,被一些坏人所利用。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互联网飞快发展的社会,网络有着开放性、匿名性特点,让网络民粹主义非常难以控制,并且影响非常恶劣。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要是那些高校大学生,他们常常使用网络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作为新一代,他们崇尚个性,并且通过各式各样方法在网络上得到关注和认同,但他们常常不会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非常容易受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不好的影响,进入网络民粹主义的情绪陷阱,给大学生成长带来许多困惑。

1.歪曲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认知 。

网络民粹主义在网络公共事件有着不分是非黑白,反对政治权威的特点,对精英人群进行不合理的批判,对平民人群无条件的支持,破坏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及政治制度,大学生持着完美理想主义态度、思维活跃、有责任感,非常需要得到认可,但是缺乏社会经验,理想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此倾向于网络,成为活跃在网络的主体,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为得到网络上的支持和关注,他们总寻找网络评论风向标,受到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情绪影响,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产生不理性的政治情感,并且加剧了社会精英阶层和平民的矛盾,使仇视富人、排斥精英人群的想法在大学生中蔓延。

2.大学生易受蛊惑 。

网络民粹主义人群会抓住一切机会,对社会公共事件不但发泄极端情绪,还进行对社会的动员,网络民粹主义不只想在网络中,在别有目的和用心的幕后黑手操纵下还准备冲出网络限制,来到现实社会的政治运动中。大学生由于血气方刚,会容易被这些极端言论迷惑,陷入到传播极端言论的陷阱去,被他人利用,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针对高校教育的一些建议

1.高校需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 。

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学形式化,许多高校和学生非常不重视思政理论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好。因此这就要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环节,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应该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深刻、准确的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要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要将目光放长远。

为了防患于未然,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能力。除了主题教育、个别谈心、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外,更应该围绕网络社区运用、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提高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能力。应当辩证地看待一定的功利性,因为一定的功利性可以起到促进年轻学子满怀激情为之奋斗的作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不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所有人的精神境界被瞬间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们可以在允许一定功利性存在的前提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深层次教育,使得他们对名利的追逐统一转化为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真正安居乐业这一宏大愿望的追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积极的影响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他们多角度了解社会提供窗口,进而促进多维思考问题,并与主流价值观形成互补关系,促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做出理性的判断分析。

四、结语

消极的影响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存在必然导致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致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多重、思想观念混乱,以致人心涣散,出现信仰危机,行为错乱等不利情形。为此,更加需要我们进行正确引导,抑弊扬利,让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成长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作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本文提出应针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对比.找出形成差距的原因,并通过目标导学与学习生涯规划.树立优良班风学风,建立预警管理机制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它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成长和成才。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一、学生成绩对比调查

我们对同一学院、同一年级、相似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的综合考试成绩,以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报考研究生的录取情况等作了比较分析。

同一年级,相似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也有很大的差距。

二、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

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理想

我国中学教育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使得许多学生以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一旦上了大学,目标得以实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奋斗方向,感到不知所措。大一的新生还有对大学生活和专业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课程难度也不大。但是新生面临着从对父母的依赖到独立生活的转变等诸多问题,这对其学习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二年级之后,大学课程难度加大,自主学习时间增多.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方向和合理的学习安排,就会落伍;一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权,自然会在各方面取得优良成绩。到三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就业,有的准备出国,他们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依然不端正,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2 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的扩招,偏远地区的学生和一些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有很多学生有机会上大学。这也使得同一年级学生人校时掌握的基础有了不小的差距,比如有些边远地区的很多学生英文的英标不会读,最基本的英文字母发音也不准确;由于高考选科的不同,有的学生对大学的一些课程没有良好的基础.需要从中学内容开始自学;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把大学的成绩作为考察自己的唯一标准,一次考试失误而一直自责,以致心理压力太大,给学习造成更大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就成为学校的弱势群体。

三、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1 目标导学与职业生涯规划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持久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许多学生都为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独自闯天下而兴奋。他们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已经是成人了,可不知道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不成熟而焦虑,为没有目标而感到迷惑。实际上,19--23岁的年龄是人生的选择时期,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没有准确或固定的人生方向也很正常。但是,在人生的征途上,实现了一个奋斗目标之后,需要及时确定下一个目标.才能使自己有明确的前进方向,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目标导学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近期的目标,让这个目标来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近期和长远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生就不会对课余的生活感到空虚。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去学好专业知识,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当代大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是要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全程、全体、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它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形成合理的生涯规划,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充分发挥天赋条件,同时弥补和完善本来不具备的或者心理和能力上不足的方面,最终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要。它启发、帮助每一个择业者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两步。首先,大学生在进校后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个性特征尽快确立大学阶段的努力目标,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为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在初步了解社会需求和各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等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寻找一份能够使自己施展才华和抱负、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工作。

通过目标导学,很多学生在大二就给自己制定了报考研究生的目标,并在三年级逐步明确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同时进行系统的复习准备。例如A和F班,原本一年级的补考率还高于年级平均,但是进入三年级之后许多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端正了学习态度,最后在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 树立优良的学风班风

学生的成长成才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班风和学风建设是首要的。优良班风的建设首先需要一个有凝聚力和责任心的班团组织。班团干部既是班级日常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助手,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首先,选任的班团干部要热爱集体,在工作中敬业奉献,敢于管理,敢于负责。他们不仅要在思想素质、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等方面出类拔萃,还要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同时,需要加强对班团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完善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做到严于律己,团结同学,更好地起到模范作用。例如举办讲座形式培训教育他们提高自身素质,明确各自责任,组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定期给班长或其他干部召开讨论会议,汇报各班的情况,交流工作心得。

其次,班级要经常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活动来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团结进取。逐步培养每位同学的集体意识、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等等。有了良好的班风,好的学风自然就会形成,例如B班的学生干部从一年级开始就发挥了很好的模范作用,每天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学习自修,并经常组织各项活动。良好班风让班级的所有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因此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

3 建立预警监控管理机制

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及生活条件的不同.会呈现出个体差异,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种种问题。要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的扩大。需要建立合理的预警监控系统。

首先,要做好入学预警教育,也就是用往届学生的典型事例及规章制度中的惩罚性条例来教育和告诫学生.使学生了解动态,明辨是非真伪,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成才目标,从而起到检查、监督和激励的教育效果。

其次,辅导员要跟学生有良好的沟通,沟通是思想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愿意讲心里话,主动交流沟通,辅导员才能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实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要将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反映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并分别管理。例如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在开学初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校内外助学金、教授爱心助学金、申请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及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学习基础较差,没有信心,通过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放下包袱、战胜困难、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有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或者魔幻小说,先通过教育引导,使其下决心改正,再让班级同学多关心帮助和督促.辅导员老师也要定期检查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种预警管理机制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并向学生本人和家长告知,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业轨道。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例如E班和G班大一的补考率较高,且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通过预警教育,学生及时意识到问题,及时改正,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

大学生成长论文:当代大学生成长机制探析

摘 要: 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成长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的成长。本文从客观社会环境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指出了目前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如功利心强,只顾眼前利益;好高骛远,不思学习;成才的心理素质较差等,并针对现状结合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成长 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

大学生成长的机制十分复杂,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两方面。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首先是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大学生成长的首要条件,是大学生成长的土壤。其次是政治因素。当社会政治制度所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处于上升的进步时期,就会人才辈出,群雄崛起。再次是思想文化因素。思想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感都有直接的影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文化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无法回避和排除的。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空间。高校的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主要有优美的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一流的设施、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等。

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制约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更为直接的决定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与人的自我意识分不开的。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状况的感觉和认识的综合判定,亦即人对自己存在状态的整体意识,进而言之,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和自己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通过自己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等形式实现的。自我意识是人所独有的,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大学生可以利用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关系,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进行一定的选择,并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说,人的成长道路是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开拓出来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机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如果没有内部根据当然无从谈起,然而缺少了外部条件也难以奏效。如果说一个人的勤奋、才能等主观因素是成功的内因的话,机遇则是成功的外因。一个人的知识、才能等主观因素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机遇也是不行的。在人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机遇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要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二、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误区

各种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成长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并且出现了许多成长中的误区。

(一)功利心强,只顾眼前利益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在专业的选择上,市场上什么热,就选什么学。“专业不深,热门就行”。据有关高校统计,有49.5%的大学生把“经济收入高”作为考虑毕业分配去向的先决条件。现在的大学生中掷地有声的口号是“到外资企业去,到城市去,到最有钱的地方去”。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勤工助学或兼职上,而忽视了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图眼前之利,而无长远眼光。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和同学交往相处,对己有利则交,无利则疏,甚至对老师、领导也是如此,为追求个人目的,千方百计拉关系,一旦大功告成,就判若两人。少数学生的功利思想已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它使少数人唯利是图。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出现了一定偏差,最终导致了功利主义的产生。(2)利益驱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人们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经商或打工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经常旷课,成绩、素质都明显下降。(3)家庭经济困难。上大学要缴纳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这使部分学生、家长在经济上难以支付,压力较大。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因打工而花费了过多宝贵的学习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二)好高骛远,不思学习

有不少的学生有较高的成才目标,也有较强的成才动机,如有的学生立志考研,有的学生想出国留学,有的学生想进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这其中有许多学生是具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实力的,可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具体表现就是这些学生不思学习,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但部分大学生,虽有较强的成才动机,可是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知欲不强,专业兴趣不高,坐不得冷板凳。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重视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是把远大的目标与现在的学习结合起来,仅有理想,却没有刻苦勤奋、求真务实的精神。

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2)学生对就业的基本形势和趋势缺乏明确的认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职位竞争将加剧等,因而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三)成才的心理素质较差

成才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成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素质:一是坚定的思想、信念,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是培养自己有益的兴趣爱好和专长;三是勤奋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四是勤于思考,善于“知疑”,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五是勇于开拓,标新立异,不断探索真理的创造精神。六是受挫能力。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成才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另外,少数学生的成才心理素质较弱,还表现在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无法摆脱种种心理的困扰,无法使压力化为积极的动力,在遇到挫折或不幸时,情绪常常一落千丈,痛苦而不能自拔,对学习不感兴趣,有时会严重影响生活。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高尚的成才品德。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制约人才成长的方向。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激发人才成长的潜在力量,它可以鼓舞人才冲破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内在智慧和潜能得到全面的挖掘。正是由于缺乏高尚的成才品德才使得学生的成才心理素质相对较弱。

三、建议

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误区,结合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笔者从高校和大学生这两方面着手提出一些建议。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基地,高校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1)学校要正视市场经济给大学生的双重影响,结合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承受压力、迎接挑战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提倡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从事勤工助学活动;(2)要利用“两课”或其它课程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能贪图一时之利或一己之利,而应把对社会所作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3)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为困难学生成才提供帮助。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考虑通过多种途径给予他们资助,以顺利完成学业。(4)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其一要引导学生明确成才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成才目标。其二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5)加强对学生成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利用“两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成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重视,要加大投入,在理论上不断对学生成才心理素质的研究进行总结,这将对大学生健康成才产生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必须着眼于自身,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1)要通过就业指导课或大学生成才教育课等形式,认清当前的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成才目标,抛弃一切不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做一个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2)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如听一些著名的学者讲学,参加学生自己的科研活动等,把精力和时间用到学习和科学研究上来。(3)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校可组织的一些创业比赛、模拟人才市场等,或参加“挑战杯”、“创业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

大学生成长论文: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成长与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扩大学生干部群体,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力争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体验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鞭辟入里,恰到好处。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大学生成长论文:公益服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摘 要: 公益服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公益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公益服务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服务事业中去。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服务 成长成才 深远影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这样的表述:“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参与公益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公益服务从狭义的角度讲主要是指从事慈善、环保、社会服务等活动。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以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例如: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以“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为宗旨,以“乡村有所图书馆”项目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学社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所具备“民间・公益・开放”特征的乡村图书馆。截至目前,学社已在湖南汨罗、福建长汀、宁德和四川什邡成功捐建了四所乡村图书馆。

近几年来,随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志愿精神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服务中,在公益工作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公益服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公益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种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体制转轨加速,新旧文化剧烈冲突。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大学生没能抵挡住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出现了价值观被金钱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功利化、自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重物欲轻理想,重索取轻奉献,重享乐轻奋斗,重个人轻集体,重技能轻道德,等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工作者责无旁贷。思政工作者不仅要通过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参与公益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这些充满激情和理想的青年学子放弃了节假日的旅游休闲,或是不畏艰险,徒步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为灾区的孩子们送去一份关爱、一份温暖;或是振臂疾呼,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或是学以致用,为医疗保障体系无法覆盖的边远山区带去健康和舒适……

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公益服务,大学生能放下功利心态和焦躁情绪,培养起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起甘于奉献、以振兴祖国为己任的价值观。

二、公益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公益服务,并不仅仅限于为受灾同胞捐钱捐物,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顶着烈日在大街上做宣传,等等。公益服务,可以有着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如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运作的“乡村有所图书馆”项目、新农村建设调研和工友培训等。在参与这类公益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社会责任感,而且使自身才能得到很大的锻炼提高。公益服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洞察能力

从事公益工作要有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能找出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和热点问题。只有好的受关注的公益项目才能引发共鸣,引起关注,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敏锐地发现,在当今的中国农村,书籍资源极为匮乏,老百姓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农村老百姓一是无钱购书,二是无处购书,三是虽手有闲钱又有处购书,却没有将资金投资于智力开发的意识。这些原因造成农村老百姓知识面狭窄,农村精神生活匮乏,引发了许多农村社会问题。“南强乡村学社”的发起者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始运作“乡村有所图书馆”项目,号召全社会出钱出力,为农村老百姓捐建乡村图书馆、为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知识文化水平贡献力量。

2.培养交际能力

公益人员经常要与社会各类人群打交道,要就钱物的保管方式、使用方法和交接渠道对公益项目的捐献人群和受惠人群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这就要求公益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汶川地震发生后,“南强乡村学社”成员们在得知灾区临时学校内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书籍资源极为缺乏后,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灾区,考察灾情,慰问灾民。在掌握了灾区的详细情况后,他们多方奔走,号召社会各界出钱出力,为爱心图书馆和“志愿者之家”购置了电脑、书架、铁架床等用品,终于在四川什邡市马井镇菠萝村建起了第一座震区图书馆。通过慰问灾民和宣讲号召等活动,“南强乡村学社”成员的交际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培养运筹能力

公益组织(包括专业公益组织或公益型学生社团)经常会面临资金匮乏、物资不足等现实问题,导致公益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公益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充分运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保障公益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整合学校资源方面,南强乡村学社的发起人曾直接上书厦门大学校长,详细阐述了学社的宗旨、目标和运作模式,受到校领导的重视,从而获得了校方在政策和财务上的大力支持。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学社通过宣传、沟通、协商、说服、互惠与合作,较好地获取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短时间内筹集了上万册的图书资源和一定的资金资源。在整合人力资源方面,学社用图片展和宣传片等方式介绍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困境,通过责任感召和志趣吸引实现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

三、公益服务有助于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通过对全球公益性组织的比较研究发现,公益性组织在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各种社会问题诸如失业、老龄化、贫困群体、社会不平等、妇女问题、儿童问题等,积累成为严峻的社会挑战,国家迫切需要公益性组织参与治理各类社会问题。

1.公益行业蓬勃发展

公益性组织是指在市场和政府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卫生机构、教育机构、各种专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环境保护组织、职业培训和中介机构等。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益行业正在成为朝阳行业。2005年“中国公益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高层论坛宣布,中国有1000多家专业公益机构,10年来共得到近100亿元的捐赠。2007年,仅在北京登记的专业公益机构就有60多家,其中基金会40多家,稍有规模的公益组织一般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全职人员,志愿者则数量不定。此外,为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不少跨国公司也设有公益部门,如可口可乐公司、安利公司等。

不断增长的公益性组织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渠道,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社会责任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公益性组织可以提供两种形式的就业,一类是全职的工作,有固定薪酬,目前就业机会正不断增加;另一类是兼职,属于流动性就业。专家指出,公益性组织是蕴藏巨大就业潜力的机构,其发展将为扩大就业开辟新途径。

2.公益创业方兴未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而公益创业正是大学生创业的一种新兴模式。

社会企业家是以社会使命为前提,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规则解决社会问题,以公益事业为主要目标,以利润为副产品。盈利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对社会使命的追求得以持续。社会企业家多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发起者和经营者,例如:为印度流浪儿童创设24小时救援热线的杰鲁,为南非艾滋病人建立看护网络的霍萨,为巴西贫苦牧民架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罗萨。他们所发起和经营的这些公益组织,兼顾了公益与效率,并通过适当的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类型的创业就被认为是公益创业。

国外社会企业家的成功榜样和国内公益精神的弘扬必将吸引更多热心公益的大学生投身到公益创业中去。而早年的公益服务经验,将为他们的公益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必有一些大学生通过公益创业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企业家。

四、结语

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服务,首先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并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崇高活动中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最后,可以了解到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状况,培养公益人才的基本素质,为将来投身公益事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作好铺垫。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应当充分认识到公益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促进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公益服务事业中去。

大学生成长论文: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实现以及冲突应对

摘 要: 为应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着力发挥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作用。本文以辅导员作为知心朋友这一角色定位出发,论述了这一角色的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存在的异同,同时还着重论述了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实现这一角色,以及实现过程中如何应对作为学生的上级管理者之间的角色冲突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知心朋友 角色实现 角色冲突

关于辅导员的身份,传统说法有以下几种描述,辅导员是教师,是干部,是教育者管理者及导师。[1]本文所探讨的角色限定为与大学生相处时的角色定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所述:“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概括地说,在和学生群体的交流中,辅导员应同时担任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两重角色。本文重点叙述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角色的定位、职责与实现等相关问题。

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知心朋友这一角色定位的异同

(一)什么是朋友。

我们这里提到的朋友,可以描述成: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上说,朋友是一个开放性角色,即任何一个人在担任“朋友”这一角色时,社会成文、不成文规定中并没有赋予其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换句话说,“朋友”不是一个规定型的社会角色。我们在与朋友相处中所秉持的处事原则和方法也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维持与他们的良好关系而总结出的原则和方法,仅仅对自身有指导原则,对于他人来说,一般不具有明显的借鉴性,也不具有更大人群意义上的推广性和普及性。

(二)辅导员作为知心朋友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的异同点。

从工作职责上说,辅导员需要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同时也需要立足实际,注重解决学生当下的困难,如经济的困难,心理的困惑等。所以在与学生相处时,我们不仅要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教育和引导他们的成长,更要以类似朋辈的平等身份出现,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和辅导员说心里话、说真心话。

1.辅导员也应以真诚为相处基本原则,给予学生切实的关爱。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朋友一样,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后,从最细微的、最实在的事情入手,给予学生帮助和关爱。同时,与学生相处,和与朋友相处一样,也应以真诚为最基本的相处原则。在学生犯错误时,不应一味地苛责,而要学会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总的来说,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应立足人文关怀的角度,真正做到发自肺腑地关心学生,这点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是类似的。

2.辅导员应以专业知识、人生经验为指导,切实发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职责。

首先,朋友的产生具有选择性,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在探索定向、情感交际等过程中逐步稳定下来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朋友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和爱好寻觅出的能够起到交心、互相帮助作用的对象。而辅导员和学生群体是一个预设好的社会关系,关系的建立不具备选择性,也不存在根据人生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互相选定的过程。

其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是一种工作层面上的定位,我们必须明确,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的目的是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种工作意义上的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单方向的范畴。它要求辅导员以平等的身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绝不等于普通意义上的互相给予、互相支持的一般层面上的“朋友”,同时这种“知心朋友”关系也需要借助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来驾驭和支撑。我们要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向大学生灌输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也可能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学习,但毕竟不等同于朋友意义上的互相支持,且辅导员的这种获得是属于工作范畴以外的,不属于本文的论述范畴。

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实现

(一)充分遵循现代管理公平、平等、民主原则,以民主作风管理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实体组织和单位。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受“高考棒”的指挥,基本上处于封闭式或者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之中,习惯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管理,对民主的认识比较模糊和淡化,进入大学后,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意识逐渐增强,渴望能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同时,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不同,他们关注自我,有个性、有主见,早已经不满足于“唯唯诺诺”,对教师和辅导员言听计从。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适应现代管理“管理伦理化”趋势,遵循公正、平等、人道、幸福和民主等基本伦理原则,[2]积极推进班级、学生社团的民主化管理模式。只有民主,才能保证我们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一方面,辅导员要按照“班级、学生社团民主化管理”的方案,有针对性地主动为大学生介绍学生实体民主化管理模式的宗旨、内容和操作程序等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和教育他们弄懂民主与和谐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班级民主化管理中正确对待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形成对班级民主化管理问题的理性认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辅导员务必做到引导得法,宣传到位。另一方面,要将民主和平等的原则贯彻到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保障任何一个工作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大学生在班级和社团的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主人翁”地位。同时,切实保障学生的建议权、反对权,积极采纳学生所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内容。对于合情、合理、合乎规则的反对也应认真倾听,如果是正确的必须采纳。

当然,为维护学生社团和班级的正常运转,我们所指的民主绝不是“散漫”的民主,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也应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民主决策中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克服“民主”等同于“我行我素,我当家作主”的错误观念等。

(二)排除偏见,兼容并蓄,能够做到与各类学生的真诚交流。

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具有较大程度上的个体差异,同时,现在大学生心态开放,在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上也呈现出异常繁杂的状态,“80末”和“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不能以老眼光、老标准来衡量学生,而要与时俱进,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们交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真诚服务的日常工作原则,做好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

“服务是教育和管理的优化酶,没有服务的教育和管理是枯燥的”,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是对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3]因此辅导员应把以生为本、真诚服务作为日常工作的基本理念,这种服务既可以是日常的事务服务,如教务教学、毕业就业,又可以是师生的促膝谈心,无论何种形式和内容,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的服务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被学生感知的、一个个细微的言行叠加呈现的形态。

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和情绪的不稳定,使其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譬如,一些学生由于适应能力差而难以应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新变化,一些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压力的恐惧、焦虑、烦躁也会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觉得生存没有意义等,还有一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经济困难,给当下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了阻力,还有一些学生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急需倾诉和关怀。辅导员要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疏导座谈会、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严密的防范监控机制。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求职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具体而言,辅导员的辅导应涵盖以下领域:(1)学习辅导,包括对学生开展理解能力、学习方法、应试策略、时间管理等内容的辅导;(2)心理辅导,包括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生活辅导,包括保健、助学工作;(4)管理辅导,包括对班级和社团指导、社交能力和个性发展指导;(5)职业辅导,包括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

三、辅导员如何应对“朋友”身份与管理者的角色冲突

(一)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朋友”与管理者的角色冲突表现。

“知心朋友”和管理者这两个角色,经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辅导员作为校方的基层管理者,要在校方立场发言,要传达、执行学校的各项制度、规定。但是学校的政策规定不少与学生意愿相矛盾。此时,辅导员处于校方与学生的夹层中,结果往往是学生理解的要执行,学生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其二,辅导员着重解决的是学生行为的规范性问题,需要传达、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所管年级、班级的目标和学校的整体目标相一致,这就容易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其三,如果辅导员过于偏重感情的作用,就会致使其管理者的形象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学生对其毫无惧怕感,丧失应有的权威性。而辅导员对同学要求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强调人生导师的师道尊严,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也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二)应对冲突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应对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中的这种角色冲突呢?我认为光靠辅导员自身去调节是很难办到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寻找新的方向。(1)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意识作为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6―25岁之间,从人的身心发展阶段上说,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成人期。我们不应该仍用基础教育的教育方式对待他们,而要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培养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上来。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获得,还是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辅导员应该注重培育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让大学生在校园管理中实现从被管理者到自我管理者的角色转换,通过德育教化培育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服务、自我调节意识,而不是靠学校的学工部门、辅导员等人为学生“事必躬亲”。(2)调整学校管理机构建设,全面实现事务化管理模式,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地管理人员为标志特征[4]。我们应将评优、助学、宿舍管理、社团建设等工作作为一种服务窗口建设,使这些工作直接面对学生,以工作坊的形式服务于学生,同时强化学生有问题自己找辅导老师帮助、直接进辅导机构咨询的习惯。

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提出承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身份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的教育动向,也是为了更好地和在时局激烈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实现沟通和交流。学生工作应因时而变,逐步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除了保证德育为先之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外,更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这些都更需要高校辅导员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学生群体之中。当然如何更好地在学生工作中发挥这种特殊的“朋友”的作用,有待继续探讨和实践。

大学生成长论文:加强家校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成长能力

摘 要:长久以来,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一直困扰着在校师生,近年来大学生文明行为虽有提升,如上车让座、文明课堂等,但生活学习习惯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陋习,有些阻碍个人发展、有些影响他人生活。我们针对大学生行为规范展开了调查,总结得出若干不良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不良行为 学习态度 公共意识

一、调查方式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

省内部分高校在校生、S大学教职员工。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纸质问卷。共发放44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9份,回收率98.87%,其中,男生254份,女生185份。

2、访谈法

与S高校教师、辅导员、后勤职工、留学生交谈,详细地记录他们所观察到的大学生的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3、观察法

利用日常时间对周围大学生进行观察,直观了解日常行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态度不严谨和公共意识不强是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待学习与考试上大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对于公共场合或非直接涉及到自己的事情都表现的是事不关己的态度。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与公共意识上,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公共意识不够强烈。

(1)大学生对考试、学习的态度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或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认真完成作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近15%的同学对平时学习持不重视态度,明确指出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大学生经历过高考后,由于部分高中老师的误导,认为考上大学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便不再重视课堂,对待学习也不像从前那么努力,开始了别人口中的“享受人生”。

如何看待大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两天临时抱佛脚的现状?

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人的认为大学的考试不重要,混混就过去了。经历过高考,很多大学生认为那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门考试,但其实并不是,那只是一个门槛,过了那个门槛才能见到外面的世界,大学里的考试是对平时学习的一种检测,并不是想要证明什么,平时好好地学习,考试才能不担心,但接近半数的人表示对大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行为表示理解,说明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比如玩游戏、各种社会兼职等。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一份子,自己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大学生的公共意识问题:

怎样看待大学生不爱惜公共财产?

对那些在课桌上,墙壁上随意图画的大学生怎么看?

从这两个问题的结果来看,在公共场合以及对待公共财物上虽然表示反对的人很多,但是仍旧有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人的态度不够坚决,对不爱惜公共财物的行为表示忍让,我们不仅自身要提醒自己注意公共场合自己的素质,更要提醒那些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注意素质,通过自己影响他人,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水平。

2、大学生不良行为男生高于女生,且大一和毕业班问题较多

从在对学校辅导员与教师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群体分布具有如下特点:从性别比例看,男生不良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生;从年级的分布来看,呈现“两头”(大一和毕业年级)较多、中间较少的分布特点。

二、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不少老一辈家长和亲属都经历过艰苦和贫乏的岁月,所以十分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贫苦,同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工作那么好,学校那么好,不免心生攀比,于是便只想着要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时刻与别人对比,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对孩子内心造成压力。一心只想着孩子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而不顾孩子自身的想法,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导致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们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小就遵循着与别人的对比,做着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的事,以致现在精神寄托不强。到了大学,没有人再一步要求你做什么,而只给你一个最后的目标,便有很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留下深深的遗憾。

(二)、学校教育因素

1、高中教师的误导问题

高中阶段不少老师为了鼓舞学生,便说着“这是你们最后的努力了,坚持坚持,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现在好好学,到了大学就好好玩”等等口号,确实误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这种想法,就很有可能在大学快节奏的生活中落伍。

2、忽视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高中时,每天的任务单一,不停地重复做题,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步入大学校园后,课程减少,无人监督,自理能力弱,一段时间内会感到空虚和失落,无事可做,有些同学便开始变得懒散,放纵自己,经常迟到、旷课,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

(三)、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直只想着孩子将来的现实生活,只关心孩子将来是不是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不注意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性格可能会被扭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影响。

(四)、个人因素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生也属于成年人,需要为自己将来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一味地遵循他人安排的道路终究不能成长,大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从以前“别人给我安排路,我来走”转变成“我为自己选择喜欢的路,勇敢地走下去”,不能终日沉迷网络,只图享受,而放弃自身的努力。大学是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享乐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这里学习安身立命的本领,找到自己内心所想,而不是提前预习老年生活。

三、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各异,引发不良行为的因素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根据不良行为的表现与特点,重点分析其成因,积极思考对策,对症下药。

(一)、严肃大学生对学习与考试的态度

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待学习持放松态度,紧张的高中生活随着高考的过去也跟着过去,来到大学以为一切都是轻松的,这致命的一点如何改变,对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1、积极宣扬学习的正面典型

不少学生对待学习不认真主要认为学的都没什么用,以后又用不上,那么多大老板有几个是读过书的,在这种心理态势下,加上社会上那些“大学生找工作困难”“没人没关系找不到工作”等言论,遇到学习上的挫折便开始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在学生中要宣扬学习对大学生来讲很重要这种观念,可以宣传学校的学术成就或学校的科研项目,以学术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日常管理加强考前复习

对于大学生来讲,考试前的复习尤为重要,在考试周来临前,督促和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日常管理中,加强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考试挂科率定将减少。

3、考试规则严格执行

考试时要严格执行考场规则,对待违规舞弊的学生严肃处理,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时轻松过关,这是对平时努力学习的同学的一种不尊重,对规则的藐视。如果平时不努力的同学成功轻松过关,无疑会让更多人不重视平时学习,只关注考试时的手段,那样学习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因此严格执行考试规则,是保证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强力手段。

(二)、提高大学生的公共意识

不少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都表现得漠不关心,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不管不问,确实让人担心,大学生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1、积极宣扬爱国主义教育

在大学生中时刻宣扬爱国,爱党精神。宣传积极正能量,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国家,就会热爱社会,人也变得高尚起来,对公共财物的感情才会加深,才会对社会充满希望,对他人更加热情。

2、歌颂英雄,对服务他人的工作给予支持

歌颂英雄们正义的一面,丑化英雄、恶搞英雄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学校、社会对那些帮助他人的人要予以支持,加以鼓励。倡导大家帮助他人,共建和谐社会。

(三)、加强对大学生平时生活的教育

1、与学生平时的沟通

大学校园里,老师与学生之间已不再是中学时那种猫与老鼠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也可以成为好朋友,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如老师,大学的老师都是高素质人才,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沟通,多交流,不仅让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加深,更能让老师的做人理念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做人。

2、对学生家庭的了解

学院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应当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有大致了解,当学生有某方面的不良倾向时可先向其家庭了解,一起寻求解决办法,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学工人员更懂得如何处理学生问题,两者的相结合将更有助于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

大学生成长论文: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及基本规律探讨

摘 要: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群体,是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烙印,又有着独特个性的群体。了解和把握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特点及群体特征,是科学开展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 大学生 成长 特征

青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用的话说,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面对全国两千多万在校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首要问题是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使得教育工作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以便切实提高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年大学生已经从“80后”慢慢转为“90后”了。他们远离祖辈们成长时战火纷飞的岁月,也远离父辈们从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走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关头。所以,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拥抱革命和无私奉献的澎湃激情,也缺乏对新中国成立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切身比较和反思。但是,他们有着祖辈、父辈们所没有的崭新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含量,有着新颖的科技认识手段,有着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飘逸和青春热情。

1.青年大学生个体成长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22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接近完成阶段,其个体成长过程呈现明显的特点:一是个体生理发育的成熟与心理素质的未成熟状态共存。他们的生理机理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尤其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意志力的培养和心理综合素质的增强都远未与生理状况协调。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的不协调共存。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性,给予大学生充分独立生活、注重自我确立的机会,许多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的学习环境及文化氛围,使他们对社会事物有着自己独立见解,他们看问题的视野可能与一般大众有所不同,开始培养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评价和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空想的色彩,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三是思维活跃细微与不稳定共存。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敏感的成长阶段,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活动极度活跃,视野大为扩展,其情感越来越丰富,丰富的情感和奔放的青春活力往往影响思维的稳定和理性的提高。四是社会需求的迫切感与同社会的相对割裂现状共存。按照各专业的系统设计,大学生必须耐得住寂寞,在校园里接受相当程度的封闭式教育,这使他们相对被隔离于社会之外。但同时他们也迫切渴望加入社会。他们在校园里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一方面构成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动力,另一方面也往往由于未能立即如愿产生种种心理焦虑。

2.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的阶段特征

大学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变化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系统,是随着不同的年龄增长和学习任务的调整不断成长的过程。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少儿时集百般宠爱于一身。进入大学校门,一年级大学生处于过渡适应阶段,思想单纯,可塑性和可变性很强,与中学阶段相比较有明显的反差。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环境,面对新的师友同学和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终于获得的大学生身份,普遍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环境、学习方式、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的不适应。这些适应问题使他们在入学后处于苦闷、压抑、焦虑、消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有时会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二年级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也伴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初步规划,多数学生积极上进,自我发展和塑造的愿望强烈,自我表现和独立意识逐步突出,积蓄着成才的动力。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机会增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班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不断增强。同时,群体中由于学习的深入和人生的展开,开始出现多层次的分化,学习目标、态度、人际关系等出现了差异,人际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容易出现冲突。由于异性间紧密往来,部分学生之间开始产生朦胧的爱情,但恋爱观尚未成熟。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已经进入新的层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学生差异性增大,分化明显。随着接触社会层面机会的增多及参加部分社会实践,他们开始面向社会和现实情况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注重自我发展,个性凸显。他们开始主动设计,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能力明显增强,创造性及组织性上了一个台阶,是学校和院系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各类社团中担当重任。在感情上更加成熟,是恋爱高发期和分手多发期,因此,也容易造成面对这些人生问题时一些学生陷入无法解脱的境地。四年级学生的学识进一步系统和丰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已经掌握相当的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方法,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临近毕业,学生们更加关注毕业去向和个人前途,关切自己的成才机会,渴望在社会生活中一展身手,集体观念逐渐淡薄,对担任学生干部、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急剧下降,同学间由于就业竞争增大而影响人际关系,升学或就业的不同人生渠道的不同选择,使得关注焦点不同。

3.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共同特征

尽管青年学生有成长过程的个体特点,有学业不同阶段的群体成长特征,但从青年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看,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处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不断碰撞中,是在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过程。其中有几方面带有共性特征。

一是社会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在校园生活环境中,社会存在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等实践方式,直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将主流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品质要求,通过系统学科的学习及社会实践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行为中去。这种时代品格的赋予是不以大学生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简单举例说,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校园,很难产生只懂得四书五经的士大夫。

二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内在需求,选择和接受外部信息,为自我完善提供养料。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人生目标的长远期盼,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利益驱动,他们往往只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他们思想领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往往与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相连。他们对旧事物进行大胆的舍弃和淘汰,拥抱感兴趣的新事物。成长首先是他们独立自主的自我完善过程。

三是大学生的成长就是自身矛盾的运动过程。知、情、意、行的矛盾冲突一直贯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代大学生富有正义感和求知欲,敢想敢说敢干,内心充满了为真理而奋斗的大无畏气概,但他们缺乏韧性持久性,缺乏扎实的理性基础和广阔的理论视野,往往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困难的增多而失去信心。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下,使他们更容易奉行功利原则,主张奉献和索取并行。他们对很多问题有理性思考,但在对待自己时却又常常自我否定。种种内在矛盾的冲突,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显得更为绚丽斑斓。

以上对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一些分析,应该为我们研究如何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尊重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基本着眼点施教。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的个体成长特征,关怀、包容、引导和扶持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在一、二年级价值观、世界观初成阶段以科学理论的教育为主,在高年级巩固阶段则应多安排系统的理论研习和社会实践生活。同时,要充分意识到,青年大学生政治综合素质的提高、理想信念的培养不是单纯靠课堂的理论灌输所能收效的,还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潜移默化,靠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牢记,我们是在为祖国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英才,才能沉下心努力交出满意的答卷。

大学生成长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成长

摘 要: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应该利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先进的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立身社会大环境,立足于自身实际,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未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力献策。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 健康成长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新思想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当勇敢地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自觉学习并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一、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紧紧抓住发展。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对于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乃至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做到又好又快。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发展存在发展不平衡,出现只顾经济发展,不管环境承受力,不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这种不计代价、竭泽而渔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孤立的、片面的。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要采用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就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把“快”建立在“好”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做到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发展的同时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要求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告诫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

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习永远是学生的天职,学习始终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上了大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学,因为“不学,无以伟大;不学,无以高大;不学,无以重大。如果一所大学思想不伟大,人格不高大,贡献不重大,那么,其境界就不宏大”。

科学发展观告诉当代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一定要区别于中小学的学习,它不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学习,而是一种自觉性的学习。

自学的过程就是在培养自己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大学是每个人自求学以来到达的最高学术殿堂,是最后一次接受系统学习的地方。上大学并不只是混个学历就结束了,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因此,大学也是每个人真正开始培养学习力的净地。

(二)科学发展观帮助大学生赢得未来。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当代大学生做到立己达人,即一方面要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

促进自身的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然后才能改造自己,并充分合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发展自我,成为心中满意的自我,赢得未来。

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就是在发展自我的同时,积极影响他人,倡导真善美;就是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回馈他人、回馈社会。

立己达人,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中去,帮助大学生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赢得美好的未来。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当代大学生应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学为主,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这“五育”的培养,实现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协调,就是统揽全局、监观各方,促进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专业学习与人文生活相协调;可持续,就是站在长远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到提前有准备,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大环境的和谐,使大学生在社会中始终保持有战士的激情和勇锐,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要求大学生既要对自身发展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力求全面提高,不偏废其一,又要合理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在特定阶段抓住对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一方面,并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重点突破。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方法与重要途径

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白了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后,我们必须探讨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方法与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先进的理论武器武装好自己的头脑,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积蓄能量。

那么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呢?

(一)统筹德与才并行发展。

21世纪无疑是一个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之上,应该发展非技术素养,练就一双好眼、一句好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活儿和一首好歌儿,把自己培养成兼具“谋才、口才、文才、干才和艺才”的全才,使自己静下来能思、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闲下来能玩。

有才无德便是祸。学富五车、样样精通,如果没有好的德行,那么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就不是福音,甚至会是灾难。人格高尚的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热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彼此,自信但不自负,自尊但不自大,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人和社会着想。

有德有才,才会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的意识和动力,并使自己呈良性发展,时刻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

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有用的人才。

(二)统筹优势与劣势协调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未来社会就是追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于追求自身的偏好,个性张扬,出现优劣势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效应的重要性。

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发挥自身特长,使自己在以后的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兼顾自身的弱点,克服自身不足,着力改进,尽量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无刺可挑。

(三)统筹硬件与软件同时发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在提高自身各种品质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体质的增强。

当代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使自己既不懒散又不疲惫。

现代意义的健康不仅指身体,而且包括心理。心理健康,人格才不扭曲,内心才会快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身体的生理健康。大学生应该多和同学、老师交流沟通,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实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只有兼顾体质这一硬件和其他科学文化素质(软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大学生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应用理论知识。

学习理论知识,要求我们在课内要认真听讲,在课外要自觉探讨、认真分析。

应用理论知识,要求我们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既要在专业上多动手操作,做到学有所悟,又要在其他实践方面自觉发展。尤其是学生干部,更应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真功夫”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统筹个人与集体同向发展。

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发展的积累构成社会的进步。国家花费大量经费投资到教育上,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理应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大学生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发展,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考虑,另一方面要促进集体与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同向发展。

大学生也是人,也要生存,基本的物质需求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铺张浪费,奢侈生活;大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损害他人、集体或社会的利益之上,而应该使自己的发展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统筹个人与集体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践行的,因为促进社会的进步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指导老师:雷体翠

大学生成长论文:谈高职大学生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的构建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熟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学生素质、心理、思想现状调查为基点,发现高职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心智不成熟的现象,从而提出了将“心智成熟”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具体化目标的这一构想,由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展开了对高职大学生实施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构建的论述,以此解决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 成熟教育 第二课堂 教改方案 构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事关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如何将高职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

基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熟问题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到高职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智不够成熟的现象。由此进行成因分析,从而产生了将“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体化为高职大学生“心智成熟”的“成长成熟教育”设想,并对如何实现高职大学生“心智成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成熟教育第二课堂进行了教改方案的构建,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此验证成熟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对高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的实证调查

课题组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400名一、二、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该系学生的原因,是因为该系学生多数是来自农村,且根据平时观察,相对其它各系学生而言,该系学生学风好、心理成熟度略高。这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使用封闭式问题设定问卷,针对学生素质、心理及思想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三项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智不够成熟的现象。

1.学生素质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1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业务及其它素质(劳技、审美、身体和政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尽人意,而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素质状况略好。

2.学生心理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2显示,多数学生在自我评价、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智力正常、人际关系、心理行为与年龄的符合程度等方面表现正常,但一部分学生在适应能力、情绪稳定等方面存在问题。

3.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并且在个性、智力、能力等目标追求上也呈现出差异,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较为强烈,但也存在着部分学生有着一定的自卑与压力感,自我控制力较弱,对个人的就业前景信心不足,甚至害怕就业。

综合以上学生调查情况来看,高职生在思想、道德、人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成熟欠缺。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成因分析

探究高职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的原因,作者认为这既与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关,也与其家庭、社会及学校教育的外部因素有关。

1.过分溺爱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成熟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长会宠爱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在独立生活、计划用钱、吃苦耐劳、责任意识、学习动力、与人交流、人际交往以及意志力和挫折感等诸多方面出现危机。特别是高职学生在有了较好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往往生理发育成熟较早,而心理发展则表现为不太成熟。表现为学生怕脏怕累、过分依赖、消费随意、胆小怕事、封闭自己,导致自我意识强、人格健全却会出现障碍等现象。

2.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是构成学生成长成熟负面影响的重要诱因

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潮,往往导致学生对任何事都会从是否对自己有利这个角度出发,很少理会他人的态度和感受,加上自私心态,宽容、理解、谦让、换位思考等建议就较难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对外界有益于心智健康的信息接纳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学生的思想较为功利,健康心理成长较为缓慢。

3.多数学校的教育行为总是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学生德育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这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还会延缓他们的成熟。

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类学生:他们头脑聪明、能干,但工作却平常,甚至会经常性地出现一些纰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责任感。还有一类学生,无过人之处,但做事目标明确,坚毅果断,由此赢得同伴们的肯定。究其原因也很简单,这类同学对人、对事、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这两类学生的差异,就是源于我们的家庭及学校缺少责任意识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高职教育。比如我们较少的关注学生的挫折教育,而往往导致的就是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气馁,甚至轻生。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参与竞争和适应竞争的生存与就业能力教育。人人皆知“适者生存”这个生物圈法则,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在面对挫折、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没有应急应变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会起到什么积极影响呢?因此缺失生存教育的高职教育,也将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此外,大学生在恋爱以及性心理、性道德上的不成熟,也要靠心理学科教育的积极引导来转变。

4.个人能力提升与人格健全,是学生心理发展与成熟的关键。

高职生在能力与人格上之所以存在欠缺,一是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缺少引导,而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相关活动也较少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够有效。二是学生对人格问题的认知深度不够和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足。这就要强化心理健康教学,借助心理健康知识解答与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认识与不足等,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乐观心态,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心智平衡发展,对于个人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心理成熟问题的一个关键。同时,利用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有利于学生心智成熟的相关活动,则是对高职学生成长成熟最好的教育载体形式之一。

三、高职大学生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构建

1.成长成熟教育的意义

(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早在1999年,国家教育部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后将“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变更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作者认为可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概念具体转化为“心智成熟”概念。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心智成熟对个体发展的程度进行了界定。尽管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但这个概念对个体发展的程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达到“成熟”,且不违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意,还符合时展的需要。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是界定了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程度进行明确,也就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程度多少没有提出要求。二是心智成熟所具有的内涵更为宽泛和全面。它包括了“德、智、体、美”,且融入了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以及强调的是心理因素,特别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心智成熟的前提依然不能脱离对德的要求,不能离开“智、体、美”这些条件。三是心智成熟的含义更为深厚、具体。“德、智、体、美”的含义只停留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较为肤浅的表层,采用的是设置课程、考核成绩的手段,突出的是对四个主要方面的知识掌握,而对心理以及四者之间的融合与运用要求不够。而心智成熟则是对“德、智、体、美”的深度扩展,更为具体化,它是以活动方式为载体,综合评价为手段,突出的是对“德、智、体、美”的综合运用能力,强调的是心理因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2)成长成熟教育意义。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特别是强调心理的适应、能力的符合、素质的满足,就需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成长成熟教育。因为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拥有高尚职业道德、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建设者。因此,面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成长成熟教育,就具有突出心理素质、突出职业能力的教育作用,以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成长成熟教育的载体

构建成长成熟教育教改方案的最好载体,就是借助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有选择性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实现第一课堂所难以达到的快速成长成熟的预期效果。

3.心智成熟的主要内涵

根据“美国生命教育之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的生命教育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就是“意味着能和自己,和他人建立起愉快和谐的关系”。而建立起和谐关系,关键在于能否使身体、情感、意志力和智力发展出成熟的品质,也就是使个体在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并达到健康、固化和稳定。以此我们将心智成熟理解为成熟教育,而这可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

4.方案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方案的构建,是按照“身体、情感、意志与思维”和“知识、素质与能力”相融合以及有利于大学生快速、更好地成长成熟的原则,采取分期分类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构建的。

5.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

根据以往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一是缺少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效果、构成要素的理性思考,即缺少对开展什么活动以及什么活动产生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收效,或对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有无影响和有什么影响的思考。二是缺少对活动对象、形式、时间、次数的思考。以至活动开展,始终没有上升到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快速成长成熟的理性高度。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的内容要围绕学生的“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而其构成要素要围绕学生心智成熟所必要的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来组织。对于知识,包括人文知识、心理健康知识、道德法律知识、管理学知识、安全知识、营销知识等,不过,在选取知识时,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侧重;对于素质,主要包括八项素质,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同样,在素质培养上也要有选择的重点,对于能力,主要包括智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信息查询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技能等。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要对“活动对象、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和选择。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即“身心发展是按照年龄顺序进行的”。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上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即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所以就有必要对活动对象进行有效分析,以考虑某项活动的开展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对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就是要依据活动对象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其生理与心理要求的活动形式,以使活动的成效更高。

对于人的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这四个方面,也是有层次关系的。身体为最低层次,情感为第二层次,意志与思维为第三层次。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断然的界限,因此,活动选择与编排可以在层次上做适当的调整。但一定要注意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要对“活动内容、活动成效”进行有效分析。即哪些活动会涉及到“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四个方面,而这些活动会有什么成效,需要训练多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心智趋于成熟这个目标。当然,活动内容的选取必须是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活动时间要适度,活动成效须较好。活动成效应包括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活动所牵扯的内容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开展一项体育活动,既会涉及到学生肢体相配合的训练以及眼力、听力之间的协调,也会涉及到简单的逻辑思维判断等。这就是说一项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等若干个方面的训练,也会有知识、素质与能力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训练。因此,一项活动不能简单而断然地将其归纳到某一个方面,但可以通过其活动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而粗略地将其归类。

6.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分类

(1)按“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分类:以下活动分类只是一个简单并粗略的归类。①涉及学生身体训练的:文艺表演、体育比赛、趣味游戏等活动。②涉及学生情感训练的:心理剧表演、主题教育、朗诵比赛、娱乐活动、书画赛、黑板报、主持人大赛。③涉及学生意志训练的:体育运动、劳动、做某一事务的持久性的体会、感受现实生活挫败与承压的经历总结、坎坷意识教育、军训等。④涉及学生思维训练的:中英文演讲、辩论、讨论、主题班会、讲座、工作总结与表彰会、实习成果汇报会、学习座谈交流会等。

(2)按“素质与能力”分类:①自我意识与仪容仪表素质的训练:各类表演、比赛、主题班会、自我介绍、礼仪主题表演、主持人大赛等。②语言表达与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中英文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主题班会、读书心得征文征稿、广播稿等。③知识运用与智力提升能力的训练:知识竞赛、生活常识比赛、安全知识比赛、读书学习竞赛、模拟招聘等。④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的训练:各类活动的组织策划与举办、常规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等。⑤身体素质与艺术鉴赏能力的训练:体育比赛、运动会、拉歌、文艺汇演、表演秀、作品展示等。⑥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素质的训练:问卷调查、学习、讨论、讲座、干部培训、主题班会、劳育课等。⑦逻辑思维与意志品质素质的训练:演讲赛、辩论赛、军训、劳育课、工作总结与表彰会、工作成果汇报会等。⑧创新能力与动手制作能力的训练:手抄报、设计大赛、技能大赛、寝室与教室文化比赛、烹饪大赛等。

鉴于以上认识,课题组针对轻纺系学生构建了针对性强的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并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分期分类实施了该方案。经过一年的训练,该系学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学院各类大型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赢得了多数任课教师对该系学生基本素质的好评。

由此,课题组认为,在高职大学生范围内开展心智成熟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特别是对高职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将起到极其有效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