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3:54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1篇

【 关键词 】幼师生 跨文化英语交际 幼师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英语交际

目前,经济的快速全球化要求并促进着交际的全球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跨文化英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英语(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就要求交际者不仅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与来自英美文化背景的人自如交际,还要对英美文化及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比如:历史、交际禁忌、风俗习惯、信仰、教育理念……等许多方面。如果在不了解英美文化的情况下与英美人士进行交流,很有可能存在沟通的障碍,甚至会令彼此对对方产生误解。因此,跨文化英语交际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各种跨国行业领域中受到人们的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直接影响、促进着行业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我国高校中除了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之外,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跨文化英语交际也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幼师生

幼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类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就业方向有着相对定向的特点。她们在毕业以后将要成为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的行业。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之外,作为幼儿的人生启蒙老师,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认知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对待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她们所具备的技能水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技能的开发和发展程度。幼儿交际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很多时候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这时候幼儿教师就要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三、幼师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广泛发展,幼儿对英语的接触和学习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幼儿和幼儿教师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跨文化英语交际。因此,对幼师生进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成为了必要。当幼师生走上幼儿教育岗位后,她们会在教学和与幼儿交流过程中会把自身对跨文化英语交际的理解、英语文化现象以及英语交际技巧传输给幼儿,这种传输就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日常交际习惯、以及在以后的中学和大学阶段对跨文化英语交际的兴趣及学习程度。所以,幼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对她们进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重视对幼师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也即将成为幼师生在毕业时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跨文化;软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96-01

一、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间的人才流动会更为频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在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理念等方面可能存在着许多差异,每一种差异都有可能产生误解,导致合作失败。在此背景下,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加强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跨文化软技能的培养。美国工程教育学会主席Duane Abata指出,外包已经在影响工程以及与工程有关的研究、设计、市场和服务……这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是一场重要变革;我们必须使我们的课程国际化,不仅包括数学和科学的学习,还要包括跨文化交流;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塑造成创业者,以及具有国际精神的冒险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William Wulf也指出,工程已经在全球化和整体性的商业背景下运作了,工程师必须在这些限定条件下进行设计;未来,理解其他文化、掌握其他语言、能与市场和金融界的人们沟通对于从事工程实践来讲如同物理和微积分。美国工程院的报告《2020工程师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指出:“美国工程师必须成为国际型工程师,面向2020年培养的工程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需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跨文化软技能的重要性

成功的工程师不仅需要基本工程学知识、技巧和能力,如数学、物理学和技术领域的知识,还需了解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内容。然而,这些基本的技能并不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充分条件,特别是工程问题日益复杂,需要规模更大的多学科团队时。在国际化背景下,工程界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除了上述所述的专业知识能力外,其他能力对学生也很必要,这些能力被称作软技能。在这些能力中,一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包括:在多学科团队中的工作能力,高效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终身学习,创新思维,道德准则,以及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应用它们的能力。传统上说,这些专业能力的获取是与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或者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习等相联系。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进入工业界的速率高于退休速率的情况下,对于追求教学卓越的大学来说,给学生提供基本工程知识和这些软技能就显得非常必要。

跨文化软技能在国际化工程项目实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有关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当各方面文化差异明显时,这将显得格外重要;其次,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对工程师进行激励时,采用的方法必须与其文化背景相协调;再次,把握住合作方的文化特点,有助于扩大己方影响,这将为后续项目获取和实施提供便利条件。

三、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中跨文化软技能培养环节的缺失

我国高校工程学教育中跨文化软技能培养环节的缺失较为严重。我国高校中很早就开设了《英美文化》等课程,但主要授课对象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对大部分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除设置外语课程外很少设置外国文化类课程。近年来高校对毕业实习日益看重,但大部分实习单位为国内企业,文化氛围单一,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受到跨文化技能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工程类毕业生走出国门,投身于世界工程建设。

四、美国的一些经验

在这方面,国外著名高校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目前国外有一些著名的项目,将学生置于国际实习中进行锻炼,这种实习强度较大,实习完成后经常会转为全职工作。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学与技术计划(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简称MISTI)将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和教职人员派送到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创新项目中。MISTI中国项目将MIT学生与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的实习和研究岗位进行配对。该项目根据学业成绩、中文技能、实习动机及学院推荐等来选择候选人 (在读本科生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来自工程(64%)、科学 (22%)、管理(6%)、建筑 (5%)及人文(3%)等领域。在开始为期3-12个月的实习之前,他们先要接受语言和文化培训。以和德国的合作为例,MISTI计划要求学生参与跨文化培训,这些培训主要包括“说与写:技术及商业用德语”、“跨文化交流”、“今日德国:德语及德国文化”等。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务长Jack R. Lohmann认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师必须是“文化敏感的,有社会意识的,政治上精明的,掌握外语的”专业工程师。对工程类学生,该校除了语言培训,提供的其他跨文化课程包括了“了解礼仪和当地风俗,知道合适的礼服文化和工作环境,了解有关性别、宗教和政治的历史问题,了解国家的食品,鼓励开放的心态、耐心、灵活和幽默感,知道“准时与否”可能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课程培训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大批该校毕业生到跨国企业工作,且表现优异。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综合英语,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书面或口头的交际的能力,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综合英语时,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如语法和词汇等,而忽略听、说、读、写、译等其他方面,更不用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地提高了。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弊病所致:即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不注重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必要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提出来的。它将语言看成交际的符号和工具,强调的是语言的语用功能,注重语言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正确并得体的交际能力。Hymes提出的这一概念虽然突破了只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局限,但他定义的交际能力指的只是同一文化里不同语境中的交际能力,而非不同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学者毕继万将Hymes的交际能力和Chomsky的语言能力相结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既不是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也不是海默斯的交际能力,但包括了这两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环境中必备的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毕继万,2005)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告诉我们,外语教学要处理好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及文化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因此,综合英语教师不仅要的注重训练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要任务是提高其跨文化意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准确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知识,首先就要了解该语言的文化,树立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陈琳,2005)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了过硬的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能力,才能使跨文化交际教学有效进行。因此,综合英语教师需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并能将其自然融入综合英语教学中。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6课TheGreenBanana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意识内涵,作者主要通过“thegreenbanana”(象征每种文化中蕴含的鲜为人知的宝藏)和“theworldcenter”(象征本民族的文化)的象征意义告诉读者在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于自己本民族文化时,应该持有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这样就能领悟到异域文化中的宝藏。笔者在讲授该课时,借机导入cultureshock(文化休克),culturalimperialism(文化扩张),culturalrelativism(文化相对主义),等跨文化概念,并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讨论自己是否有和作者类似的跨文化体验,领悟到异域文化宝藏是什么,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其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如果不懂外语,或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语言交际能力差,就无法胜任跨文化交际工作。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语言的正确性,还包括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即能够使恰当的语言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指除语言交际以外的一切交际行为和方式,是一种不用言辞的交际,包括体态语(肢体语言,音量大小等)、副语言(如沉默,非语言声音等)、客体语(如衣着和化妆,家具和车辆所传递的信息等)和环境语(如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与符号等)。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其非语言交际能力,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仅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良好的辅助和配合作用,而且在语言交际遇到障碍时还可对其起到代替、维持或挽救的作用。具体到综合英语教学中,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和较为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让其能正确、得体地实用英语,更要重视培养其非语言交际能力(如,不同场合的得体着装规则、行为举止,文化差异和国际交往礼节等),提高其社会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境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合英语教师应用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非语言交际能力。课堂上可以利用词汇讲解,背景知识导入,篇章分析,主题讨论等环节,自然地融入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演讲,情景剧,小组讨论,辩论等。如笔者在讲解queer一词用法时,提到随着社会发展对词语内涵的影响,该词在现代的英语中主要表达“同性恋者”的意思,而”奇怪“的意思较少用,若使用不当在跨文化交流时会引起误解。又如笔者在讲解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13课ChristmasDayintheMorning时,导入了有关耶稣基督的降生等宗教知识,以及圣诞节的文化风俗。在讲解精读2第1课Anotherschoolyear,whatfor?时,让学生讨论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的差异,并解释课文中officehour,qualitytime等跨文化概念。对于一些适合改编成情景剧的文章,笔者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表演,如,精读1第2课TheBoyandtheBankOfficer,精读2第11课Button,Button等,为了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学生查阅了大量有关主题的资料,由此使学生接触了地道的文化和英语,并在分角色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加强了合作和英语交际能力。在课外,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英文电影,并做观后感的展示,如笔者在讲解精读2第1课Anotherschoolyear,whatfor?时,让学生观看《社交网络》和《大学新生》,通过接触原汁原味的文化和对此的讨论反思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商务 英语 跨文化交际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在各大高校均有课程,此专业户的毕业生在各个领域的就业情况可观,如外贸企业、翻译行业、商务顾问、国际交流、金融企业等;也可在各大中学、高中、高校担任教师或在各种语言机构进行语言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在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发展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在开设的相关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对各国语言的敏感性、对跨文化的灵活性”即外语教育应包括的四项:1.语言学习;2.语言意识;3.文化意识;4.文化体验。

一、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是为了在培养学生英语水平上对学生在商务、职场、金融、翻译等方面加以培养,不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他不只是对于学生基础水平有要求,它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先进的、适合西方企业的理念和心理,更有甚者,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也是涉及的内容。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外部的环境更加复杂,挑战和机遇越来越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普通劳动力的多少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不能完全的展F出一个国家经济的真正实力。国家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人才的多少,尤其是有创新性、灵活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人才,他们要有能够面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而且能参与并解决各种冲突和争端,了解国际行情,复合性强并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样,商务英语作为一个前沿的、对于外界交流极为重要的一个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进行这一领域的教学与改革,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本领域的当务之急。”

跨文化交际,它的意思是语言文化不相同者或者认知有差异者之间的交际或交流。讲的简单一点,以我们为例,当我们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有语言文化差异),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更好的与外国人得体的交谈。“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文化。”

二、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及学习模式

为了适应各种需求,商务英语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基础能力的、灵活的跨文化人才,培养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有自己的思想又有很强的综合素质的,既能够熟练的、专业的运用英语知识,又能合适的处理各种事物,能够胜任各种涉及外贸、金融、国际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

协作性教学模式是主要的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课堂上要把学生作为主角,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师生共同讨论或者分组共同讨论来进行。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我们要定位好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关系。教师仅仅只是课堂里的参谋和参与者,真正的主角由学生来担当;然后,教师应该更加侧重于授课的内容,将知识以学生最容易也最愿意的方式传授,使学生们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熟练运用实践在课堂上所摄入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使用生动的语言,将教学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要灵活运用和设立项目,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在脑海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积极的课堂互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

三、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1.研究目的。由于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上有较大差异,我们应该考虑全面,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调查,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分析吉首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找出原因,从而分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采取行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或者改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研究方法。

问卷研究法。对吉首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统计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和研究考证。

问卷对象及方式。2015年7月,吉首大学商务英语100余位学生接受问卷调查,个别同学接受访谈。

从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各种包含跨文化交际的选择题(包括多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情况;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一些主观题。

调查成果及分析。

(1)调查成果。从我们统计的结果看来,在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方面上,比如如何化解争端,只有65%的同学选到了正确答案。D.Hymes 在《论交际能力》一书中 (1972)在谈到“交际能力”时曾指出四个重要的指标:语法性、合适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相对于外国人来说,特别是西方人,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假使不看交谈者,他们也认为这是含蓄的表现,到外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这就体现了中外文化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如何在交流中把握分寸,正确的识别表情和动作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或者谈判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对于意见不和或者不理解的问题上,如何处理也是选择题的一种,13%的学生建议提出问题,共同解决,而有72%的学生则建议求同存异,日后再说,通过这个选择题不难看出,中国人更加含蓄内敛且好面子,并不能直接的提出问题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得体显得更为重要”。

(2)调查成果分析。

动机不足。动机是人们做事的前提条件,只有获得足够的动力机,人们才会开始交流或者行动。其中心态相对较好并善于言辞的人,更容易掌握主动权。在调查中54%学生学习商务英语仅仅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仅有11%的学生是为了出国深造,由此看来,动机是学生愿意学习并学得好的先决条件。

不熟悉非语言交流方式。非语言交际是指以言语以外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它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深入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配合语言交流达到最佳效果,还可以避免各种因为风俗文化或者历史原因导致的冲突。非言语交际的分类方法很多,在国内,主要将它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类。

简单的来说,体态语就是指人们在交流沟通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做出的反应或者动作,它包括一些姿态、基本的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的动作。副语言是指各种不带有语义的声音,比如说语气、语调等。客体语是指对与主体有关的物质客体进行的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展示。其中体态语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中,25%的学生对于体态语所知甚少,只知道一些简单的,例如双手叉腰,抱拳等。而对于一些复杂的,较难理解的体态语根本是毫无所知,比如美国人在开车时如果前方有警察,会对对车闪灯并举起右手做出开枪的动作,这正是前方有警察在查超速。可见非语言交际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1.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商务英语在世界各地得到快速和迅速的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大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就业后的工作效率有更高的要求。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商务英语是一门把国际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它旨在培养具有熟练英语交际能力和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历史风俗也会培育出不同的人,正所谓中国古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具有强大的可塑性的跨文化能力的人才非常重要。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是以基础英语知识+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老模式进行的,该模式的好处是学生们能够基本准确的读出已有的句式、句型,但是他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造句能力却是令人堪忧,他们不能够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因为在交际实践中,人们会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或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当不同文化出现时,难免发生交叉与碰撞,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会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

2.关于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侧重于书本上的硬知识,强调的是记、背、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学与社会实践不挂钩,就会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外强中干。因此教师应树立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观念。商务英语是一门涵盖多领域知识的学科,学生要具备“语言能力+商务能力+综合能力”,所以课程设置就要突出“英语+商贸”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应增设“语言与文化”“外贸与文化”“商务礼仪”等有关中西文化对比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

加强文化导入,增强文化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熟悉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应该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词汇量、培养学生τ谕夤文化的敏感性这几个方面上更加的用心和创新。在讲解语法用途的基础上,延伸到其联想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层面;在会话教学中,让学生从中了解文化在不同的语域中所展现的差异。

五、结论

随着全球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文化的交流和交际正在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商务领域方面,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外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的能力已经被许多企业用作聘请外贸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并不在少数,在普通的英语专业授课中,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萌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人文知识不够,西方文化思维不够,同时在专业学习外语的同时对中国文化没有注重。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学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多设立跨文化课程;其次,学生应该自己有意识的去接触跨文化知识。

笔者在这次调查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应该进行范围更广的问卷调查,对于有跨文化交流经验的学生深入了解做对比研究。

总的来说,跨文化交流无疑成为许多外语专业学生的难题,培养理念也必定是首要任务,这就需要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宣佳元.产业与科技论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201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D.Hymes).海姆斯论交际能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1972.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由于招生政策不断放宽,专业逐渐增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跨专业研究生也日益增多并形成规模。在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跨专业研究生不再是个别事例,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人文社会科学中尤其突出,个别专业中跨专业研究生数量占招收总数过半,甚至达到80%。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在科研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能否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加强培养,直接决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以往的研究生培养都是一视同仁,培养计划搞一刀切,不能针对本专业与跨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其特点的培养计划,所以跨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不高。如何提升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尤其是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的重要课题。

一、跨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分析

跨专业研究生在科研方面能力不足。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本科专业学习,只是在研究生考试备考时突击学习考试科目内容,所以,跨专业研究生普遍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只是死记硬背,既不全面也不扎实,缺乏理解和消化吸收,更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跨专业研究生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知识缺乏了解,甚至一无所知。最为严重的是跨专业研究生不能形成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没有掌握专业科研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这些问题在科研中暴露无疑,具体表现在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把握不准确,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不熟悉撰写科研论文的学术用语和相关规范,严重缺乏创新。

跨专业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也存在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数对跨专业所学内容拥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所以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跨专业研究生具有一个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其研究方法,甚至有相关实践操作经验,因此跨专业研究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在知识面上较非跨专业研究生更丰富,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更有助于交叉学科知识融合,更容易触类旁通发挥创造性,更易于成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一)转变培养目标,摆正育人心态

培养跨专业研究生比培养本专业研究生要困难得多,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时,许多导师都不愿意选择跨专业研究生。但是,专业的优化和发展,不仅需要本专业的深入拓展,同时要具有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战略眼光和超越意识。跨专业研究生思维灵活,视野开阔,理解、创新能力都比较强,只要精心培养,方法得当,跨专业研究生能够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开辟新思路,挖掘新的研究领域,为学科专业注入新生力量。因此,导师要突破传统,转变观念,把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由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转变,同时,要摆正心态,积极鼓励、引导和督促跨专业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

(二)调整培养计划,优化课程内容

针对跨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导师必须科学制定和调整培养计划。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培养计划应该定位于本科生和本专业研究生之间。安排跨专业研究生切实地进行选修或自学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并增多选修课程,完成本科到研究生的快速过渡。在进入新课程学习时,导师要帮助跨专业学生在浩繁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中进行选择,有针对性地制定读书计划和读书目录,书目的选择要有层次性,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挥其跨学科优势,课程由专业课程向多学科、跨学科及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转变。在授课内容上,注意理论知识传授的先后衔接和难易选择,由系统的专业理论向跨学科、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转变。

(三)培养专业思维,学习科研方法

导师在传授知识时,有意识地引导跨专业研究生打破原有专业的思维定式的同时,尽量利用其原有知识和已形成的思维方式,加快对新知识吸收、理解和融合,促进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的养成。提倡学生多思善问,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导师在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等专业知识基础上,着重讲授专业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沿研究动态,教授学生研究方法,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和思路,通过各种实践实训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研究生的兴趣。跨专业研究生努力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以科研项目锻炼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以科研任务积累科研实践经验。

(四)加强学术交流,培养学术兴趣

只有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跨专业研究生,因此,高校应努力营造多学科、跨专业的学术研究氛围,积极组织跨学科、跨专业学术报告交流会,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一些专业学术会议、研究生暑期学习班等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使其了解专业学术前沿研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想的火花,督促其进行科研实践。

三、提升跨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之上,要着重提升其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毕业论文。所以,导师协助研究生做好毕业论文,是其科研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和最终体现。由于没有做过本科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跨专业研究生对于如何开展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常常感到茫然失措,没有方向。因此,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循序渐进地正确指导和个人的踏实勤奋钻研,对于提升科研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至关重要研。

(一) 依据学科交叉,选定研究方向

跨专业研究生要结合自身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结合原来专业与现学专业,选择有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的科研项目和论文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提高科研的兴趣和信心。导师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在学科交叉点上选择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进行大范围收集资料和调研,总结问题,论证题目的可行性,力争在选题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二)做好文献研究,写好开题报告

跨专业研究生尤其要掌握文献研究的技能,这是做好科研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以及互联网收集文献和数据。围绕选好的主题,广泛收集并且认真研读文献,做好读书笔记,学会撰写综述文章。对于跨专业研究生来说,开题报告是一个初期锻炼,必须认真对待。

(三)严抓中期审查,提倡

高校研究生培养应该建立严格的中期审查制度和淘汰机制,通过中期审查,对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进行把关。调研报告或科研文章的发表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查。对于跨专业研究生来说,应该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边写边学,在科研论文写作发表中积累经验,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形成科研思路,重视提高科研报告和论文质量,顺利通过科研写作关。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通过论文答辩

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并且精益求精,不断修改和完善,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论文外审和答辩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研究生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总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可创新能力的标志”。要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办出特色,就必须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方案,着重提升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程耿东.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保证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2]任继愈. 研究生培养机制亟须改革[N].人民日报,2003-02-18第11版.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7篇

    (一)指导时间集中化

    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安排过于集中。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学生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第二学期。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扎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别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二)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四)指导内容重复化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入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一是可以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增加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课程,重点结合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特点,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文结构、逻辑展开等基础性知识。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集中讲解。三是可以安排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的、个性化通识问题做小范围集中辅导。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教学;地方文化;三亚旅游;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三亚“国际旅游城市”的打造,三亚学院作为三亚市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对培养涉外旅游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际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在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业用途英语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英语相关课程。面对英语教学中普遍忽略文化教学的现状,我院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涉外交流跨文化能力。

一.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

1.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渗透,相辅相成。学生进入到工作环境中,向外国游客展示的不仅是三亚市引人入胜的滨海美景、热带雨林、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舞台艺术等,而且是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丰富的民族风情,地方文化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三亚市的“民间文化大使”。例如,当游览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时,不得不提到“南海观音”和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中所蕴含的中国佛教文化。

2. 地方文化丰富了旅游英语教学的内涵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实践案例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更直观,立体的知识点理解,并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旅游英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课堂上引入丰富的地方文化则能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练习等方式不知不觉中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介绍三亚民俗活动“三月三”时,其有关本土居民黎族和苗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必不可少。由于三亚学院地处三亚这一国际旅游城市,其培养的旅游人才大多直接服务于三亚市旅游业的发展。课堂是文化的训练将大大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践应用。

二.如何实施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

1. 构建ESP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置

ESP理论的教学原则可概分为三种:“真实性”原则、“需求分析”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在“真实性”原则的指导下,要求旅游英语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实施的过程都要以三亚本地真实的语境和学习材料联系起来。如导游英语中《Taking about the Itinerary》一章中,要求学生设计两天一晚的行程安排,就需以三亚旅游景点为设计内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将来工作所用。在“需求分析”原则的指导下,旅游英语的教学要根据目标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即学生将来使用的领域、交际对象、场合和频率,另外学习者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何种学习方法更易于学生采用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即旅游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等都要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三亚市地方旅游知识和文化的掌握。

2. 灵活,创新的旅游英语教学方法

根据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利用并引导学生对三亚本地文化的了解,实时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本地文化作为燃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Sightseeing》一章中,教师可以三亚市著名旅游景点为内容,采用课堂小组自由讨论、学生自讲自己所到过的旅游景点(可制作幻灯片)、教师补充材料、role-play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挖掘地方景点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品鉴能力。如:每年三亚大小洞天都会举行盛大的“二月二,龙抬头”祭祀南海的庆典。中国文化中福泽百姓式的“龙”的概念和西方文化中魔鬼撒旦式的“龙”相差甚远。文化差异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教学实践中引入地方文化

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英语教学实践环节包括模拟导游英语讲解、实习基地教学实践和学生毕业设计等内容。旅游英语教学中,除了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鼓励学生联系于本地景点相关的内容展开口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外,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从所给八个当地著名景点中随机抽取一个,现场进行模拟导游讲解与展示,教师进行辅导和点评。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景点的文化内涵,如鼓励学生感受当地黎苗族“三月三”的民族风情,亲自体验“三亚体育欢乐节”的无限热情,以及聆听海棠湾“海棠·秀”凄美动人的民间传说等。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实践性较强的旅游专业较为重视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感受文化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我院与三亚市一些著名跨国旅游接待酒店和旅游景区签订了学生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如:三亚美高梅度假酒店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等。学生实习内容包括旅游行程线路的开发、旅游接待、旅游活动营销、导游词讲解等内容。具体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地方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景点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是一名优秀的涉外旅游人才必备的素质。

三.结语

为适应三亚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旅游英语中地方文化的渗透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三亚学院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为三亚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地方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增强学生未来旅游业相关工作中的实际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同时,作为“民间文化大使”,三亚旅游人才将本土特色文化通过旅游这一跨文化交际过程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柳晓江. 旅游英语教学中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J]. 中美外语. 2005.5.

2. 文菲. 从本土文化角度看旅游教育[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 张海燕. 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