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8 15:01:47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竞争环境的改变要求优秀人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质,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针对性地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对教学现状中师资力量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跨文化交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交流,也存在于技术的交流、文化的交流等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球化发展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舞台,同时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使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帮助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人才优势。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也在努力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机遇。但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尤其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事业的发展。如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就无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因此,必须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满足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有些学校和教师尚未认识到其重要性。具体来说,很多学校都没有进行跨文化交际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也缺乏对教师人才的明确要求。一般来说,很多学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是由英语教师承担的,但是英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而将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无法真正得到重视。而且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师在总的教师数量中比例很小,无法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也会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质量。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很多教师的思想都固定在了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没有对其教学形成正确的观念。比如,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而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观念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就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也会导致教学内容偏向于知识性的教学,而非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出来[1]。2.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背景,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经验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了。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的高校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条件不充裕等原因,没有对外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时,很多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猜想和经验来制订教学计划,而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交际场景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中西方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些差异,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处理好这些差异,则交流的有效性就会存在问题。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点和技巧。由于教师自身的经历不够,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且教学能力的不足也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进一步降低了教学的成效。3.理论研究不成熟。对于跨文化交际教育来说,本身就十分强调教学应该紧跟国际潮流的发展,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正确的话题和方法,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但是由于很多跨文化交际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手段,因此在教学理论的研究和科研水平上就比较落后。跨文化交际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也需要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认识,才能提高具体教学的实效。而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师都缺乏跨文化交际方面理论研究的能力,不能将一些最新的研究结果和技术方法应用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跨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这不仅体现在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薄弱,也体现在教学普遍缺乏理论建树,不能从学科的宏观角度去审视跨文化交际的教育,也不能将跨文化交际教育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相关的学科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该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和特征,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水平的落后会极大地阻碍整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长远发展,也容易造成国内教师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一味照搬套用外国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的现象[2]。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丰富

1.更新教学观念。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关注思想意识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才能进一步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际的教学质量。为此,在全球化视野下,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文化,不断去了解西方文化的核心和特征。并且能够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也能让教师和学生都始终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和目标所在,学习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有机会的情况下主动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的场合或者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对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出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驱动,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配合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优化教师结构。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来说,要求任课教师应该具有双重文化的身份,能够把握两种不同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应用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而很多英语教师都不具备双重文化的背景,英语外教来自其他文化,但是却并不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无法起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而本国教师大多没有生长在西方文化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下,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比较肤浅,不够深入,甚至可能会存在错误和偏差。由于受到资金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国内多数的跨文化交际教育都是由本国教师承担的,而教学质量则一直得不到突破和提高。因此,如何平衡好外教和本国教师的平衡,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建设起完善的教师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多多引进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回国任教,发挥其双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优势。加强各大高校之间教师人才的交流与学习,实现跨文化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积极为跨文化交际教育的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派遣青年教师出国任访问学者,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让教师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及时学习该学科的前沿理论,提高理论建设的素养;也可以实行加强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开展定期的教师交换项目;还可以将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作为教师考核与评价的标准之一,鼓励教师积极补充跨文化交际知识[3]。3.创造良好环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等多方支持,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去促进和提高教师队伍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水平。因此,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应该发挥好自己的积极作用,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努力打造一个适合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都应该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对跨文化交际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这样既可以开设长期或者短期等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也可以邀请一些国际知名的学者来就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进行介绍。而培训的内容既应该包括该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也应该包含一些真实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分析。这样,教师才能够从理论素质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同时得到提高。同时,教育部门也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年会等等。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教育部门的大力宣传,应该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从而引导社会群众对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视,减少教师工作的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才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改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从自身做起,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而教师也应该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71-172.

[2]李睿.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9-111.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历史 内容 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历史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可追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二战后,美国政府发现本国派出的外交官员不仅外语基础差,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不太了解,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于1946年通过了外国事务法案成立了外交学院,美国最好的语言学家和文化学家受邀定期为外交官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语言学家George L. Trager 和文化学家 Edward T. Hall 被公认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两位人物。Trager对于语言培训方法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观点独到,论述精辟。Hall 最早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一词,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之父。他的经典之作The Silent Language (1959)被看做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

60年代起,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设。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组成了一个研究中心,David Hoopes主编并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读本》。在当时论著缺乏的情况下,这本书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协会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领域,并在协会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言语传播协会在协会下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研究交际年”。1983年Gudykunst的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从此,以Gudykunst 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目前,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美国有约130多所大学已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跨文化交际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民族学、大众传媒学、美学、宗教学等许多领域,并成为其研究方向之一。相关论文与专著层出不穷,充分显示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新兴学科的勃勃生机及适应时展需要的本质特点。

二、跨文化研究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基本概念研究主要包括:文化和交际、跨文化交际、文化身份、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相对论思想、成见、交际风格、文化调试七个方面的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类研究主要包括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多元时间-单元时间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不确定回避-若不确定回避文化等。

任何形式的交际都是一个讯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影响跨文化交际讯息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因素及复杂程度远远多于或高于一般同族文化内部的交际。感知和归因、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交际,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教学可以被当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历程为例,80 年代中期,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制定了学大纲,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英语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to do and to be”。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

四、小结

跨文化研究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作为时展的产物,作为跨学科的典范,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等起到推动和稳定作用,对于个人的生活体验及世界观的改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很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尤其是外语教学者的工作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n J. Starosta. 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课程 课程标准 高职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015-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以及通讯网络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会进一步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广度、深度以及频率上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几乎每个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发展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2009年10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中进一步提出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的包括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对于培养具有英语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英语专业而言,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基于该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合理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才能使该课程得以高效实施。

1 高职应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本科跨文化交际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这对于英语水平普遍低于本科生的高职学生而言,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加大了学生接受和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难以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无从谈起。

笔者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在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学时分配,教学对象,课程类型,教材选择六个方面调查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的教学现状。该学院英语专业共有应用英语(文化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4大方向均开设了该门课程(表1)。

在教材选择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文化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教育专业社交礼仪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没有固定教材,文化与翻译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有的老师认为课时不够是影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往往一学期32节课理论知识还没讲完就结课考试了,更不要说实践课的开展了。学生就会觉得这门课程就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实践很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2 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制定建议

从课程名称,类型;教材选择;开课时间及课时这几个方面高职英语专业不同方向并不统一,可以体现出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并为达到共识,即没有形成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团队教学,也就没有统一的可供指导的课程标准,不利于该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笔者从课程标准所包括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建议。

2.1 课程性质

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形式下,社会需要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的外语类人才,以此需求为出发点;同时遵循“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教育特点,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定位为:跨文化交际课程为高职英语专业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双语课程,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工作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2.2 课程目标

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或组成部分( components)已达成一定共识。Lustig 和 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说,知识、动机和行动三者结合才能构成跨文化能力。因此,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总体目标即从知识,动机(情感),行动三个层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参照《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2000)中的交际技能和语言技能教学要求,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

2.2.1 知识目标

(1)掌握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字、颜色、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3)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掌握文化禁忌语。

(4)掌握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时间语言,空间语言。

(5)了解基本的跨文化商务礼仪。

(6)了解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

2.2.2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东西方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以及友谊观,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文化之间大量差异存在是普遍现象,世界是多元性的,即培养学生文化相对意识。

(2)通过东西文化对比,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爱国热情的同时充分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3)基于文化相对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了对待自身、本文化和异文化的正确态度,才能进一步培养其积极的交际动机。

2.2.3 能力目标

(1)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对他人表达恰当的赞扬,请求,道歉,同时对别人的赞扬、请求,道歉做出合适的反应。

(3)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选择合适的礼物赠送他人,同时对别人礼品赠送给予合适的反应。

(4)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恰当使用身势语,副语言,空间语,时间语,对于别人的身势语,副语言,空间语,时间语,能够做出合适的反应。

(5)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服饰。

(6)具备运用英语思维的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7)具备跨文化商务洽谈的能力(用英语谈判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释义法”;了解并适应不同国家洽谈风格的能力)

(8)合理运用文化因素,把握文化审美观,进行产品宣传,广告设计等跨文化营销活动。

2.3 教学内容与教材

根据高职英语专业主要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于“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的指导思想即结合语言应用综合技能,减少理论讲解比重,增加实际应用比例,我建议选择郑晓泉主编的《跨文化交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应用英语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唯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目的。

以《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为主,结合该科课程的课程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知识):第一章,介绍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等。

第三章,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第二板块(情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第三章介绍东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第三板块(能力):第二章,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第五章,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第六章,特定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能力。

上述教学内容,建议以半学期,32课时进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避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有重点有取舍的讲解,不需面面俱到,以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2.4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程的课程性质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2.4.1 讲授法

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法,为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4.2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最受学生喜爱,最易被学生接受。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描述,学生可以积极调动并运用已有跨文化知识细致分析案例,更加深刻理解案例,加深跨文化意识。

2.4.3 任务教学法

根据某个教学点或跨文化交际主题,教师可先设定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语言与相关文化,掌握相关技能与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5 课程考核与评价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门理论+实践,且实践性比重偏大的课程,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笔者建议该课程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比如,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考核,我们可以采用卷面测试的办法,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而对于跨文化交际技能与情感的检测,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案例分析讨论,特定情境模拟对话,小组任务完成等形式进行考核。

3 结语

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制定应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运行机制来组织教学,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4,43.

[2] 朱伟芳.“文化意识+语言技能+国际视野――高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73-75.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启示

1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往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容涉及国家、组织、个人等不同层面,同时涵盖民族、宗教、地区等不同维度,其高度、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国际学术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逐渐重视跨文化类的学科研究。[1]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在以“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中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该书阐述了“如何承认不同文化局域的同等尊严”、“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之间相得益彰的联系”、“跨文化性及多重文化主义(Interculturality/Multiculturalism)”、“跨文化或多重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InterculturalEducation)”。[2]虽然该书并没有明确地对“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但这是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提出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标志着跨文化教育即将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预示着跨文化教育模式将成为国际教育的主流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国际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定义:(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同时兼顾其它文化的教育;(2)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和价值观都不相同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3)特别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非本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和价值观的教育。[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发表的《EducationinaMilti-linguaWorld》一文中指出,在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全方面、多角度、系统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和学习过程,其中包括:教学环境、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设计、语言环境选择、师生互动方式等,而不是简单地将跨文化教育当作一种“依附”在传统课程教育上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教学方法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其中,教学环境的设计和语言环境的选择是顺利开展跨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发表的《UNESCO.UNESCOGuidelineson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文中指出跨文化教育的两个内涵。其一,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平等对待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个体,秉承着“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理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让受教育者真正地去认识自身文化的发展以及体会相邻民族文化间的文化共荣,最终达到不同文化间整合与升华。其二,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形式,它以实现每一个受教育者积极、充分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为目的,促使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宗教、不同性别的人群互相交流、提高。所以说,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发展和共荣的教育形式。[5]这两个内涵充分体现了跨文化教育核心理念和主要目的。综上所述,可以将跨文化教育概括为一种在复合文化背景下,以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识为核心,培养尊重、开放、宽容和平的心态,坚持客观、无偏见的理念,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从而增强人们在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达到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互相理解、尊重、提高的新型教育模式。[6]

2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与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会大有不同。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更加关注与对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演示,而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一种包容性的概念,帮助学生去理解、认识和分析目标人群的文化特点,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共荣。在教学内容上则以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为主,例如自我意识的培养、复合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跨文化交流的方法等一系列的管理组织。根据Watzlawick的观点,沟通是人际交往间的一种相互行为,这种相互行为在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价值观上得以体现,[7]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具备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障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上不仅有跨文化行为互动的内容,而且包括组织行为、行为心理的基本知识。[8]跨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置的变化而变化,形式多种多样。美国知名跨文化教育学家Forstamann和Gudykunst的研究结果指出,跨文化培训的方法可以分为文化特色教学法和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两大类。文化特色教学法,又可以分为文化特色教学和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文化,介绍相关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信仰等文化信息以及对该类人流沟通的方法。而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指的是一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又可以分为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和非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是通过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现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场景,学生通过模拟场景的切身体验和结合自身实际感受,进行跨文化适应性的探索和训练,并且在模拟场景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从之前的模拟实践中提炼出文化差异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9]

3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3.1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奥地利高等教育管理系统通过不同方法来管理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其中包括给移民提供跨文化教育、对所有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在奥地利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跨文化学习是一种“教育准则”,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所有学生的跨文化竞争力。移民群体的跨文化教育已经从最开始的对偶法和同化法进一步转为了综合法。对偶法的目的在保护学生的原有语言和文化,提供学习东道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机会。同化法集中在当学习东道国语言和文化时牺牲移民者的语言和文化的损失提供补偿。综合法是让移民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同时不放弃自己本土的语言和文化,这种方法是伴随第一语言教学的学校同时产生的。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强调文化间的互动性。奥地利的社会文化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社会,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在生活习惯、语言、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性。奥地利跨文化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将不同文化的群体集合在一起,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认识差异、承认差异再到接受差异。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文化共融。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推广不仅仅在高等教育,在奥地利的中学、小学甚至是学前教育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开展跨文化教育实践课程。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多语言性。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奥地利鼓励学生在积极掌握好德语的基础上,从小学习多门外语。在奥地利的中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多门不同语言。同时,教师会对所学习语言的风俗、文化进行传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以及学会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10]3.2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初,跨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准则被引入奥地利的高等教育必修课程。跨文化学习没有作为特定的学科,而是作为推荐项目给老师把这些原则应用于所有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有:(1)探索文化资产(习惯、语言、习俗、传统、传说、神话、歌谣等)的本土和移民群体(特别是在地区与种族多样化的教室);(2)创造一个文化价值可以被所有学生体验和形成的学习环境;(3)引起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培养鉴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注重文化,语言和种族的多样性,为了解决民族-欧洲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5)培养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认识到共性和减少偏见;(6)为了注重双语和多语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3.3奥地利IMC克雷姆斯应用技术大学的跨文化教育课程。奥地利IMC克雷姆斯应用技术大学的跨文化教育课程采用了欧洲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督促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来。这些课程的主要对象来自与旅游管理、管理学、文学专业的学生。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的形成、特征、衍生,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进行进一步的交流等。授课方式的安排更多的考虑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当中,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同学们从意识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对跨文化理论概念进行更加真切的认识、体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对中国跨文化教育的启示

4.1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跨文化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影响因子,同时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现实意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情况,跨文化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个好处: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树立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因此,无论是从外部需求的角度,还是自身发展的层面上,我们需要坚持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并全面推进我国跨文化教育进程。4.2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好地将跨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给学生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是要引进优秀的且有丰富跨国教育实践经验的外籍教师或优秀学者,通过“一人一测”的薪资激励机制,吸引海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多样化;二是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教学方法培训等形式培养现有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和认识,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4.3搭建国际化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应该是停留在书本上或局限于教室内,也不是简单地选派交换生或组织访学团,而是更多地与其它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在平台上对跨文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分享和交流,给学生营造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交流氛围。4.4细化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属于发展初期,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体系构建还有待提高,其中包括教材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在学术界中讨论和研究的重点更侧重于跨文化语言交流及跨文化翻译,导致我国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内容略显单一,缺乏交叉学科的支持,如旅游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与各学科间的联系及交叉实践,通过不断地去粗取精,才可以更好地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5篇

摘要:我国人才培养计划中关于跨文化交际素质的培养在近几年中普遍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尤其对英语教学有着极为关键的促进意义,也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就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展开理论分析与研究,着重以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目标作为研究基点,旨在于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建言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素质教学;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文化”一词作为专业术语且具有一定的弹性特点。部分专业人士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十九世纪英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就在其《原始文化》著作中提到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人可以通过应用语言工具和社会知识实现信息传递的交际过程,因此可以说对于语言学习其与之有关社会文化知识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论述的跨文化交际是从西方英语单词“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直译得到的,其真正含义就是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交际,话句话说就是人以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作为基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完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所谓英语文化即是一种有效地可具备交际作用的工具。换言之,缺乏对英语文化知识背景的认识必然会造成交际的误解和冲突,这长期以来也是构成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课题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慢慢走近日常生活。比如说中国,语言教学老师对于如何安置介于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之间联系的兴趣浓厚,这样反映了当代人一种需求变革,同时也为社会人深思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要求。

1.1培养对跨文化领域的积极认识和理解

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我们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加以分析与研究可以更深层次加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使得我们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如中国人在见面之后首先寒暄的是:“你今年多大了?”“每月工资多少?”“结婚了吗?”而在如美国中,直接询问某人的年龄、家庭住址、就职部门、年均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以及个人信仰等私人问题都属于隐私的范畴,切记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他国人的忌讳别人一定不能问及。汉语文化中的寒暄方式有时候会包括对问话对方悉心关系。如:“你今天的脸色不大好,是不是生病了啊?”“好长时间没见到你了,你又发福了。”或“你又瘦了,要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呀。”听到这样的问候人们自然不会特别生气。而外国人在听到对方说“You are fat!” 或“You’re so thin!”即便是彼此间比较熟悉的朋友也会略感尴尬的意思,难以回答,因为这本身在外语中就不是非常礼貌的表达方式。只有你了解了这些基本的不同点,了解了文化上的差异,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1.2 培养人们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技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跨文化交际,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交际能力。在美国,除了大学里设有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了解了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毕竟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2.1教师的跨文化交际培养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以培养“语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而缺乏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跨文化的理解力。在此情况下,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既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全面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就必须在提高自己语言素质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进行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知识,例如,阅读各种英文报刊,欣赏外国影片和歌曲,收听VOA或BBC等外文广播,浏览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网站,与外国教师或留学生经常交流等。教师要汲取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的先进教学知识,掌握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技巧,从而将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融合在一起。

2.2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培养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指的是两种或多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教育,在英语中还有与之相似的词:cross-cultural education(多种文化教育)、trans-cultural education(异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与传统的英语课不同,其重心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学习,而是将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课堂内容将涉及相应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形象而生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预先收集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group-discussion);组织学生参与role-play(角色扮演)、pair-work(结对练习)、short-play(短剧)等课堂活动,教师做导演,学生是演员,亲身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邀请外籍教师或留学归来的英语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

3.结束语

众所周知,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应该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8).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也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涉及面极广,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教育工作者们和教育专家们长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探索。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就是探索重点之一。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学界引入我国。随着我国与各国经济、旅游、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交流,外语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要培养出适应全球化交流的新型人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早在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也日趋增多,如:Stern,H.H. Issues and Op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鲁子问. 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 张文莉. 跨文化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 [J]安徽文学 ( 下半月),2007(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基于建构理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策略,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以及学习者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一些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一般都是按照 听、说、读、写的语言习得进行练习。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课堂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的约束,也是多于注重学生对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掌握,做选择题多过实际口头练习。同时,因为课时和学生人数等的限制,教师不能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差异等有过多的涉猎。长此以往,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往往是理解的时候容易望文生义,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或者不能深入理解英语语言所承载的内在文化、文学意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以从建构主义理论着手,明确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价值和功能定位,优化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语言的策略应该是在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本国文化知识和经验,利用所习得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进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一成不变的事实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者愿意,并且有能力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清晰地列出在跨文化交际学习中产生的疑惑、问题,再通过与母语的文化、文学等方面知识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的认知的过程。

3结语

语言教学始终是以语用为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如何能够恰当地运用语言的问题,而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外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于促进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者认为,人们完全可以解释语言知识的本质和它是如何通过普遍的认知原则处理的,不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完全可以在建构理论的随机进入学习理论指导下让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自主的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深入有效地认识和理解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的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教育;国际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3-0018-05

收稿日期:2017-01-2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跨文化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合研究”(XJK013BBJ001);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优秀青年项目“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适应、生成与构建研究”(湘财教通【2015】54号) 。

作者简介:曾健坤(1982-),男,四川温江人,教育学博士,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首开英文课至今,制度化外语教育在我国已历150余载。这期间,英语及英语教育一直处于连绵不断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根据Crystal的统计,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了以其为母语者。英语的繁荣、扩散,及其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中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语言。而在我国,英语及英语教育又是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众人皆以全球为时髦,以国际为尖端,殊不知本土亦不可忽视。如果忽略了英语教育的本土化,那么,全球也好,国际也罢,对于国人而言,无非是可见不可触的空中楼阁而已。当下中国的英语教育面临百般诘难,圈外的人不满,圈内的人无奈。时而推出一批“模式”,r而搬来一套“理念”,老师们称已尽心竭力、疲于奔命,社会舆论却依旧不依不饶,大张挞伐英语教学的无效。这恰与英语的繁茂不甚相衬。因此,我们需要反思:难道英语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吗?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英语教育作为普及英语,培养精通英语的国际化人才的基本手段,其重要性也不言自明。因而,在兼容本土与国际的语境中,审视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是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一、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内涵

我们每日大声疾呼中国的英语教育一定要走向国际。于是,为了国际化,我们义无反顾地抛却了本土。可是,抛却了本土就必然实现了国际化吗?岂不闻“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不正是本土的?在汹涌而来的国际化浪潮中,我国的英语教育将何去何从?

1. 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

杨启亮曾详释了课程与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颇有见地地勾勒出了本土化的路径[1]。推而广之,中国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走本土化之路。可是,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言必称希腊”之声总是不绝于耳,结果又时常食洋不化,把改革煮成“夹生饭”。“橘生淮南”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实践中却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正是盲目追风所致。“教育国际化不是西化、欧化,而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一种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借鉴,是用国际意识和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是培养心系祖国、胸怀天下、会通中西、学贯文理、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2]

2. “本土”与“国际”是一对关系的两个平等维度

国际化不是西化,本土化也不是封闭化。本土化不仅体现在民族特色、国家特色上,而且还反映在地域特色、学校特色、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特色上,也是不能照抄照搬一刀切的。我们可以模仿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但教学模式、课堂教案、教学方法你能全盘照搬吗?稍有不慎,就是“东施效颦”。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讲求“本根本土”的“本土特色”。因而,无论就英语教学国际化而论,还是就其本土化而言,他们的路径都绝不是照搬,终点亦不是“山寨”,而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国际与本土的融合。所以,英语教学本土化应该定位于调整现行英语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实施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融合教育,实现我国英语教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和”与“合”,创生出具有本土特色且国际化性质鲜明的新型英语教育范式。

3.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归一:跨文化

国际与本土兼容是我国英语教育走向跨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以英语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为基石,以市场为导向,与行业协同,注重跨文化意识,强化本土知识与文化的累积,是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路径。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国际外语人才培养,目的是把语言基本功与多元文化素养有机结合,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能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的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当前我国高等外语教育面对着日益扩大的多元化社会需求,而制定跨文化的外语教育策略是对这一需求的基本应对。跨文化,顾名思义,“跨”字为其关键之所在和核心要义之所系。所“跨”必是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的并列、对峙或交织,“跨”所需解决者是两者或多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甚至是共生共长。国际化和本土化都是跨文化的必备元素,不可偏废。跨文化的形成是与多元文化知识的建构密切相关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本身也是多元的,将“国际化”同“本土化”二化归一,实则也是跨文化的多元整合。

二、我国英语教育的问题剖析

1.本土型应试教育泛化,腹中有万语,口中无片言

多少年来,英语教育的痼疾如鲠在喉。我国的英语教育耗时最长,效果却差强人意。“哑巴英语”成为中国人学英语的代名词。痛定思痛,这无关学生的学习能力,无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本土应试制度的深入骨髓。据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全国职业翻译只有4万多人,专业翻译公司3 000多家,但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高达90%。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的专业人员就更少[3]。其中,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的匮乏已构成了人才市场的瓶颈。究其原因,应是当下中国的英语教育不能幸免于应考的泛化,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于是解题的机器辈出,而能堪市场考较的人才过少。这无疑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大硬伤和悲哀。

2.殖民化机械授受,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课程的语料主要反映英美的主流文化,少有将本土文化与之结合的诸如比较文化类课程,更缺少介绍本土风土人情的材料,以至于文化课本身就少,而最终沦为完全介绍英美国家历史人文风情的纯西方文化课。学生对自己文化尚且一知半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了单向的输入者,被动的接受者,没有意识和能力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从而去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4]。语言不仅是一门工具,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的内在性格的外显。当一种语言以殖民者的身份涌向他民族时,碰撞不可避免。在强化英语教学的所谓“地道”时,在不断训练学生的接受与模仿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仅只是在给学生输出英语语言技能吗?其实,这一过程是英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入侵”过程。潜藏在语言中的是外族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所以,英语教学兹事体大:个人情怀,家国天下,民族文化都与之息息相关。如果教学中,老师只是“原汁原味”地传授,学生一味照单全收,那么我们的学生往后可能就只知有莎翁,而不知有太白,只会在“情人节”花前月下,而淡忘了“七夕”的悠远缠绵。

3.功利当道,人文缺失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纷纷转向以英语技能课为主,大量技能课程、职业训练课程充斥着外语专业学生的课表,人文类课程逐渐沦为选修课,课时也大量缩减。一时间,英语技能课成为专业唯一核心课程,英语专业俨然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职业技能训练所”,工具理性甚嚣尘上,严重挤压了英语文学、文化、语言学之类的英语学科人文课程的生存空间。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隐喻的,曾经的英语语言文学渐渐沦落为“昨夜之花”,而所谓的人文素养教育,则直接被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大潮所湮没。应该看到,英美文学等通识课程都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它们的设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西语系。这类课程“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80年代以后,他又重新回到大学校园。”[5]但是,在市场化冲击下,高校不仅未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校园内外甚至出现这样的评价:“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思想,没有‘文化’”。很难想象,一个抛弃了人文教育的专业,与职业培训机构何异?一个没有“文化”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如何堪称人才?换言之,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工厂中机器一般,技术含量或许还行,只是没有思想,终不免被大浪所淘。

三、跨文化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必由之路

“文化”一词语出《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而,中国学界有文化即“人化”一说,目的是化人。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能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的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人才。跨文化的形成是与多元文化知识的建构密切相关的,实则也是多元文化的整合与重构。跨文化必当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会。

英语教育是多元文化通达教育实现的必要载体。依托英语教育,不同文化的碰撞、对话和理解成为可能。跨文化理解是中国的英语教育文化建构和教育教学不可忽视和回避的一环,也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基本价值诉求。英语教育的文化建构经历着从多元碰撞、摩擦到跨文化对话交流,再到跨文化理解的过程。多元是我国英语教育文化的本来面目,多元并存直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摩擦碰撞。但是,中国的英语教育作为结合中外的合体,摩擦与碰撞终究要归于共生与融合。而在此之间,居中环节就是对话与理解。跨文化对话使跨文化理解更易达成;跨文化理解使跨文化对话更加深入。对话和理解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对话是基本手段,理解是直接目的。正视我国英语教育中的多元文化现象,认同文化多元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积极促成跨文化对话的实现。而跨文化对话的有效进行,将使我国英语教育的文化建构之路更为平坦,形成深入而持久的跨文化理解,对文化的共生与融合产生直接的现实影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将文化的多元以课程与教学的实施途径而具体化,将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在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变为现实的理解与对话,是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根和干,他族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枝和叶,本固则枝繁。人们只有把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作为基点,才能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当下的英语教育已然意识到了跨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有失偏颇,以文化的输入为主,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文化的输出与弘扬。从教学目的上讲,中国英语教育所期许的不仅是理解对方的话语和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用对方所能听懂的语言来了解己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文化,即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H绝不仅仅限于交流对象的理解,而且还要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实施文化影响的内容。”[6]

四、跨文化视域下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策略

1.立足本土,面向国际,树立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英语教育人的终极关怀还是要落在为祖国服务上,英语之用也主要在国内。因而,英语教育非但不能罔顾本土,相反正要立足本土,同时面向国际,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为“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英语人才”。于是,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旨在将文化的多元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作为国际化教育战略的基础,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都体现出多元文化之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而促进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形成文化的自觉、自信,同时又要充分吸纳国际元素,取长补短,走出狭隘与自封,形成知识与真理追求的向心力,将国际化与本土化充分融合,树立跨文化的国际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2.建设“本土与国际兼容、语言与专业复合”的课程体系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既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原点,亦是我国英语教育的旨归。建设本土与国际兼容的课程体系,要将课程目标与我国英语教育的旨趣紧密结合,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提高与国际、本土的适切性。课程体系中除了包含坚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应还有旨在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的跨文化课程,将包容灵动的国际语言学习意识同一定的专业基础认知能力结合起来,建构多元复合的中国英语教育课程体系。英语教育既是在本土环境中进行,又充分模拟国际语境,应添补相关专业基础,形成跨学科体系。审视当下的英语教育,主要还应从以下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或整合一些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国际教育相关课程,如跨文化交际、文化比较等课程:英语语言课程设置除了技能课程外,还应将文化与跨文化类课程与上述公共基础课程充分融合,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国际性与本土性;专业外语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应将专业课程的建设放在国际化的平台,同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有效协同,开发相关课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责任与对国际的感知。

3. 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国际与本土并重,注重文化输出

课程内容如果只重本土难免狭隘,而只重国际又不免“崇洋”。我们应该以国际的视野与胸襟正视与直面国家与区域的发展和需要,使课程的建设与国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在内容上体现国际视野又兼具家国情怀。传统的英语教材通篇不是英美风情,就是美英趣闻,从头至末“洋汁洋味”,从里到外洋风洋情。学生学后,开口圣经,闭口西谚;逢人先谈好莱坞,电邮也聊NBA;宛如生于英联邦、长于美利坚般浑身上下一副洋洋自得神色。教材确是应该充斥着大量文化信息的,而却绝不仅仅是英语文化信息。尤为重要的是,还要有学习者本民族的文化信息的内容。总的来说,课程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母语文化材料,即以学习者自身文化为内容的材料;二是目的语文化材料,即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三是国际性目的语的文化材料,即以世界上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材内容[6]。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从琴棋书画到诗词歌赋、名人典故等经典国粹,都可成为英语教学语料;特色文化、区域文化也可列入其中,从大中华的儒释道,到各区域的优秀文化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从二语习得的角度论,以母语文化或学习者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目的语语料能够使学习者产生一种亲切感,降低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感。Ellis和Robinson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熟悉语料的文化背景,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将得以激发。而从信息加工的视角,处理此类语料能够减少学生在处理信息输入时的意识分流,使其能够有更多时间关注“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提高外语学习效度[7]。

4.创生中西合璧的本土教学理论

于国人而言,英语作为外族语言,其教学理论也多为舶来。当下的外语教育教学界,多以崇尚、引入甚至追随外来的一些所谓先进的国际化英语教学理论而沾沾自喜。从课程论到教学论,以理论的新和异为引入标准,少有鉴别,更遑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其结果是,搬来了诸多虚有其表的新鲜理论陈列于各种报刊杂志,而再无任何实际意义。我国的国情、现状和民族文化特色决定了我国的英语教学必然有其特殊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对之深入剖析、有效甄别,并结合我国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去粗存精地加以吸收、借鉴和引入,并逐步使其本土化。在方法论层面,英语教学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师资水平和其他因素,规划和设计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8],首先立足本土,再对外吸收,继而进行本土化改造。依托母语语言文化环境,结合民族各区域教育、经济发展实情,创造性地借鉴、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英语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结合中国本土Z言文化、语言政策、教情和学情等各个要素,定能促进英语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方法,真正实现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9]。

结语

英语及英语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是相伴而生的,它实质是一个再生过程――语言的再生和文化的再生。这种再生过程就是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英语教学的本土化过程使学习者既接收英语国家文化的精华,又保护了本国民族文化底蕴,它是一个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跨文化交际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英语教学中从文化的自觉到文化自信与自强的过程。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不是要“复旧”,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识,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0]。通过文化自觉,在跨文化交际和民族的交流和互动中建立文化的自信,进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文化自强,最终达到与各民族优秀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9):3-8.

[2] 高影.教育国际化,何去何从[N].中国教师报,2012-05-09 (10).

[3] 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4):15-18.

[4] 刘君栓,夏晓翠.我国英语教育的本土化取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1):20-23.

[5] 张西平.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86-91.

[6]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教育周刊).

[7] 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38-40.

[8] 刘友桂,何高大.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语教学本土化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52-57.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第8篇

一、跨文化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国人出国旅游、探亲、留学、商务的人数与日俱增。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的公民因私出国申请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海外入境游客人数也大幅增长,每年春节黄金周关口、机场都会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而且,到外企供职和聘用外籍人士也越来越普遍。在我国举行的重要的国际性活动也越来越多,如2001年上海APEC、将于北京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以及在上海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们正在或即将不可避免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而且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文化与商业谈判

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其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事先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可能因为细小的环节产生分歧。正如同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所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经常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是不自觉而已。因为,即使我们经常不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也不在外企供职,甚至不与外国人直接打交道,仍然可能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视、电影的过程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也就是说,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因此,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被视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例如,在国内各种职称评定或入学考试中,报考者要过的一关就是英语水平的测试,以考察其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学习的能力。又如,在众多的招聘广告中,交际能力和英语水平是最为常见的条件。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加速区域文化融合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文化艺术是非常关键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自贸区建设会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融合的“加速剂”。

走进广西设置东南亚语种学科最齐全的高等院校广西民族大学,一座泰式风格的金色塔顶建筑最受师生喜爱--已先后二十多次访问中国的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出资在这里建立了诗琳通泰文资料中心。每天,数以百计的中国学生在这里学习东南亚语言文化,收听东南亚广播电台,阅读最新的东南亚报刊,与来自东南亚的教师热烈讨论问题。

一直向往成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广西民族大学级泰语专业学生李杨顺利通过初步筛选,九日开始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培训。她曾于2006年赴泰国碧武理皇家大学留学一年。她说,在泰国,当地民众也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并穿上红色衣服,用中文写的对联很常见,很多泰国民众喜爱中国武打片。中国留学生在参加当地演出活动中,不仅展示旗袍、打太极、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等,还表演东南亚特色舞蹈,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 转贴于

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素质教育的教育体系必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措施上。 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 贯彻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交际性原则”;采用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 主要侧重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中, 以问答方式串联本单元所要掌握的内容,梳理单元的要点,难点,使学生对单元的内容有较系统的了解,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既检查了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也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能力。所提的问题除了在课堂进行外,也留给学生回去思考或上网公布,等下一堂课上让学生得出结论。学生经过充分认真的准备,往往会得出若干不同的答案,最后我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此外, 我还为学生 提供了大量的 个案,结合自己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第四单元“人际间的交互作用”一课,学生通过模拟交流练习,个案分析,了解了中西文化在好客、付帐、请求、馈赠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差异,学会了如何避免由于这些差异而带来的误会;真正懂得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只是不同而已”。 每堂辅导课我都布置小组讨论话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 小组讨论、集体讨论, 懂得怎样进行个案分析,书写分析结果,以达到领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会遇到的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应付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 由于这种新的课堂教学辅导形式多样化,更能适应学员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跨文化交际的口语教学策略还没有完全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尚有不足之处,但事实证明,重视了跨文化交际,英语口语教学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而且这种教学思路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要补充一些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得体性意识,培养学生从英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从而达到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连水 等.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

[2]郑建军.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商务英语教学[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6

[3]徐海霞.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分析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 2009.3

[4]陈建平.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1.4

[5]张华丽 等.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J].科技信息 2009.3

[6]廖国强.商务文化意识与人才培养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