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药学论文

医药学论文

时间:2022-05-11 10:00:08 关键词: 医药学 医药论文 医药
摘要:中医药研究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高校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动研究生,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和科技文化竞赛,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关注研究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研究生心智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健全,从而促进研究生意志品质的健康发展。

医药学论文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学术发展创新思路

1学科方向变革的背景

随着全球科学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需要调整变革与创新。所谓科学大格局应该包括着概念的更新,思维模式的转变,理论框架的构建与付诸实践行动的指南。其中的重要因素,应该是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当英国物理学家史迪芬•霍金在1974年做黑洞预言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惊。黑洞是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eventhorizon)所规定的时空区域。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小,质量要无限大,甚至会爆炸。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宇宙中黑洞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的,显然它是我们研究的对象。2010年11月16日美国宇航局宣称,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了仅诞生30年的黑洞,其中有90%的暗物质。尚今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不足10%(约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异,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而暗能量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上述宇宙天体的观测与发现又会对中医药学有什么影响呢?中医药学确切说不是唯物为主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是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强调关系本体论,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等,这些无疑是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相吻合的!始于20世纪中叶的一个争论比较久远的问题,那就是中医药学被称做经验医学,学科本身有没有自己的理论?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资深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医中药的事业很关心。他十分肯定地说: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医药学的理论是现象理论、非线性理论、是巨系统的复杂理论。它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科学哲学的底蕴,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真、善、美;另一个方面,它能够指导实践,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其与线性科学不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思维模式。上世纪初期,西学东渐,还原论盛行,还原论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工业文明的进步,给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功不可没。然而还原论的盛行,特别是“”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了优秀的中华文明,是一个重大的错误。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年,迎来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呈现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行的时代,全球截止到2009年已有720多所孔子学院,关注学习中国的文史哲。长期的农耕文明、象形文字造就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形象思维决定着我们重视观察和体悟。我们重视病人的客观表现,做好望闻问切四诊的检查,就是通过四诊收集到病人“象”的表现,医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于“象”作出分析,是临床医生诊疗工作的依据,这是主体的认知过程,将主体、客体、象、意、体结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象思维。“象思维”属于动态的整体,其所使用的工具有视、嗅、听、味、触等感知层面,还可有超感官之形而上层面的内容,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如老子的“大象无形”、顿悟等。

健康理念的更新是21世纪中医药学重要的源动力。20世纪以还原论为主体的西医学是建立在以“病”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则需要从诊治“人的病”向关怀“病的人”转换。忽视了主体是“人”,过度注重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人文关怀是错误的,以致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发病率增高又得不到合理的诊疗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均重视了医疗改革,突出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医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人类的生活满意度与生存幸福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和实在的疗效,重视个体化医疗与循证医学证据等,这是引起西方学者关注中医药学的内在因素之一。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可引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其整体医学思想、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顺应自然的各种疗法有其存在的广阔天地。为此,中医药学学科建设要坚持我主人随,弘扬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和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要植根于大科学的背景之下,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所谓大环境的变迁应该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要服务于大卫生的客观需求,促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朝向全社会的广大民众,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要让广大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吃得上药、吃得起药,能够把中医的适宜技术加以推广,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实现中医药学科的总体目标,科学与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来建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科建设要贯彻“我主人随”的原则。20世纪的中医前辈们是为了中医的生存而奋争,现在我们需要面临的是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谋策略。我们主张以国学、国医为主体,有主有从,中西结合,同时,欢迎和团结一切关心中医药学发展的多学科人员与社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

2中医药学学科方向概述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是在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实施医学健康行动,针对“以人为本”的健康问题与中医药学的临床优势病种,以辨证论治为主体方向的个体化诊疗手段,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共识性的循证证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性与技术的可及性,保证技术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国内外通行标准,不断地提升中医药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自然哲学是任何自然科学的引领指针,在“道”的层面。本世纪的自然哲学观重视系统科学为核心的网络信息链接为主的模式,强调关系本体论和实践第一性的观点。这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重要的挑战。纵观上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浪费主义盛行,卫生资源的短缺,寿命虽有延长但伴随痛苦的增加,眼中只有“病”而没有主体的“人”,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标准判别疗效。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医学主体“人”的复杂性、能动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尤其是现代宇宙观的重大变化,带来了人们视觉域的不断拓宽,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学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新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强调的有: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主张整体系统的和谐与统一的理念,注重关系本体论的认识方法,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把针对“以人为本”的健康问题与中医药学的临床优势病种作为中医药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医药学历来是重视“人”这一主体因素的。“人为本,病为标”、“治病救人”等理念深刻烙印在中医药学人的脑海中。人有生物学属性,更有社会心理属性,每个人均有1×1014个细胞,同时还有寄生于人体上比人体自身细胞多10倍的细菌,多么庞大的军团!人的健康问题又是十分广阔的天地,中医药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目前中医治未病(包括亚健康防治)思想与工程不断推进,中医养生和中医饮食文化的研究也十分活跃,中医心理学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医药学的研究领域,“十一五”期间国家各类研究计划把重点放在了现代难治病的辨证论治方案和证治规律上,其中包括临床流行五病,即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肿瘤及糖尿病;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也有专项资助。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2010年的手足口病,中医药在防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优势病种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方向,如何把握好时间、空间的转换,寻找到证候演变的拐点,有效诊治与阐发机理是我们的优势。譬如冠心病,有胸部闷痛、心电图不正常,可以确诊为冠心病,然而介入造影检查冠状血管完全是通畅的,未见有斑块,它只是微血管的血循障碍;中医称为“病络”,是络脉的病,按“络脉者,常则通,变则病,变则必有病络生,病络生则络病成”,通过审证求因、明辨导致病络的核心病机,依据共性的病理环节进行治疗,运用复方中药的标准汤剂多获较好的疗效。以“证”为人类健康维护的中心加以展开,“有是证,则用是药”,贯彻“我主人随”的主体性原则,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天人相应、形神一体、动态时空等,均有其合理的内核。

保证技术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诊治疗效的共识性问题有二:一是疗效的循证证据不足;另一是担心中医药技术的安全性。前者要不断地完善中医药学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公认的循证证据,这是目前中医药学术领域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充分而客观地看待循证医学,一要学,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为我所用、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关注“人”和“病人”的评价研究,如自我感知、心理承受、知情同意等。在安全、有效、稳定的大前提下亟待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这是一把公平的尺子,是人们均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否则难以比较,无法约束而使行业行为处于无序的状态。要以全球的视野去处理中医药学的相关问题,这样才有一定的高度,才有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医药学有良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现今提出的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调整变革问题,是基于目前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大科学的革新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也需要不断地拓展,把“人”放在天与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来看人的疾病,精气神一体,象与形融通。我们主张科学和人文融合互动,然而医学的方向不能够从人文到人文,如果是从人文到人文,过分强调象思维,不与形体融通,就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现在人们问责大学,问责大学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从中医药学科看,主要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实践技能不足,亟需强化基本功训练等。值得思考的中医教育是跟着西方的模式走,是借鉴,能赶超吗?要重新调研,要吸收宋代书院及太医院教习,优化目前中医药学的教学资源,闯出中国人自己的路!

3中医药学学科方向内涵的调整

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学术内容上朝向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ed)、预测医学(pre-dictive)、预防医学(preemptive)、参与医学(partici-patory)(简称4P医学)作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与网络医学(networkmedi-cine)的发展。东学西学融合提倡4P医学,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药物遗传学从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个体化医学的概念也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如何去发展个体化医学,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对于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现在的用药方法是用同样的药,而在将来的个体化医学中,由于可以预测不同病人的药物效应,即使是治疗同一种疾病,医生也可能根据病人的遗传背景来选择合理的药物和最合适的剂量。同时,医学模式中的心理、社会与环境等方面也是个体化医学的重要内容。显然中医药临床医学的核心———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21世纪的个体化医学方面有充分的发展机遇。各类人群,不同的环境,得病的机率是不一样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需求与本能。四川人为什么吃辣椒?因为四川地区是一个湿气较重的区域,火神派医生多生长在四川,其用附子非常多,做菜都可以加附子。所以人适应生存环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人养成生活习惯的条件,包括自然生态,也有社会环境。中医关注一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整个生长过程、成长经历,再加上他现在的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地观察与评价,所以中医学才是真正的个体化医学,包括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提倡预测医学,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重点应该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上,可及时地预测、辨识健康状态及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测医学包括各种气候、物候、环境、致病因素等,既要关注环境等自然条件,又要关注是什么样的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怎么样去调理、针对人体的状态通过调身心去解决对病证的治疗等问题。中医多通过望、闻、问、切的宏观观察方法,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生物学指标做微观的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五运六气学说是代表性的预测医学。关于整体医学指引下的预防医学,即是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行人为的干预,包括药物干预、营养干预,或者是生活行为干预,这是目前应对慢性病公认的最佳策略。中医药学中整体系统医学思想早已有之,且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阴平阳密”“积精全神”“形与神俱”等。具体干预的方法也众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等,均为实践证实有效的生活调摄方法。“民以食为天”(《汉书》),中国人最讲究饮食与营养,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就是饮食文化,在医学领域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饮食疗法:“调”为核心的理念与相应的丰富烹调技术。不仅有药物干预方法,还有祝由调心、调气、调神、针灸等上百种外治方法,且多为天然、可及、安全、经济、有效等干预措施。

至于参与医学,即对个人的健康并不是被动地仅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倡导自己也要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自觉维护的全过程中,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提倡科学与人文融通。中医药学历来重视人的智慧能力,“人为本,病为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在发病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决定着病人在临床上是否发病的关键。治病的目的是救人,“人”是核心,是健康的主体。转化医学作为重点的变革之一,要凸现个体化医学的中医药学优势,同时还要参与到全球卫生信息化工作中,重视高概念时代的医学导向,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什么叫高概念?一要有现代的大科学理念;二要研究复杂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的学术边界,提倡整合;三要在实践中践行诠释与创新。目前美国已有38所大学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6年起实施“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计划(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s,CTSAs)”,美国国立卫生院每年投入5亿美元用于推进转化医学。转化医学这个方向的变革是由广大民众对医药的客观需求拉动的,要以病人为出发点去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病人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系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医学的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快速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社会包容。故此,转化医学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去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进而提高医疗的总体水平。所以,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主张要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多机构、多层次组成课题攻关组,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协作。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从临床到基础,临床是开端,通过基础的研究、机理的研究再回到临床上来,还要以临床研究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因为基础理论升华、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源泉都在临床。医院要到院前去转化,院前就是社区、乡镇和农村;临床上的成熟技术要向产业转化,研究的成果要向效益方面转化,要应用到基层上去;医、教、研、产要向人才培养转化。转化医学的模式要具有普适的价值,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更要有永续的动力去支撑可持续发展。转化医学的模式需要稳定的结构,过去的提法是创新团队,进一步朝向产、学、研联盟的更新;近来已有专家提出“多学科联合体”这一新概念,未来我们应该建立多学科联合体。多学科的联合体有3项要求:第一,一定要有多学科、多机构、多层次性的稳定结构;第二,要引领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要朝向基层、朝向临床、朝向应用,将农村、社区慢性病的防治、防控突发传染病等作为研究的重点;第三,要实行医、产、学、研、资一体化。资源的“资”,要求前置进入市场,进行资本的有效运作,在实践中来提高学科自主运作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我们把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工作做好的保证。如此,我们就能够取得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促进健康基金会等有效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就能够有资本的高效支撑,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必然会更加顺畅和健康地向前快速发展。

总之,转化医学的重点要前移,移到预防上来;重心要下移,移到社区和乡村中去。网络医学也是调整变革的热点。还原论的思想与方法功不可没,但是用它来解决生物医药复杂的病理过程,特别是多因素、多变量与多组织器官变化的过程就十分困难了。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转化,必然要涉及到机体相关性的网络系统与多重靶点效益的整合互动时空。从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机体受到某一个应激性刺激的时候,它就出现一个网络的系统调控,应激系统运作,到一定的时候还会启动机体的代偿功能,一直到系统失控时,才表现出疾病的表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只是特异性、机体自我适应性,还有机体自组织、自修复、自调节等方方面面。所以,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机体整体、各系统、各器官、各层面组织细胞,它的共有特征就是网络协调性。在这种背景下,要认真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把原有的中医药学的学说与理论,合理地延伸到所谓的神经体液免疫的网络之中,延伸到细胞的分子网络体系之中。网络医学不仅仅是人们理解的用计算机远程会诊、哪个医生看什么病、享受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网络医学是来解释健康与疾病,特别是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这种机体产生的各个组织细胞的复杂病理变化有它的网络变化的整合效应。探索复杂疾病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要的是要解决表征问题,根据表征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不仅要了解基因,还要知道基因的功能以及它与表征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衡量临床疾病诊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反映疾病真实面貌、治疗的效果,还要注意它的临床中间节点,同时也要注意影像学等检测的客观指标的表征变化,把这些主观的评价表征和科学数据结合起来。疾病是多因素、多变量、多环节,它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结构,我们要解释在网络中它的共性病理环节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单靶点,而是一个多靶点的节点的协调变化。

这就是中医要解决的证候的核心病机,所以网络医学、病理生理学都具有一个非常亲缘的关联,都是揭示疾病发生的主导环节与多节点、多靶点的互动,这样就可以去探索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关系本体与实体本体的链接。正因为网络医学是构建在系统内、整体内的,故重在综合。在网络医学引领下,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整体观念,把疾病理解成表征,即是中医“证候”。表征的基因是一个功能化的概念,基因节点就是多靶点,与药物受体三个要素互动,运用计算机技术,观察药物对病理网络的干预和影响,这样就使研究的新药更贴近于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在前期“973项目”的研究中已提出了复方组合化学这一新的复方中药概念,在网络药理学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复方组合化学的新方法,它是针对复杂疾病系统的多靶点、多环节的。复方网络药理学,它是以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系统生物学为基础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运用基因芯片技术以及二位凝胶点、蛋白凝胶点等,我们不仅能够识别基因,同时可以探讨这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功能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时间上实现蛋白质表达及多个基因的组合互动等。通过对先进技术的组合,我们可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去研究,完全有可能反映系统的复杂问题。

4中医药学的学术创新门径

面向未来,最为重要的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4.1注重学科建设

第一,是学用诠释学。诠释学是理解、解释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科学,对于学科的骨架概念进行诠释也是创新。如中医学的概念,冲、任、天癸、玄府、气液、病络等概念是西医学中没有的,要给出一个清楚的概念使人能够懂得、能够接受、能够理解,在国内外的生物医学期刊上发表。联系到评价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要看教师(医师、研究人员等)包括研究生每年能有多少篇论文被SCI收录,又有多少能够体现中医药学的学术水平、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文章,这些是比较重要的。将西医学没有的概念给予诠释,被接受并吸收了就是对于医学科学的充实,关键在于它能够指导临床。例如,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下称“非典”)的中医药应对过程中,运用了中医诠释。在参加非典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我们真正地看到了“肺热叶焦”的形态,非典的病原体是明确的,变异的冠状病毒导致出血性肺炎,打开胸腔看,肺叶萎陷干枯,满腔的胸血水。怎么解释?机理是什么?至今不清楚。按中医诠释,金元医学大家刘河间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有“气液玄府”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非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胸血水和“肺热叶焦”。由于毒邪的感染,疫毒之邪侵犯了肺中的络脉,络脉瘀滞而渗出了血液,血液又通过了膈膜,膈膜上的孔隙是不是细胞间质还需要进一步求证。依据刘河间的学说,其机理是渗出的血液通过膜上的“玄府”而渗透进了胸腔的。这个例子中最可贵的不只是我们看到了“肺热叶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来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它是由于疫毒之邪导致了病络的形成,通过玄府渗出来的胸血水,那么需要用解毒清热、凉血化瘀的治法,可使用辨证的中医汤剂,也可大量地使用静脉注射液,包括清热解毒的喜炎平、热毒宁等,还有活血化瘀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再用一些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尽早投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通过中医药的综合抢救很多病人就有了生还的希望,还能减少大量激素冲击治疗带来骨质疏松的弊病。

第二,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不等于随机对照实验,然而循证医学的理念为大家所共识。循证医学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中医学,然而我们要得到一个共识的疗效,就必须更新现有的评价方法,去创新方法学,才能达到共识的疗效。共识的疗效就是说中医药的临床实验所取得的疗效,中医认可,西医也认可,中国人认可,外国人也认可。如此,我们不仅可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而且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也能够发表文章。例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首先在预防方面我们研究了一张小复方,有鱼腥草、金银花、菊花、薄荷、生甘草,制成标准汤剂送给大、中、小学生和基地受阅部队食用,当时北京7、8月份时还没有疫苗研制出来。通过回顾性的研究,做了3万多例的回顾性调查证实,中医药是有一定预防作用的。在佑安医院做的263例轻症的临床实验,一组使用莲花清瘟胶囊,一组使用达菲胶囊,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非劣性检验,结果说明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效果不比达菲胶囊差,而且在流感样症状缓解方面还有它的优势。关于完善评价方法体系,我们对于疾病防控,特别是社区慢性病的防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是有局限性的,可采用实用性的随机临床实验。要比较中医在参与治疗中是否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时空间起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能体现出中医的疗效优势和它的特质吗?从而服务于广大民众,同时也要发表学术论文,还要在国际上、在SCI数据源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也就提高了我们中医药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4•2提高人才素质与学术创新能力

第一,就是要兼通文史,透视组学,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要逆向对接。学术方向的调整与变革的最高理念是宇宙观,宇宙是由大而无外的大一与小而无内的小一共同构成的,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大一含天体、地学、物候、气候,小一含蛋白质、分子、中子甚至比中子更小的。综合和分析,宏观和微观,关系本体论和实体本体论,要去对接。宏观的研究向下,微观的研究向上,如果能够对接上,找到契合点,这就是一种重大的发现。然而机会常常是擦肩而过的,平行地擦肩而过,没有能够契合在一起,大概需要几代人,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工夫。然而,大一融入小一,小一酝于大一,大一小一能够融通,东学西学能够兼容,科学与人文能够融合互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如何体现中医药优势,其重点在临床医学。首先是有肯定的疗效,而后要制定诊疗指南和规范标准,并且具有可推广和辐射的能力,再后去发现其中的机理。

第二,要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学科带头人要能够兼通文史,特别要关注科技发展史,包括对中医的各家学说等应该有很好的把握。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标。要实现创新的目标,要通过崇尚国故、追思前贤、善于学习借鉴等手段来实现。例如“小学”,这个“小学”是指对文字的释译。药者毒也,药能对抗疾病,如大黄、附子等;药者厚也,药也能够补充营养,像阿胶、鹿茸、熟地黄之类;药者瀹也,瀹有疏导调节之功。这个“瀹”字,三点水,说明水是源泉,上善若水,积淀厚重;右面上是一个人,人底下一个横,一是阳,断开了当然就是阴,一画开天,人贵阳气;三个口为团队,群体,三生万物;再下面是一个册字。团队所谋之事,含事理、伦理、哲理,有和合配伍的物质群体,才能起到疏导调节的作用,这当然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更多检验。

第三,是透视组学一定要用系统论来指导还原分析。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还原分析的研究,通过还原分析的研究回归到整体上来。要重视表征,重视观察、体悟、司外揣内等,这是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和表征之间的关联,我们希望能做逆向的对接,然后它非常可能是平行的擦肩而过,对于新的技术应该着眼于整合,使之成为系统才具有创造功能。

第四,是动态的观点。太极图是平面的示意图,快速旋转的时候,你就再看不出来黑与白,而是一个灰色,你再也看不到白鱼的黑睛和黑鱼的白睛了,因为都融合了。还有由动态时空出现多维的界面,此时太极就没有了外边圈的界限了,整体是一个混沌的,所以它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它是不确定性的。它可以演化成千千万万的变化。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这种见解来自于农耕文明与象形文字的象学,这也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五,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理念、技术、器物3个层面中技术和器物不具备学科专属性,而具有学科属性的是理念,请大家要注重对中医药学理念的思考、理解、学习和应用。譬如光谱质谱与功能核磁共振等科学仪器装备的应用,催生了生物医药的新技术,同时可为多学科研究服务。中医药融入的多学科当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天文、星占、术数、历法、物候、地理、吕律等,另一类是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信息学、逻辑学等。为适应当今中医药学学术方向的变革与创新,一定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加强道德、学风建设,大力提倡“精神成人、专业成才”。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做真正的学人,学术所化之人,做敢于选择走最艰险道路的人,为构建我们创新性的国家而努力工作。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学生意志品质挫折对策

一、良好意志品质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依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努力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1]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第一,意志的自觉性:即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能够独立自主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意志的果断性:即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对自己行动的方式和结果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清醒的估计,决策关头当机立断,并坚决执行;第三,意志的坚韧性:在行动中坚持决定,克服内部、外部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四,意志的自制性,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制消极情绪和盲目冲动行为,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2]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基础和条件,既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更取决于学习与实践、生活与磨练,也取决于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因素。研究认识研究生意志品质缺陷现象,寻找其应对方法,以此加强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会使学生终生获益。

二、中医药研究生意志品质缺陷

(一)目标不清,行为盲目

刚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经历本科教育,对象牙塔的生活也已熟识,他们基本不会再幼稚地憧憬生活的美好,而是终日疲于完成自身的培养任务盲目度日。对于求学的目标,少数人较为明确,多数人则得过且过,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一纸学历,一部分学生为了讨好导师欢心,一部分人为了尽快完成手中的实验或临床任务。三年的生活转瞬即逝,惟有毕业将即,学生们才开始考虑就业方向,才开始根据自身培养出的素质制定求职方案,而并非在入学出着手设计职业生涯,在学习中不断修正努力方向,带着目标去读书、去实验、去临床。

(二)情感脆弱,抗挫力差

中医药学研究生多数为应届考取,求学路上连续20载的校园生活注定他们较难接触残酷现实中的较大挫折,故而在面对失恋、挨批评、遭妒忌、被误解、患者怀疑、实验中断、求职失败等等情况时,难以积极、乐观地面对,难以冷静、理智地处理,导致脆弱的精神支撑易被摧垮,极端的事故频频出现。

(三)自信不足,执行力差

中医药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常常会经历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不断修改实验方案、不断寻求其他路径、不断遭受失败,不断再次爬起的过程;在临床实习中,常常会经历难以找到如教材呈现的病例、依靠中药成方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需要不断体会诊脉的感觉、需要不断尝试中药剂量加减产生的疗效变化……每一环节的顺利进行都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然而,能够经得起这些复杂阶段考验的研究生却不在多数。在出现问题时,研究生往往会选择回避、退缩,选择运用老套的方法和思路,即便结果差强人意,故而略过了树立自信,培养执行力的机会,久而久之体现出对此的欠缺。

(四)毅力不够,半途而废

中医药研究生有理想,有抱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攀高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但也存在一部分意志不够坚韧的学生,他们有目标,想干一番事业,但在遇到困难后就退缩了,放弃了。体现在报考四六级英语时毫不犹豫地上交了报名费,大量购买复习资料,誓要把握考前时间努力突击,争取通过,然而三分钟热血一过便又回到从前,不得不在考场听天由命,甚至稍有事情即借故旷考。再有,入学时立志刻苦攻读,弥补本科时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满怀希望地整理好本科时的笔记和教材,开学初上了几天自习后就无法坚持,并以临床实习或科研实验时再边实践边温习为理由安慰自己,可想而知,接下来两年的实习时光也难以把握。其实,他们并不缺乏智力,而是毅力不够。

(五)自制力差,随心所欲

中医药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阶段中,入学的第一年需要接受学校的课堂教育,之后的两年被派往实验室或者医院从事生产实践。步入研一时,多数研究生难以保证课堂出勤率,由于意识懒散不愿起床而耽误第一堂课,由于沉迷韩剧或网游不愿离寝而耽误专业课,由于不愿在休息日出门将私事安排在工作日而耽误选修课。再有,明知自身能力欠缺却不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争取锻炼机会,明知自身体质较弱却不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研二研三时,不到开题前一周不找导师寻问课题研究方向,不将通报批评贴出不会承认旷会过错,不被强行要求不会参与学术交流……总会有种种理由为自己的“当做不做”开脱,总会有种种原因为自己的“当止不止”寻求心理安慰。一部分研究生也清楚自己的行为不对,他们常为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没做该做的事而苦恼,更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自责。但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除了以上意志品质缺陷外,在中医药研究生中还有少部分存在严重的意志障碍。他们意志消沉,动力不足,常伴随着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常常呆坐、卧床,没有行为目的,没有决断能力,生活极度懒散、不修边幅,对工作、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得过且过。

三、培养中医药研究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研究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

研究生的意志行为会随着其认知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自觉性,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常常能够下定决心,勇于克服困难,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执行既定计划,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并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所以,培养研究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前提是帮助他们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管理教育中,将意志品质教育纳入日程,通过定期绘制宣传板、海报,举办优秀人物事迹报告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抓住班、团会契机强化研究生理解等形式将意志品质认识普及工作贯穿始终,为研究生制定意志品质评估量表,在研究生毕业时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给予认证,颁发证书,并将其纳入毕业鉴定和就业推荐刚性指标中,以此帮助研究生尽早提高认识,并逐步实现自觉培养意志品质的目标。

(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坚强的意志来自于伟大的目标。古往今来,但凡取得成就的仁人志士,虽然都离不开其优秀的意志品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日常生活中胜不骄、败不馁,无畏艰难险阻,顶得住糖衣炮弹。中医药研究生是祖国医药事业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惟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了祖国医药事业的腾飞发展,为了人民健康事业无悔追求的理想,才能跳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才能摆脱琐碎问题的纠缠,把自身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强大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突破为学历而学习、为取悦导师而学习、为应付实践而学习的错误局面,学到真知识,练到真本领。另外,要帮助研究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明确制定实现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具体步骤。通过开展“我的研究生生活规划”设计和优秀设计方案座谈分享等活动,引导研究生将行动目标合理化、明确化,行动方案具体化、完善化,坚定努力方向,加大成功筹码。

(三)加强挫折教育,锤炼意志品质

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意志品质坚强者,面对挫折能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通过不断地调整自我战胜挫折。反之,则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深陷痛苦和绝望中而不能自拔,最终一事无成。因此,研究生的意志品质是否坚强,较为突出地体现在他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挫折超越能力。加强研究生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耐挫力,首先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挫折意识。把研究生生活看作是艰苦磨练的熔炉,自觉地磨练自己,当挫折发生时,要敢于承认和接受,深入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积极应对,在错误中总结,在挫折后奋起,不断超越挫折,超越自我。其次,要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社会角色以及周围环境等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看待挫折的产生以及挫折所包含的人生的积极意义,在挫折中磨练个人的意志,把挫折当成人生挑战成功的经验积累。最后,要设置挫折教育的情景,可以采取饥饿法、劳累法、人为设置困难法,还可以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下基层等活动,增强研究生承受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努力克制欲望

欲望与生俱来,并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发展,它不断地驱使人们去忙碌、去追求,追求金钱、名利、事业、爱情、健康等,人的欲望实在太多太多,而人能满足的欲望又太少太少。欲望太强,会把人推进苦恼的漩涡,使人精疲力竭。惟有把握好欲望的尺度,才能拥有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支持作用。研究生情感丰富,情感的发展变化迅速,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常常对感兴趣的事情热情甚高,新鲜感一过兴趣则低落,不易坚持。应注意加强情感方面的培养,用理智去克制欲望,学会控制情绪与冲动,应用自我调控的方法锻炼意志,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确保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执行力度。

(五)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培养锻炼良好意志品质的实践平台

意志品质是在多次的实践活动中磨练出来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营造和锻炼机会的提供。在研究生阶段开展“成才报告会”“读名人名言书会”等活动以培养研究生意志的自觉性;组织社会调查、项目申报等活动以培养研究生意志的果断性;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体育比赛等活动以培养研究生意志的坚韧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培养研究生意志的自制性。

总之,中医药研究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高校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动研究生,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和科技文化竞赛,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关注研究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研究生心智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健全,从而促进研究生意志品质的健康发展。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教学创新能力思考

1传统中医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普遍体现“课程加实验”的模式,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为一体[2],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过程;传统的、印证性的实验多,综合性、研究性、开放式、自选式实验少;实验内容多年无更新,缺乏创新性;各课程的实验互相分割、独立,缺乏综合性、延续性,无法提高学生跟踪研究的兴趣;考核方法单一,一般只提交实验报告;实验课没有单独计算学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动手能力提高有限;未将中医药现代化实验方法融入本科生教学过程,导致研究生入学后实验设计能力普遍较差,在科学研究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适应21世纪中医药学科发展所需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

2加强中医药学专业本科生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革新。

2.1构建实验教学和监管体系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只作为验证原有理论的角色,首先要摆脱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提高实验教学所占学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创建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符合中医药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和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各个实验教学环节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突破口,强调以科研问题为核心内容,使学生将理论课所学的相对独立的各学科知识在实验课中相互衔接、渗透、融合。在实验教学监管体系建设中,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及各项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和落实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加强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加强实验教学常规建设,抓好实验的讲授、实验过程的指导、实验课程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

2.2拓展并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并形成多层次实验教学结构。可以将中医药相关实验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型实验、技能型实验、应用拓展型实验、开放型实验。基础型实验主要是传统理论学习的补充,直观验证一些深奥的中医传统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技能型实验也可称之为基础练习型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熟练掌握将来从业的基本职业技能。应用拓展实验属于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实验大纲,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有利于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和检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学生在完成必做的实验任务后,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选取实验方向,主动查阅文献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论证、设计,使实验过程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手段的创新能力,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2.3丰富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结果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做出总结说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实验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可以将各种实验模块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录像制成课件,组织本科生在实验前观看,了解各种仪器设备、实验技术的正确操作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巡查,强调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带教老师要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错误操作,也可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指出对方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

2.4融入最新内容以开拓学生视野

在本科生准备毕业论文阶段,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去,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比重,使实验内容与教师的具体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不断增加实验难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创新科研和应用研究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4]、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给本科生创造触摸科研尖峰的机会。

2.5推进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上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考核与评价,关注成绩的同时更重视挖掘潜能,使教学评价和考核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中间环节,将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到创新上来。为全面、真实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应包括检查实验预习和设计设计情况、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操作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合理完整、数据处理及结果是否可靠、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按时交实验记录等等,这样才能考察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周期性地对开放性和创新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并改进和完善,努力形成研究靠科学、开展有计划、实施有依据、监督有制度、考核有目标的一整套方法。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作岗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等现实问题,在实验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以形成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多样性实验开放模式和形式,突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环节在培养中医药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基本素质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养成科学求真的态度、严谨周密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认证质量分析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1.1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根据“高等学校中医学/中药学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根据国家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的发展,广泛征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信息等,学校教务处提出了制订课程计划的指导性意见。二级学院根据文件要求,广泛调研和论证,按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制定课程计划初稿,同时组织专家对课程计划进行论证,征求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意见,采取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最终确定学院的课程计划,经批准后的课程计划,即为学校制度性文件生效执行。

1.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中医临床实践的培养,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减少总学时,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为主体,辅以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现代医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分为三大类,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必修课与限选课的比例安排为7:3,通过逐步调整,压缩必修课学时,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选择、想像、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加强更新实践教学

注重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早期参与实践、接触社会,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模式,结合中医药教育特点,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衔接,整体素养、辩证思维、熟练技能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临床适应能力和实习质量[1]。

2.1整合校内实验资源,建立实验教学中心

为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效率,理顺管理机制,适应实践教学新体系,我校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理工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模拟医院)、医药相关专业实验室(人文社科实验中心)五大中心。为了促进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对各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认真规划,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以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实验教学网站,建设了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高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也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平台。

2.2构建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为深化医药类专业实验课教学内容、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布署,我校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重构了实验教学体系,变附属课程的孤立实验为系统性实验,以医药类专业为试点,对实验课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初步建立了“基础技能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组织编著和审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和实验讲义。

2.3加强实训中心建设,增加学生训练场地

根据院系合一体制和临床专业后期临床教学的需要,我校建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提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五年连续不断的实训场地,有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临床实训需求。努力将临床模拟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计划上根据不同学期开设课程情况对不同实训项目进行整体安排,通过临床模拟教学、模拟感知、模拟体验、模拟操作等方式,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基本实践技能[2]。

3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研究

3.1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

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2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展师带徒学习模式

为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研究的优秀人才,我校经过多方论证,依托河南地方资源优势,开办了“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培养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髓而奋斗一生的中医传承人才——仲景学术思想的传人。为该班学生在校内外选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高的知名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并且选聘中医临床水平高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实践。学生则2~3人一组,跟从1名导师,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不局限于一家一师之言。学生边上课边跟师临床学习,打破了集中实习的局限,拓宽了专业知识面。

3.3举办教学大奖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钻研课程教材,探讨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学大奖赛,互相观摩教学。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历年来分别举办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奖赛”“高层次暨双语教学比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具特色,对加强研究性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4建立教育研究创新体系,完善管理激励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激励机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径。如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职务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挂钩,先后出台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教学研究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实施、检查、结题、经费、奖励等都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由此形成以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验收、成果鉴定报奖等的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课题全过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我校发展和改革中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管理新体系的实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3.5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队伍水平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和形式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如“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教学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全院大型“教学观摩”“优秀教案展评”“获奖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术研究骨干和带头人,这已成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标志。

4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成立了学生信息员教学管理委员会,每学年换届一次,管委会下设教学信息管理、宣传调研、策划协调3个部,独立自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4.1开展师生座谈

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主动与各二级学院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并针对对课程的理解、学习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国外研究情况、学院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情况、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了解,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

4.2开展课程调研

学生对正在开设的主干课程、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把学生调研报告反馈到各任课教师,利于教师及时整改。

4.3组织征文活动,参与教学管理

以“学生眼中的河南中医学院”为主题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对我院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并组织评选优秀论文,将论文发至各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并协调各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毕业生离校前也召开多次专题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

4.4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遵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活动。该项目面向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项目,进行以独立性思考和创新性工作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本的科研思维与科研方法训练。通过对中医药学专业认证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标准。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按照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进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对于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分析

1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3大板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重点阐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语言简练,博大精深。中药学是为临床服务的,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重在阐明方剂的配伍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这3部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素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决定了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亲验性、主动性等特征,而这与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模拟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中药功效及主治病症的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2.1案例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也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可以是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临床常见病症来组织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根据3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并进行整理汇编,突出教学目的。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药和治疗则可以淡化。在中药学部分,要选取能突显中药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症的案例。而方剂学部分,则选择能阐明方剂配伍理论和主治病症的案例。

2.2查阅资料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课前的认真准备非常重要。当教师把设计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方案。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从而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同时,资料查阅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关资料的准备,讨论会比较热烈,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把握课堂气氛,适时给予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引向深层,使讨论能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馈与评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对明确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处理过程,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正确的给予充分肯定,错误的要及时纠正,未讨论到的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施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编写的有效性案例是基于事实而整理加工的故事,但不是随意编造的,它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好的教学案例,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就应该能够说明一个理论,说明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片面强调案例的事实,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选取的案例要包含问题,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中医药学概论包括3大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选取不同的案例,侧重点要区别开来,能够说明各部分的特点。

3.2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案例。案例的好坏体现了教师对整个课程乃至各个章节教学内容及目标的把握程度。教师把准备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要正确指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及理论知识。其次,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进度和气氛。能够引导学生使问题逐步深入,同时又不偏离主题,还要保证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尽量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最后,教师还要做出概括性点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以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灌输者和答案的提供者。尤其在讨论阶段,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少说话、少评论,多倾听、多鼓励。

3.3结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能力及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案例教学不可能代替传统的理论教学,它的作用是辅助理论教学。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完成。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理论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其他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教学、病例解析、拓展式教学等都可以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视具体情况采用。比如在教学的初期,学生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好奇心很强,这一阶段以理论教学结合病案举例为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中、后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中医、中药知识,形成了中医的辩证思维能力,则可以适当安排案例教学,这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以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参与其中,自主性增强,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开展案例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现在都是大班上课,即便可以分成小组,但组数太多,课堂进度很难控制,小组发言也不可能全部实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学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大大缩减,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案例教学不能充分开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发展创新途径

1中医药学的起源

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数千年生命意识的积累所成。正因为有了这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才有了祖先对生命的不断认识和认识上的步步深化。夏商西周时期医学技术与巫术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为中医药学理论起源及形成,奠定了的基础。

2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的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相继诞生,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了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3中医药学发展的成熟时期

秦汉以来,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日益成熟,取得了诸多成就。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他发明并应用中药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给患者施行手术,使患者在无痛苦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并且术后用中药外敷伤口,使伤口快速平复,不留疤痕。这些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很大,而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促进了当时对药物学成就的进一步总结。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4中医药学发展的全盛时期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加强医事管理,改进体制,分设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御药院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开设国家药局,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由政府控制药品贸易。发展医学教育,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改进医学教育模式及考试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根据理论课程和实际医疗技术高低与医疗得失严重与否的具体情况,进行奖惩,乃至黜退,体现出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重视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组织专业人员,设置专门机构,多次编校、刊行了医书。公元1057年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校勘,这对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世医籍的传播,都有重要贡献。此期,政府和医家编著了大批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济生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在临床各科,也取得了空前成果,如翰林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是古代精密的医学模型,也是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从病因病机学方面,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述“三因致病说”。诊断学方面,崔嘉彦撰《崔氏脉诀》、施发著《察病指南》、刘开著《脉诀》等,对宋以前的脉学文献和诊断经验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5中医药学萧条时期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的《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家们试图通过“汇通”的途径,抵制西方医学对中医学的种种攻击,但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兴起,“中医科学化”思潮也应运而生。以陆渊雷为代表的学者鉴于余云岫等人倡言中医不科学,竭力废止中医的情况下,以“中医科学化”为目的,致力于整理发扬中国医学,提出改造中医的主张。再加之,自北洋军阀时期开始,政府不断采取各种排斥、限制、消灭中医的措施,甚至把消灭中医作为崇洋卖国的一项政策,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使中医药学受到严重的摧残,处于面临衰亡的境地。

6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创新

进入新中国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创新,加大政策及财力的支持,采用现代化先进科技方法和仪器,团结各医学界力量,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创新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的地位及相关人员的待遇,加强宣传与普及中医药学知识,使国人乃至全世界对中医药学有了全新认识和了解。中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它以悠久的历史底蕴,浩瀚的文献史料,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疗效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要使中医药学这棵大树永远茂盛林立,就要发展创新,要以政策的支持、科学的方法和综合力量的配合为发展创新的基本条件,将监管重心转为发展,改变观念、措施,去掉不适合中医自身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西医药融为一体,以临床为基点,师承为导向,加强中药质量管理,逐步消除种植药材对疗效的不良影响,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体制。加强理论学术、传承教育,加强中医药学与生物技术和边缘学科的结合与运用。不断提高它的社会、科学、经济和医疗作用,使其根生于中国,枝叶覆盖于世界。

医药学论文:民族中医药学论述

1中医药学与民族医药学的联系

中医药学在历史进程中大量吸纳、综合了周边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内容,如藏医药学、维吾尔医药学等通过西域的地理优势,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中药中的胡麻、草红花等来自西域;《黄帝内经•易法方宜论》所说的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芮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1],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吸纳、综合了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内容。同时,民族医药学也吸收了中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解释了人体与外界的相互辩证关系,创立了一套诊治疾病的治疗学说和药物学说。如据湘西苗医欧志安的考证,《神农本草经》中苗语记音的药物占三分之一[1]。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印度医学也随之传入中国,10世纪之后,阿拉伯医学随着丝绸之路来到内地,诞生于明代初年的《回回药方》,吸收中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如它对中风病以左疾右瘫来描述,即受中医学影响,可以说回族医学是阿拉伯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完美结合。

2中医药学与民族医药学的区别

根据近几十年的挖掘整理和发展,目前已经有不下35种民族医药整理出医学资料,分析较成熟的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回医、朝医、壮医、苗医等可以发现,民族医药的诸多方面与中医学有明显的不同。

2.1文化背景、理论体系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医药需求,在历史上创造了各有特色的医药文化。其中除中医药学之外,还有少数民族医学,从近年来的继承发展和发掘整理情况看出,我国的民族医药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苗族、彝族、回族等。藏医学是以隆、培根、赤巴三因学说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药学是以三素(赫依、希拉、八达干)和七元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以药味、药物功能与药味转化原理为配方基础的药理学体系和服药十原则构成临床药理学;蒙医药学尊崇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认为人体是对自然界模仿的缩象,强调人体的整体协调、三素动态平衡;不仅从系统观点出发实行六因辨证而且针对性别、年龄等实施个体治疗[2]。维吾尔医药学的核心是四大物质学说,认为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对世界万物的生、长、盛、衰均产生影响和作用;根据四大物质学说这一核心理论,创立了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力学说、素质学说、形与神学说、健康学说、疾病学说、危象学说、治疗学说和药物学说等辩证施治理论[3]。傣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是“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色、识、受、想、行)学说。苗药的理论是“纲、经、症、疾”理论模式,即“两纲、五经、三十六症、七十二疾”;将一切疾病归纳为两纲(种),即冷病和热病,又将一切药物归结为两类,即热药和冷药;其用药的基本原则是“热病冷治,冷病热治”;诸如此类的治疗原则还有“弱漏用补,邪重用攻;遇毒要用九法治;气要通,血要散;常病要用内外治,怪病要用奇法治”等[4]。回族医学认为四行(即四元,包括气、火、水、土)为先天之气,为三子(即木、金、活)之母;三子是后天之气,为四行之子。回族医学认为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四元”与“三子”配合而形成回族医学的七行学说[5]。以上说明,每种民族医学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互相不能替代,各自以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

2.2诊疗方法不同:十五、十一五期间各地对民族医药做了大量的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工作,民族医药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分析部分民族医药治病方法可知,民族医药在诊疗方法方面与中医药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专科专病方面,藏医药对高原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蒙医对脑震荡和骨头摔伤等疾病,维药对白癫风、妇科、骨科以及口腔疾病用药方面亦有其独特之处;瑶药则以治疗肿瘤和红斑狼疮见长;朝医药治疗糖尿病等疗法独特等。二是在治疗方法上的差异,如维吾尔医在治病当中对非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首先采用调整法,对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轻者亦采用调节法,重者则首先采用致病体液成熟法,第二步采用致病体液清除法,第三步采用恢复脏器本身功能的根治法。以白癜风为例,维吾尔医认为白癜风多于湿寒性气质严重失调,即异常黏液质重度过剩而影响皮肤时所致,故根治白殿风,先采用黏液质成熟剂,以成熟过剩的黏液质;第二步用黏液质清除剂,以清除已被成熟的异常黏液质;第三步才能采用恢复皮肤色素的根治药物[3]。再如藏医的刺血、药浴,蒙医的接骨、壮医的药锤、维医的沙疗等等。第三是独特的保健方法和养生观念。

2.3药物资源不同:我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除华中、华东地区以外的广阔区域,这些区域大致可分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高山峡谷、西部荒漠、北部草原以及滇、黔、桂、海南及东北边缘的山地等,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的植物区系成分,药物资源极为丰富。少数民族医学主要就地取材利用所栖息地区的药物资源,所以各民族所使用的药物资源物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化特点,如藏药的70%来源于高原分布的物种;维族药品种则带有明显的荒漠物种特点等[6]。

2.4药物应用不同:中医药学与民族医药学在药物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临床应用形式上的不同:在云、桂、黔、海南等气候温暖、植物生长茂盛的区域,各民族常利用鲜药材,现配现用,如苗药;而在青藏高原、西部荒漠、内蒙高原等气候生态较为恶劣的区域,再加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在这些地区药物则多使用干燥药材,并多制成散、丸、酒剂等制剂以满足游牧生产中人员流动性大的需要,如藏区的藏医院临床给药中,多直接使用单味药材粉末配伍,或制成复方的散剂、丸剂等,因此,经长期积累形成了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丸、石松丸等大量疗效确切的名贵成药制剂。二是基源相同但药用部位不同。这些差异性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生活环境及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既体现了各民族医药的特色,也正是各民族药包括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3民族医药学可以借鉴中医药学发展的经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医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有自己独特的不能为中医药囊括之处,与中医学有明显的互补性,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医药卫生资源。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然而民族医药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基础比较薄弱,各种的典籍面临失传、传承面临断层、从业人员资格受到拷问、药材资源面临破坏和灭绝、研究教育工作举步维艰等。可喜的是,我国已经逐步认识到保护民族医药、促进民族医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切实促进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中医学的发展经历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较好的方法,可以为民族医药学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大大提高民族医药学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因此,民族医药的研究可以借鉴中医药的发展经验,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好环境下,快速发展成熟起来。

医药学论文:药剂班中医药学概论教学理念

1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课程的特点及其就业方向

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记忆力强,但对汉语的理解表达能力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如城里来的,接触汉语多,语言流利,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也强;各县来的,表达理解能力稍差,但基本能把意识表达清楚;而来自边远农牧区约50%的学生,应受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的影响,加之年龄小等因素,汉语表达理解能力差。《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特点:总体章节较多,其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经络、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各有特点,难于记忆,容易混淆,与临床各科联系密切,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性强。药剂学生的就业特点:中等卫校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分布在药房、制剂、药店、药厂、营销、检验、种植、采集等与中药材有关的各个行业。

2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难易适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对重点内容多次强调讲解,在板书中标出重点,要求学生在书上几页几行划出标记,并在每次课前回顾性提问,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如:在讲中药配伍禁忌时,重点要求民生熟背“十八反”,熟读“十九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取舍安排,课时的分配,板书书写以及授课语言的表达均要深入浅出,少而精,难易适度。

3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实践证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3.1实验教学提高兴趣

我校中药标本及饮片标本有500多味,学生们很喜欢到标本室辨认饮片,观看中草药标本。常听到他们说“这味药我家乡的田间、地头很多的……”“我爷爷病了,就用这味药……”每当这时我就因势利导问“你们知道这味药的功效和用法用量吗?”学生们高兴得说“老师我知道……”,下课了还有学生围着我提问交流。从他们求知的目光中,深感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3.2野外中药标本采集培养兴趣

我校位于库尔勒市交通西路,其三面被农村包绕,植物资源很丰富,我们组织学生到田间、渠旁、路边采集中药,如枸杞子、桑叶(枝)(椹)、车前子(草)、蒲公英、丹参等制作标本,写明采集时间地点、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以作业的形式上交并记录实验成绩,筛选好的标本陈列于标本室,供同学们参观学习。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分组观看,中药图谱如《实用中药彩色图谱》《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图谱》《新疆药用植物图谱》等,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兴趣。

3.3电化教学,增强兴趣

电化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形象感染、能通过声形色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极大增强了学习兴趣。电教手段可弥补因地域等因素无法见到或开展的实验,还可弥补教学资源不足。我校的电教片有中药总论-炮制法、中药各论-常用中药、中医基础脏腑经络等。

4适当联系,加强记忆

4.1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许多民生对中医术语陌生、难理解,所以要用恰当的比喻,或用现代医学语言加以说明,如“痈疽疔疮”,泛指体表化脓性感染;小者为疖,大者为痈,形小根深如“钉”状为疔,红肿热痛难溃者为疽,肺痈指肺炎,乳痈指乳腺炎等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加强记忆。

4.2与方剂、中成药联系

因为方剂是中药的切实应用,如讲当归、白勺等,都可以提到四物汤,四君子汤,并诵以简要方歌“芎归芍地四物汤”这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药物主要功效理解,便于记忆应用。

4.3趣味歌诀联系,加强记忆

在中药妊娠禁忌中,用歌诀的形式背诵孕妇慎用和禁用药,如孕妇禁用药歌诀“大爸牵牛上山能涉水”“虻虫披雄黄讹斑蝥”,意为:大爸牵着耕牛涉水到山上去,半路看见虻虫身披雄黄讹诈斑蝥,即大戟、巴豆、牵牛子、商陆、三棱、麝香、水蛭、虻虫、砒石、雄黄、莪术、斑蝥。

5把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读、写、说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

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关键是过汉语关,所以要把培养民生读、写、说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们采取,集体或分组朗读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定义功能;常用中药药名功效主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等,督促他们读,纠正错误发音。有的学生学完中药,仍写出错误的中药名来,如防风写成防分,人参写成人生等,因此必须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加强动脑动手写的能力,教师认真对作业内容和字词进行检查批改纠正。有的民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所以要培养他们敢于说的能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可以看书回答,合书重复,加强记忆。适时提问学习较好的学生,他们多能迅速、详细、准确地做出回答,这时全班鼓掌鼓励,使学生之间感到有趣、羡慕、引起竞争。其次要重视每一位民生,每位学生都有被重视的愿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最大限度地的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提交教学质量。

医药学论文: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研究

摘要: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4门学科,涉及很多抽象理论,内容比较繁多。研究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理论,内容比较繁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4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未来推动民族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课程学时不足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的知识众多,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都包含大量理论知识点,而且许多知识点都具有古代哲学思想观念渗透在里面,需要大量的学时。而现实是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安排通常需要占到一半的学时,留给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而教材中中药学需要介绍的常用中药就有一百八十余种,中成药学需要掌握的常用中成药方也有98副,介绍清楚学科的最基础知识都已经非常紧张,更别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来讲授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常用中药和中成药也只能靠死记硬背[2],缺乏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学生兴趣不高

中医药学概论中许多理论知识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里面,像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很多内容都是医古文,这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更别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生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偏向于西医,再加上中医药学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1.3教学手段单一

中医药学概论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中药材样品实物作为教学演示的标本,然而现实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药材都展示出来,而且一种中药材往往还包含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规格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中药材还属于名贵药材,不可能实物展示。学校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带学生去中药标本馆参观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受益[3]。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控教学进度,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总体进度,把控主动权,缺点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容易走神。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个问题是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一个起点,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动性帮助很大,但PBL教学的课程容量比较小,对于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来说具有挑战性。另外,PBL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会使学生专注于探索问题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每8个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梳理和总结知识,在此基础上制作出PPT,每节课前挑选1组或若干组进行5~10分钟的展示,全班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再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制作PPT阶段会经常联系教师了解、咨询问题。中医药学概论本身理论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都是抽象的内容,如果不深入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兴趣越来越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2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所以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试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和难懂的,而让他们把“金”联想成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刀,把“木”联想成树木,刀剑可以砍树木(金克木)、树木长在土里面(木克土)、水来土掩(土克水)、灭火需要水(水克火)、火可以点燃树木(火克木),学生一目了然地就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林黛玉天天忧愁悲痛而哭泣,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再对应了五志(怒喜思悲恐),说明是肺有病变了,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这样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也很容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找到答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多实物展示

中医药种类繁杂、数目众多,非常难记忆和理解,而且许多品种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4]。如肉桂和桂枝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肉桂树皮,桂枝为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再如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二者来源不同,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易混淆的药物,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察,使他们能够辨别药物的性状和特征,并采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对药材进行系统分析,就有助于学生甄别不同药物的功效、性能,激发学习兴趣[5]。

2.4完善考试考核

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看到一个中药材不但要知道它的功效、用途,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利用它去治病救人,如何跟别的药物共同作用以发挥最大功效。所以笔者衡量成绩时把学生对于实践应用的灵活度作为一大指标。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这样的考核,认为这种办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该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马上上岗,这就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考虑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于技能的培养。笔者通过积极探索找出最适合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作者:牛林徽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校医学人文素养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对西北某中医药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做统计学分析,为加强中医药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69.8%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全面理解,人文社科知识欠缺;81.8%的学生很少阅读人文社科书籍,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课外阅读的目的仅以打发时间、增加谈资为主;人文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有差距,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要全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还需依据现状,采取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措施,适时调整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加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医学人文素养;人文教育

医学是拯救人的生命、维护人体健康的特殊职业。因此,医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医学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尤其是中职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科学技术层面的职业训练,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这种教育模式偏离了医学人文学科教育的本质,导致非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最终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制约了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的有效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本文对西北某中医药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认知程度,为加强中医药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依据,现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西北某中医药学校中医、中药、药剂、中医护理、针灸推拿等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共412名,其中男生107名,女生305名。二年级学生是指已完成全部医学基础课,尚未进入医院或企业实习的学生;三年级学生是指已完成所有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实习结束返校的学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两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结合此次研究目的、学情和自身教学经验,经过反复讨论设计确定,调查过程已做好质量控制。问卷共设计70个问题,包含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认知、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及课外阅读与人生态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5个方面的内容。在发放问卷前,由调查的教师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活动的目的,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从而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保证此次问卷采集数据真实有效,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2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60%。1.3资料分析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通过Excel和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中,男生99人,占24.9%,女生299人,占75.1%;三年级学生共217人,占54.5%,二年级共181人,占45.5%;各专业中,以中医专业为主,共205人,占51.5%,其次是护理专业,共137人,占34.4%,而中药、针灸推拿、药剂学专业分别有17人、8人和31人,分别占4.3%、2.0%和7.8%;以三年制学生为主,有388人,占97.5%,二年制仅有10人,占2.5%。

2.2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认知情况(见表1~3)

调查结果显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知晓度,65.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清楚人文素质教育;30.2%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听说过,并清楚;仅有4.2%的学生从未听说过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说,69.8%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全面理解。调查发现,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认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比例分别为93.9%和96.7%,经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个年级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无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经过医院实习的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三年级学生认为医学理论课程和医学社会实践有作用的比例分别为90.8%和95.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学社会实践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优于理论课程。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86.4%的学生很少利用甚至从未利用学校图书馆人文类图书;47.4%的学生对于学校人文教育情况或学校文化品位较为满意;82.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授课对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有作用;84.9%的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知识和素养表示不满意甚至欠缺;有9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2.3人文课程的开设及学习情况

本调查中所抽取的西北某中医药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有医学基础类、文化基础类、德育政治类,具体包括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律法规、计算机、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课程。而对于人文课程的学习,38.4%的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般,31.9%的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29.7%的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甚至没有。针对学校开设人文课程,有80.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医学生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方面,学生认为最有必要的课程为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等。

2.4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及课外阅读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43.5%的学生认为在精通专业的基础上,还应读部分经典书籍;36.0%的学生认为医学生读课外书只需要读有使用价值的书;6.4%的学生认为应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14.1%的学生则认为医学生读不读课外书影响不大。通过调查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掌握情况发现,仅有29.4%的学生能够完全正确回答所有中医药文化的问题。对于平均每学期阅读人文社科书籍量的调查结果显示,28.7%的学生几乎没读过该类书籍,53.1%的学生平均每学期读1~2本,仅有18.2%的学生每学期会读3~5本。也就是说,81.8%的学生很少阅读人文社科书籍。研究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打发时间、增加谈资,其次才是提高文学修养、开阔知识视野。

2.5人生态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

关于人生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92.4%的学生赞成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帮助和理解。而对于科技与伦理的争论,73.5%的学生认为科技的发展必须以现有伦理规范为准绳,发挥伦理规范的作用,削弱科技的负面效应。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因素依次是医务人员道德状况和社会道德状况、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校园文化。

3讨论

3.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渗透作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清楚的认知,有84.9%的学生并不满意自身的人文知识和素养,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重专业轻人文,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未能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调查还发现,有91.7%的学生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很有必要,而对于人文教育的方式,研究发现医学社会实践的满意度要高于医学理论课程(P<0.05),这与包丽娟等人[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反映出学生对人文知识有较大需求,提示学校应坚持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理实一体的教育方式,适当侧重于社会实践教育,加强实习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在对于影响人文素养因素的调查中,有82.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授课对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有作用,这充分说明医学专业课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高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2]。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有其特殊的优势。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针对性地落实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2优化人文课程结构,注重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人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学生需求最高的3门人文课程分别是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而所调查的学校只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在该校所开设的人文课程中,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开展较少。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仍旧以理论考核为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这表明学校人文课程结构亟待优化,课程设置还需以实际需要为导向适时进行调整。在人文教育教学方面,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3]、案例式教学法[4]以及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3.3增加人文社科教育在教学任务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的主观认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部分学生阅读人文社科书籍较少,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学习人文知识。这提示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任务中适当增加人文社科教育的比例,开设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课程。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目的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打发时间、增加谈资,很少有学生是为了提高文学修养而阅读。由此可见,学生在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上还不到位,这可能是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迫使学生不得不把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医学专业课程,从而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易被忽视。

3.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5]。而相比于综合性学校,医学院校普遍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文化熏陶[6]。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文化品位不满意。这提示学校应在今后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在关于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但仍有少数学生“三观”有失偏颇,对此,学校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进而端正学生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中医药学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而要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依据现状,采取多方面、针对性的措施,适时调整学校人文课程设置,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加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祁海萍 赵晓玲 单位:甘肃省中医学校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科交叉研究

1学科交叉在学科建设中的意义

学科是指专门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是围绕着学科学术的发展与知识的创新所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学科交叉应是指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伍德沃思,便开始使用跨学科一词,起初对跨学科的解读类似于“合作研究”[1]。即研究中需要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的共同参与。1972年,在经合组织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中,将跨学科界定为,对2个或多个不同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既是学科间互动的过程,包括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2]。学科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知识体系与实体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的灵魂,实体学科则包含学科队伍、学科平台等,具有承载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学科学术、创新学科知识、培养学科人才等功能。纵观人类各学科知识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无一不是汲取了同时代相关领域新的知识和技术成果,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包容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本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建设工作是为促进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是产生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正如学者所说,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催生重大科学成就;学科交叉融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3]。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学科学术发展、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2中医药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医药学科是以中医药知识为主体的学科,中医药知识或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医学和哲学的融合,或者说是借助哲学为说理工具的医学,其理论具有显著的哲学特征,即比较宏观,在临床上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其优点。但中医药理论相对抽象,思辨性较强,很难统一标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理论正是阻碍中医药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使其理论现代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但在实践当中,中医药理论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很多项目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阐释上,而这种阐释充其量只是以管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反映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目前,学科建设在学科(知识体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为高校所共识,中医药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格局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校级重点学科到地方或省级重点学科,再到部级重点学科,都有中医药学科的身影,重点学科建设已对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科方向的局限、人才队伍的局限和基地平台的局限三个方面。(1)学科方向规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过于局限将会限制学科的发展。而目前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方向大多数都局限在本学科有限的领域之内,且并没有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涵。这种基于自身狭窄领域的研究视野很难实现学科学术发展的突破。(2)人才队伍也是目前制约中医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们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和博士,很多中医药学科现在高学历者所占比重已经很大,但其专业知识相对单一,学科基本上仍是相同专业者的俱乐部。这种知识的结构的单一性也造就了学术研究思维的同一性。(3)基地平台的相似性问题很突出。中医药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相关学科的研究仪器和设备来开展自身学术的研究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建设什么样的平台要从自身学科的性质出发,一定要遵从自身学科内涵的发展规律。兼收并蓄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共有特点和规律,中医药在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遵从这种特点和规律。在中医药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方向的狭窄性、学科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及学科基地平台的相似性等这些问题必须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才能真正解决。

3在学科建设中促进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这三个根本任务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1以方向凝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方向既要保持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又要在不偏离其内涵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其外延,这是学科学术不断发展、创新和保持学科活力的保证。而支撑学科方向的是具体的研究项目,学科方向规定着研究项目的范围,研究项目又促使学科方向不断凝练。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一般要符合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受国家或地方政策导向的影响。因此,学科方向的凝练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分工也愈来愈细,作为服务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学科所能完全具备的。尤其对于中医药学科来说,其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相去甚远,而目前开展中医药研究工作基本离不开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支持。这就使学科交叉成为学科开展项目研究和方向凝练的必经之路。胡瑞等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分析,发现跨学科研究组织是科研项目得以实施完成的重要载体,而灵活机动的跨学科组织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设有许多临时性的、以主要研究方向命名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些组织以研究任务为导向,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集结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课题组随着研究任务的完成而解散[3]。目前该校大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已超过60个[4]。这一通过研究项目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是麻省理工学院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有力保障。这一举措也是国家多年来一直所大力倡导的,如973研究项目、协同创新项目等项目的立项研究工作,必须由多个学科组建成大团队联合攻关。以项目研究带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很自然的一种方式。

3.2以队伍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人是学科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科建设的一切活动是由人来具体实施的,因此,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学科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善于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学科往往走在科学的前列。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借助现代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中医药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但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发展从来也都不排斥外来的学科,那种故步自封,以为单一的中医药学科知识可以独自存在于学科知识大洋中的想法是固执和危险的。而相当多的中医药学科队伍学缘结构不甚合理,近亲繁殖情况较为严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医药学科学术水平长期以来难以有较大或实质性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相当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学科学术队伍都是本校甚至本院系培养的,其知识的面和量、知识的结构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对学科队伍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这种现象亟待改变[5]。因此,中医药学科要根据需要在建设中善于吸纳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要基于共同的志趣,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这些知识背景不同的人员围绕着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极有可能激发出创新的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科学术的创新,并产生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3以基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基地是学科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载体,基地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开展学术研究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医药学科要与时俱进,跟上现代科学的步伐,科学研究是其必经之路。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趋势是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知识、方法和技术均不可能独立完成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学科在基地建设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需要,以本学科研究方法为主体,涉及相关学科的方法技术为辅助,实现在基地建设上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当然,每个学科的基地建设基础不同,有条件的可在完善自身基地的建设中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基础较弱的学科则应充分利用学校、院部或其他学科的基地、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为我所用,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中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4结语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元,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中医药人才、创新中医药理论和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任。中医药学科基于其理论体系的特殊性,至今仍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或学术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纵向探索发展,现代医学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引入无助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反而会误入歧途。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其中不乏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在思想认识上仍局限于传统的中医学术发展的思维模式,即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排斥其他一切外来的相关知识,排斥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这一现象导致了在中医药学科内部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传统中医派和现代中医派。“道不同,不相为谋”,教学、临床、科研,各自走各自的路,学科很难形成合力,极不利于学科学术的发展。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真正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改变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把教学科研纳入学科建设体系,打破传统的分离状态,通过学科交叉统筹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鼓励二级学院以重点实验室、学科交叉项目组、学科交叉团队等方式来凝练并设置新学科方向、开设新课程,打破教学资源的专业(学系)所有制,建立以学科方向、学科项目组及课程群、课程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体系[6]。在学科建设中,通过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构筑平台等三个方面促进学科真正地交叉融合,把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姚建平 樊蔚虹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医药学论文:医学教育对中医药学科的实用性

1转化中医药学的内涵表述

由于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的差异,两者的转化医学各具特点。对于中医药来说,医药合于一体,而且中医学有自己的疾病观和治疗观。因此,转化中医药学的内涵阐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特点。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色,转化中医药学应以此为前提,在临床中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辨证论治出发,疾病与证候并重,针对辨病和辨证分类,在立法处方、药物配伍、证候传变、疾病预后、药效和疗效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广泛查阅医学典籍,名家医案,深度发掘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文献资源,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技术和药物或获得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并借鉴和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多学科交叉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应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药理学等技术以及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在不同的研究层面对与证候发生、发展、传变、预后,疗效评价、药物作用靶点和质量控制等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同时,赋予相应的具有中医特征内涵的脏腑和四诊合参信息,进而指导临床应用研究,体现中医药学“临床—医学典籍—临床”的转化路径[7]。

2转化中医药学的研究分支

转化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血肉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其核心是转化,其目标是适合临床需要的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案或药物。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离开这些,转化中医药学学科将会是空中楼阁。研究分支可分为中医和中药两大板块,在此两大板块下,可考虑细分为若干学科研究专业,现提出下列几点设想以供讨论。

2.1转化中医学

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与其研究技术的落后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表述的研究成果往往由于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或不统一,可重复性差,在国际上难以交流,阻碍中医理论的传播,并使一些研究成果得不到国际医学界的承认。转化中医学,其目的是借助转化医学兴起的机遇,引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概念,充分发挥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特色,以循证医学证实中医学临床经验积累和临床疗效,将中医学从经验医学上升到实证医学[5],再转入基础研究,然后从基础到临床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转化中医学的两种模式:第一是从临床经验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第二是从医学典籍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由于应用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使转化中医学易于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从经验或典籍记载向实证发展并寻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病种和扩大其应用领域。

2.2转化中药学

2010年9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这是第一个中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转化医学进行了讨论和诠释[8]。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应用,采取现代研究技术手段,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等方面已具备了成立转化中药学研究方向的条件。中药的优势之一是以君臣佐使配伍复方实现个体化治疗,顺应了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或范畴是什么呢?有学者已对此问题做过研究,认为中药转化研究中,用相关基因解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而用一组化学成分描述复方的物质基础[9]。也有研究分析指出,中药转化研究以组分配伍研究为内容,开发现代中药研制的新模式[10]。另有学者认为,转化中药学着重对中药组分间不同配比与药理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11]。近来,有报道提出“方剂组学(Formulomics)”的概念,作为中医药复方转化研究新思路和内容[12]。因此,对于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有中药理论的鲜明特色。中药理论讲究平衡机体(纠正偏性),系统调节;复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学成分组合群;药物作用模式是多点-多点(系统-系统)。因此,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体现中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有效复方的甄选和评价;复方的配伍关系,复方的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动学以及安全性评价;化学成分组合群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学可以考虑采用:病证结合中医证候量化指标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表观特征,参考系统生物学评价体系;以整体表达、整体筛选模式,根据方证对应关系筛选复方(特别是对于中医优势病种)。

3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面对的困难

王永炎院士指出:“中药转化医学就是从基础到临床、到民众、到全球,……中药的现代诠释是一种创新。”张伯礼院士也提出:“中药是转化医学的杰出代表,……中药研究应突破传统思路。”[8]可以说转化中医药学学科既古老也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有着转化医学的身影;说其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仍处于襁褓之中,但作为一门创新学科,将会丰富我国中医药教育创新知识体系的建设内容。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需要面对困难,主要是能作为学科依托的转化中医药研究中心(平台)少。除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医老年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上述提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外,鲜见其他的转化中医药研究机构,因此会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另外,在目前大部分的中医院校中,将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理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尚欠缺,缺乏对转化中医药研究的敏感性,缺乏对加快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4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策略

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要困难,首先要审视中医药的现实国际地位,树立忧患意识、前瞻意识和推广中医药的使命感。文化复兴也属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将能增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在管理机制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整合相关资源,统筹规划,试点运行转化中医药研究的实施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一段时间(例如1年)运行反馈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找到机制中有待改进的部分,从而有助于加快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建立。最后,要秉承“转化”理念,让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从事临床医疗的人员以及中药研发企业界联合起来,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构建而共同配合,互相协作。转化中医药学学科是创新学科,期待医药界同仁们予以关注,集思广益,为我国的转化中医药研究、创新学科建设和转化中医药研究人才培养而努力。

作者:唐汉庆 许世华 王宁莉

医药学论文:兽医药学教导改革简析

作者:李慧峰 李喜旺 李子平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方法由传统的单纯笔试改革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笔试部分应注意试题的难度、广度和深度,注意药物使用时的关联性,将各章内容融会贯通,加大综合性试题比例,并与当前临床紧密结合,力求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除此之外,实验操作在考试中占一定比例,以测试学生平时上实验课时是否真正做到自己动手,使考试成绩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实验教学及实践多样化

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传统的药理学实验中多是验证性的,为了不断完善实验内容,应尽量开设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当然,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也可以交由学生自己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从文献的查阅开始,然后确定实验操作步骤,准备实验仪器及试剂,经课堂商讨后如果切实可行,即可实行,所以教研室最好能配备专门的实验室提供给学生演练,这样,利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与教学同步实行学习《兽医药理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将药物应用于临床,那么实践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等的重要环节,虽然大学生都有毕业实习,但学习完该课程半年甚至1年之后再去实践,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可能早已很生疏,所以,在讲授该门课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实践中是颇为有益的。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药厂或者兽药厂、小型养殖场、动物门诊部进行参观或实习,让学生了解药物的一般生产流程、药事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临床上动物疾病的治疗用药,这样,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掌握。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自身知识的完善作为一名《兽医药理学》的授课老师,不仅应具备药理学的丰富知识,还应具备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解剖学等学科的扎实基础。在该基础上,要不断地查阅大量文献,了解该专业课的新动态,掌握药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将科研融入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老师应加强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科技发展的今天,各学科前沿知识和国际领先研究成果以及先进的研究方法、技术均在国外著名期刊或在国际会议上率先发表,要想及时掌握和交流这些最新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研究动态,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这样,才能把最新的科技动态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改善教学方法《兽医药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集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意药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将实验和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做到学以致用。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老师须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老师在语言表达时应注意艺术性,不但要用通俗严谨的语言准确描述授课内容,还要尽量使自己的表达风趣幽默,这样可以改变学生上课时的乏味感和枯燥感。理论联系实际:《兽医药理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据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还有些印象,但下课后脑子一片空白,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药物印象深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讲解某个药物时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只是用口述的形式讲解该药物的作用,就像是纸上谈兵,但如果能和临床上的疾病联系起来,那效果就会很好。比如:在讲解阿托品时,由于作用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人或动物在中毒后有何症状?通常阿托品是解救药物之一,为什么?再者,大家在去配眼镜的时候可能曾遇到这种情况,店员给你滴几滴散瞳的药水即阿托品,但过一会儿你会觉得口干舌燥,为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阿托品这种药物。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讲解每一类药物后做一小结,总结这些药物的异同,并附于病例治疗分析,以便在课上巩固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