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景观建筑论文

景观建筑论文

时间:2022-03-26 10:52:29 关键词: 景观建筑论文 景观论文 景观 建筑
摘要:景观建筑速写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强调速写在设计中的功能性,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模式化、教条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景观建筑速写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景观建筑论文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园林设计论文

1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画龙点睛和点缀效果,衬托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通过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

作者:李睿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论文

1人类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5结论

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物种多样性;要顺应自然,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以有助干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把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改造成美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和存在缺陷环境,运用设计的各种手法,把它们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更能、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

1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

1.1地域民族文化传统

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的特色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并且是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种族族群,地域特点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我国,个民族都有属于代表本民族的“图腾”、传说、文化节日、不同的民族服饰等。这些就是能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并对本民族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还可以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陕北地区的窑洞等,都体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1.2历史文化积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地域特点、生活状态、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处于夏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的艺术品多以神话传说为主,突出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初步形成,并以木质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比较单一,风格、形式也没有太多的变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强盛的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并与世界上很多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反映在艺术上的成果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体现出了荣华富贵、流畅华美的特点;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则吸收了外来民族的文化特点,形势趋向多样化,建筑物的风格庄严雄伟。再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使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新式的“洋房”或者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不断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3不同的信仰追求

信仰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寄托,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起着团结这个民族力量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追求,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也不相同。拿东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作比较,东方的建筑景观追求的是心灵的和平与安宁,多以庙宇、道观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方的建筑景观则注重物质层面和外部的感官,多以庄严肃穆的教堂为主要表现形式。

2如何在建筑景观中体现人文精神

2.1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注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景观的设计者更要吸收汲取优秀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从中揣摩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要赋予建筑物的灵魂内涵;运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合超前的审美理念,将材料选取与美学设计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体现时代特性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体现设计者自身的素质和建筑物人文内涵的把握的一个考验,因此,建筑景观的设计者不仅仅要“修炼”自己的技术,更要学会把握建筑物的内涵,从而赋予建筑景观以灵魂。

2.2充分利用地域和民族特色

前面提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建筑景观也有体现不同民族特色的不同形式。就像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北京四合院,融合了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等风水学说设计的,是对封建的礼仪秩序,门第观念的体现;而陕北地区的窑洞则是结合当地厚实的黄土层、干燥的气候特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建造出来的,适合当地人民居住的建筑物,是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比如充满客家风情的福建土楼,则是对客家文化的真实缩影。

2.3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尤其以西方的建筑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就宣扬通过艺术创作来体现人文精神,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大都融入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因此,他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人们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学会感受人文精神的真正含义,并结合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设计出代表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作品。

2.4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人文精神

要想使人文景观不断发展,除了要遵循本民族自身的民族特点之外,还要不断交流融合新的思想观念,对其进行创新。但这里所讲的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成果,也不是达到某种目的,在技术和外观上对别人的盲目“模仿”,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民族特色,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能体现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建筑设计。

3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的建筑景观,而这些建筑景观体现的则是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建筑景观的设计当中,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培强 刘立丰 单位: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语汇

1.1形状

可以说,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1.2色彩

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1.3肌理

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一般是依据对景色与自然物质的模仿来充分表现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

1.4光影

现阶段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今景观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变幻进行建筑设计构思创新的情况很多,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假如建筑物光源太强,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弱化,假如其不足,就对其光进行补足。

1.5形态场

在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要根据某个实物才能将建筑形态的设计构思表达出来,此实物即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包含着诸多的建筑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体等元素。

2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2.1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

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2.2色彩与建筑功能

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2.3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

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3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建筑审美的观念也更新了很多,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确实如此,因为色彩在很多时候传递给人们的是建筑物的隐藏信息,而且色彩运用成功,会为建筑加分不少。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3.1装饰美化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3.2标识区分

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例如,楼层以及出入口等,利用不一样的色彩在识别表现上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当然,对于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来说,其居住的认知感也能明显的加强。为了使居住的环境感到宁静以及温暖,在建筑住宅中对于暖色应用很多,并且不宜使明度显得过高;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3.3表现建筑物氛围

对于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因此,在对室内进行装修时,一定要将色彩的运用合理的进行,对于阳光的利用进行适当的考虑,光线足的地方,多使用一些冷色系的色彩,而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尽量多使用一些暖色系的色调,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亲切感,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色彩。

3.4烘托情感

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讲到情感的表达上对于色彩的选择的影响,我们就能想到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这栋建筑就是为了表现总统的悲剧性死亡,利用大面积的白黑色调的对比性,来缅怀以及体现总统的结局。同样,其玻璃幕墙也是用超大型的黑色构成,给人一种纯净感。这也体现出了肯尼迪图书馆和其他总统的图书馆的不同,构成一种沉思以及宁静的庄严气氛。

4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色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使用色彩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由于人们特有的视觉感官,导致我们可以体验和其他生物不同的色彩,所以色彩与人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直接联系。自然景观中各类植物、天然石块、河流与土地等事物都可以表现出它最真实的颜色。色彩具有其物质性,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属性。并且色彩的组合方式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事物形态,致使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的色彩认知。事物的个性能够通过物质的独有的纹理与色彩来体现,比如:树木特有的形态特征可以根据树木枝干的纹理、质感及其色彩表达,正是色彩的不同,可以带给事物不同的形态特征,也记录着历史的存在。自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到目前,自然界经历了种种历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及其组合都表现的非常和谐,这些都充分的表现着人们对自然界属性的认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建设过程中,渐渐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来进行砌筑,与真实的自然的环境越来越远,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成熟认知,导致人们对建筑物的不合理设计,造成了人们对建筑物的不愉悦感受。日本东海大学吉田真导师对色彩怎样正确使用进行了分析,他提出“色彩本身并不存在魅力或丑陋”,怎样正确的使用色彩是主要的研究问题,首先先对当地地区具有创意的色彩进行调查,着色师再根据调查结果寻找当地所需要的色彩,同时恰当的结合建筑的形状与材料,来创造对人们更加舒适的良好环境。

当人们对颜料的准确使用掌握了以后,采用物质的色彩传递着颜料的非物质性特征。在景观建筑中都一一表现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从古至今,人们不断的去摸索着采用什么样的色彩来美化我们的家园,色彩从本质自然到苦心创造的过程,都表现着色彩的不同运用。由于技术的不发达,在古代人们都是采用土、木、石的原色作为建筑材料,当时色彩的非物质性还处于萌芽阶段。到夏商时期色彩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修建宫殿与台榭。色彩在多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色彩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色彩传统含义对人们的潜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人们在进行设计时,启发了人们的设计灵感,使色彩在景观建筑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同时也让人们有了愉悦的感受。因此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利用色彩,不能忽略色彩的非物质性,为了使色彩更好的体现设计主题,设计师们要很好的认识非物质性,要切身的融入到现场环境中。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所使用的原材料,有原始的自然材料,保留了色彩的的本质,同时在原有的一些材料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已适应当前的发展,由于材料的与色彩的关系,导致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也体现出了自然的特色及其自身的物质性,对材料的纹理、质感及色彩的个性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所以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可以从色彩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进行研究,寻求其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从而加以应用。

5我国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积极反应了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整体底蕴。在这其中如果色彩没有设计好,就算有很多种建筑形式,规划设计也很合理,但是也很难体现出城市魅力。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所以不能按照整体景观对色彩进行研究与应用。

6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策略

6.1建筑色彩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的色调协和存在

整个建筑物的色彩运用能够完全表现设计人员的思想和理念,把建筑物表现的具有更独特性,但是建筑物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彩绘图,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完全的融入其中。因此,对于建筑色彩的选用必须把其算在城市原始文化、城市特点,必须把周围的景观色彩要全方位的考虑进去,而且还有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同时与建筑物所在位置周围的其他建筑的基础色彩,且与周围环境的主要主题相协调,不可以把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区域的总体协调性破坏掉,选用能把建筑物和其所在地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建筑色彩。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重视其考察,把建筑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基本色彩相互协和,就不会导致给人带来突兀感觉,充分表现美感。

6.2建筑色彩运用根据建筑本身应具备其功能性

建筑造型艺术是建筑表现形式的其中之一,建筑其特征轮廓线不单单是在建筑造型上的体现,还体现在建筑技术、建筑色彩等方面。对于不一样的色彩表达不一样的建筑性能,且依照建筑物的需要就要选用不同种类的色彩。建筑的多种性能,选用色彩就会大不一样,如此才足够表现其建筑物的美感,达到或者体现其功能的优越性。

7结束语

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本文先对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充分认识,再对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从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表达方面来改善城市环境中色彩使用的方法。

作者:刘存发 单位: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管窥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类都是自私的,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人的弱点,而是由于他们常常带有某种职业性短视,他们习惯对人类问题漠不关心,如果每个人都多一些博爱精神,目光长远一些,为自己也为后代仁慈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更持久,寿命更长些。地毯设计师大卫•奥奇说的一段话:“在对我启发最大的几本书中,有一本《我们在热带雨林中学到了什么》中提到,在热带雨林这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中,是没有垃圾这个概念的,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被另外的物种加以利用。这种封闭的循环系统体系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人类对地球、对资源,更准确的说是对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态度以及对待其的方式。从16世纪,最初的探险者带来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和自然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到1个世纪后最早的殖民时期的出现,君权神授的国王对其领地和受其支配的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君权至上使得一切自然与人臣服于他脚下,花园用墙围起来,与自然分开,所有的事物被改造成几何形式,那时“人们不知道自己是和野生世界紧密联系着”。到18世纪第三阶段,英格兰开始出现现代的观点,人们相信,人和自然的某种结合是可能的,自然本身产生了美,人们放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简单的几何图形(这并不是图形简单而是头脑简单的表现,而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则把美建立在内在的不对称平衡的基础上,由此可见,东方人显然比西方人更智慧,思想进化的更早)。

最后一个阶段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这时的观点极大程度上代表了旧时服自然的态度,但是,这时采用了威力越来越大的工具来征服自然,引起了对社会公平忧虑的不断增加。每个世纪都能看到一种影响力的转变,但是人类的劣行一直从未停止,而这正是西方古老观点的传承,导致至今仍有一大部分人在继续他们无知的行为。不管以前人们是有多么无知或资源有多么“丰饶”,但现在已没有时间和可消耗的资源让人类继续无知下去了。

我有时在想,这个世界还会不会再出现和文艺复兴时期一样伟大的时代,会在何时出现。这个世界何时才会有新的突破,是否出现在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时代,还是当今的时代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总之,我们期待着一个好的质的飞跃。像达芬奇那样的人,在他的年代,虽有对很多问题的困惑,但整个地球的资源是很丰裕的,相对原始的,可以说,当时的人,当时的大师们,在作这些艺术和创作的时候,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没有对资源匮乏的危机感的,所以他们潜心钻研,所潜心钻研的,是他们的艺术,纯粹的让人感动的艺术。

但是今天,在资源逐渐贫乏的当今,我们是否也应该潜心钻研一些对我们的世界有价值的东西,对现在以及未来世界都有益的东西。王受之曾说:“设计就是为了要清理这个世界的混乱。”我们这些所谓社会的一部分管理员,理应着手做点什么。无知的时代已过去,希望无知的人们快点醒来。看着日本设计师精益求精的态度,想起曾经在一本西方学者写的书中看到的一些字句,让我有一些感触,有这样一段对日本的描写,是这样的:“当你找到一个民族,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存与健康取决于对自然及其进化过程的理解,那么他们的社会将和我们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城镇和景观也会与我们大不相同。有文化、有经验的善良的农民,当地的城市建设者们都展示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在传统的日本社会中显示出这种观点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在日本文化中,曾一度维持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富有高生产力和美好的农业,表现出对自然具有惊人敏锐的眼光。这种洞察力在其富于描写能力的语言中得到反映,日语中自然演进过程的细微差别,例如对土壤的耕作、风的干燥程度、发芽的种子等均有确切的描述……建筑的,村庄和城镇的构筑物直接应用自然材料,极其动人并富有感染力,而且这个国家的造园艺术才是无可比拟的。”日本的造园艺术精湛,全世界公认,经常被西方学术界当作东方艺术界经典范例。在飞速发展的当今,还是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去直面的。

当说到城市建设时,我脑海当中突然跳出来一段话:“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可能不是表现一个伟大民主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显然,这是城市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崇高的象征,这是首先必须加以保护和加强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中国,我想套用它的格式说:中轴对称的皇家建筑不是表现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必须得以保护。

“这是一种方法:寻找城市特性的基础———从自然的特性和人造城市的特性中,选择有表现力和有价值的、对新发展起限制和提供机会的诸要素。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但比市场评价机制更先进———它揭示出城市形式的基础。”所以说,城市发展的过程很重要,这过程包括: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各个方面。但新一次城市建设与改造都是建立在旧的,也就是那些“过程”的基础上的,而这些“新”的,也将成为未来建设的基础,所以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我们需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使我们在建设我们自己生活的家园的时候,从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中解脱出来,要求人类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尊重自然,因为人就是这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像简•雅克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修剪树枝、晒晒太阳或者发发感慨,以求通过自然改变一下心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要远远超过这些,是一种深深浸润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国当今所存在的很多有关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问题则更是需要我们广泛关注的,希望中国的设计师能够真正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合格的创造者与管理者,使我们的家园和周围环境得以持续的发展。实际上真正促成变革的是人的力量,人的想法。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已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危机以后,我们需要用很长时间,甚至自己的一生来改变一些事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作为一个设计师,让设计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可持续的发展与设计,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作者:周雅馨 单位:江南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探求居住区景观与建筑结合的设计

一、景观建筑设计布局

1.区域环境的功能布局

一是对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满足居住区、商业区和娱乐区等不同需求,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所在城市的生活特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五是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居民区的采光和通风环境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景观植物来减少闹市区的噪声。

2.整体功能布局

根据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周边地理环境,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结合周边环境的发展情况,将人行道设置在居民区的南侧。在居民区的西面设计直通图书馆的商业街区,再通过居民区内部的一些绿化景观建筑将南面的绿化带连接起来。在为居民提供一个绿化庭院休憩区的同时,又方便居民休闲娱乐,有效的将该地段的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增强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结合该高密度居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建筑环境,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尺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体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南面有绿化带区域和高层建筑。在视觉上,大面积的绿化带能够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在立体感上,高层建筑的立体形态、线条结构等彰显了现代化城市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西侧有图书馆和裙房,在视觉上,裙房的建筑外观颜色与建筑金属材料的有机结合,增添了色彩的多样性;在立体感上,裙房的建筑结构和外观线条相互交错,增添了建筑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韵律美感。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的角度,结合周边环境建筑群的特点,增强景观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三、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

进行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居民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室内空间,另一部分是室外空间。其中,庭院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室外空间建筑。在整个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庭院空间是对居民区室内空间的补充和扩展,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和自然空间的一个过渡空间。有效的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衔接,减少了空间的跨越变化,给人一种舒适、自然之感。在高密度居民区庭院的设计项目中,应该注重庭院空间的性质和作用,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该市的中心地段设计并建造舒适、自然和多功能的景观场所,为居民提供多功能的使用空间,充分发挥景观场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活的魅力主要表现在生活、工作、休闲娱乐都在某一个区域内,这个区域中有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其在封闭性和开放性方面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娱乐区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在景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区域特点。即将封闭性与开放性有效的结合,这一直都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

2.采用“锲入”法进行景观庭院建筑设计

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的特点,在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时,可以采用“锲入”法在北面的高密度居民区设计一处休息庭院。其具体的设计方案是在建筑上架设一个平台,并由周围的建筑物围成庭院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为居民的休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避免了地面庭院在人流高峰时对居民休息产生影响,将景观区域的封闭性和开放性进行有效的整合。“锲入”法进行景观建筑设计,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将高密度居民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娱乐场所形成一个舒适、自然的空间效果,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

五、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既是一种物质表现,又是一种精神需求。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时,需要将居民区周围的建筑环境予以考虑,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同时也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文化、地域特点等,设计并建造符合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景观建筑。

本文以某市的某城市花园为例,分析其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主要从景观建筑设计布局、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锲入”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在高密度居民区中的应用。

作者:吕平 单位:泰安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探析美国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

1.萨凡纳

萨凡纳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美国南方重要的陆路和海路枢纽,始建于1733年,是当时佐治亚州的第一个首府。曾经的种植园经济使萨凡纳享有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经济。1885年前,棉花占到了萨凡纳港出口贸易的90%。而如今的萨凡纳已是美国南部的著名度假胜地,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萨凡纳独有的城市风貌和行之有效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运营保护办法。

2.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

1864年的圣诞节,美国内战时北方联军总司令谢尔曼在占领萨凡纳后给林肯总统写下了一段让这个城市声名远播的文字:“Ibegtopresenttoyou,asaChristmasgift,thecityofSavannah。”得益于不可比拟的城市环境,萨凡纳免除了同期被攻占的大多数南方城市所遭受的焚城的命运。

2.1城市街心广场

萨凡纳著名的城市街心广场在城市建立初期仅有4个,到1855年增加到24个,而今留存下来的有22个。每一个街心广场都有一个独有的名称,纪念在这座城市发展中所历经的特殊的事件和相关的人[1]。这些场地的历史背景资料被一一标注在了广场旁的标示牌上,向人们讲述着细碎而迷人的小城故事(图1、2,图略)。22个街心广场均呈矩形,中央一般安置有雕像、喷泉或纪念碑。市民和游人在其间散步、野餐,享受着惬意的户外空间。其中面积最大的Forsyth广场于1855年建成至今,多次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影片的拍摄地和畅销书中的场景原型。如今的这个街心广场依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天气好的时候,喷泉旁时常能见到拍照的新人或是一个正在演出的小型乐队。对于世世代代在萨凡纳居住的家族,几乎每代人都会有一张站在Forsyth广场喷泉前的合影,这些默默在萨凡纳伫立了上百年的景观和建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了这个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图3、4,图略,图略)。

在萨凡纳城最初的建造时期,这样的街心广场被定成其所在的一片行政区的中心。广场的区域确定后,西侧和东侧的2片土地都会被保留作为建造公共建筑的场地,诸如教堂、医院或者学校等。南北两侧的土地则被留作住宅区,环绕着广场的居民可以均衡的享受着广场绿地的视觉景观。街道被规划为从建筑区间里直接穿过。这些古老的街道组成了萨凡纳历史保护街区的主要路网。汽车、行人、马车在今天依旧和平的分享着这些并不算宽敞的道路。

2.2新生的历史建筑

萨凡纳的历史保护街区有着上千座意义非凡的精美老建筑。这个规模在全美都是少见的。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从维多利亚风格、殖民地风格、法国第二王朝风格、古典希腊风格到意大利风格均错落伫立。在萨凡纳200多年的历史间,城市景观建筑的修建和修复工作一直循环交替。人们保存了许多从数次战争、大火、毁城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和景观,将其修复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定位再予以改造。它们中的很多现今已成为了博物馆、餐厅、酒店,甚至医院;在棉花交易鼎盛期建造的巨型棉仓在棉花经济衰落后仍然没有被废弃,曾经的码头区棉仓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人都非常喜爱的沿河街的商铺区;那些供黑奴搬运棉包的大铁梯、红砖墙面上巨型“X”铁质防震固件都还依旧被保留着。当年为了方便拖拽沉重的货物而铺设的大石块路,今天依然承载着河岸街道的交通。人们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块漫步在河边,享受美食、逛街购物,两旁的汽车摇晃着缓慢地行进(图5,图略)。萨凡纳今天的现代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记录着城市一路走过的痕迹。普通的市民住宅在萨凡纳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计划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围绕着22个街心广场,道路两侧的住宅随手指上一栋或许就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建造于不同的时期,质感风格迥异,却又都有着“传统”的特质。于是今日的萨凡纳历史保护区里依旧住着为数众多的普通居民。这些被特殊定位历史保护街区只不过是他们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罢了(图6,图略)。

2.3历史事件的场地重现

这类场地的景观重建是对那些不容忘怀的记忆的追述,是对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遭受创伤后顽强重建城市的伟大人民的礼赞。优秀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会将关注的焦点巧妙的从事件本身让位给更为重要的社会与环境[3],所以,如今人们看到的萨凡纳很多的纪念性景观场地,更多的是事件自然真实的记录,证明当初发生的意义。殖民公园公墓是萨凡纳最古老最完整的市民公墓,占地26000m2,目前保留着超过9000个墓葬,沉睡着萨凡纳最早一批的定居者。这个充满历史纪念意义的公墓区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负盛名的休闲公园之一。这片墓区在1750—1853年间一直是整个萨凡纳最主要的公共墓地和基督教堂墓地区。直到1853年才停止了它继续作为城市公墓的职责。1896年,萨凡纳成立了公园管理委员会并着手开始修缮和美化该区域。在1967年,公园管理委员会开始了一项旨在为城市的将来保护殖民公墓区的修缮计划。研究人员搜集到了这个区域近250年的历史发展资料,更新了现状的地图和照片,备份整理了各个区位的标注、殡葬的记录,城市议会的备忘录,报纸文章,个人的遗嘱资料,区域早期地图,不同时期的的修复记录,区域景观的变迁,所有权变更和早期的修复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图7,图略)。建造城市纪念公园的设计方式在萨凡纳也被用于对战争的缅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萨凡纳的革命战地遗址公园。1779年10月9日,革命战争期间,3批共计超过8000人的部队在此发生了激战。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场为自由而战的战斗而建造的。2003年,萨凡纳政府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块地。在海岸遗址社团考古人员的努力下,于2005年8月确认了当年的战斗防御阵地的确切位置和残存的遗址。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私人的捐助下,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得以建成。场地间阵列镶嵌着800块佐治亚本地的花岗岩,上面刻着那些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800余名士兵的名字,人们可以在这里永久的缅怀他们(图8,图略)。

3.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延续

3.1联手经济持久发展

初次来到萨凡纳人们绝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被刻意打造的城市。一直被小心呵护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是以空气的形态弥散的,绝不是绚烂的装点。她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就像万物的生长一样自然。萨凡纳让城市和居民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古朴沉淀的生活方式,因此,慕名的四方来客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敬佩的是,萨凡纳对于这种敬仰淡然处之,不加速,也不减速,依旧不急不躁的日复一日。城市年龄的胡子比满街橡树上垂下了的大束大束的藤蔓还要长。这些在萨凡纳随处可见的藤蔓叫做Spanishmoss,中文译做铁兰,是一种寄生藤。它对空气的质量极为敏感,只能在干净温润的空气中生存。哪怕是轻微的工业污染都会让这种植物无法生存。缠绕在橡树上的铁兰的温软绵长的模样映衬着萨凡纳醇厚的性格。它们的关系是家人,和睦且相互依存,直至如今成了萨凡纳最为著名的视觉景观标志之一(图9,图略)。与这些温文尔雅的景观建筑截然相反的是,萨凡纳也被称作“建立在死者身上的城市”。萨凡纳因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场瘟疫、多次热带风暴和火灾的袭击导致的城市居民的巨大伤亡。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这样一个称谓和不计其数的恐怖传奇裹挟着的城市,反而从这些惊悚的故事和离奇的传说中找到了立足点。如今的萨凡纳有着专为胆大的游人量身定做的“鬼城之旅”,坐在周身漆黑,形似棺材般的黑色的改装大号敞篷车里,仅仅露出脑袋,专门在夜间逐一探访那些曾经盛传鬼故事的地方。抛开那些无法复制的城市积淀为其带来的吸引力不谈。萨凡纳全年还有着大小不等的各式庆典。夏冬两季假期的旅游旺季,每月甚至有多达五六天的纪念日或者是体育比赛日。这些终年不断的欢庆活动和原有历史保护街区的深沉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这样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组成设计使这些遍布全城的历史保护街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对于这个城市的经济价值。#p#分页标题#e#

3.2政府与研究机构的协同保护

萨凡纳目前保护和经营良好的历史景观建筑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何去何从?随着政府对于像萨凡纳此类历史积淀深厚的地区提出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构架的逐步完善,佐治亚州政府协同邻近的北卡罗来纳州等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了对该区域的调研、保护、管理运营等一系列长期的研究计划。由大学内专门从事历史景观保护研究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佐治亚州境内开展详细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考察。研究人员所关注的不仅限于一些重要的场地和建筑,更多的仅是如实反应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形的民居和场地也得到了慎重的对待。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黑奴家庭留下的房屋残骸,庄园主们荒废了的残败的庭院,种植园经济繁荣时期的马车道片段,佐治亚州的出海口地区的原住民住宅遗址,对当地原住民家族的私人资料的探访记录,官方文献的调查整理等。这些数据和资料在经过整理后形成详实的分析报告向政府和民众提交,由此参与制定对相关历史景观建筑区域的保护、修复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提案。这种调研和规划乃至最终的区域重整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考察计划进行了数年,所取得的调研数据也仅覆盖了佐治亚州的10多个县。但这些详尽的数据资料将会对被调研区域的未来历史景观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4.对我国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中国的城镇发展史,建成300年不到的萨凡纳着实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相较于国内众多千年历史名城,萨凡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观感和触动却更为沧桑厚重。这绝不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历史保护运动所能形成的感受,它是一种源于城市最深处的气质。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对历史景观建筑进行规划改造的时候往往更多地倾向于解决形象上的问题,而多少忽略了人们对了解真实历史过往的渴望[2]。被围合的游览景点并不能从根本上延续这个城市的历史印记,它只是一种强迫性的区域时空转换。城市景观建筑的历史性应该是面面俱到的,囊括了多方面的城市文明、情感归属。如同萨凡纳,城市和城市居民之间由衷的弥散着一种信任、自豪和归属感。

4.1由点至面的保护

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是以面的形式展开的。保护区内,22个街心广场、殖民公墓公园、战争遗址公园、沿河街和数十座不同年代的老教堂穿插构成了最核心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带。但是,今天萨凡纳的老城面貌绝不仅仅是靠这些类似我们称作名胜古迹的地方塑造起来的。城区中每条街边的连绵的住宅、餐馆、酒店、学校、教堂甚至医院,同样协同那些轰动性历史事件一路默默走来的众多配角,它们才是一个完备的历史老城真正让人们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图10、11,图略)。这样的城市表象在我国却是鲜见的。老城景观和建筑的保存往往被限制在“点”的层面上。一所名人宅院希望协同它周边的住宅得到一致的保护待遇,在当前大拆大建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往往都是很难实现的。如何将现代化的城市借传统“壳”生存,乃是中国当前历史景观建筑保护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国内所谓的历史名城也仅能做到景点密布,新旧交错而已。现在的老北京城就是中国式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绵延的城墙被切割成城楼,星星点点;四合院宅院被大片推倒,留下些许大宅修葺一新收费开放;王府大宅倒是还在原地,只可惜周围高楼林立,将王气团团压住;紫禁城外16车道的马路让今天人们对于古城的尺度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拒绝现代化的生活,但是摧毁了原本承载着城市历史精神的景观和建筑却再也无法给所谓的历史名城带来真正的历史影像。这些被断了代的记忆就只能存在于图片和文字间,默默向世人讲述着过往的荣耀。很多美国人数次来萨凡纳却不是停留在老城历史街区。而是径自去享受萨凡纳河岸小岛上的度假酒店和风景秀丽的高尔夫球场,或者是全年无间的各种庆典和体育比赛。成熟的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绝不是让城市丧失活力甚至腐朽。规划良好的新老结合的城市肌体饱含着丰富的本质,将是整体、和谐充满着全新激情和能量的明星城市,又怎会让历史压得老态龙钟?

4.2由平面至立体的保护

在我们国人早已经习惯了被收费的时候,萨凡纳的诸多免费却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所谓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应是无意去塑造一个以供顶礼膜拜的围合,就是静静的开辟一方土地,容人停驻,追忆,回望历史。那些供萨凡纳居民世代使用的街心广场游人们也一样免费共享;政府的或者私人的大小博物馆,展出的各类有关萨凡纳的东西,也是免费的居多。沿河街棉仓改造的店铺酒吧还是面对着当年棉花运输口岸的老路,有轨电车的轨道还深深地嵌在大块油亮的河石和细碎的贝壳之间(图12,图略)。游人行走在萨凡纳,对这个城市的感受是细腻的、随时随地的。现代和过往之间显得那么交融,让很多来过这里的人们由衷的觉得,成为萨凡纳的居民,该是一个多么惬意的选择。诚然,历史保护不是时尚标签,虽然我们还免不了习惯地去塑造老城的景观平面、建筑平面。但真正行之有效的老城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应该是一个依旧在不断演变发展着的空间和时间,它所传承的意义应该是远远超出曾在这个区域发生过的最惊天动地的事情。

4.3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超越历史

萨凡纳有一所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学,这所学校在这样一座特殊的城市里也是以一种不同于常态的形式存在着。校园没有明显的边界,散落不同街区的教学楼完全融在了其所在区域的周边建筑和环境,某些教学楼和校舍本身就是历史保护建筑的本体。建筑的边缘随意的散布着现代感十足的店铺,出售的商品多是师生们的设计作品。这些充斥着城市各个角落琐碎的细节,一年年的蔓延着成就了萨凡纳细腻的历史景观建筑风貌(图13,图略)。建筑和景观在萨凡纳已然超越了建筑和景观。它们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甚至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改变了区域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有效的历史保护提供了足够的交流和思考空间,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这一切不间断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审视萨凡纳的方式,继而也成就了萨凡纳对于世人的一个承诺,独一无二。正如昆德拉所言:“无限的时间,终将使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历史,变得比鸿毛还轻。”那些随着城市一路走来的景观和建筑或者拆、或者留,无论如何,它们见证过的历史不会改变,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也不会改变。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在那些老城里变成自然而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吧,让它们成为我们平淡的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老城也就是中国的老城了。#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何疏悦 疏梅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艺术设计的有益探索

作者:艾宏波 郝玲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央商务区(简称CBD)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CBD往往位于城市的高新开发区,主要为商务人士的办公、居住和文化休闲提供便利条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理想办公场所。因此,如何运用建筑语汇艺术地表达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筑的时代感和个性化特征,为城市景观增添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师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以此为目标,在西安旗远研发基地的规划设计项目中,从总平面规划组织、空间景观设计和整体立面造型等三方面对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项目概况

旗远研发基地地处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与高档社区、办公区及社会停车场比邻。基地南侧紧临城市主干道,东西两侧紧临区域干道。周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方便快捷的外部交通环境都为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开发潜质。同时,基地本身地势平坦,用地呈长方形且东西长,这样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南向阳光,有利于规划,提升用地价值。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区域范围内在建和建成的商务办公地产项目较多,潜在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何满足开发商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准的高档商务中心区,充分发挥用地价值,在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是规划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2总平面规划设计

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发现投资者购买的写字楼产品主要集中在总价100~500万元,户型以中小面积为主。近几年随着创业型企业的日益涌现,小型化办公的需求日益增多,与之相适应的小面积产权式办公楼正成为市场的新宠。鉴于此,将旗远研发基地定位以小面积办公单元为主,专为中小企业或创意产业量身定做,适合私营中小企业、创业公司、SOHO一族、外地企业、驻地机构的办公场所。在总平面设计上追求经济、紧凑而有效。500m2的独栋建筑,每层150m2的独立办公空间,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符合网络时代对办公空间的要求,符合个性化办公的SOHO理念,符合自由、无处不在的办公方式,并以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在建筑群体规划中,以景观绿化的中心院落空间为组织核心,主办公楼、独立小办公楼、职工餐厅、商务会所及便利店环绕周围(图1)。同时,将整个办公区整体上抬1.5m,再下挖1.5m,形成半地下停车层,从而减短了坡道长度,减少了地下工程土方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为解决高差问题,充分利用坡道及踏步,使得街道平面与办公院落平面连接方便。在交通流线组织中,安排车行环绕整个基地,并于东西两侧设半地下车库进出口。人行主入口设于东南及西北角,每个独立办公楼设有独立出入口,使每户业主尽享自由与便利。

3空间景观设计

对于CBD中的核心区域,建筑群体的空间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情景办公和商务休闲的需要,更是对城市面貌的展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应使整个建筑组群体量适宜、相得益彰,具有良好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图2)。将主办公楼设在基地北侧居中位置,这样既可使主楼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又对基地上其他建筑物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并在最小程度上影响北邻建筑的日照采光。主办公楼入口位于大楼南侧靠东,便于与主要人行入口连接,并在入口前区设置构筑物以强调和导引人流。同时,所有建筑均为南北向,以适应北方地区的日照采光特点。特别注意弱化每座楼的特性,强调群体建筑的共性,在体量上高低错落有致极富韵律感,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风格和品质,从而使区域客户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其次,建筑广场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在突出地块特征的基础上,具有观赏性和美化办公氛围的作用。具体来说,在车库中心部位设置了通往地面1层的天井,用两部自动扶梯连接地下地上空间,既方便快捷实用,又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人群的交流性,形成了趣味性的共享空间体验。此外,同城市的景观交流设计,通过铺地、绿化、灯光和雕塑小品等共同营造出对外的展示空间。

4立面造型设计

为了区别于常规办公楼呆板、千人一面的传统形式,反映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办公建筑高效、富于创意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本案建筑群的立面造型设计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艺术源于生活,敏锐地从日常生活环境和工业产品中截取了曲线灵动的建筑语汇(图3)。用自然流动的线条,简洁流畅的几何形体,独特的造型方式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内涵。使该园区在规模和高度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显示出卓而不群的精神气质。

在设计中(图4),将主体建筑侧墙的“实”感同正面大片玻璃幕墙的“虚”感相互对应,形成“虚实”对比的强烈视觉效果。在玻璃幕墙的细部构造中,利用不同的反光度、透光度和不同的色彩,使得原本常规的玻璃幕墙更富朝气和“层次感”。立面上凸起的体块与凹下的孔洞相映成趣,为整体的建筑形态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与标识性。当然,这里的凸与凹还同时具有理性的功能需要,是建筑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这些独具匠心的整体创意和细节勾画,都使得建筑群于干净大气中透出精致,现代简约中透出奢华,完成了CBD景观建筑群在城市中的完美艺术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CBD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实践,深刻认识到,建筑、景观的艺术性,对于整个方案设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艺术与功能、技术等因素充分、紧密地结合并加以完美表达,才能达到建筑景观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才能为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添砖加瓦。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特点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为了给旅客带来更为直接深切的文化感受,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逐渐在我国各个城市文化地区兴起。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增强了游客对古代文化历史的感受体验和精神享受。本文从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现状入手,对该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希望能在该项目的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主要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修缮重建的方式,还原历史风俗样貌,再现历史场景的一种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在当今旅游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整体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加强对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程度,不断提高项目的管理质量和建设水平。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特点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即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例如古城墙、古镇、古塔、古寺等)的模仿重建,还原古代建筑独特的历史风格特征,进一步实现对古代建筑及当时历史风貌的重现,从而达到让旅客切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的目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修缮建设,对于保护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历史、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普通旅游景点相比,仿古旅游景点建筑受历史文化传统、地区风俗习俗以及宗教习惯等方面影响较大,因而在其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天然的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特性。1.1受传统文化因素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本身的属性,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模式设计过程中,理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保证该项目工程的风格统一,周到细致。例如,针对明清风格的景点建筑改造,在施工的过程中,出了对于当时历史风貌及文化特点的充分考究外,还应保证其对于明清灰墙黛瓦、柳槐荷花等鲜明建筑特色的保留,并同时注意减少现代文化特点的出现。1.2受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部门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地域性的特点,受相关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关注和干预较多,对该项目的实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类管理因素及资源配置(例如土地资源、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等方面)受政府有关部门管制较多,所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模式制定的同时,理应适当的将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指导性意见纳入管理的范畴,不断加强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及程序化。1.3行业标准体系复杂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少之又少,相关行业体系标准及管理标准错综复杂,专业性管理人才短缺,从而导致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长时间得不到统一,与此同时,其项目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尽快的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严禁完善、切实可行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对该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全面监管和控制,具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全方位还原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一方面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注重对项目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其工程项目的管理效应,从而达到促进该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目标。然而,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管理模式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加强。

2.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项目管理模式设计方面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例如自然风格的设计模式、规则性风格的设计模式、多层次风格的设计模式以及综合性风格的设计模式等等。不同的设计模式很好的体现出了不同地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体现出了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形象。通过这些特点鲜明的设计模式,不仅可以使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建设完工后能够招揽到更多的旅客参观,同时还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管理环境,提高项目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具体如下: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对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但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都不甚完善,对该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合作,才能保证该项目管理和运行的顺利进行。但就目前的普遍现象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各管理部门之间长期缺乏沟通协调意识,严重制约了该项目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项目工程施工分包责任范围模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严重降低了项目管理章程的实施效率。

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为了适应当代形式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需要,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围绕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对其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力度,从而进一步对实现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合理化控制。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第一,加强对项目内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缓解部门矛盾,健全项目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切实落实项目管理中的各项方案措施,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二,政府相关部门须加强对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监管职能,健全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法规体系,保证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第三,在保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提升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例如吸收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增强仿古建筑的历史风韵等;第四,培养和吸收大量资质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仿古景观建筑项目的研究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施工技术方面,加强对于专业仿古建筑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不断提升仿古景观建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合理的将现代通风、消防、环保、视频监控等公共设施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保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时展的需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理应大力加强对其自身管理模式的优化水平,完善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协调部门管理,加强政府管控职能,提高项目本身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其施工质量及经济文化效益,不断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走上一条规范合理、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并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

作者:黄元水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要:该文分析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学习兴趣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速写的功能和个性的发展几个方面阐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手绘设计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

景观建筑速写源于钢笔画。由于方便携带和易于表现,钢笔速写广泛运用于插画创作和设计表现中。当前,高校的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等专业普遍设置了景观建筑速写课程。由于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再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以及计算机在设计中的运用和普及,当前部分学生的手绘设计能力较弱,以往艺术类院校学生突出的手绘技能优势逐渐丧失。通常情况下,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主要是课堂临摹结合户外写生。这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逻辑性和针对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足,导致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与其他设计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针对当前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该门课程多年的教学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景观建筑速写教学: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课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景观建筑速写。通常景观建筑速写课程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对着教材或者范本临摹,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的方法,由课堂临摹过渡到户外写生,写生与临摹交替进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不同的空间环境,在不同的空间中感受建筑的形态、肌理、光影,观察植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和提升学生的建筑速写水平。教师也可举办小型作业展和经验分享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收获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各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发表速写创作体会和感想。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景观建筑速写。

二、夯实基础

速写是造型艺术,主要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对象,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提炼和概括物象,准确表现物象的特征。这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表现物象的特征。因此,运用线条的造型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要想运用线条准确地表达物象,就需要在平时的课程训练中认真观察、反复练习,做到手眼协调。可以从简单的事物入手,从单体练习过渡到组合练习,由简入繁。如,学生一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长方体、立方体、圆、圆柱、日常生活用品等单体和组合练习,再逐步过渡到建筑、植物、景观小品、人物等单体和组合练习,最后进行各种类型的空间练习。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速写记录和设计表现的习惯。

三、注重功能

景观建筑速写是风景园林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景观建筑速写的定义、特征、分类和流派,认识景观建筑速写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作画的方法、过程和手段,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景观建筑速写方法,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景观建筑速写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速写表现方法,注重景观建筑速写的功能,包括建筑速写的记录、分析和设计创作及表现的功能。建筑速写能够使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加深对空间的理解,激发设计灵感。画面上交织的线条也是设计师思想的呈现方式。在景观建筑速写的练习中,学生应当联系与专业设计相关的素材记录、草图构思、分析演绎以及设计表现的功能,这些功能对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创作和表现具有一定的帮助,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的重点。

四、个性发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不提倡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因其容易导致学生的画面“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质。教师应当合理安排景观建筑速写欣赏课,为学生提供各类优秀的景观建筑速写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优秀的速写案例作为学习范本。景观建筑速写不应拘泥于某种单一的表现风格和形式,任何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师法自然,尊重客观事物和审美规律,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多观察,勤练习,就能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景观建筑速写作品。

结语

景观建筑速写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强调速写在设计中的功能性,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模式化、教条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景观建筑速写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一鸿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建筑工程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和更先进技术升级完善的时代要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要打造成融合多学科的科学艺术创作工程,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园林景观建设步伐。本文从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要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探讨园林景工程施工技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明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要点,提出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领域能够站在世界先进水平,为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技术重点技术要点技术难点质量控制方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目标来实现。因此,经济建设围绕着“绿色”主题,是我们今后全中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宗旨。绿色城市和生态建设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时期的更高规格的要求。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提升园林景观建筑质量,在园林景观施工技术上探索升级,是影响景观质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

首先是项目部建设,这是整个工程的总控制系统。管理者同时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工程进展中,如果项目部掌控得当、管理到位,工程的圆满完成就有了保证;其次是图纸会审。这是整个工程的软实力。也是在工程进行之前的总体设计。会审要结合现场,通过测绘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保证现场与设计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最高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万无一失;第三是工程管理。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从行政和技术层面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图纸测绘的数据,严格执行设计方案要求的标准。绝对不能拍脑门自作主张;第四是群策群力。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策划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这时候,绝不能单凭经验不经过团体的论证就随意更改,而是要第一时间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和论证,经过管理、技术、施工人员的一致认可,方能进行改动;第五是质量控制。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在质量的控制上必须有完善的控制组织框架,做到事前有准备、事中有监管、事后有养护。

2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2.1骨架结构建造技术

在建造骨架结构时,防水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骨架结构防水处理没有做好,那么后期的施工就受到影响导致延期。为了防患于未然,不论是砖骨架还是钢骨架抑或是混合型骨架,都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

2.2表土回填技术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让土壤保持最佳状态,即保留土壤的养分以利于后期植物的生长。必要时还要将土壤的质量加以改善,深度以80-100厘米为宜。遵循原则有几点:(1)雨后不施工,在干燥的状态下用铲车倒退来掘土;(2)不能破坏团粒结构,可以改良下层非优质土壤后对表层土施工,防止出现滞水层;(3)注意表层土壤深度和排水坡度要自然、高低起伏适当,路沿土壤高度低于路沿石3-5厘米。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决定了园林景观施工的成败,这句话并不言过其实。事先的布局对于最后的视觉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固定物如建筑类可以为定点提供更加准确的精确坐标。严格对照图纸,可采用图纸参照点、方格网法等方法来定点放线植物。如果还是不够精确的话,就请设计师亲自到场来督导定点放线,这样如果需要临时变更,就可以及时有效准确地解决问题。再就是注意放线时植物的品种、规格、流畅性、美观性,整齐又不能过于规矩。如果出现植物放线与图纸设计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客户、管理、设计人员同意方可执行。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施工。

2.4植物栽植技术

种植挖穴是在定点放线之后,穴位的大小参照苗木土球大小,深度比土球的高度深10-30厘米,大小比土球直径多20-50厘米即可。穴位多为圆形或者是U型。同时要将穴位中的垃圾或者石块清理干净。种植前要根据植物种类修剪一下,要去除疏枝、病枝、枯枝、密枝等。栽植顺序应按照植物种类有先有后,注意栽植的技术、土壤的干湿、病根据植物的种类不同加以不同地养护手法,最后还要参照图纸,让植物既栽植得当,也要体现景观的美观度。植物栽植技术需要有技术有经验的熟练施工人员来完成。因为其技术难度和经验水平都能让施工来的更快更完善。

2.5养护技术

俗话说,栽植容易养护难。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后期的养护只管重要。在养护过程中,科学的养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清洁工作。都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例如植物载重之后,是先浇水还是先施肥,修剪枝叶如何才能得当,枝叶密度是否合理,病虫害的防治是否到位,都是个技术活。如果确保植物不因水分多少而死亡,就要密切关注植物的和土壤的情况,还要对植物的枝叶及时加以修剪。时刻关注病虫害等问题,保证植物在栽种后能得到细心的照料以增加成活率[2]。

3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难点

第一,在园林景观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综合素质、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决定着施工质量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技术不到位、思想意识不到位、设计不完善以及管理和技术团队执行力不够,都可能会造成施工的进度收到影响,上述施工重点和要点中提到每个环节,如果没有严格遵照施工要点和标准来执行,都会导致施工建设最终难以达到合格;第二,园林种植的定线、挖穴、修剪、栽植、养护这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不按标准执行,就会造成土壤的质量、植物的生长出现问题。导致前功尽弃,工程失败[3]。

4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方案

4.1园林景观施工工程在设计会审上要做足工作

图纸完成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交接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讲解,确保施工人员了解设计理念、思路,既要保证施工到位也要保证景观美观。

4.2确保施工队伍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对图纸的高度执行力

园林景观施工也是一项再创作工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素养以及文化修养,是无法很好地胜任这个工作的。因为在选择施工方的事后就要多方考察其专业度、业绩以及队伍培训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4]。

4.3施工完成后,专业详细的验收工作室重中之重

验收监理人员要从始到终地监理工程,监督工作进程、检查施工工序、查验施工材料、督导施工质量,发现不足及时沟通各方会审出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高效、高品质。

5结语

国家确定了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园林景观工程必然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探索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寻求改进措施,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有全方位的学科素养,还要经的住艺术品味的考量。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施工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提升,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新的要求给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园林景观工程领域需要做的是,在已有的优势和成就基础上,致力实践、勇敢创新、追求精品,达到视觉艺术、技术含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趋近完美的境界。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现代景观园林建筑特点分析

摘要:介绍了园林建筑的特点、分类以及作用,从立体造型、融合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并提出了园林建筑的发展趋势,指出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建筑,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1园林建筑与景观园林

园林建筑是利用有限的空间以及自然资源,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模拟出来。它需要人为的加工、提炼以及创造,源于自然而胜于自然,全面综合了人工美与自然美,并使之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绚丽夺目的环境空间[1]。各种规模的园林在内容上繁简不同,相同的是均包含了水体、土地、建筑和植物这四种要素。园林建筑是造园要素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形式上独具一格,具体说来,它是出现在城市绿化地段和园林范围内供人们休息和观赏的一类建筑物。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并将园林的各种环境友好结合,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园林建筑出现了“城市景观”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性名词。园林建筑被看作是景观园林的构成要素,它不但要具备各种实用功能,而且要体现它的景观功能。它在景观园林中具有主体性的功能,但是要充分结合其他元素才能呈现出整个景观园林的优美风貌,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被指定为园林构图的核心[2],在全园景观的展现中起着统领作用。园林建筑跟其他建筑不同,因为园林中包含了精细巧妙的园林建筑,更凸显其特色,只有具备完备的功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游玩。如今的景观园林风格各异,有的豪华壮丽,有的幽静淡雅。园林建筑是景观园林的“心脏”,它本身的风格支撑着园林的整体风格,倘若园林建筑豪华、优雅,那么园林会相应的豪华、优雅。同时,园林建筑并不能脱离风景和园林而单独存在,假如缺少园林和风景,那么就根本没有园林建筑这一概念。此外,其他建筑也许能够以单独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园林建筑却不可以,它一定要每时每刻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展示其功效,这也是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最本质的区别。景观园林历经数千载的发展与变化之后,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更深层次的扩展,它既包含了“古典”部分,也蔓延到了生活领域。前者主要有私家园林、风景名胜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等;后者有街头绿地、综合性公园、动物园、城市广场以及植物园等。

2园林建筑的特点

1)为游人服务,兼具观赏和被观赏的功能。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而且要遵循园林景物布局的相关原则,此外,还要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所以,园林建筑具有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的双重性质,这就意味着园林建筑需要提供给游人动态和静态的景观,并且景色要不断变更,实现移步换景的功效。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国内的园林建筑实施景观构图时,会将自然山水当作主题背景,设置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点缀与欣赏风景。园林建筑包含着自然因素的对立因素——人工因素,可是假如正确处理,也能够给自然环境注入生气,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筑的设置,根据所处的地貌、地形,实现依形就势的整体布局[3]。

3)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造型。当前的园林建筑可以作为空间复合和空间划分的手段,所以在布局时要巧于因借,通过轴线的曲折变换、参差不一,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比,富有层次感。从造型方面来看,园林建筑具有的独特美感主要体现在形式活泼、通透有度、体量轻盈、美观大方以及简洁明快等。它的体态和体量跟环境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和园林特色。

3园林建筑的分类

从功能上来划分,园林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于服务的建筑物:使行走中的人们获得相关服务的建筑,像茶楼、餐饮店、小型宾馆、食品铺以及公共卫生间等。

2)游玩和歇息性建筑:具有游玩、歇息的功能,并且建筑造型优美,像廊、榭、园桥、亭、花架、舫等。

3)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像游船码头、演出厅、展览厅、俱乐部、露天剧场等。

4)标志性的建筑物:包括标识物、雕塑和假山等。

5)园林中的各种小品:主要对园林起到装饰的作用,特别注重形状上的艺术感,具备相应的使用功能,有展览牌、园灯、景墙、园椅、栏杆等。

6)用于办公与管理方面的设施:有实验室、栽培温室、公园大门、动物园、动物兽室、办公室等[4]。

4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不但要能够投入使用,而且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中的各项需求。因此,可以将其功能分为实用功能与景观功能。

4.1实用功能

园林建筑有很多的观景场所与视点,能够满足游客欣赏各个景点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游玩与休息的空间,还能提供基本的使用功能,像售票、小卖、摄像等。

4.2景观功能

该功能分为四大块:点景、赏景、引导和空间分割。

1)点景功能:点景应融入到自然中去,园林建筑大多数时候位于构图布局的中心位置,控制着整个布局形式。所以,在园林景观的全景构图中,园林建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赏景功能:赏景是能够观赏整个园林的景物,一栋建筑是画面的焦点,然而一组由游廊连通着的建筑物却是一道观赏线。所以还需在建筑设施的方向以及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符合赏景的要求。

3)引导功能:园林建筑有很强的起承转合作用,当人们被某一美丽的园林建筑吸引时,就会不自觉的延伸欣赏路线,建筑往往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4)空间分割功能:园林设计的关键在于空间的组合与布局,通过巧妙安排不同的空间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感官,可以借助花墙、门、庭院、圆洞以及游廊等进行恰当的空间划分或组合。

5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及发展趋势

园林建筑经过不断发展,几乎能够得心应手的把握美感与功能了,但在环境处理和融合两者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5.1注重平面美感,忽略立体造型

当前由几何图形堆砌而成的园林建筑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在于设计师在对园林建筑进行布局时,采用的是二维的几何图形。通过简单的抽象造型绘制的图案从图纸上看,能够产生好的空间感和形式感,但是没有立体造型,造成不合理的三维空间,根本就不具实用性,哪怕建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5.2注重形式主义,忽略人和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园林建筑重形式美感,而轻使用功能,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时,没有建立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只注重形式美,以至于修成以后根本不能使用。无论建筑在形式上怎么改变,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服务于人们的,假如不具备这项功能,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此外,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违背了自然规律,让建筑变化引领环境空间,颠倒秩序,最后导致美感和功能双失效。我国有关园林建筑的理论不断完善,园林建筑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园林建筑行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园林建筑通常被用作空间复合或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后园林建筑的发展肯定会更多的考虑空间因素。其所涉及到的层次有:

1)从环境空间出发来进行园林设计的整体布局;

2)从自身空间出发来呈现各种使用功能与艺术美。

6结语

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通过密切结合园林的各种环境,使其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由于时代不断发展着,从而使园林艺术充满了活力,所以园林艺术必将打破传统的范畴,实现新的发展。对于从事园林工作的人员来说,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深刻挖掘园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作为创作的着手点,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取,促进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

作者:牛世鑫 单位:太原市碑林公园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生态建筑学论文

1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在科学技术引领下,现代建筑设计师日臻自觉地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照,他们开始追求自然界所固有的和谐美,并顺理成章通过一系列手段有节制地对其加以修饰,将风景景观用于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景观建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正视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将自然用于适用它自身的发展之上。在基地选择方面,首先要求详细测量有关地形,勘察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构成因素,之后绘制分析基地自然因素:明确哪些是最佳景色,哪些是不良景色:应保留哪些树林,移走哪些树林;洪水水位是多少;基地中建筑用地合理进出口;强风与微风;基地以外讨厌物的评价和处理。总的来说,景观建筑学更为注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环境固有的景观美进行开发和利用,但其主要着眼于自然景色的保护,并不是从整个自然环境系统上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生态学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以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从而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使其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原则,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建筑生态学在三方面与风水理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第一,建筑生态学提倡合理地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之美,衬托建之美,通过建筑,将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风水倡导人地协和,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在山水上做文章。第二,生态建筑学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思想,风水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造,还引导人们如何种植,如采掘,如何保护形势、保护山水、保护生态和自然。第三,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和规划设计建立在将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是人、建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目标是寻求、创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风水要求建筑、园林、目的的规划布局与地形、风、水的运作相联系,这其中蕴藏了非常深奥的精神感应,生态筑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有机观。

2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回归

风水不仅体现在建筑、道路、乡村、坟墓等的选址、装饰、空间组织和布局中,还体现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取向上,而且风水学中的很多论述正被现代相关学科论述。在思想上如何看待自然,在实践上如何通过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获取最佳生态效益,这是风水的生态内涵。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建领域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就促使建筑设计师改变物质、有形、硬件的建筑眼光,开始探求从建筑上继承无形文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风水中关于建筑与人、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发挥了绝妙作用。然而历代甚至现代民间应用的风水与风水本身的自然科学本意和价值相违背,人对风水的认识也由此陷入了迷信的窠臼,而风水与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等工作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由于目的、需求不同,风水和建筑规划设计被割裂成两个对立面,很多人总在试图绕过风水,深怕沾染封建迷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划设计、风水各执一词,制造形体诡秘、靓丽却有扭曲、变异,这样的建筑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真正回归。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从风水理论来看,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是否处于一个“阴阳枢纽”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选择阴阳枢纽,需考察生气,辩证方位,这种选择方法和过程从本质上兼容了与现代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相符合的内涵,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不谋而合。另外,依据风水理论,对于建筑的经营,不论是坐向方位,还是规模大小,亦或是内外空间的界合和沟通,应与大自然景观、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细腻处理,使自然参与到建筑规划中,最终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运作。我们应通过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和客观评测寻找生态建筑学与风水、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交集,同时,剥除风水理论中不严谨、不科学内容,用科学的眼光从传统风水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规划设计依据。基于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必须合理认知地域的地形,寻找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共同点,并找出气候环境上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共通,从建筑整体朝向、建筑设备上的设施、建筑内部功能格局、细部设计等方面考虑,实现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融合和补充。

3结语

总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研宄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打破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风水自然、和谐、平衡的原则,以该原则考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周围环境本身的自然条件,结合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风水学理论,对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改善,建立起人工生态系统,以其健康的、和谐的、物质的交流,力争达到最优关系。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论文

一、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现状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也在不断进步着,其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虽然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在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技术手段的发展上还需提高,对要把人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但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造园史,具有独特的园林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山岐江公园案例的分析,给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与保护资源;能够重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能够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景观环境。

作者:王伟唐莉英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设计中景观建筑的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周妩怡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有园林景观的地方就少不了河流,因为河流起到调节气候,湿润空气的作用,要想让人们靠近河流,呼吸其中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氤氲,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在河流上设计一座桥梁,一方面提供了观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桥梁作为建筑景观的渲染美景的艺术效果,达到交通与艺术欣赏的融合,在规模比较小的园林中,经常把桥设计成划分水面的景观,以此来扩充景观的面积,增加景观的层次性,有桥的水体通常能够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感与空间感,突出水面的幽深与悠远,小园林的桥可以设计成质朴、精巧的拱桥,并与河流的水面十分接近,让游人在观赏园林的景观中,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果。

如果是大型园林,桥则要作为整个园林景观的一个标志,桥要被设计成与整个的园林景观想呼应的人文景观艺术,桥体的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为了丰富景观的效果,可以把桥的形状设计成为具有丰富形状的人文景观。这样的桥体可以设置在悬崖上方,腾空而起、衬托出山的陡峭与幽深,水的广阔无边。

例如:在杭州西湖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断桥,这座桥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关注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古代的关于白蛇传的传说,但是更多的则是他的外形与位置的设置,断桥设置在西湖上,在西湖的美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优雅,有人站在桥上可以尽情地欣赏湖上的美景,达到自然之美与人文欣赏的有机融合,这就发挥了人文建筑的景观作用,与使用作用,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廊是一个狭窄的通道,他起着链接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作用,廊不仅能够为游人提供休闲的功能,也发挥着交通的重要作用,廊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空间性与层次性,游人走在游廊上,悠闲地看着眼前的景观,一步一景,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游人在不同的季节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延长了顾客的观赏时间。

同时游廊由于具有遮雨、遮阳的作用,能够达到对游人的保护,岭南地区的四大名园之一的“浣红跨绿”桥廊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游廊景观,这个桥廊的前面与后面各有五级台阶,在桥的下面有一个石拱卷,在桥的前面与后面的两端分别有游廊相联系,当游人置身其中欣赏景色时,可以依靠着栏杆,稍微休息一下,以此来体会到游廊为人们带来的温馨。

园林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他涉及到宏观上的把握与微观的设计,在园林中设置建筑景观,以此提高园林的可观赏性,建筑是静态景观,然而自然风景是动态景观,在这样的动静结合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景色的层次之美,空间之美,在建筑中观景,将感情融入于景观的观赏。

景观建筑论文:韩国建筑的自然观思考

本文作者:莫娜、刘勇、张伶伶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风水理论的应用体现着韩国先民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使其为建筑及景观提供庇佑。以韩国景福宫为例,景福宫作为群体建筑极为讲求风水理论。景福宫重要的宫门,宫殿分别对应相应的方位代表着不同的风水意义(见图1-3)。建春门、迎秋门、光化门、神武门分别对应建筑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勤政殿则位于中央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见表1-1)。从表1-1中显示,建筑不仅被赋予风水的意义、季节意义,还被赋予了人格意义。这无疑受到了中国儒家信仰的影响。建筑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信条相对应。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譬如中国侗族村寨鼓楼被赋予的仁、义、礼、智、信等意义。

自然对建筑与景观的庇护作用对于韩国传统村落的形成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韩国传统村落的形式一般较为有机,相较于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则没有突出强调的院落轴线。村落中的居住建筑更近似于自由散落式的布局形制,而且建筑的平面比较简洁(多为“一”字型或“口”字型)。居住建筑本身取材于自然,其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天然的干草、木材以及石头等,使得建筑形象浑然质朴。如图1-4所示的京畿道口字型民居。其屋顶采用的建筑材料即为干草,建筑布局形式近似“口”字型。建筑与朝鲜农妇用于头部负重的草垫极为相似(见图1-5)。这种草屋是古代朝鲜最为普遍的民居样式,选用稻草作为材料的茅草屋在中南部一带以及济州岛等区域比较常见,皆为就地取材的缘故。

建筑与景观对自然的装饰

随着高丽中后期真山真水式造园思想的逐渐出现与流行,孕育于朝鲜半岛内部的韩国传统景观营造则呈现出以自然山水为主导、少加或不加人工干预的特征,即一种“无技巧的技巧”。[1]165这种“低技的技巧”即其建筑与景观取法于谦逊的融于自然的生存姿态,遵循着装饰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原则。譬如在寺庙景观中,寺庙建筑群藏于山麓点缀于自然环境之中;而深入寺庙景观其中,一亭、一榭掩映其间与池水小潭成趣,对自然的装饰是有度的。韩国著名的寺院公州甲寺、海印寺、顺天松光寺等大都坐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对于自然山水地的选址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景观的经营亦追求装饰自然的效果。而士大夫文人园中亦深得此法之妙。譬如作为朝鲜时代最著名的梁山甫之潇洒园,其规模较大是自然山水式园林的代表之作(见图2-1)。景观中建筑、天然石块、溪流、树木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人工园林要素不多[1]172。

作为规模较大的离宫别院的营造仍然能够体现装饰自然的精神。“除了作为正宫的景福宫外,朝鲜王室在汉城内还建有很多离宫别苑,规模较大者如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庆德宫、仁寿宫等。这些离宫别苑受礼制的约束不再那么强烈,因此高丽中后期以来发展出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这些别院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昌德宫的后苑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1]168”虽为宫苑然其建筑与景观在自然中仍不失谦和,不乏小巧而质朴的建筑点缀其间装点着自然环境,平添了传统景观的人文情趣。以昌德宫为例,其中具有多处精心设计的亭、台、轩、榭或立于池畔或置于林边,如爱莲亭、清漪亭(见图2-2)、观览亭等。其中清漪亭的设计风格也显示着浓浓的韩国民族气息,无论是其尺度还是装饰风格都设法融于自然,装点自然。

建筑材料自然形态的保存

在建筑材料方面韩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歪材正用”。不加修饰的建筑材料被直接地运用到建筑之上,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的朴拙之美。较为普遍的做法体现在柱身、柱础、梁架以及台阶等处。韩国传统建筑对于柱子的用材较中国传统建筑要“随意”。木材多是一些不加修饰的,保留木材原本样态的做法。如图3-1所示的寺庙建筑的外廊柱子采用的就是一些能够清晰看出树木的生长印记的木材。这样的柱子质朴而尽显着禅意,因此在韩国的寺庙建筑中较为常见。这样的用材存在木材的使用受限的原因,但是不乏用材的智慧。韩国传统建筑的梁材也较为自然,不刻意取直(见图3-2)。这样的实例在同为木构架体系的中国与日本也能见到。譬如日本京都的桂利宫的梁架也是采用的较为自然的木材,没有经过人工的雕凿处理,保留了木材原有的质地与样态。在中国陕西韩城的文庙建筑中的梁虽然经过粉饰,但是其形态仍旧是木材的原有形态(见图3-4)。可见这样的做法在木构架体系中还是较为普遍的,但是在不同区域对木材原有形态的保有程度不尽相同。在韩国木构架体系中此种对木材“歪材正用”的做法更得天然之趣。

对于石材的运用,韩国建筑则显得更为随性洒脱。一般将处于自然形态的石材直接用于柱础以及台阶等(见图3-5)。形态各异的石材用于柱础使传统建筑增添了生趣。此种实例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亦能找到,例如苏州园林景观中的留园中就存在用自然形态的石材做台阶的实例(见图3-6)。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不无关系。在中国的官式建筑中这样的例子比较少见,而在韩国传统建筑中这种运用石材的做法则较为普适。在寺庙建筑、景观建筑、民居建筑乃至官式建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无论是对木材的“歪材正用”,还是对天然石材不加雕饰的运用无不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特性的敏感体察,以及偏好材料天然质感与肌理的建筑审美倾向。

结语

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讲求与自然的融合,重视风水向自然寻求庇护;建筑做法更为“随意”,保留着材料的朴拙美感;建筑内部空间灵活自由。韩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木构架体系。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皆奉行朴素的自然观,其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趋向自然的建筑装饰取向,皆不逊于中国传统建筑。

景观建筑论文:义乌市建筑景观特色探析

本文作者:吴赛男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形成是靠各个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来完成的,对于城市传统建筑来说,在建筑间起联结作用的空间景观特征要素在形成整体景观特色中起着纽带作用。但是,整体性也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相同或雷同,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同样是景观特质的重要方面。这些特征要素由于各类街区的场所、功能不同,常常会显示出风格各异的景观结构形态,但在多样、混杂的背后,又同时蕴藏着共同的、一致的景观构成元素,成为有机联系的纽带;并以某种空间排列的隐性次序(如韵律方式),形成相互融合的均衡整体。此外,城市建筑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缓慢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会在它的建筑细部特征与街区空间特征上留下烙印,产生多样的建筑景观形态和风格,显示其历史的积累与变迁。因此,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应该是多样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应不光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保护,而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城市的环境背景之下,才能确保我们的保护活动产生与原有建筑景观相协调的作品[1]。

义乌历史悠久、文脉流长,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从干阑式建筑到砖瓦院落式建筑,从砖木构建筑装饰文化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向人们讲述着义乌的沧海桑田,这正是需要保护的建筑精髓。

义乌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以天井院落式为主,三面房屋一面墙或是四面房屋把建筑群体闭合成一个规整的矩形,中央留出一个天井,形成半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天井不仅满足了通风、采光、气流交换的作用,也是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不论是豪门大户的宅中花园,还是小户人家的庭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建筑整体构成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廊道在义乌传统建筑中也非常多见,人们一般会在各厢房之间重重设廊,且纵横贯通,有利于组织穿堂风。对于二层的居住层常常会设置半开放的“望廊”,“望廊”又多与一层的堂屋连接为一体,于是堂屋也成为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此外,在公共建筑当中“廊桥”“亭台”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为人们遮挡风雨,而且为人们在开放性空间中营造了半私密性的区域,便于人们的交流。由于厢房内宅是家庭居住生活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廊道、天井、亭台形成的半开放空间可以很好的完成从私密性空间到开放性空间的过渡,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者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这些半开放性空间的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它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义乌传统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具有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特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建筑外墙山面的马头墙有五花式的、三花式的,或是观音兜式,不仅起到了防火的消防作用,又增加了建筑物立面景观美感,并使得整个建筑群落显得错落有致。义乌传统建筑整体色彩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具有质朴典雅之美。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也极具当地特色,多以砖、木、石为建筑材料,且无论是普通名宅,还是富商豪宅,或是官宦府第,均采用青布瓦,而不用琉璃瓦。屋面形式采用硬山顶双面坡,清水脊,形成风格统一的屋面构造,与马头墙一起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与义乌的盆地丘陵自然景观相呼应,景观的整体可识别性非常强。这种主张平淡自然的建筑美学观,更与义乌传统商人勤劳纯朴的价值观相呼应。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越高,拜金主义思潮越浓厚,建筑设计中“欧陆风”盛行,建筑色彩鲜艳明亮,与传统建筑文化景观格格不入,这一点是急需扭转的。

义乌传统建筑的装饰工艺性极高,装修特色主要体现在东阳木雕的“清水白木雕”,同时又融合了砖雕、石雕和绘画等工艺形式,重点在厅堂梁架、门面、门窗隔扇以及外檐廊等部位进行装饰,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生活、生产和重要资源条件的装饰模式。建筑的隔扇、梁架等部位通常饰以东阳木雕,不管雕得多精细,一般都不以五彩勾画,木构件用清漆稍作油饰,保持木构件的本色,具有素净典雅的风格,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黄山八面厅这种“满堂雕”的唯美型建筑装饰形式。在建筑的门面、照壁、女儿墙等处常常以砖雕、石雕工艺作装饰,内容题材广泛,有反映戏曲神话题材的人物雕刻,也有表现吉祥寓意的花草虫鱼,更有将反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劳动场景搬上了画面。“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这是对义乌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最好描述,这些装饰、雕刻把设计者的文化理念融入建筑中,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上,建筑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义乌的这些建筑景观特色元素正是义乌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而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特质。如果历史文化可以不用写在纸上,而是通过秉承当地文脉特色的建筑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文化就能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间延续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特征元素广泛地融入到新建筑中去,使整个传统景观成为一个和谐的、连续的整体,将城市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变化永远的流传下去。

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应着眼于单体古建筑的保护,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整体风貌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其他的建筑物之间保持有机联系,才能使城市的整体特色得以完善,使得传统文化景观在新建筑、新城市中得到传承。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日趋失去特色的义乌市,如何在城市新建的同时保持与原有建筑、原有景观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保证兼具建筑文化景观多样性和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