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11 05:07:03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 教育论文 教育
摘要: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这门课,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就小科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增加教学趣味性

其一,是在教学中,我既注重自身的外在的教学形象,也注重言语表达的简明、扼要、亲切。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好铺垫。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领头羊,这个头一定要领好。

其二,是充分利用黑板这块教学中心阵地,强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利用彩色粉笔画进行小科教学。如六年级《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在黑板左上角画了一棵对称的绿树,中上方偏右画了一只抱着铅笔的小熊猫,小熊猫下方竹叶衬托。中下方画了一个地球仪,黑板左侧中部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白兔,右侧中部则画了一个骑马驻留遥望的牧马人。图画周围再配以河流,草地、小山。色彩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这些图画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乐趣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整学习心态,强化学习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引入、编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让学生表演。统一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引入编创拍手歌《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你拍一,我拍一 ,地球妈妈穿绿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都来爱护大自然。你拍四,我拍四,美化国家和城市,……朗朗上口歌谣易学,易于表演,为教学增添了生气与活力。适时让学生表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谣,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深深地融化在心灵,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特有的情境趣味,甚至让学生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歌谣表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勇敢精神和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三、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与巧妙过渡

为了调节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时的心态、情绪,有时我会让学生背诵或演唱与学习相关的古诗歌谣,达到师生步调一致的教学佳境。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语言、方法,层次,让教学知识达到自然衔接和巧妙过渡。

四、 精心构思板书 让教学更精彩

精心构思的板书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展现传授给的学生的不仅是知识面,也是教学艺术的展现。学生被简洁、生动、有趣的板书所吸引,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吸收。课前设计板书,我都力求简洁、生动、有趣。如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我把课首的一篇诗歌用醒目的黄色粉笔写在黑板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又用绿色粉笔和黄色粉笔混合搭配写出了占有整幅板面的大大的寻找《有生命物体的物体》的课题字体,美化了板书,增强了教学趣味性。

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严谨认真工作态度

例如,在让学生学习怎样操作酒精灯时,我强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示范。然后挑选优秀学生当众表演,以点带面。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学习演示进行每步操作,及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及时的发现和表扬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对学生的终生成长打下深刻的烙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方式就是,表扬和奖励同时并进。准备剪得端端正正的小红旗和小红花奖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的奖励,表扬和实物奖品以及当时的情景会时刻鞭策,鼓舞着儿童不断进步,奋勇向前。

七、 通过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

虽然自己的教学工作默默无闻,但是我以自己的严谨的方式从事这门科学课的教学,不图名,不争利,在科学课的这块土地上散发自己的花香。通过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快乐教学,教学快乐。课堂教学的地位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要体现学高为师的风范,赢得学生的敬重。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

八、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月,在学生中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直接手段。虽然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对大人来说是很简单、幼稚,甚至还有很多错误,但这是学生自己独立的创造的结果,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直接让学生模仿“科学家”搞发明创造,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还能促进学生加深、扩展所学知识,了解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树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励继续去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创造发明。

活动的范围不能仅极限于学校,还应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直接让学生模仿科学家开展探索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掌握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论文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本文谈一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浇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科技史设置故事情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教《生物进化》时,讲达尔文从热爱大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拣拾贝壳和采集标本的故事;教《水的压力和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益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

巴莆落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题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例如在《导体、绝缘体、半导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电路板,紧接着提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变亮?”学生答:“用一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教《怎样认出它们》一课时,在学习了用摸的方法认识东西之后,设计一个摸袋子游戏,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有铅笔、橡皮、糖、小刀、硬币、花生等东西,要求学生不准看,只能用手伸进去模,比一比谁摸出的东西最多,最后把东西倒出来看,究竟摸对多少,摸对了的同学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课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的有劲,玩的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利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例如,教《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时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从湿土里进去的吗?(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的体内跑出来的,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构造,才往外跑“气”?)学生自然会想象出植物体表面应有水蒸气跑出的孔,这些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学习自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随着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与开发小学科学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社会、学校、学科专家都担任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文章主要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学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

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的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的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实际条件、学生情况、教师能力和学校周围环境等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摘要]传统的课堂上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改革 问题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对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大胆提问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应在肯定他的勇气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学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要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更锻炼了思维欲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级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融化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陷于别动的角色,让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

五、结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进行评定,以确定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关于学生的更多信息,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评价结论更具说服力。在信度、经济性和类推性等方面,表现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客观地认识并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对小学科学教学将能发挥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传统评价科学教学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科学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与传统的书面测验和考试不同的评价方式,比较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评价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将对科学教学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进行评定,以确定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表现性任务。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真实情境,和现实联系密切。由于表现性评价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往往更能提供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信息,因此,表现性评价也被称作真实评价。

2.表现性评价是基于实际的表现,它不是给学生一些答案,让他们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就了事,而是让学生亲自去构建自己的答案。它通过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来判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3.评价学生的表现的时候,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事先确定好的。

二、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科学课程提出了很多全新的理念,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评价方法,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对错题、连线题等纸笔测验无法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评价。科学课程要求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表现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小学科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种测试方式能获得关于学生的更多信息

《标准》在“学习建议”部分指出:“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传统的纸笔测验是学生通过纸笔把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侧重于评价知识的识记,很难考查学生“会用什么”和“体会到了什么”。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一项任务来评价他们知道了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作图、制作模型、设备或仪器操作、搜集资料,等等。成长档案袋也可以作为表现性评价的一种形式。虽然表现性评价也有以纸笔方式进行的,比如书面报告或作图等,但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它通常比较强调在仿真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在各种形式的表现性评价中,教师都是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作品进行评分,不仅仅考查结果,还关注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等,因而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多方面的信息。

2.开放性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传统评价中,学生面对的试题的正确答案通常是惟一的,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来证明他们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在表现性评价中,答案通常不是惟一的,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下面的这个表现性任务:“观察几种昆虫,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如体态的大小、形状、颜色、腿的数量,等等。比较一下这些昆虫,试着给它们分类。和同学分享你的观察结果。”这个表现性任务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观察的昆虫不同,结论就有所不同,即使观察相同的昆虫,由于观察的侧重点和分类的标准不同,也会导致结论各不相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自由地展开探究,可以尽可能多地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真实的生活情境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标准》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传统评价所呈现的往往是抽象问题,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表现性评价往往具有很强的任务感和真实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例如下面的表现性任务:“夏天到了,天气炎热,你一定很喜欢喝冰凉的饮料吧!这里有三种装饮料的容器:纸杯、塑料杯、金属罐。如想让饮料保持冰凉,你会选择哪种容器?动手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并和大家交流。”这就是一个具有很强任务性、很现实的问题,它营造了一种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由于表现性任务和真实的生活情境比较接近,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会对这种生活化的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4.综合性任务能更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地从整体去考查。传统评价的每个题目考查的往往只是某一个知识点,将知识人为地分割成不同领域,每个领域又分割出不同的要点,有时还对要点再进行详细划分。而表现性任务往往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表现性任务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才能完成。不仅仅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还考查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例如上面的那个关于“饮料保温”的表现性任务,通过这个任务,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

5.注重建构、应用,更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去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也必然成为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传统评价的试题大多是要求学生回忆或重认一些概念及命题。回忆或重认性的试题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显然没有要求学生用事实、概念或命题建构一个作品或完成一个任务那么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了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评价不能仅仅让学生复述所接收到的信息,还必须要求学生证实他们已经准确地建构了教给他们的那些东西的意义,应该给学生投入到建构意义的活动的机会。表现性评价经常要求学生以真实的方式分析、综合,运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这种建构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探究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造了新的意义。

6.直接的证据使评价结论更具说服力

考查学生学习得如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出一份考卷让学生回答;二是让学生展开一个活动去证明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前者是靠学生提供的答案来判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证据是间接的。比如,要求学生写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学生如果回答得正确,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很了解,但未必能证明这个学生可以很好地使用温度计,只有让学生实际去测量一下某个物体的温度,才能提供更真实的、更直接的证据。在科学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学生知道什么、能用那些知识做什么”的更直接的证据。

7.标准参照的评价更能面向全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但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评价方面也应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评价比较强调甄别,结果是给学生贴上了等级标签,属于模式参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属于标准参照的评价,每个表现性任务都有评价标准,是把学生的表现与标准进行比较,而不是和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它淡化了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学得好的学生可能会达到最高水平,学得差的学生也能有所发挥,只要努力就不至于一无所获。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有利于反映学生发展上的差异。

三、表现性评价的局限性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见,表现性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有许多优点,能在科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表现性评价并非万能的评价方法,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明显的局限性莫过于以下三方面:

1.信度问题。信度问题主要集中于评分者信度方面,评分者信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于某领域内一个或多个行为观察后评判的一致程度。表现性评价是由评分者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由于标准的执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信度很难得到保证。

2.经济性。表现性评价对时间、财力、空间和设备等因素的要求比较高。各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尤其是时间方面,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评分标准的制订、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3.类推性。类推性是指学生在某个任务方面的表现可以类推到其他相似任务中的表现的程度。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如果比较少,就会影响类推性。而如果通过增加任务数量而提高类推性,就会使评价在经济性方面的弊端更加突出。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评价方法,之所以倡导它,是因为过去过分强调了传统评价。如今我们提倡表现性评价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传统评价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科学课程提倡评价多元化,表现性评价作为多元中的一元,还需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对科学素养的全面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的探究与思考

[摘要]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设疑方法 探究 思考

一、善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以提问的方式来揭示课题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疑问中看到“远处的灯光”,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首先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教师趁机通过设疑来揭题:“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从而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运用引趣设疑法,教师的设疑,一定要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时也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因为这时的学生有把问题搞清楚的强烈欲望,教师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提出疑难,引导学生争论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争论设疑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争论设疑,就是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引导学生提出摆的次数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呢等问题后,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无关,有的说有关,这时教师提示设疑:在对比实验中只有唯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三个实验中什么样的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是改变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终于解决了问题。

四、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教师针对不同的课题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谜语、游戏、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设疑,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五、善于对比,找出差异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揭示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设疑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发展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开阔思路。

如:《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很多学生认为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也会随水蒸发。但实验中学生发现用酒精灯给蒸发皿里的盐水加热,水蒸发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和他们原先的认识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认为白色颗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有的同学认为这不是食盐而是其他物质。这时教师提出“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比一比它们和食盐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和食盐颜色、大小、形状的比较,通过尝味道、做溶解试验,找到了说明这些白色颗粒是食盐的依据,这种实证意识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培养的。

六、贴近生活,积极拓展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如:在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子叶与第一对真叶的不同,跑来问教师,为让这刚刚萌发的好奇心长大,教师没有直接解答,也没告诉他下一节课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他继续仔细观察,并让他自己去查资料解决,结果这位同学在下一节课上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和找到的答案。

科学学科的课堂设疑,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设疑,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探寻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的确立,都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尽管理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理论也是相对的,但在新的理论诞生之前,找到这些教学资源(教材、教法、学法等)可能的、现存的理论依据,仍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至少可以加快我们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科学教师的步伐,使我们的教学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可以使我们明明白白教书、清清楚楚育人;可以使我们好的教学行为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而得到强化,促使不好的教学行为慢慢地被这些理论开导而削减。

1.为什么要强调科学探究

科学课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不仅仅是因为“三维”目标只能在探究中才能实现“合三为一”的目标,更因为探究有其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教学论。当今世界非常盛行并得到广泛认同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 不论是我们强调的经历、经验、体验或者是至今兴盛不衰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其理论基础都是建构主义教学论。

正因为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那么必然的教师就只能是处于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地位,只能是教学环境的营造者、建构者。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探究过程中自己的角色位置。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都可以说是建构主义教学论。

2.为什么要强调结构

整个科学教学系统都十分强调结构,包括材料的结构、活动的结构、知识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等,追根溯源,这些“结构”的理论来源都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对教材、活动、教学过程等科学教学的任何一个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都不准发现结构的重要性。优化结构,可以提高效率;改变结构,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当我们知道为什么要优化课堂教学(科学探究)结构的时候,我们优化课堂数学结构的行为就会更加自觉。下面以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为例(以下均同),单纯地谈一谈教材的编排结构。

布鲁纳认为,教材的呈现顺序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适应。教材是怎样做到编排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适应的呢?先看一篇课文,即《分离盐和水的方法》的编排顺序:上节课研究一杯水里溶解多少食盐,杯子里都会有一些怎么搅拌也不溶解的盐——怎么使这些盐溶解呢——最简便的方法是加水(这就是教材的第一个活动)——加水后盐溶解了——如果把这些盐水再弄出来(蒸发)会怎么样——不溶解的盐又重新离析出来——如果将水全部蒸发掉呢——盐全部呈现出来(也就是课文中的第二个活动:减少盐水的水分)——怎样减少盐水中的水分——引出多种方法(晒、加热、自然蒸发等)——联想到夏天出汗等生活经验。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顺序是完全与学生的认知程序相吻合的.有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之感。再看一个单元,即第四单元《磁铁》是以怎样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最基本的性质即磁性;然后发现同一磁铁的各部分磁性强弱是不同的;进而认识磁铁有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接着探究磁极问的相互作用,做小磁铁,感知磁化现象;最后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作指南针。教学拾级而上,步步推进,学生的认知随着发展,对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这就做到了教材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同步协调发展。从整册教材看,同样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收集大量的事实,对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概括,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探究的要求逐步提高,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逐渐深入,这些无不与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

要注意的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程序不是惟一的,往往有多种认知程序与方式,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程序也可能是不同的。但教材必须遵循经济简略原则,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采取多种方式,只能提供一种供我们参考的、编者自己认为不错的认知方式,那么也就是说除教材提供的认知方式(研究程序)外,必然还存在其他的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研究程序。这就给我们优化教材结构提供了空间,也就给我们“优化”了的教材结构更能适应“本乡本土”学生的认知方式提供了可能。我们应该去研究、去优化教材的结构.让它最大限度地适合自己的学生。

教科版科学教材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结构特点,就是很注意将探究程序通过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式去顺应学生的认知。比如:教材第8页中间一段“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一支装有水的试管”这是扶,是方法的提示;后两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对要的猜想”就是放。

3.为什么不排斥讲授

动手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确实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它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我们的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说阅读、研究资料、观察、讨论等等。还有,科学探究并不排斥教师的言语讲授,我们不能“谈讲色变”。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源就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他认为衡量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在于它是用语言接受还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获得。关键之一就是看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呢?凡是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的材料就是有意义的材料。那么也就是说,只要教师的语言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各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这个时候教师的语言就是有意义的材料。所以可以这么说,只要教学存在教师的语言讲授就可以而且有必要存在。

4.为什么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经验

不论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还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新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足以说明“新知以旧知为基础”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科学教材的编写也就“不得不”充分体现这一理论。每一篇课文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步步推进,前一步总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总是前一步的发展比如《磁铁的磁性》首先就是“我知道的磁铁”,这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每一篇课文都遵循了这样的编写原则。单元的整体构架同样遵循了“新知以旧为基础”的原则,前一篇课文是后一篇课文的认知基础,后一篇课文是前一篇课文的提升发展。比如《动物怎样生活》中分小组对6类动物进行研究,后一篇课文《形形色色的动物》就是分别找出与这6类动物相似的动物,达到给动物分类的目的。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就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可能是空中楼阁了。

总之,我们找到了这些重要的理论渊源,科学教育就会更加科学,更为自觉,更有底气。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教学方法是: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着重于思,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四、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茶馆式”的讨论等,切不可形式主义走过场。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这说明是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重视情境引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科学 》教学是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发展 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好的情境引入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和动机,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关键词:情境引入 探究教学 重要作用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情境引入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情境引入的设计:①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问题能够对应起来;②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③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④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⑤情境引入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考虑情感因素的渗透,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⑥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情境引入的设计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它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富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也可以是一些奇怪的现象,或是一个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等等。总之,这些都需要教师来灵活处理。下面就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

课例: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和人一样需要食物,而且不同的动物食物也不一样;根据动物食性不同可将它们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类;动物的进食方式不同;动物的嘴里的一些构造比如牙齿,与所吃的食物的种类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引入

情境: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它们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马……同时出示这些动物图片或放映有关它们的录象。这些新动物朋友来了,可是饲养员却愁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教学内容

1.研究不同动物的食物。

2.归纳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3.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4.观察动物是如何吃食的,并进行角色扮演。

5.观察并研究动物的食性与它们嘴的构造。

6.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判断一只动物的食性。

上面这个课例的情境引入与学习目标之间就能很好地对应起来,问题的开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实情境引入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动力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中。

一个好的情境引入要能够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设计情境引入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以上提到的在情境引入时最好要联系生活实际、制造认知“困惑”、玩游戏或讲趣味故事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很多情况下,情境的引入产生了一个问题,而在探究完这个问题以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可以一环套着一环……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成了第二个问题产生的情境。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串在了一起,使得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都能兴趣盎然、动力十足。

在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无疑成了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活动中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总结 与归纳、应用与评价等过程都与情境的引入密不可分。这样,情境引入就不再只是一个开端,它已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核心的组成部分,它是决定整个探究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情境引入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一线的教师可能感触更深。因此,也希望能有更多的 科学 教育 者能关注这个问题,并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尤其是一些新兴课程如科学课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阻碍了这 项研究全面有效而迅速地开展 ,一方面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老师们有畏难情绪,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还需要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课程标准》)这些目标要在课堂上实现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营造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全新的课堂。

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对教育本身也会产生极大改革,使得人们可以不在学校、教室里学习,使得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主动学习有了更好的手段……”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特点,解决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一位教师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教师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不同时期的图片制作成电子图片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学生材料准备是相同的,但最后造出来的船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很快能完成,而有的同学不能完成。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资源,激活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科学课上,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验与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到实地去考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见到教材上呈现的实物或现象,但可以广泛地使用在线资源去进行探索。如一位教师执教《流动的空气》一课时,学生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这一概念已经十分清楚,教师和学生这时登陆“中国科普博览”( .cn)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对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后面的交流中发言十分踊跃,各种资料不断地丰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一位老师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两个两个小游戏让学生明白人离不开空气,然后又让学生浏览自制的网页,找出空气和人类还有哪些关系。由于学生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浏览到所有网页,因此在交流时他们每发现一个新的内容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三、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们在看到网络工具的优势时还要注意《标准》中“使他们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一句,科学家探究是离不开实验室的,网络是不能代替实验的。还是以上面这一课例来看,蚕的生长过程在网上收集或看到的只能是一般的,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肯定会有许多新问题生成,网络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多是前人已经探究过的,但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完全可能有一些“意外”产生,而这些“意外”对于“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对这些“意外”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在网上供大家一起研究,有了一个理想的方案后再进行具体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的目标。比如养蚕,教材上介绍了一些如何使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的方法,可以肯定地是学生养的同一批蚕中不可能是每条蚕长得完全一样的大和壮,如果他们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他们的收获是不是会很大呢?所以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要注意发挥网络教学和实际的实验操作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传统课堂中的精华,将其发扬光大并融入到网络之中,实现优势互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1、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有效指导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材料、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验前都详细讲解,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新课程来了,要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许多时候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2、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和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五)“学而时习”,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科学课也要强调适度的“时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另外,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我们认为:只有适时、适度的足够的练习,才能进一步有效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应用计算机

[论文关键词]:电子计算机辅助学习获取知识

[论文摘要]: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行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自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解决了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难以实现和再现的难题,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现代学习的趋势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 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

二、电子计算机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当超前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急速,人们根本没有可能掌握全部的科学知识,作为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是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年龄小,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他们认识大量的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应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容易使学生感知事物和现象,在这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就比较顺利。观察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良好途径,它提供许多机会,使学生见多识广,逐步养成善于精细、全面、深入、有次序地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形成一种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它与教科书、投影仪、电视机和录像机等一样,具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电子计算机集合了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多种教具于一身,呈现知识的系统化、全局化,是一种可观察性极强的应用工具。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辅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树形结构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

三、电子计算机具有解“暗箱”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解决部分知识的情境设计的实现和再现。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学所应用,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将更能帮助学生广泛了解一些大至宇宙的运动,小至动、植物的细胞结构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和结构。学生通过人机交换信息,共同解决难题,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学会的将是一个过程,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有助于解决这些“暗箱”问题,并能帮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如在《科学》“人的消化”一课中,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当学生一坐在电子计算机前,面对着一种新颖的媒体,学生的兴趣马上就集中在面前屏幕上的人体消化器官全图上,被屏幕上不停变化的画面所吸引,迅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电子计算机的一个优点就在于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这时学生处于无意注意的阶段。在这时,教师指出学习的目的是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一些简单的卫生知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任务,求知欲望逐渐增强,通过按动键盘,屏幕上的画面变化,知识的不断显示,这样学生的注意就会结合着课文向有意注意发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的持久和稳定,促使学生迅速感知,记忆牢固,思维灵敏,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解决了“暗箱”课的一些处理困难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操作电子计算机帮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强烈外在因素的优势弥补学生个人心智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子计算机在学习中的应用不仅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效地同步发展。

四、电子计算机教学能兼顾对待个别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讲课、提问,还是练习、复习,教师必须照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一位教师要面对40多名学生,而且其中接受能力的不同、学习上有障碍,如何区别对待,如何达到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现在存在教师把学生分为“尖子”、“中下生”和中间一群三部分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辅导,这样做好吗?学生只是分三类吗?能正确对待差异吗?答案是明确的,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异,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学生中没有一定的“尖子”和“中下生”,被认为是中间的一群学生的能力也不一样。电子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就会给我们一个提示,电子计算机在教学中成为每一位学生的电子老师,它会不厌其烦地为每一位学生服务,可以不断的显示出学过的知识,多次地显示学生不能了解的地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学习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子计算机正好充任于一个忽略个性特征的“教师”,这位“教师”只会按照课件设计者的思路而进行工作,正好是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的尝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 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 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的温度数。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2.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好,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3.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是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再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上述就是我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看法。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策略

邱坤刚 陈大勇 蒋艳(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乡示范小学 云南 昭通 657008)

新课程改革,使得自然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正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越深入,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越充分,课堂教学提问的指向性越发显得重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应当是学生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因此,帮学生树立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无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拓展他们知识的新领域和开发他们认识的新视角。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

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激励学生是科学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所在。自然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自然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应结合教材及学生具体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首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感兴趣的东西,儿童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习研究新知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本已存在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诱导(如讲故事),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以及利用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展示研究对象的动态、静态图象和声音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学习电路知识时,先演示安装一个有小电珠或小电扇的简单电路,看到电珠亮了、电扇转了,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此时,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如何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换句话说:就是要想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那就必须让学生实现成为一个发现者的愿望。那又何为一个发现者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验,我认为“一个发现者”,不仅要是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新规律的发现者,而且要是一个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失败,乐于思考的发现者。因此,应始终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作为教学的核心。

问题是任何科学探究的起点,一个不会发现问题的人,是无法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的。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的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的发现者,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也可能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不出来怎么办?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为此担心,有时反而要真心诚意地去请教学生,去与学生共同参与下一步的研究之中,这样反而更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如《凸透镜》的教学,学生提出:凸透镜为什么能聚光,凹透镜会吗?如果通过两面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正像吗?从这些问题提出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思想在涌动、在翻腾,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闪烁、在飞扬,当这些“问题”被老师肯定、赞赏时,便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成为发现者的快乐。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被现象所吸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习时学会质疑很重要,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相成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质疑是需要动脑筋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经过大脑的思考之后,把你的疑虑提出来,以寻求帮助和解答。质疑,敢于向老师,向书本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见解,但不是怀疑一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空间才得以自由驰骋。开放的课堂、才换来了个性的张扬;开放的思维,才可能引发创新火花的迸放。让学生养成学会质疑的习惯,才会具有创新精神。

在课的实施中,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思考。思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思维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指导来实施,从学生的活动中去识别学生是否在思考。科学中发现问题可用探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但科学的方法也需要在探究中去发现,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主动地去发现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那么势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以发现者的角色去享受发现的快乐。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我在教学《浮与沉》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小卵石、空瓶子、木块、小石子、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为什么塑料尺子也会和啤酒盖有同样的现象?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的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不懈地坚持下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其次,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里的有目的,并不仅仅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重在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要知道什么为目的。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如“你在想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等等。教师通过想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推论或推理来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独立活动能力及互相协作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是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科学课安排了大量的各种实践活动,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相对来说,其实验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同时,在大量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表现得也更充分。教师有顺序地出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发现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也可以是活动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因为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是一种偶然,我们不要抹杀孩子独特的眼光,在一些意外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维的亮点。在孩子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你还看到了什么?”“这是不是就是妈妈经常说的……?”“与你想的一样吗?”等等,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观察是儿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积累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去发现。如教《播种发芽》一课,课前我给每组分发了浸泡过的花生、蚕豆、绿豆、玉米种子。从学生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种子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这都是他们常见的。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们解剖并观察蚕豆种子。让他们小心地剥开种皮、掰开子叶,然后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渐渐地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喜之色。“蚕豆里有两片好嫩的幼芽啊!”、“原来种子是有生命的!”、“蚕豆苗是它长成的吗?”面对这些常见的种子,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问题,对学习有了积极的态度。

实验对培养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本领大有作用,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起点。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那么接下来的科学教学就轻松多了可以说是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了。老师就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牵着学生走了,只需要给学生提出要求指明研究的方向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我们学习的主人——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科学的奥妙体验科学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现实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科学课,以实验和观察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很多老师都做得很好,很少再有老师两手空空进课堂的现象。可在课堂上又出现了另一个怪现象,老师精心准备了实验,学生也积极地动手做了,可在最后得出结论时,又回到了课的开始或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有的老师很注重学生动手做一做,设计很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其效果并不象我们想象地那么美好。学生很喜欢实验,活动,往往是拿到材料就急于操作。动手,却不问为什么。

当然,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活动,这是教育规律使然,我们不能违背。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发现更多,学到更多。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引起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重视不足、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和研究,力求找到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并辨证施治,尝试探索出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路径,以期为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对策;浅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也更加明晰,这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小学科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小学科学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不足等等,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探索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新路径。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过深过重,对小学科学课的重要作用和规律性特点认识不足、了解不多,并没有从素质教育顺利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小学科学课的意义,始终认为科学课是副科,不能与语文、数学等主科课程相提并论。因此,在教学资源配置上、教师力量的选配上,教学设施的完善上都没有予以高度重视,这也导致小学科学课的课时偏少、甚至常常被挤占,科学课的教学力量明显偏弱、专业教师缺乏,科学课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设施缺乏等等,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二)教学模式滞后

就目前大多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来讲,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计划规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安排,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便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展开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程实施控制,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氛围严肃、呆板,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学生对于科学课的一些疑问也无法及时向教师反映,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就会大大下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科学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

应该讲,小学的科学课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进而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小学科学课的首要任务。反观当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际,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小学科学课中包含很多基础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对小学生来讲,理解和领悟的难度不小,而教师往往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采取板书和讲解的方式来阐述这些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由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很弱,往往无法对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效地进行消化吸收,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四)教师素质不足

就小学科学课的教师构成来看,主要是由一些其他课程的教师来兼任的,这些教师对科学课的教学特点、课程特征等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很多教师认为科学课上只要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即可,至于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如何选择等方面,根本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还有的教师对自然科学本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一些基础理论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误导,导致学生们无法对自然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认识。此外,由于小学科学课主要是靠成绩来检验和评价,因此,很多教师主要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让学生如何有效地机械记忆相关知识上,使科学教学走上了歧途,严重影响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切实强化认识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真正提升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提升对小学科学课的重视和支持,要突破主科副科的界限,坚决破除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努力将小学科学课看成与其他主科一样重要的课程,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力量配备、教学设施完善诸方面多想办法。在教学资源配备上,要注重教材的选择,注重提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对科学课的课时和学习时间要予以保证,不允许轻易挤占挪用。在教学力量配备上,要多选聘一些专业的教师担任科学课教师,努力提升科学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教学设施完善方面,要增加投入和预算力度,不断更新和完善科学实验教学的器材和设施,为科学课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二)大力完善教学模式

如果不能有效地完善和革新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一要转变教师角色。要破除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从主导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向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尽最大能力减少对课堂教学的干预程度,转而激发学生去自主学习。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不仅仅受限于教学大纲,更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出发,主动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改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呆板等问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容、自由、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和答题,鼓励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教师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和沟通,有效地改善教学氛围,巩固教学成果。

(三)积极丰富教学方法

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积极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采取情境教学。教师通过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情境有机结合,通过对这些生活情境的再现和一些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解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一些基础科学知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方式,将一些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还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等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三是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做一些科学实验,比如用一个玻璃杯扣住一只燃烧的蜡烛,通过蜡烛熄灭的现象,告诉学生们氧气的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们独立进行试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四)积极革新评价方式

要积极革新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方式,一定要破除应试教育和成绩至上思想的影响,不能单纯以考试作为评价教学的方式,而要大力增加日常考核的权重,通过日常考核和考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丰富考核的内容。一是除去期末考试之外,要对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能力等纳入到科学教学的评价体系中,通过多种内容的考核,多维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增加自我评价环节。要通过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进一步树立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与积极性。

(五)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聘任。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大多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问题,学校要聘请专业教师来担任,尤其要聘请那些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突出的教师,努力提升日常教学水平。二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于教师力量薄弱的学校,可以采取其他教师兼任的方式,但是要加强兼任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力度,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这些教师对科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努力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要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不断制定有效措施,推动小学科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作者:冯水平 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通化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