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14 03:48:42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本人本期担任年级语文课教学任,班级的学生总共40人.本学期以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做到了每次测试试卷有分析与讲评,学生的成绩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但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为学生升入初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人在本期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反思如下:

二、经验与体会:

第一,要提高成绩,关键是要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要想提高教学成绩,一定要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而如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呢?关键是备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如此,语文知识面广,要求考生理解能力强,时代性更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充实教材内容,而学生时间紧迫,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就要精选材料,而不能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全部倒给学生。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效果会适得其反。其次是要精讲。因此教师绝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既要抓书本,抓重点,更要联系生活,联系时事,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能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材料,以提高解题的能力。第二、要提高成绩,应注重精练。

复习时,一般课有小题练习,单元有测试。通过加强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适应考试。但是,试卷内容五花八门,训练方式多样,让人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教师精选材料和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练习,而不能让学生被题海淹没。

第三、要搞好复习,还得以人为本,关心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六年级学生,同样如此。他们学习非常紧张,难免心理上,身体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情绪紧张,缺乏信心,疲劳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其疾苦,心其生活。进行心灵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既使教学有针对性,又让教师在学生中有亲和力,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四、要提高成绩,集体备课很重要。

六年级是一个整体,六年级复习需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资料。尤其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应经常在一起研究教学,提高整体成绩。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年的语文教学,我虽然收获不少,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自己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在专题复习方面还钻得不够深。理论总结有欠缺。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数学反思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是作为小学升学考试中主要科目之一,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促进教学,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比较关心的事情。一方面,学生能在反思性的学习中,取得进步;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探索性,能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反思空间。尤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更是重要的一环,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的经验比低年级学生多,他们能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能从中找到不足进行弥补。所以说,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式,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习惯的必要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反思当成一种习惯是相当重要的,而这种自我反思的意识并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的。我国著名的学者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一个专家专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其中有两个调查是这样的:一是,你是否愿意对你所学的数学中每个单元模块进行总结?二是,你能总结出每个数学单元模块的测验结果吗?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答案却是相差较大的。其中,对五年级的学生总共发放了100份试卷,回收了100份。第一题选择愿意的人数为79人,占总人数的79%;而第二题有47人选择不会,占总人数的47%。这样的结果,说明一种现象,也就是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够付出行动的人数却达不到一半,可以说,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也是比较可怕的。因此,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反思通过某种适当的方法和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将数学反思的方式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经常反思已学的知识对学好数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在体验的基础中侧重于理性的学习,从而积极地改变教学策略,成为反思的引导者。学生只有学会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提高学习策略。教师也要经常反思,及时地总结经验,随时吸取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反思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总结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习惯

教师在每天的教学课堂结束后,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任务,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解题策略、疑点难点和平时解题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当天的知识学习进行总结,也能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学习,加深学习的记忆,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记录下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指出改进方案,以便教师能对今后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学生的总结和记录进行安排:首先,将当天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其次,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看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再次,对所讲的内容和知识还存在哪些疑惑;最后,对所讲的内容有哪些不同的看法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反思,然后在反思的过程中进行整理、总结和吸收。通过以上这些过程,学生就可以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培养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懂得思考的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很多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数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我接受”的阶段,而应该要学会反思“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在别人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别人回答问题后,思考问题的原因。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有利于课后反思和探讨的进行。其次,要培养学生自问自答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来作答的模式。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自我提问的良好习惯,就可以使自己独立思考和反思,来解答自己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发现在即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反思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在错误中进行反思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练习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往往这些错误改正了,学生就不会再重视了。其实,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没有正确理解数学题的解题策略,没有进行学结和反思,始终处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根源上掌握数学知识,从错误中找到问题的所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在习题本上做出来,然后让学生先后分组进行讨论,找到一些易错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是一件十分钟重要的事情。由于这是一项漫长而又繁琐的工作,因此,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其能将反思贯穿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叶.如何让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方式成为一种常态[J].数学教育研究,2012(11).

[2]刘海峰.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 [J].科技教育,2009(10).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3篇

一、年初制订培训计划

每年年初由学校教科室牵头制订具体的年度校本培训方案(目的、内容分解、要求、措施、三级培训学分目标、评比等),教师人手一份。制订计划的目的是使教师心里明白本年度要参加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学时、要求、目标,从而按时参加学校制订的各级培训并获得所得学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业务能力同步更新与提升。

二、年终考核奖惩兑现

每年年终以教科室为主,教务、办公室、工会等部门配合,统计列出全体教师全年通过三级校本培训所获得的分数,各级获奖成果论文数、发表成果论文数分别按照获得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省市校级别折算分数,按照总分高低排名,依据学校管理制度进行评优奖励,以此激发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重视培训后的总结反思

1.在培训和学习中成长

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书香校园“读经典名著、读教育专著”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感想启发等)比赛活动,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使思想c时俱进,使自己的素养不断提高。多读书,读好书,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年轻教师要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自觉学习再学习两小时,学习最新的教学技术,积累经验。

2.在反思和汇报课述说中成长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成长。教师在平时教学后应坚持写教学后记反思,在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及反思。经常上网查找相关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录像,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例如听取了校本培训课堂渎贵梅老师的语文课,有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纵然学科不同,但是在椟老师精彩的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吸收其长处,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3.在实践和探索中成长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提供的机会上好公开课,给自己展示才能的舞台,为教学研究提供载体。

4.在总结和评比中成长

分上下学期做好学期校本培训工作的总结讲评通报(提醒学分不达标的老师),理清得失。写好总结心得,由学校推荐到上级参加成果论文评比。近三年,湖南省岳阳市岳化第五小学(以下简称“五小”)教师通过参加各级校本培训,所撰写的成果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16篇,二等奖28篇,三等奖59篇,优秀奖22篇,发表在省部市级杂志的论文达19篇,每年学校负责分别扫描复印装订成册存档。

四、落实校级校本培训

学校坚持隔周举行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培训,时间为1小时,事先主讲者根据学校教师队伍业务状况实际精选材料,反复修改后打印提纲,每人一份(并附科教信息、校园内外),使教师参加学校培训暨业务理论学习有根有据有本。培训时由教科室组织签到进行登记考勤,每次给予学分。没有参加的扣个人学分。学期末学校培训资料装订成册存档(五小近五年资料齐全可查)。每学期由学校教科室统一印发记录本,扉页有学校统一印贴的培训制度与要求。每学期培训主题不一,但全年(学期)确定总主题、分类分学科主题(公共主题如班主任、师德、学生品行鉴定等),以便有针对性参加校本培训。

近年来,通过开展校本培训,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逐渐树立了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努力优化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不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努力使自己朝着成为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的方向而努力。2015年12月湖南省岳阳市教育体育局组织的全市“自制自编教案学案、原创首创习题试卷、实用实惠教具学具、规矩规范学生作业”优秀案例评选中,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励。魏婷、柳靖等老师分别获得教(导学)案、试卷类二、三等奖;学生聂嘉欣、叶善斌的作业获得一、二等奖。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4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现状;对策;反思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占有极大的比例。如何对高年级写作进行教学,广大一线教师都在实践和研究。目前教师的高年级写作教学,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笔者结合自己写作教学的实践,对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写作目标缺乏准确的认识

小学写作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能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其教学目标缺乏准确的理解,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完全没有目标。不遵循小学生习作的实际水平,盲目地进行写作教学,在面面俱到的写作要求下,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写作负担。在作文数量要求上,没有正确地把握目标,数量要么不够,要么过多。在训练中,教师又忽视了写作教学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性训练,给学生写作带来困难。

2.教学中缺乏方法指导

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写作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力提高不明显。以写人为例,一般的写作指导,首先是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观察,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写作教学的过程固然没有错,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人物的准确把握能力不够强,学生很难对人物进行个性化把握,即把握人物的个性动作、语言、神态。学生在写作中,对人物的把握基本上是相似的,共性太多、个性太少,以至于写出来的人物不够丰满、生动、具体。

二、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对策

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通过教学的实践研究总结得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妙。

1.进行有梯度的写作教学

所谓有梯度的写作教学,就是阶段性的写作训练,通俗地说就是由易到难地进行写作。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写作实际进行确定,毕竟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是有差异的。语句不通,就可以从学生的写话入手,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要求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充分表达出来。然后进行段落训练,能够在段落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写作需要培养的几个能力

(1)教会学生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对生活的深层次的观察,就不会有独到的发现。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生活中让学生自我锻炼,提高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2)教会学生思考。学生有了观察,如果不对其思考,那么这种观察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复制,所写出的东西就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深度。

(3)教会学生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提高的,需要一定量的训练。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时间。如随便一个物件训练学生,由这个物件想到了什么?

三、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反思

1.写作教学的内容要关联生活

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尽量让写作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因为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的体验和感情。在写作中充分关联到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在素材上保证学生有内容可写。

2.写作命题要触及学生的情感

学生对自己有感情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有表达的欲望。教师在命题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哪些命题可以触及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选取这方面的命题。

3.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写作本身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写作中,教师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有了欲望的驱使,才会调动情趣,有了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整合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强大的音频、视频、动画功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小学教师应对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进行有梯度的写作教学,教会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并进行积极的写作教学反思,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明.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水平的现状和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5篇

[关键词]高年级数学;逆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73-01

逆向思维是一种知本求源、由果溯因、正难则反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式,学会逆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一、开展概念与定义教学,正反理解

数学概念与定义是基础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清晰且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与定义,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都是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与定义的理解并不全面、深入,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就容易掉进“陷阱”。从数学教材本身来看,每个数学概念与定义都有其对应的逆命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深入探寻数学概念与定义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定义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方程的解”的定义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值,即为方程的解”,反过来可以理解为“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中,可以使原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就是“方程的解”的定义的逆命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里的数学概念与定义,引导学生比较互逆的概念与定义,促使学生通过正反双向认识、理解概念与定义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

二、借质与公式教学,逆向叙述

小学数学中还存在众多可逆的性质和公式,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可逆的性质和公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另外,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往往能“逆用”数学公式来解决,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习惯于运用正向思维认识、记忆数学公式,对数学公式的逆运用感到很陌生,所以,遇到一些难题或特殊问题时,学生就无所适从,学习兴致不高,甚至产生挫败感。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融入公式的讲解与运用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逆向运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利用习题与应用教学,逆向推导

做练习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掌握方法、培养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学生在做题时,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只会用固定的方法分析问题,从而导致有些题越解越复杂。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设有针对性的习题,引导学生学会正难则反,逆向推导,从而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例如,指导学生求解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道题:“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4还多50米,第二周又修了余下的1/5还多18米,这时还剩下182米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逆向思维题,可以逆向推导。先根据题意求出第一周修路余下的米数,即(18+182)÷(1-1/5),然后加上50米,再除以(1-1/4),即可得出这条公路的全长。

解:(18+182)÷(1-1/5)=200÷4/5=250(米)

(250+50)÷(1-1/4)=300÷3/4=400(米)

答:这条公路全长400米。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6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低年级;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39-02

反思,即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为。”反思不但是学生的学习技能,更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反思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反思意识薄弱、反思方法匮乏、反思效果较差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规范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小学生反思能力发展相对迟缓,他们无法对自身的学习进行主动、全面的反思,处在被动反思阶段,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通过规范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反思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反思意识。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反思意识。《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问题解决’中通过‘评价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评价与反思”本质上是一种元认知能力,它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思维的一种监控和调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进行教学时,重视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认识到“评价和反思”的必要性和益处,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反思的意识。

2.依据教材的要求,规范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反思意识。人教版(2012)教科书为“解决问题”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1)理解情境,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教材用“你知道了什么?”提示)。(2)分析问题并解决(教材用“怎样解答?”提示)。(3)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提示)。教学中,我严格按照教材的步骤,规范教学,对“检验、回顾与反思”环节与传统的“审题”、“分析、解答”环节同样重视,使学生从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开始,就明确“反思”是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步骤,从而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深刻地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二、丰富检验问题的经验,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反思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发展起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习惯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规律,循序渐进,有丰富的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反思能力。我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给学生多种反思方法,丰富检验问题的经验,为学生反思活动积累充分的经验和素材。

1.从模仿开始,让学生学习反思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就是说模仿在学习中的作用。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缺少的初级阶段,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一定伴随着许多模仿行为。反思方法的学习,我也让学生从模仿开始。第一次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先给学生做示范:“先看:信息找对了吗?左边3只兔子,右边4只兔子。再看:方法对不对?要求一共几只兔子,要把左边的3只和右边的4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最后看:计算结果对吗?3+4=7(只)解答正确。”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去回顾反思。这样的模仿学习,学生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模仿加以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经验性的经历,继而形成自动化的操作活动,从而学会简单的反思方法。

2.用语言外化,让学生展示反思方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又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往往是借助数学语言进行的,又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所以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要通过语言外化,通过“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年级的学生对反思无从下手,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外部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学“反思与检验”环节时,我先用准确规范、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的数学语言展示反思的过程,如:“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有用信息?为什么用加法(减法)解决?计算结果正确吗?”然后要求学生学着“说一说”,让规范、精练的语言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行反思。每次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说”反思:说给老师听,说给同桌听,说给爸爸妈妈听,在不断“说”的过程中,用数学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展示学生的反思方法,教师也能从学生“说”反思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纠正。经过一段的训练,先是教师提问学生反思,再到学生自我提问自我反思,在丰富的语言反思训练中,逐渐让学生从语言的“外化反思”向思维的“内化反思”发展。

3.提供多种经验,让学生选择反思方法。解决问题的检验、反思有多种方法,教学中,我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方法,让学生有方法可选,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反思。低年级教给学生简单的检验、反思方法,如:(1)复算法:指导学生按原来的题意,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检验是否正确。如第一次教学解决问题的反思方法,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刚才题目中数学信息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结果对吗?(2)倒推法:从算出的答案开始,结合题意,逐步向前倒推,看看结果是否与题意符合。如:“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学生用多种策略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反思检验:“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3)操作法:以操作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后,回顾与反思:请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她穿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4)另解法:用多种不同的解法来解答,如果不同解答方法的结果相同,那么解答正确。如:“三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学生用列表格的方法解答。

检验反思时,可以用加法检验:6+6+6=18(个)。两种解答方法结果相同,解答正确。一道问题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要因题而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反思方法,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与反思。

三、反复训练,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

心理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对反思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处在被动反思阶段,但是他们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可塑性强,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强化学生反思行为,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反思习惯。

1.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反思训练。教师在学生的反思活动中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反思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课前合理预设反思环节,课堂中加强引导和练习,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反思,使反思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逐步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

2.家长督促下的家庭反思训练。首先在解决问题的作业安排上,减少作业量,尽量腾出反思的时间,把反思的机会还给学生;接着请家长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倾听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课外反思进行督促和帮助。家长可以提醒学生反思:“今天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哪些策略?”、“最难的是什么?”、“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家长成为学生反思训练的合作者。

总而言之,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学习中反思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是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低年级要充分利用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 陶行知教育思想 整体把握 适度加工 教后反思

陶行知认为,“以教人者教己”[1],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2]。由此可见,学会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是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要务。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教材的宗旨,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在课堂上“晓之以理,授之以方”,否则会“误人子弟,未尽到社会责任”。我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钻研小学数学教材颇有启发,仅列举几个实例以抛砖引玉。

一、整体把握

“整体”这个概念,在陶行知的著作中是经常出现的,如他把社会看为一个整体,把教育与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整体性或称整合性,是当代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课程上强调整体优化,由分化走向综合;在教学方法上则要求整体设计,与之相配合[3]。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从整体上入手。

(一)整体把握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编排体系。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同一原理会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反复出现,只是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从而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如关于“角”的知识,二年级下册中出现了,四年级上册中也出现了,但二年级时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四年级时则用文字描述了角的概念,要求学生不仅认识角,还要知道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分类,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的度数画角。布鲁纳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动作式表征、映象式表征和符号式表征三个阶段。他说:“任何学科都能够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就要通过大量的实物、用纸折一折等方式来让他们认识角;四年级时则通过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来揭示角的概念,从而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大可不必在二年级时用类似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为难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阶段知识的编排,有利于我们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避免了盲目拔高要求。

(二)整体把握一个单元中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加涅根据产生学习的情境,将学习分成八类,这八类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一个层级,高一级的学习必须以低一级的学习为先决条件。教材每一单元中都有部分知识点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该单元的重点内容,而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就是该单元的难点之所在[6]。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才能找准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提前孕伏,分散难点。如: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围绕“倍数”、“因数”这两个概念展开,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我在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的内涵后,开展了这样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同学都有一个学号(1~48,课前都准备好自己的学好卡片),现在你们每人就代表自己的学号数,下面我们就来按要求找朋友。

2号同学打开锦囊:“有因数2的数是我的好朋友,请站起来。”引导观察:现在大家的学号数被分成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2的倍数都是双数。渗透了数的奇、偶性。)

3号同学:3的倍数在哪里?

5号同学:5是哪些数的因数?

7号同学:谁是我的倍数?

师:到现在还有哪些同学没有找到朋友,请举起你的学号数。(11、13、17、19……)

“别伤心,你们是一类特殊的数,学完这一单元你们就知道了。”(其实就是后面将教学的素数,激发学生对这类数的好奇心)

如此处理,不仅加深了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而且沟通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素数的意义”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着眼于整个单元进行教学,更利于学生知识模块的形成。

(三)整体把握例题和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例题都安排了对应的练习题,可分为类似于例题的基础题和略高于例题的练习题,是对例题必要的巩固和拓展。在例题的讲解后,我们可以适当地对照习题,将例题加以改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和习题之间的联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加和减”单元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题为:一条裤子的单价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在和学生共同解决例题后,我问道:如果老师告诉你们“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多5元”,你们能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吗?这样就变成一道和后面习题(黑天鹅有28只,白天鹅的只数比黑天鹅的3倍多9只。白天鹅有多少只?)类似的题目,使得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后面的习题。

一些老师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第一件事就是翻找各类现成的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4]。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独立地把这段教材分析一番,包括例题和练习题,然后把与这段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各册教材找来通读一遍,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的编排体系,才能避免断章取义。

二、适度加工

教材一般把数学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所写的知识内容并不能反映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部过程,教材中表述的只是显化了的知识的“主干”。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过程。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研究和处理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才能使学生学得懂,学得有滋味,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联系生活。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就是要求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和检验真理,在知识源头上做学问[5]。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总以某些具体对象或内容作为现象背景材料,形形的不同层次的数学化,总要以某个响应的数学现实为出发点。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鼓励学生的知觉思维,尽可能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而鲜明的原型。这里的“生活”应该是儿童所熟悉的生活。如教学二年级的学生认识方向,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教室里的方位,把“东、西、南、北”四个字贴在相应的墙面上,在引导学生认一认学校东西南北方向分别是哪些场所,在此基础上以“把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场所画下来”引入平面图的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激活经验。陶行知重视感性经验的作用,他说: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说:“以一知万。”无论他是一隅三反,或是以一知万,那个“一”必定是扎根在自己的经验里。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6]。数学中有些概念的陈述比较抽象拗口,学生不易理解,我们不妨“顾左右而言其他”。即把新的数学概念与已知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对学习主体而言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十分直观明了的。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一位老师从季节出发,问:“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学生很顺口地说出“春夏秋冬”。“然后呢?”“还是春夏秋冬。”“季节有什么特点?”(板书:重复出现)“‘春夏秋冬’过后会不会出‘夏春冬秋’?”“那是怎样地重复出现?”(板书:依次)“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快地想到每周的七天、每年的十二个月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学生轻松地把握了概念的要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应用分解与组合、图解等方法加工教材,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教后反思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师钻研教材,对教材的把握、加工是否到位、合理,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7]。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检验,认真地回味反思。

(一)通过比较进行反思。如我在教学上一届学生第八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时,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后,我提问道:“同学们猜一猜还有哪些分数,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你想到的分数吗?”有不少同学写出了四分之三、五分之二等几分之几的分数,并用图形表示了出来,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几分之几的意义,而将比较分数的大小改为下一课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国标教材第五册中类似的内容运用此法却不能获得成功,主要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类推、概括及表达能力都不及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比较,我深刻地认识到:对教材的处理必须跟随学生的思维状态,滞后于学生的思维则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失去兴趣,过于超前又会使学生学得很吃力。最佳状态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间的互相启迪,自主地获得知识。

(二)通过追问进行反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8]。教学后,再追问一下自己,往往还会有所发现。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乘加混合运算”,教材中的例题为:“笔记本的单价为5元,书包的单价为20元,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们都列式为“5×3+20”。我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先求出3本笔记本多少元,所以必须先算乘法。”但课堂作业中,却有不少同学将类似于“45+25×7”的题目先算了加法,难道仅仅是同学们一时疏忽造成的吗?我重新认真查看了教材,回忆教学的过程,发现应用“5×3+20”教学乘加混合运算的运算数学不够典型,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即使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是先算乘法,那么如果将例题稍作改动,将问题变为“小军买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根据习惯往往列式为“20+5×3”,是不是更凸显这节内容的教学意图呢?跟同轨老师交流后,在他的班级运用改动后的例题教学,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后反思,可以达到对教材认识的再次升华。也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我们才能成长为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我们绝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去引导他们,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9]。让我们牢记陶先生的教导,认真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天天跑在学生的前头。

参考文献:

[1][2]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47,48.

[3]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193.

[4]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269.

[5]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195.

[6]陶行知全集(第5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207.

[7]陶行知全集(第1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502.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第8篇

能竞赛;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20―0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要发展。因此,我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唱响教师第一的主旋律,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实施“集体备课+磨课”为模式的研究课,规范青年教师教学行为

“集体备课+磨课”为模式的研究课是我校语文教研组2011年通过省级验收的题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省级“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该成果是对我校公开课进一步改革,把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变为年级组内同伴互助共同完成。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集体备课+磨课”的研究课为模式,其流程为“年级组共同备课说课议课――课堂教学同组听课――反思改进――再度教学全校听课――全校评课――反思手记”,在整个流程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核心,专业引领为保证。

试讲方案由年级组成员根据教材共同研究制订,集思广益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使参与者都有收获。尤其是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独立备课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分析学生接受状况等方面,都是一次直观学习,有利于他们独立备课能力的提高。在年级组内进行试讲,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有了课堂的再加工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青年教师通过听课,虚心取经,勤勉思考,也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执教者自我反思,反思成功、反思不足、反思学生等,通过自我反思,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加快了成长的步伐。

二、技能竞赛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同伴互助,共同参与,共同反思,共同提高”的研究课的基础上,教师技能竞赛犹如一个助推器,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为青年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展示才华提供了重要平台。我校每学年都要组织普通话、说课等教师技能大赛和年级组优质教研课的评选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每次的竞赛活动,学校都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重奖励。说课竞赛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大块进行,全程开放,鼓励教师们去观摩学习。在比赛结束后,各学科优胜者集中进行一次公开展示,让大家再进行对比学习。最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学校按不同等次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将这些优胜者推荐到校外参加各类竞赛。

通过说课和优秀课的评选,青年教师很容易发现自己知识的结构缺失,问题设计不科学,教学安排的层次性不强,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不到位等诸方面问题。有了这些清醒的认识,他们就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更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主动交流专业技能,主动提高教学水平,为今后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课题带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教师从教育新手、教育能手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根本途径,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我校以小课题为主,争取大课题。为了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化,我们以“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理念,以发现问题――学习研究――商讨对策――课堂实践――反思重建”的模式展开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将教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交给教研组长,经大家认真筛选后,将最具代表性、共性的问题定为年级组内的小课题,然后年级组教师针对这一课题分别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利用教研时间将所学内容进行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