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杂志 部级期刊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杂志简介:《对外传播》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636/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重点话题、实践探索、理论平台、理论平台_圆桌论坛、新媒体、国际视野

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主办单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国际刊号:1671-8038
国内刊号:11-5636/G2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72
总发文量:3987
总被引量:5711
H指数:18
立即指数:0.0067
期刊他引率:1
  • 新战略期国际涉华舆情新特征和舆论引导新态势

    作者:郭可; 杨文睿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一、新战略期与国际舆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表现得更加自信、自觉和自主。但与此同时,中国还要应对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以后面临的三大陷阱:一是"中等收入陷阱"(低成本低价格模式不再灵验,高不成低不就);二是"塔西佗陷阱"(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公信力不强或下降);三是"修昔底德陷阱"(新兴大国...

  • 2016年境外涉华舆论热点分析与启示

    作者:李占英 刊期:2016年第12期

    2016年,中国仍然是国际舆论瞩目的焦点。境外媒体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三条主线的报道贯穿全年。总体看,客观、积极声音占据主流,但对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等方面存有疑虑,在南海、朝核等问题上施压明显。本文主要对2016年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热点进行梳理,对2017年国际涉华舆论趋势做出初步预判,并试就对外传播提出几点建议。

  • 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进展与挑战

    作者:刘笑盈 刊期:2016年第12期

    2016年11月5日,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80多位新闻发言人、相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人齐聚浦东,就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作用功能、职业要求、工作经验等议题进行研讨。这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意义重大。以这一事件为契机,对当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总结和探讨,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新闻发...

  • 移动新媒体如何助力国际传播——以2016年两大中国热点事件为例

    作者:黄河; 刘琳琳 刊期:2016年第12期

    当前,移动化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信息传播的显著趋势。随着依托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新媒体应用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也开始有意识地整合移动新媒体平台开展信息传播。目前,一些主流新闻媒体已经在脸谱、推特等国外社交网站上开设官方账号,有的媒体还推出了专门面向海外公众的英文新闻客户端...

  • 2016年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的三个转向

    作者:王华; 何艳艳 刊期:2016年第12期

    近年来,纪录片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也成了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解读"中国故事"不只是中国人的期待,世界也更加急切地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变化的中国。2016年,纪录片传统的"我们向他们讲述我们的故事"的表达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变调,"我们"不再仅仅是中方身份制作者,

  • 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作者:谢刚 刊期:2016年第12期

    在当今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是当下对外传播工作的主要课题。要想发出中国声音,占领话语的先机,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实现中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化"讲述。在"国际化"讲述中,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是当下较为直接高效的对外传播方式: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增加对外传播的融入...

  • 打造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

    作者:唐世鼎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亚欧非多国媒体共同发起的"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于2016年8月26日正式成立。来自全球五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的78家媒体机构,400多名海内外嘉宾齐聚北京,共同出席见证。这是首个以丝路为纽带,面向全媒体的国际影视媒体联盟,翻开了"一带一路"媒体合作的新篇章,将有效...

  • 中国反腐的国际传播:困境与出路——基于对在华外国留学生的实证研究

    作者:姬德强; 吕玉洁 刊期:2016年第12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比国内媒体的主流舆论,国际媒体对于中国反腐行动的报道则褒贬不一,甚至出现了歪曲事实的现象。受限于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媒体的反腐败国际传播也收效甚微。为了突破国际传播的刻板偏见,我们从受众出发,对在华外国留学生进行了结构式访问,分析以外...

  • 中国纪录片如何实现国际表达——以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为例

    作者:刘蒙之; 刘战伟 刊期:2016年第12期

    在当前跨文化传播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引起极大反响。该片引导国家与全球社会共同探寻战争暴行的责任,反思"战争"与"和平"这一跨越文化、种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主题,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首...

  • 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媒体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2016)》

    作者:谭震 刊期:2016年第12期

    本刊讯2016年11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传媒智库"了《中央媒体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2016)》。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课题组挖掘了24家中央级媒体在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Wikipedia五个网站2015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数据,并将CNN、BBC、KBS、朝日新闻等八家境外媒体作为中央级传统媒体的参考媒体,

  • 南海仲裁案国际舆论战的经验和启示——以新华社英文报道为例

    作者:邓玉山; 凌朔 刊期:2016年第12期

    南海仲裁案事关我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外交大局和国际形象,所以相关报道不仅是一场南海舆论战,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和国家形象保卫战。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新华社协调海内外采编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开展以英文为龙头的对外报道,统筹通稿线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 中国网提升国际传播效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李富根; 张璇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一年前,一篇展示中国新型地面车库的原创视频帖文,在Facebook上阅读量高达2.97亿,视频播放量1.2亿次,也就是说,Facebook全球活跃用户的1/5阅读了此帖文。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当天,英文评论短视频节目"中国三分钟"推出了《不公正不负责南海仲裁闹剧以无效结果告终》,阅读量超过430万,网友互动超过2.6万人次,众多海外网友还留...

  • 社交媒体在北京国际形象传播中的策略初探

    作者:朱豆豆 刊期:2016年第12期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在大众获取信息渠道中的重要性将逐渐消减,新媒体赋予了人际传播以新的意义,并对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可能。美国等国家不仅有效利用微博来传播国家以及城市形象,而且还精心策划,设置了微博传播的议程,引导公众关注有利于其国家城市形象的话题和信息,成功地打开了国际传播的大门。由于城市形象研究开始逐步得到...

  • “客观中立”的中国故事更有利于对外传播——对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的话语分析

    作者:郭镇之 刊期:2016年第12期

    2016年前后,英国广播公司(BBC)集中播出了几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与将中英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戏剧化的《中国式教育》和夸张溢美的《中国新年》相比,"客观中立"的六集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在海内外引来不少好评。

  • 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及启示

    作者:丁方舟; 韦路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一、引言当前,中国形象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中外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以及这种建构何以影响到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1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的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塑造者,有能力设置公共议程,选择公共话语的阐释框架,影响国际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然而,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然成为全球公众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