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杂志简介:《中华中医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34/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动态、学术动态、论著、优博专栏、临证经验、学术流派、思路与方法、综述、研究报告、临床报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际刊号:1673-1727
国内刊号:11-5334/R
全年订价:¥ 154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7
复合影响因子:1.68
总发文量:15438
总被引量:126325
H指数:71
引用半衰期:5.3131
立即指数:0.0545
期刊他引率:0.9271
平均引文率:6.3558
  • 浅谈不同中医医案研究方法对临床思维建立的重要性

    作者:滕文静; 孙长岗; 李雁 刊期:2018年第03期

    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判断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定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每一次具体临床思维过程都是一次科学假说,而这是临床医疗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思维方法,经验思维、取象思维、辨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和灵感思维等为典型特点的中医思维方式深藏在浩瀚的历代医案典籍中...

  • 五说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李爽姿; 王勤明 刊期:2018年第03期

    如何用现代语言清晰准确阐述原先就有的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探索中医理论科学内涵和合理性的关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住原有的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就无法在坚持、继承、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的同时,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给予创新和发展;若不肯苦心钻研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就不会在临床实践时,自觉提高中医诊疗思维能力,对临床疗效也会产...

  • 中药外治的“双微调平衡”机制探析

    作者:曹利华; 白明; 苗明三; 方晓艳; 苗艳艳 刊期:2018年第03期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但机制研究仍有待探索。文章根据本课题组相关实验研究并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从中药外治一方面可调节机体"微生态"即局部菌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通过4种不同的途径调节机体"微环境",来探析中药外治机制。进而提出中药外治机制是通过调节皮肤局部微生态、微环境而达治疗疾病效果的假说(双微调平衡...

  • 从营卫和调论述当今心血管疾病难点的防治

    作者:李晓 刊期:2018年第03期

    文章深入剖析"营卫理论"内涵和"损其心者,调和营卫"的独特治法。营卫和调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前提,该理论一方面强调营卫之气充盛方可布散渗灌气血,濡养心脉心体,另一方面强调营卫之气必须维持亢害承制的动态平衡关系,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在当今心血管疾病难点的治疗中,除滋阴养营、温阳补气外,还应调和营卫以纠正营卫失...

  • 后HAART时期中医药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研究评述

    作者:许向前; 许前磊; 金艳涛; 李青雅; 谢世平; 郭会军 刊期:2018年第03期

    艾滋病(AIDS)作为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AART)能够迅速降低病毒载量,促进免疫重建,从而降低艾滋病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大大提高了艾滋病的治疗水平。但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免疫重建不良及免疫炎症综合征等病症,是目前面临的治疗难点。中医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基...

  • 中药五味文化与五行概念域的意义建构分析

    作者:汪鑫; 吕云霞; 魏鲁霞; 申俊龙 刊期:2018年第03期

    中药知识是中医知识概念域中的一部分,中医药知识都是嵌入在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认知行为。为了研究中药五味文化的意义建构过程,文章运用意义建构理论对五味感觉融入五行文化形成的中药认识论思想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中药五味文化体现了中医药认识事物独特的主客交互的意义建构方式,它不仅对传统静态知识点的思维方式具有启迪,而且对现代认知科学...

  • 《黄帝内经》面部分候脏腑理论的演变

    作者:邓慧芳; 陈子杰; 翟双庆 刊期:2018年第03期

    面部分候脏腑理论从《黄帝内经》发展至现代教材,经历了沿袭和消亡等演变。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帝内经》面部色诊理论中的面部脏腑分区方法在后世的演变情况,分别揭示其中得到沿袭和逐渐消亡的内容,为《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以及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从补肾对血脉的影响探讨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刘超; 王阶 刊期:2018年第03期

    冠心病的发生与血脉失和相关。血脉失养,不荣则痛;脉道不利,不通则痛,都可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心主血脉,心肾相交,心本乎肾,肾对血脉有着重要的作用。补肾能够助肾精以生血,肾气、肾阳、肾阴以行血和肾精以成脉。通过补肾治疗冠心病,可以生血以养脉,行血以通脉,修复和新生血管以复脉,血液充盈,脉道通利,症状得除。而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不仅要以...

  • 腹部动悸类症状探微

    作者:王欣榕; 傅延龄; 倪胜楼 刊期:2018年第03期

    心悸一症人多知之,然腹部动悸类症状人们多知之不详,虽然后者也是临床并不少见的症状。从现代病理生理学看,腹部动悸类症状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心脏的搏动,包括来自腹部大动脉的搏动和由肝脏传导的心血管搏动;后者主要由胃肠平滑肌或腹壁肌肉跳动产生。中医学对腹部动悸类症状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其病机可分为心病致悸、...

  • 臌胀病名源流考辨

    作者:王磊; 常存库; 高驰 刊期:2018年第03期

    中医对臌胀较为准确的认知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中,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臌胀病名在不同的医籍中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囊括了臌胀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疾病分型等内涵。通过对臌胀病名的历史源流梳理,可以展现出臌胀认识的发展脉络,理清臌胀病名内涵演变直至完善的历程。

  • 张仲景序贯先后联合施法之评析

    作者:华亮; 林红; 周坚; 郑国庆 刊期:2018年第03期

    张仲景序贯先后联合施法是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体现按照科学的次序先后将数种中医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为目的的中医模式化治疗思想。该文列举了其先针后药、先后用药、先内服后调适、先外洗再内服四种序贯先后联合施法治疗模式,为后世提供中医模式化治疗思路。

  • 气虚体质调体主药主方辨析

    作者:薛利媛; 倪诚 刊期:2018年第03期

    目前气虚体质与气虚证因冠名相同,以致不少学者对二者内涵的理解上出现偏差,从而进一步出现两者遣药用方不分,易混淆的问题。文章就气虚体质与气虚证首先从辨识内容、调治目的及选药配伍等方面进行辨析,进而从辨体用方用药的角度,介绍了气虚体质调体的主药及主方。通过本文的探究,对于提高气虚体质调体主药主方的精准性及防控相关疾病的有效性具...

  • 基于“阳盛瞋,阴盛瞑”跷脉理论探讨失眠与卫气的相关性

    作者:申治富; 佘天薇; 郭保君; 余思奕; 赵映; 胡幼平 刊期:2018年第03期

    《黄帝内经》提出了"阳盛瞋,阴盛瞑"的跷脉理论,这主要与卫气的运行密切相关。卫气的昼夜运行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文章从卫气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卫气的病理状态导致失眠,失眠加重卫气的损伤,失眠论治着眼于卫气4个方面来探讨失眠与卫气的相关性。全面整理《黄帝内经》跷脉与卫气理论,为针灸临床治疗失眠提供理论支...

  • “血-脉-心-神”四位一体理论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血管稳态维系初探

    作者:漆仲文; 张军平; 李萌; 王晓景 刊期:2018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的治疗呈现出多元化,对于此病的研究已从多靶点、多途径着手调治。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指导,提出"血-脉-心-神"四位一体理论,其中以心为生命活动的本体,以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导,以血为生命活动的载体,以脉作为生命活动维系稳态的关键。文章初步探讨AS性疾病发生后血管稳态的维系物质基础及"血-脉-心-神"四位一体下的分期...

  • HIV感染者伴发相关精神及心理问题的中医证型分类

    作者:邱荃; 徐立然; 李亮平; 马秀霞; 杨超华; 王豪杰; 韩迎东; 赵正阳; 李春燕 刊期:2018年第03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所面临的精神心理压力非比寻常,医者须重视情志因素对HIV感染者的影响,如果能在此方面给予HIV感染者帮助,不仅能使患者树立治疗艾滋病的信心,更能提高艾滋病常规治疗的效果。运用中医理论,对HIV感染者伴发相关精神及心理问题进行证型分类,并给与相应的方药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有利于病情好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