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杂志简介:《中华中医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34/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动态、学术动态、论著、优博专栏、临证经验、学术流派、思路与方法、综述、研究报告、临床报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际刊号:1673-1727
国内刊号:11-5334/R
全年订价:¥ 154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7
复合影响因子:1.68
总发文量:15438
总被引量:126325
H指数:71
引用半衰期:5.3131
立即指数:0.0545
期刊他引率:0.9271
平均引文率:6.3558
  • 对现代种植中药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毕礼明; 陆曙; 奉典旭 刊期:2017年第12期

    当前野生中药已遭“竭泽而渔”,道地药材亦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中药生长环境的改变带来药效的变化、生产模式的改变带来毒性的变化,同时这也偏离了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中医药面临着医无良药的尴尬局面。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改善药物的质量、挖掘新的药物、规范草药种植、发展节约型中医技术等。

  •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及伦理学问题探讨

    作者:曾令烽; 刘军; 潘建科; 曹烨; 关梓桐; 包文虎; 曹倩; 曾星; 李晓彦; 方坚松; 欧爱华; 梁伟雄 刊期:2017年第12期

    中医药国际化与现代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医临床研究科研方法的优劣密切相关。当前以循证医学为主的跨学科技术探索,为传统医学研究提供着更广泛的思路。在过去二十余年,循证医学研究的概念已占据了中医临床实践或其他卫生保健很大部分的医学研究文献,并在科学性、社会及哲学层面引发着广泛的争议。然而,对于循证医学的基本推论即其开展的伦...

  • 论精准医疗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创新探析

    作者:贾龙; 张华 刊期:2017年第12期

    精准医疗为现代医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方向,中医自古以来是个体化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亦属于精准医疗的概念,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建立在对个体证候特征的认知上的个体化诊疗过程,其与精准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文章基于精准医疗的理念探析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思维创新思路及发展方向,比较辨“证候”与辨“基因体质”两者优势互补的发展前景。指出应将辨证论...

  • 《中华中医药杂志》述评栏目征稿通知

    刊期:2017年第12期

  • 脓毒症免疫紊乱的中医应对策略思考

    作者:艾碧琛; 何宜荣; 赵国荣 刊期:2017年第12期

    分析脓毒症免疫紊乱病理生理新进展,以及当前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临床常用治法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提出以促进免疫平衡为导向重新整理中医辨治脓毒症的研究,其中以传统的中医辨证体系(如卫气营血辨证)指导脓毒症辨证论治,实现“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同时研究其调节免疫紊乱的作用机制,是切实可行的脓毒症中医应对新策略。

  • 论古代文化与脾脏象理论的发生

    作者:秦微; 王琳琳; 王彩霞 刊期:2017年第12期

    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探讨周易河洛、先秦诸子学说、儒道文化等与脾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通过脾脏象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挖掘,得出这些古代文化理念虽主张各异,但都能和谐融入理论体系之中。脾脏象理论可谓得易学象数的原始架构,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主要理念,中土文化之精粹逐渐形成与完善。文化思想的挖掘,可深层次揭示中医脏象学说原创思维的...

  • 从脾主运化角度探讨“清阳”“浊阴”与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关系

    作者:杨敏春; 张光霁 刊期:2017年第12期

    文章从中医脾主运化角度出发,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将“清阳”“浊阴”的内涵等和棕色脂肪组织与白色脂肪组织的生成转化互相印证,认为脾的运化影响脂肪的转化,脾弱则白色脂肪组织堆积,热量不易消耗,肥胖等疾病内生,脾强可能有助于白色脂肪组织向棕色脂肪组织转化,希冀开拓思路,为今后研究提供基础。

  • 张仲景对黄疸病的证治探述与临证发微

    作者:王培劼; 王邦才 刊期:2017年第12期

    张仲景对黄疸病的诊治确立了辨证论治体系。文章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本穷源,对张仲景辨治黄疸经验作了系统论述:辨分类,循名责实;阐病因,责之于湿;明病位,脾胃中焦;述病机,瘀而不通;论治则,通利立法;师圣法,病证结合。

  • 经方中蜀椒应用内涵考辨

    作者:王学斌; 王兴臣 刊期:2017年第12期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蜀椒方证的疏理,并参考历代本草文献的相关阐述,得出张仲景使用蜀椒的目的主要为温散里寒与引火归元。其中蜀椒温里散寒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乌头赤石脂丸、大建中汤、王不留行散、白术散四方中,具体功效又可概括为散寒止痛、散寒安胎、温行血脉;蜀椒引火归元的功效主要体现于乌梅丸和中升麻鳖甲汤两方中。并且...

  • 蓄血病证源流

    作者:汪泳涛; 何新慧 刊期:2017年第12期

    蓄血源于《伤寒论》,有太阳蓄血、阳明蓄血之分,太阳蓄血因热致瘀,热重瘀轻,后世发展为外感蓄血证,包括热入营血、疮痈等病证,治宜清热凉血为主,散血活血为辅;阳明蓄血因瘀化热,瘀重热轻,后世发展为内伤蓄血,包括局部胀痛、癥瘕积聚、虚劳干血等病证,治宜活血逐瘀为主,凉血清热为辅。

  •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作者:杨文喆; 张再良 刊期:2017年第12期

    《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后,与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直接相关。《脉经》中1/3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文字,所以我们一般把《脉经》当作《伤寒杂病论》现存的一种版本。《脉经》中所收载伤寒和杂病的内容,符合对张仲景著作的“撰次”。其内容包括“可与不可”“杂病”“妇人病”,此与林亿等校正的《金匮要略方论》序所言王洙...

  • 基于气本体论的五味性用阐述

    作者:孙志其; 鲁明源 刊期:2017年第12期

    立于中医学一气化生的气本体论基础,法于本气运行的时象性特征,本乎中和,以观诸极,进而体悟五脏五味之性,五味化生之机,五脏苦欲补泻之理,以期追本溯源,理清纷杂,由医理至临证,一以贯之。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篇中“气始而生化”的机制对“五味”化生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简要区别关于五味运用的两种体系争论,提出《辅行诀》与《黄帝内经》体...

  • 论柴胡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鸿雁; 杨德超; 汤硕玉; 王健 刊期:2017年第12期

    抑郁症为较常见的精神类疾病,近年来中医在抑郁症的治疗上凸显出了自身的优势,疏肝解郁为抑郁症的常用治疗方法,柴胡为疏肝解郁的常用药物,但并非所有抑郁症均适用。再者抑郁症与中医郁病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抑郁症即为中医的郁病,并依据郁病的分型进行治疗,文章认为抑郁症只是郁病的部分症状或郁病某一证候的发展阶段,而柴胡也只是适用于抑郁症...

  • 从“天人相应”到“西药中用”

    作者:王海铭; 王宝迎; 康静 刊期:2017年第12期

    辨证论治是建立在从“天人相应”的观点上认识疾病的基础上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推进,人类对于细胞、分子这些微观层面的“天”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中医学对人类疾病的认识也向微观层面前进了一步。中医学逐渐融合了西方医学的知识,从病理生理方面对局部病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辨证论治及辨病论治相结合成为目前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近代...

  • 俞根初感证舌诊理论撮要

    作者:吴文军; 刘业方; 党思捷; 郭尹玲; 苏悦; 冯全生; 张之文 刊期:2017年第12期

    俞根初为清代绍派伤寒的名家,工于辨治感证,疗效突出。其著作《通俗伤寒论》中舌诊部分论说精辟,尤具深意,惜其论述以舌苔、舌质为大纲,理论精粹,但眉目略粗。故笔者以舌苔、舌质为研究对象,以感证为研究着眼处,以舌形、舌色、舌质、舌势为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为目,重新梳理了俞根初的舌诊理论,使学者明析俞根初感证察舌原理、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