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杂志简介:《中华中医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34/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动态、学术动态、论著、优博专栏、临证经验、学术流派、思路与方法、综述、研究报告、临床报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际刊号:1673-1727
国内刊号:11-5334/R
全年订价:¥ 154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7
复合影响因子:1.68
总发文量:15438
总被引量:126325
H指数:71
引用半衰期:5.3131
立即指数:0.0545
期刊他引率:0.9271
平均引文率:6.3558
  • 章太炎论医学训诂及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作者:钱超尘 刊期:2017年第06期

    太炎先生极为重视医经训诂,谨举数例说明之。太炎称《伤寒论》之'几几'为牵绊而不灵活之意,则其读音当为'jinjin',读为'shushu'大误。太炎称国内医家疏于训诂,而日本医家重视训诂。章次公与太炎为同宗本家,次公当时已是著名医家,拜太炎为师学医,颇受同人批评讥刺。次公立志坚定,撰文申述己意,对章太炎评价甚高。这是民国期间中医拜师一则嘉话,时...

  • 中医病证关系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引入中医体质维度的必要性

    作者:李玲孺; 王济; 李英帅; 侯淑涓; 王琦 刊期:2017年第06期

    目前,病证关系基础研究主要采用疾病模式,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模型等,揭示疾病背景下证候差异的生物学基础、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以及证候对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证候差异研究因受疾病因素的影响,不足以揭示机体个体差异的本质,脱离体质研究个体差异有失偏颇;证候模型难以兼顾动态性和个体差异性两个方面,兼顾...

  • 基于整体、动态、个性化的中医疗效评价框架的构建

    作者:王洋; 李书楠; 王昌恩; 林雪娟; 李灿东 刊期:2017年第06期

    疗效是中医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国际公认、科学且系统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体系,是中医药自身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中医药治疗疾病干预过程的复杂性、干预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和干预目的多维度,中医治疗手段的复杂化使疗效评价方案难以统一实现。文章针对中医疗效评价发展现状存在的瓶颈,提出了遵循中医整体思维的基于整体健康状态动态、个...

  •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作者:李晓娟; 陈家旭; 刘玥芸 刊期:2017年第06期

    随着证素、微观辨证、病证结合等新的辨证手段的提出,使得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但是,面对全球化的背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证'的生物学基础不清。因此,笔者通过详述系统生物学和'方证'关系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意义,深入地探讨了中医证本质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能...

  •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作者:陈剑明; 王天芳; 张声生; 汪红兵; 王彦春 刊期:2017年第06期

    文章分析了中医症状规范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中医症状的规范化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建立我国医学科技基本条件平台的基础性工作。这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

  •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推进

    作者:徐雯洁; 王键; 徐世杰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继承发扬古医经家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外感伤寒病为研究对象与实践基础,撰写《伤寒论》,后世将其奉为'方书之祖',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发展,渐成'治病之宗本';至于金元,李东垣由'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的思考,创立'内伤学说';清代吴澄羽翼东垣,提出'外损致虚'说,强调外感类内伤的虚损辨治法。这3次理论的突破和丰富伴随着...

  • 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思考

    作者:李秋爽; 曹毅; 季聪华; 刘姗; 张颖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为探讨中药安慰剂质量的评价方法,检索近10年发表的中药安慰剂制备及质量评价相关文献,对目前安慰剂制备和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质量评价方法有内在指标成分测定和外观评价(人工打分法和电子仿生测评法)等,但尚无统一标准,多数研究报告内容不详。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从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的客观...

  • 浅谈中医学思想与“精准医学”理念的相通之处

    作者:郑好飞; 杨巧丽; 刘颖 刊期:2017年第06期

    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开始向'精准医学'时代迈进,将极大推动医疗水平的发展。但精准医学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实际困难与严峻的挑战。而中医学的辨病、辨证、辨症三级诊疗模式,三因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治未病思想和体质学说等思想与现代'精准医学'理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结合现代...

  • 关于中医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于东林; 丁宝刚; 王斌胜; 孙喜灵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症状、证候、生物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生存期等。基于患者生活质量、生存期的疗效评价研究,既符合中医药的诊疗特点,研究结论又较易被国际医学界认可。在病证结合的模式下,在不干预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下,以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期等指标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应是构建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导向。

  •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

    作者:耿彦婷; 王欢; 宋庆桥; 师帅; 石晶晶; 胡元会 刊期:2017年第06期

    和,作为中国多元思想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髓的核心理念,其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华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之衣钵,确立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与治疗观,建立起以'和'为治疗理念的医学体系。这一渗透着朴素哲学观并极具先进性的中医诊疗...

  •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看中医体质学科发展

    作者:王济; 王琦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中医体质学从提出开始,直到发展为成熟的学科,经过了大约35年的历程。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以文献学研究为主的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构建阶段;以现代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主的体质分型实证和标准化研究阶段;体质分类辨识推广应用及以生物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等综合方法为主的健康辨识研究阶段。在每个阶段,学术发展方向不同,对研究方...

  • 从伏邪论治艾滋病理论探讨

    作者:许前磊; 许向前; 许二平; 李青雅; 谢世平; 郭会军; 徐立然 刊期:2017年第06期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中医学对该病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其临床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3期发病特点多归属为中医'伏气温病'范畴。中医伏邪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相关论述,历代医家对伏邪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从伏邪论治艾滋病提供了理论指导。艾滋病毒邪潜伏于人体,不断耗伤人体元气,造成多脏腑气血阴阳进行性损伤,导...

  • 从火热辨识鼻鼽

    作者:刘华; 阮芳华; 袁卫玲 刊期:2017年第06期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皆可致病,现代多从风寒、寒饮等角度论治鼻鼽,但对于火热导致鼻鼽论述较少。鼻鼽有阴寒之证,亦有火热之证,不当偏执一面。病邪在致病过程中不断发生转化,临床辨证应当详求病机,有此症状当探求机制,无彼症状亦当明了其原因。火热为主的鼻鼽与寒性鼻鼽临床表现可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致病之本不同,施治则因之而异。文章从阴以阳为主,...

  •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

    作者:陈梓越; 李奕诗; 蓝海 刊期:2017年第06期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甘温除大热'的新途径。然而,李东垣在其脾胃学说中引入了'阴火'一说,病机阐述又不甚明确,致后世争论颇多。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阴火乃脾肺气虚,气机失常,脾不能升清阳,肺不能敛元气,阳气由阳分入阴所致。阳气在阴分为阴火,在阳分为元气,而人体阳气总量是一定的,故阴火与元气势必此消彼长而不两立。阴火产...

  • 论盐与五脏相关性

    作者:马晖; 夏丽娜 刊期:2017年第06期

    文章探讨盐与五脏的相关性。盐味咸、性寒、入肾。摄盐适度,因肾为水脏,咸为水化,同气相求,故可滋肾水;因肾中蕴育元阴元阳,盐养肾以生肝血、降心火、化脾气、安肺金。摄盐过度,因咸味涌泄,损伤肾精,故可导致肾水泛滥;因肾为先天之本,与心、肝、脾、肺相关联,过食咸盐,伤及肾水而引动肝火、抑制心气、损伤脾阳、耗损肺气。由此可知,盐与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