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杂志简介:《中华中医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34/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动态、学术动态、论著、优博专栏、临证经验、学术流派、思路与方法、综述、研究报告、临床报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际刊号:1673-1727
国内刊号:11-5334/R
全年订价:¥ 154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7
复合影响因子:1.68
总发文量:15438
总被引量:126325
H指数:71
引用半衰期:5.3131
立即指数:0.0545
期刊他引率:0.9271
平均引文率:6.3558
  •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作者:钱超尘 刊期:2017年第01期

    《章太炎医学遗著特刊》是汇集章太炎主要医论之刊物,是研究太炎医学成就及其思想的重要文献。章太炎重视《黄帝内经》,考《黄帝内经》撰著时代,探讨《黄帝内经》脉法、解释三焦形态、十二经脉走向,批评五运六气、批评古文经今文经之五行与五脏匹配理论。文章揭示俞曲园写《废医论》的时代背景与家庭背景;章太炎指出俞曲园写《废医论》不是要消...

  • 大数据在中医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与展望

    作者:张建英; 何建成 刊期:2017年第01期

    文章从大数据概念的产生与含义、大数据对生物医学的贡献、大数据在中医领域的应用现状3个方面进行概述,认为计量诊断与计算诊断方面量化的各项指标是构成大数据的基本元素,是数据化的基石;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观念与大数据追求的全样本有思维观念上的一致性;单纯计量诊断所说明不了中医理论中的问题,大数据呈现的相关性或许可以部分阐明,进而分析...

  • 论中医“证”及“辨证论治”

    作者:朱敬; 朱翰学 刊期:2017年第01期

    "辨证论治"被认为是中医的基本特点和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文章回顾中医"证"以及"辨证论治"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认为现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的"证"是一个模糊的定义,混淆了中医固有的疾病、症状(证)、病因病机的概念,认为将"辨证论治"确立为中医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否符合中医的内涵和本质需要深入研究,中医需要对...

  • 从GRADE系统方法学看中医药临床证据体系的构建

    作者:陈昊; 王艳; 陈耀龙; 顾一煌 刊期:2017年第01期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当前循证实践和决策的主要参考,随着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越来越需要与循证医学的理念融合,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构建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证据体系。文章以证据为主线,借鉴循证医学最新进展GRADE体系方法学,提出中医药临床证据体系构建的思路。指出,中医药临床证据...

  • 构建“主诉-证素”诊病辨证体系的思路探讨

    作者:刘旺华; 周小青; 曹泽标; 梁昊; 肖晓霞; 曾逸笛; 陈娉婷; 陈昱文; 颜艳艳; 金梦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主诉辨治法"和"证素辨证"是当代辨证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有机整合二者形成"主诉-证素"诊病辨证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突出主诉并明晰主症含义及其诊病辨证路径,分类症状并引进症对、症队解决症状间复杂关系对诊断贡献度的影响,引进证素对、证素队解决证素组合与证之间的等价性、证素组合的多样性与证的唯一性等问题,并在各环节建立相应数...

  • 论因病致郁对病势和病情转归影响的重要性

    作者:邢风举; 颜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无论是哪个系统的疾病,只要是重病、久病、怪病,被判定为所谓的癌前病变以及尚缺乏有效医疗干预手段的疾病,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郁证表现。在临床实践中,医者注重的是解决患者躯体的病变,而忽视因病致郁对病势和病情转归的直接影响。因病致郁能加重原发疾病,延长治疗周期,降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导致医者对原发疾病的干预更加困难化。因...

  • 中医文化的多元行善价值及其动力范型探略

    作者:王进; 王旭东; 朱博冉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历来将"行医"称为"仁术","行医"与"行善"实为"文化同域性"作为。中医文化是思行合一的生命学问,在实践层面注重患者的身心调息与生命关怀,彰显着慷慨面对他人并超乎"沟通"的对等型态,其演进动力在于儒佛汇融的照会,既含摄儒家泛爱众而亲仁的恻隐之心,又胸怀佛家慈悲悯人的善心情怀,中医文化不单是医学知识与客体对象相符应...

  • 病机十九条“证中有证,证中有机”略论

    作者:潘秋霞; 陈家旭; 李晓娟; 刘玥芸; 周岩; 王方方; 马庆宇 刊期:2017年第01期

    文章以病机十九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证中有机"和"证中有证"的理论基础。根据患者体质的差异,主、次、兼症的搭配变化,同一证候中的病机也各不相同或是处于一个变化或是相对运动的状态;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各项微观指标及病理指标的定性定量检查证明了同一证候中病机的差异性,证候中可包含多个亚病机,即"证中有机"。因主、次、兼症的不...

  • 立足“厚势”论经方配伍规律

    作者:廖华君; 朱章志; 许帅; 曾绘域 刊期:2017年第01期

    弈理、兵法、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道"之蕴味,符合"道"之精神。围棋对弈,高手往往深谋远虑,讲究建立"厚势",经方制方之道亦与之同理,强调"厚势"在组方配伍中的重要作用。细研经方,张仲景擅长从重用剂量、叠用厚味、巧拟对药以及灵活加减等方面建立经方之"厚势"。其"厚势"可使全方之力会聚一点,重磅出击,破其病机关...

  •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作者:马天驰; 王彩霞; 崔家鹏; 于漫 刊期:2017年第01期

    张仲景勤习《黄帝内经》,承其"胃气为本"思想,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在养生治病过程中时刻以顾护脾胃为本。他在六经辨证中极其重视脾胃,脾胃不足,易引发六经病,故养生防病皆应重视脾胃;脾胃气充,可扶正祛邪,使病不得继传,故防治传变重视实脾胃。此外,张仲景在遣方用药、饮食调理、预后调护...

  • 中医养生与导引行气

    作者:程志立; 赵明宇; 曹向阳; 刘剑锋; 秦培洁; 柳青; 程志强 刊期:2017年第01期

    导引行气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与方法,早在殷商已有之。导引行气是围绕人体精气神进行的自我康复锻炼,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大要素。调身是导引行气的基础,有站、坐、卧、行4种姿势,要领是形正体松。调息是导引行气的主要对象,调心是导引行气的主导因素,不同功法要求并不相同。导引行气要求三调合一,同时要根据每个修炼者的不同体质和特点选择...

  • 先秦至唐宋时期脾胃学说的研究

    作者:王家琪; 王彩霞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为研究脾胃学说在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发展特点,文章通过查阅先秦至唐宋时期涉及脾胃学说的著作,以个人观点总结此时期各医家有关脾胃理论的创新、发展特点。结果发现,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关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疾病特点、脾胃疾病治疗等方面理论,脾胃学说从理论成果逐步向临床诊疗发展,并开始深入临床专科研究,为后世脾胃...

  • 论脾阴虚及其临证治疗规律

    作者:徐伟超; 贾蕊; 李佃贵 刊期:2017年第01期

    脾阴虚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有独特之处,但临床症状表现却特殊而复杂,易于其他症候混淆。故作者从中医古籍和临床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对脾阴和脾阴虚证候的认识,将其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施治规律进行阐述,以期对脾阴虚证候诊治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 “肾-痴呆-干细胞”理论研究探讨

    作者:张玉莲; 周震; 宋宛珊; 王凯 刊期:2017年第01期

    肾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脏腑之一,肾之所以重要与肾所化生和闭藏之物——"肾精"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作为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其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生命的全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肾精与干细胞在来源、分布、功能上具有相近之处,肾精的物质基础主要或部分体现为干细胞及其功能,肾精亏虚导致的老年性痴呆(AD),势必影响到神经干细胞及其功能...

  • 基于“五行圆运动”再论“肝为五脏之贼”

    作者:田广俊; 池晓玲; 林明欣; 黎英贤; 赵朋涛; 梁宏才; 曹敏玲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中医之肝,生理复杂,通贯阴阳,总统气血,斡旋气机升降,"五脏以肝为贵";病理纷繁,肝脏病变,自伤本脏,累及心脾肺肾,"五脏以肝为贼"。文章基于"五行圆运动"重新认识"肝为五脏之贼":东方肝木自伤,木失"敷和"之性;上冲南方心火,火失"升明"之性;横逆中央脾土,土失"备化"之性;直逆西方肺金,金失"审平"之性;下陷北方肾水,水失"静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