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杂志简介:《中华中医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34/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动态、学术动态、论著、优博专栏、临证经验、学术流派、思路与方法、综述、研究报告、临床报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际刊号:1673-1727
国内刊号:11-5334/R
全年订价:¥ 154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7
复合影响因子:1.68
总发文量:15438
总被引量:126325
H指数:71
引用半衰期:5.3131
立即指数:0.0545
期刊他引率:0.9271
平均引文率:6.3558
  • 整合针灸学引领针灸临床发展

    作者:符文彬; 刘月; 郭小川 刊期:2016年第12期

    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疾病容易反复的问题。符文彬教授在长期针灸临床工作中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阶梯治病模式,整合针灸学资源,充分发挥各疗法优势。并从临床角度,明确提出整合针灸学概念;从疾病的诊断、评估病情、具体施治等方面,阐释整合针灸学内涵。整合针灸学是顺应整合医学的发展需要,有利于针灸临床工作更切实、有效的开展。

  • 试论“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作者:张汉宜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中医理论的精髓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是《易经》和《黄帝内经》的共同源头。"取象比类"最初源于古老的《易经》《黄帝内经》,是《易经》在医学领域中实际运用的典范。通过分析"取象比类"的理论基础,揭示其内在的科学内涵,简述其在中医临床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试论了"取象比类"的永久魅力,并辅以典型例证。

  • 阴升阳降是达到阴平阳秘的必然运行形式

    作者:张永康; 曹方; 乔荣跃 刊期:2016年第12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乃万物之根本,阳升阴降,阴升阳降方可达到阴阳平衡。文章分别从天地阴阳、人体气血、易经卦象、脏腑经络等方面阐述"阴升阳降"理论,从济卦、脾胃升降、肝肾互用、心肾相交、任督二脉等方面具体阐述"阴升阳降"发生机理,并且通过例举阴升阳降的常用方和名老中医临证...

  • 中医的架构危机

    作者:蒋弢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中医的发展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疲于应对工业化时代的各种挑战时,又逢信息化时代奔涌的大潮,人的思想更加面临天翻地覆的革命,从而反过来又对行为发生深刻的影响。中医生存于其间,在必须说清楚"我是谁"的背景下,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将会集中涌现,由问题转变为危机。这是从受众和中医人自己的思想中产生的危机。在中医发展势头一片大...

  • 药物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研究述评

    作者:施展; 靖猛; 花宝金; 刘瑞 刊期:2016年第12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进展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药物胸腔内局部灌注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文章从胸膜硬化剂、化疗药物、生物免疫制剂、中药制剂等研究进展入手,对不同药物治疗本病的适宜人群及优劣势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近年来本病治疗研究虽在系统评价、疗效指标、动物实验及药学方面取得了突破,药物种类...

  • 非药物疗法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作者:许向前; 许前磊; 谢世平; 徐立然; 郭会军 刊期:2016年第12期

    非药物疗法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近年来医家运用非药物疗法如针刺、艾灸、耳穴、药膳食疗、心理疗法等手段进行了积极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文章通过对非药物疗法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实践现状综述分析,提出通过开展非药物疗法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研究,同时加强非药物疗法的作用机制研...

  • 多元统计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利; 庄燕鸿; 何建成 刊期:2016年第12期

    证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与依据。因此中医证候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与关键,一直备受中医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现代研究方法的发展,多元统计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越发普遍。文章旨在简述多元统计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借此来丰富和强调中医证候的研究意义。

  • 文化区系视野下的“毒药”疗法起源新探

    作者:袁婷; 王振国 刊期:2016年第12期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记载的中医起源五方论的真实性在学术界备受质疑。文章试图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为新视角,从西方羌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农耕文明、医药传统、神话传说入手,通过分析炎帝神农与羌族的关系,西王母"不死药"的传说和羌族的医药文化,提出"毒药"疗法起源于西方羌族的新观点。

  • 试论中医文化与道文化的关系(三)

    作者:刘哲; 翟双庆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中医文化和道文化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文章从呼吸、饮食、休息、穿衣的生活内容中阐述生命活动规律所具有的生息消长循环、升降开合聚散化循环、生长化收藏循环和生灭循环,这些都是阴阳五行规律不同特性的体现,源于玄德的生生循环之性,而行医与修行不离饮食起居、行住坐卧中对规律的践行和运用...

  • 浅析《备急千金要方》对消渴病论述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陶乐维; 陆灏 刊期:2016年第12期

    孙思邈在撰写《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时汲取了初唐以前医经、方书之精华,并能不泥于古,在消渴病的病因、医论、用药、灸刺以及节慎上有继承更有创新。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为后世医家进一步完善消渴病的理论、预防、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更广阔的思路。

  • 脾主四时内涵之探析

    作者:刘华; 袁卫玲; 孟静岩; 马佐英 刊期:2016年第12期

    《黄帝内经》中关于脾所主之时令,有"脾主长夏"与"四时……各十八日寄治"两种说法,然并不矛盾。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章从脾气所在,脾胃所主;有形无形,相互推求;先天后天,所重后天;中焦脾胃,万化之源;脾主四时,意贵圆通5个主要方面论述脾主四时,以期对于脾胃功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浅析“治神”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重要性

    作者:田鸿芳; 周清辰; 王雷; 唐杰; 秦秋果; 吴江昀; 孙旖旎; 张圆媛; 赵吉平 刊期:2016年第12期

    "治神"是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但包括治医者之神和患者之神,还强调在整个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治神"为基本指导原则。失眠乃"神"之病变所致,针灸治疗失眠中的"治神"不但包括一般针灸"治神"的基本要求,如四诊合参,察神审形,针刺前给患者解释病情并予心理疏导,针刺时治医者和患者之神以及针后养神等,还包括针刺安神养神的腧穴来...

  • 李东垣“阴火”实质及后世传承临床意义

    作者:王昀; 赵海滨 刊期:2016年第12期

    李东垣"阴火"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之说,李东垣在其著作中多次论及阴火。文章通过对李东垣相关著作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医家对阴火的阐释、因阴火产生的分歧而导致的相关学说。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李东垣"阴火"与《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一脉相承,均指内伤之火。临床阴火以脾胃气虚表现与实热表现兼见为特征,气机升降紊...

  • 《老老恒言》养阳思想初探

    作者:樊尊峰; 程凯; 樊蔚虹 刊期:2016年第12期

    《老老恒言》是中医老年养生的代表性著作,作者曹庭栋认为老年人体质多阳气不足,因而在养生的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老年人阳气的养护,并成为贯穿全书的一大特色。文章从顺天时以养阳、借器物以养阳,调饮食以养阳3个方面对养阳思想进行探讨。

  • 探讨张仲景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证的理论渊源

    作者:王利勤; 陈烨文; 张宇燕; 余王琴; 周惠芬; 杨洁红; 万海同 刊期:2016年第12期

    痹证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治疗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按方证分型,辨证施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诸方治之。文章通过对张仲景运用治疗外感病的桂枝汤、麻黄汤及其类方的理法方药的类比分析,结合后世医家的阐释,归纳探讨仲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杂病痹证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