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保健

中华养生保健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536/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论著、研究进展、中医诊疗、调查报告、医院公共管理、临床研究、护理研究、经验交流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际刊号:1009-8011
国内刊号:11-4536/R
全年订价:¥ 820.0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总发文量:9012
总被引量:1177
H指数:9
期刊他引率:1
  • 只能陪你一程

    作者:游宇明 刊期:2004年第21期

  • 胰岛素不是鸦片

    作者:李光伟 刊期:2004年第21期

    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奇怪的是几乎在任何糖尿病患者聚集的医院里,不情愿甚至不到生命危急关头绝不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事屡见不鲜.是什么原因让众多病人远离胰岛素,以致使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感到束手无策?

  • 一味少吃管不住血糖

    作者:田英 刊期:2004年第21期

    "医生,昨晚我又犯了低血糖,那个感觉啊,现在还难受呢."刘老太太患糖尿病20多年,使用胰岛素治疗已多年了,按说如何吃于她应该不成问题.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和许多糖尿病患者一样常在这方面犯错.

  • 糖尿病“青睐”十种人

    作者:杭建梅 刊期:2004年第21期

  • 我为什么得了糖尿病?

    作者:陈树棠 刊期:2004年第21期

  • 糖尿病足的药浴疗法

    作者:郭旭光 刊期:2004年第21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和神经病变造成的供血不足,并伴有感染.其特点是创面愈合缓慢,甚至迟迟无皮肤生长的现象.此病常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发展快,病情重,治疗颇为棘手.临床观察发现,药浴疗法对糖尿病足有较好的疗效.

  • 糖尿病患者自我心理调节法

    作者:蔡树涛 刊期:2004年第21期

    患了糖尿病,除了及时就诊、规范治疗、科学饮食外,更要注意心理保健,要摆脱在患病过程中所产生的烦恼、沮丧等不良情绪而加重病情.有益的兴趣与爱好可消除不良情绪,使人愉快、乐观、豁达;遇事心平气和,有利于心身健康.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听听京剧,欣赏音乐,练练书法,或养鸟,或种花种草,或散步,或打太极拳等,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才有利于...

  • 糖尿病与冠心病

    作者:刘春燕 刊期:2004年第21期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致死疾病.200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又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同症也就是说得了糖尿病的人,即使没有冠心病也等于得过一次心肌梗塞.足见糖尿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之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的2~4倍.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后的病死率明显增高.

  • “胰岛功”治疗糖尿病

    作者:韩吉太 刊期:2004年第21期

  • 阿司匹林可防“糖心病”

    作者:殷海昌 刊期:2004年第21期

  • 小验方辅治糖尿病

    作者:魏泉 刊期:2004年第21期

    四汁饮鲜苇根汁、荸荠汁、麦门冬汁、梨汁各30克.上述鲜品洗净榨汁,和匀饮服.功效:清热养阴、生津润燥.适用于燥热灼伤肺胃,烦渴不止的糖尿病患者.

  • 南瓜降糖不可取

    作者:韩林涛 刊期:2004年第21期

    十几年来,众多糖尿病人把吃南瓜当作降血糖的好办法,而市场上各种以南瓜为原料的食品、保健食品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热衷于食疗的糖尿病人.更有甚者,有人还说只要连续食用100斤南瓜就能控制糖尿病,并且不用吃药……但现在终于有糖尿病专家站出来大声地对它说"不"!多吃南瓜不仅不降糖,有时会出现黄染,甚至会升高血糖.

  • 糖尿病≠消渴病——切莫盲目益气养阴

    作者:高禄纹 刊期:2004年第21期

    提起糖尿病,稍有中医常识的人都会想到消渴病.根据中医辨证,消渴病主要分以下三型:(一)热盛型以热盛症侯为主,热盛伤阴时可伴有阴虚症状.大多在40岁以内、发病两年以内,很少有并发症发生,若有病情也轻.大致可再分为3型:1、胃火亢盛型:主要症状为消谷善饥.2、肝火偏旺型:主要症状为急躁易怒.3、心火亢盛型:主要症状为心烦失眠、小便短赤.

  • 警惕心源性极度疲乏

    作者:李以义 刊期:2004年第21期

  • 正在实现的梦想——长生不老药

    作者:李宇 刊期:2004年第21期

    初看之下,他们的念头似乎很荒谬,所依赖的证据也仅停留在动物实验的初级阶段,然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分子生物学已经发展到能够通过改变单个基因来延长酵母菌、蠕虫、苍蝇甚至老鼠寿命的程度。那么,人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