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杂志简介:《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859/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指南与共识、综述、讲座、植入型器械术后管理、病例报告、学术争鸣、新技术新方法、信息高速公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1007-6638
国内刊号:11-3859/R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97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7
复合影响因子:2.12
总发文量:1449
总被引量:8518
H指数:36
引用半衰期:4.9
立即指数:0.0427
期刊他引率:0.8642
平均引文率:17.0684
  •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一项无创性技术

    作者:郭继鸿; 陈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心脏性猝死是上世纪和本世纪人类与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心律失常性猝死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者占83%,心室颤动(室颤)是这些人最终的致死原因,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挽回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抢救措施。资料表明,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颤发生后20~30S内迅速除颤,几乎100%能获成功而使病人得以幸存。除颤在1~2min内实施时,...

  • 积极开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以预防心脏性猝死

    作者:张澍; 陈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够迅速、有效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个心脏性猝死(SCD)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多中心试验中ICD被证明是惟一可靠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AHA、ACC、ESC2006心脏性猝死指南)。但是ICD至今未能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除了有实践经验的医生和医...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作者:姚焰; 张澍; 郑黎晖; 张奎俊; 王方正; 陈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所致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可提供快速而准确的标测并指导消融。方法32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37.2±13.8)岁,其中14例有晕厥/黑矇史,2例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有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送入EnSite多电极矩阵导管进行非接触式标测。结...

  • 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经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的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王祖禄; 黄从新; 梁延春; 韩雅玲; 梁明; 马薇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报道6例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引导经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T)。方法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8岁,法洛四联症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悸,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VT,3例有晕厥史,6例患者均不同意放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VT方法如下: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VT,如血流...

  • 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作者:马薇; 王祖禄; 黄从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2%~5%患者有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这些患者室速常反复发作,40%以上病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预防复发,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击终止心动过速,挽救生命,但不能预防复发,且存在价格昂贵、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等不足。在高度选...

  • 自动体外除颤器临床应用的研究

    作者:张萍; 郭继鸿; 张海澄; 李学斌; 王龙; 李继文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临床应用中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诊断能力、治疗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Power Heart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入选的21例室速、室颤患者进行监测。结果全组发生需电击的心律失常108次,实施自动电除颤99次,发放的电除颤转复成功率96.97%(96次),无效率3.03%(3次,含1次心房扑动误治疗...

  • 急性心房颤动后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改变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薇; 曲秀芬; 黄永麟 刊期:2007年第02期

    近年研究表明,心房间质纤维化是心房颤动(房颤)易于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基础。房颤后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l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其抑制因子(T1MPs)的比例失衡是心肌间质纤维化重要发生机制。研究表明房颤后心房肌MMP-2、MMP-9表达和活性均增加。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10min后MMP-13表达升高,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

  • 心脏性猝死

    作者:陈柯萍; 陈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h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能被成功复苏的机会很小,美国约为15%,而大多国家仅为0—5%。因为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不能得到有效的快...

  • 应用自动体外除颤器预防心脏性猝死

    作者:张海澄 刊期:2007年第02期

    心脏性猝死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占猝死患者的绝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欧洲人20~75岁院外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1‰,美国人约为1‰~2‰。在美国,每年约40~46万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于院外;而院外心脏性猝死约80%发生在家中,15%发生在街道和公共场所。在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人中,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表现。及时发现并...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机制和再消融治疗

    作者:马坚; 唐恺; 麻付胜; 贾玉和; 方丕华; 楚建民; 张澍; 黄从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发生机制和再次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Lasso导管和电解剖(Carto)标测,对135例房颤患者行环同侧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的102例患者中,33例患者仍有ATa发作。其中20例接受再次消融治疗。再次消融术均采用单Lasso导管标测,Carto指导下点状消融肺静脉与心房的传导点...

  • 主动固定心房导线的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随访期的改变

    作者:徐伟; 吉文庆; 李晓宏; 黄从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主动固定心房导线后心房起搏阈值的变化。方法对植入主动固定心房导线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植入后即刻阈值、术后3个月、6个月及随后每6个月心房起搏阈值的变化。结果362例患者随访了6~52个月,植入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心房电极导线脱位2例。92例植入后即刻阈值偏高(1.5~2.5V),但随访期显示心房阈值逐渐降低,植入后3...

  • 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急性肝损害六例临床分析

    作者:侯翠红; 楚建民; 王国干; 谭慧琼; 郝云霞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急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静脉应用胺碘酮后致急性肝损害6例患者应用的适应证、剂量、肝损害出现的时间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出现急性肝损害前静脉应用胺碘酮剂量为290—3000(1322.5±973.8)mg。6例患者用药后(40±29)h肝酶开始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为1...

  • 中华医学会2007全年学术会议信息

    刊期:2007年第02期

  •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作者:赵东晖; 郭成军; 张英川; 任学军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

  • 经导管线性消融术对左心房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雷汉东; 江洪; 郭瑞强; 周青; 蒋文莉; 吴钢; 鲁志兵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行左心房线性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d、术后3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容积指标、二尖瓣口A波速度峰值(VA)及左心房射血力,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结果消融术后反应左心房辅泵功能的指标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