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乳腺病

中华乳腺病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reast Disease(Electronic Edition)

杂志简介:《中华乳腺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9146/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著、读者·作者·编者、继续医学教育、综述、病例报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1674-0807
国内刊号:11-9146/R
全年订价:¥ 372.00
创刊时间:2007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05
复合影响因子:1.35
总发文量:1195
总被引量:7156
H指数:34
引用半衰期:4.5517
立即指数:0.0631
期刊他引率:0.8441
平均引文率:14.1171
  • 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进展

    作者:于金明; 张国丽 刊期:2007年第05期

    乳腺癌是一系统性疾病,因此多学科综合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特征认识的深化及早期乳腺癌比例的增加,保留乳房治疗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临床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从综合治疗的整体观出发,放射治疗作为保留乳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重要作用。

  • 自体组织乳房再造手术方式的变迁

    作者:乔群; 冯锐 刊期:2007年第05期

    乳房再造是乳腺癌治疗的一部分。多项研究表明:乳腺癌术后实施乳房再造不会对肿瘤演变过程产生不良影响;乳房再造患者的局部肿瘤复发率或生存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并且不妨碍肿瘤复发的早期发现。同时,大量的心理研究结果提示:乳房再造对患者心理恢复确实有正面影响,能使患者在情绪稳定、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状况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 Kodama法改良根治术治疗进展期乳腺癌60例分析

    作者:赵宏耀; 侯志刚; 王兆升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法)还是中国大多数医院治疗进展期乳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虽然乳腺癌传统根治术(Halsted法)腋窝淋巴结清扫彻底,但术后并发症多且胸壁毁损严重,现已少用。Auchincloss法清扫Ⅲ组淋巴结困难,易使进展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不彻底,导致其病理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从而影响乳腺癌患...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研究

    作者:范蕾; 穆殿斌; 高彦; 仲伟霞; 王春建; 王永胜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Ms)的病理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常规病理证实阴性的109枚SLN以100μm间距行多层切片(step section,SS),给予HE染色及广谱细胞角蛋白单抗AE1/AE3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比较不同的检测方法。结果50例SLN通过SS-HE...

  • 乳腺癌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分析(附52例报告)

    作者:龙浩; 林志潮; 王永南; 林勇斌; 欧阳翼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分期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1年11月至2006年11月住院的病灶位于乳腺内侧或中央区的乳腺癌患者52例,常规乳腺癌切除术后行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分析术后病理分期的改变,计算术后的无病生存率。结果52例患者中内乳淋巴结转移20例,占38.5%。其中单纯内乳淋巴结转移6例,占11...

  • 空芯针活检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瑞华; 康凯夫; 吕晔; 何慧君; 曾智豪; 陈小伍 刊期:2007年第05期

    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上升,如何对怀疑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快速确诊,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医师均是十分重要的。本院自2006年4月起对怀疑为乳腺癌的住院患者术前均行空芯针组织活检(Tru-Cut needle biopsy,TCNB)快速冰冻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及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

    作者:钱正子; 王华庆; 刘贤明; 张会来; 李兰芳; 邱立华; 候芸; 周世勇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葸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于2001年9月至2005年5月,41例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了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化疗,卡培他滨1000~1250m/m^2口服,每日2次,第1~14天;多西紫杉醇60~75mg/m^2,静滴,第1天或30~37.5m/m^2,静滴,第1、8天;21d为1周期。每例至少治疗2周期后...

  • 内乳动脉置管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赵增顺; 王少文; 陈金辉; 焦喜林; 侯会池; 甄四虎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术前经内乳动脉化疗和全身静脉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5例临床分期基本相同的晚期乳腺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行内乳动脉插管化疗,对照组44例行全身化疗,手术后再经放射治疗和全身化疗。经5年随访,对局部复发,骨、肝、胸肺转移,以及两组1、3、5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局部复发、骨转...

  • 乳腺黏液癌58例报告

    作者:胡薇; 施俊义; 盛湲; 李莉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单纯型35例,混合型23例)进行回顾陛分析,其中保乳手术15例,其余行改良根治术。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女性乳腺黏液癌患者中位年龄47岁,绝经前患者占70.69%,病灶大小1-15cm。单纯型黏液癌无腋淋巴结转移,混合型转移率为65.22%。总...

  •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术式的选择

    作者:张学慧; 尹健; 肖春花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如何选择乳腺癌手术后乳房重建的手术方法及效果分析。方法根据患者乳腺癌手术的具体方法及个体差异,选择转移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皮瓣或联合假体乳房重建158例。结果转移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93例,其中即刻乳房重建65例(满意率为95.38%),延期乳房重建28例(满意率为92.86%)...

  •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患者的护理

    作者:王泽惠; 陈显春 刊期:2007年第05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但手术造成的乳房缺失,给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本科开展了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加腔镜辅助下假体植入乳房成形术(即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该手术方式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术后效果好;对恢复患者的自信,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

  • 假体植入在即刻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作者:李发成; 蒋宏传; 李杰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保留皮肤乳腺切除术后应用Becker可扩张假体或Mentor光面假体植入即刻乳房再造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本组共96例,行保留皮肤的乳腺切除术后,再行Becker可扩张假体或Mentor光面假体植入即刻乳房再造,其中Mentor光面假体植入68例,可扩张假体植入28例。本组有30例患者保留乳头、乳晕。根据乳房的体积、形状、与对侧乳房...

  • 乳腺癌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韩宝三; 朱丽萍; 倪多; 吐尔鸿; 波拉提; 齐新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已通过检验的美国HopeCity医学研究中心编制的《乳腺癌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对149例乳腺癌术后1年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QOL)评分,随手术范围的缩小呈上升趋势。经典根治术与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方式之间的...

  • 逆转录病毒介导Dm-dNK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细胞杀伤毒性

    作者:赵蕾; 郑新宇; 张鸿; 李继光; 徐惠绵 刊期: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可否将果蝇多底物脱氧核苷酸激酶(Dm-dNK)表达于乳腺癌细胞,以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构建表达Dm-dNK复制缺陷的逆转录病毒载体;重组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系MCF7(ER+)及MDA.MB-231(ER-),测定感染细胞酶的活性及对于核苷酸类似物araT及araC的细胞毒性。结果Dm-dNK可以在乳腺肿瘤细胞中表达并具有酶的活性(Western印迹...

  • 维甲酸治疗乳腺癌生物靶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乐岷; 代文杰 刊期:2007年第05期

    生物靶向治疗和化学预防是乳腺癌防治研究的热点之一。抗肿瘤策略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细胞毒性药物应用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生物靶向治疗发展。维甲酸(retinoids)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衍生物。维甲酸作为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向成熟分化的分化诱导剂,对乳腺癌发挥多靶向治疗和化学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