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Culture

杂志简介:《中国文化》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60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史新篇、专学研究、文化与传统、古典新义、文学与文化学阐释、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宗教与民俗、作家专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0190
国内刊号:11-2603/G2
全年订价:¥ 240.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684
总被引量:1875
H指数:16
期刊他引率:1
  • 魂魄犹在江山图——可染恩师百年诞辰祭

    作者:范曾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李可染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世纪来艺术的长河,真可谓千帆竞发。而于中国山水画史上,有两艘锦缆宝筏——李可染和傅抱石,已然被公认为黄宾虹以后不争的伟大存在。而且他们风格奇特,不可端睨,中国现代山水画史没有这两位大师,将会是黯然的。“信宿渔人还泛泛”的小舟再多也无清于事。

  • 《旧五代史》重辑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陈尚君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一、《旧五代史》的多舛命运 记载五代史事的两部史书,都是北宋时期的著作。《旧五代史》由薛居正主持编修,编成于北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历时仅一年半。参与修史的一批史官水平并不高,能如此迅捷完成此书,关键是充分利用五代实録以改写成书。五代虽称乱世,但日常运作的文官体制尚相对稳定,史书编纂也始终没有中辍。

  • 钱钟书论《老子》

    作者:张隆溪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中文学术著作里,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书。此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选取《易》、《诗》、《左传》、《史记》、《老子》、《列子》等多部中国古代典籍,分列条目,逐一评点,而各条目之间并无系统的结构和明显的逻辑联系,看来似乎是传统笔记的写法。但此书又打通中西,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中国历代各类著作,而且从西方典籍中采取可...

  • 论陈寅恪的阐释学

    作者:刘梦溪 刊期:2007年第02期

    陈寅恪先生坚执中国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种族与文化的学说治史说诗,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识,通解历史上的文化中国。而实现此一学术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础上,对摄取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载籍和历史人物,进行诠解和阐释,以重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人物的心理结构。在这点上所有历史学者概莫能外。

  • 谈楚简《慎子》

    作者:李学勤 刊期:2007年第02期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收有《慎子曰恭俭》,虽然只是断简残篇,还是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众所周知,战国楚简佚籍的出世,是近年最重要的一项考古发现,对于学术史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不过已发表和正陆续发表的郭店简、上博简,主要内容都是儒道两家著作,尽管重要,却没有如大家意想那样,体现出当时诸子百家群起争鸣的局面。

  • 关于“皕宋楼事件”罪责之我见

    作者:来新夏 刊期:2007年第02期

    皕宋楼主人陆心源(1834—1894),字刚父,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人(今属湖州市)。他存世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即将进入近代的时候,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历史发生巨变,清廷已日渐走向衰弱的时候。他在咸丰九年(1859年)获取举人身份后,即在大吏的提携下,从军功的渠道走向仕途。曾任广东知府、南韶兵备道、福建盐法道等中层官...

  • 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的起源及宗教学分析

    作者:摩罗 刊期:2007年第02期

    原罪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论 中国学人论及原罪意识和忏悔意识时,总是把它放在基督教背景下来讨论,因为在我们的知识领域内,这是基督教哲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种看法大致无错却又未必完全准确。在基督教哲学之中,这两个概念也有个发展过程。有人指出,《圣经》中并没有原罪概念,是奥古斯丁创造了“原罪”(peccatum originale)这个概念。

  • 何承天问佛国历术故事的源流及影响

    作者:郑诚; 江晓原 刊期:2007年第02期

    武德末年,道士李仲卿着《十异九迷论》,刘进喜着《显正论》,贬诋佛教。法琳于贞观间造论破斥,着成《辩正论》,其卷三《十代奉佛上篇》“略陈十代君王三公宰辅通儒博识敬信佛者”,“晋东海何承天”赫然在列,注云“博览内外师表严公”。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370~447)本以反佛著称,怎么会成了“敬信佛者”?“严公”又是何许人也?

  • 声色西湖——“声音”与杭州文学景味的创造

    作者:胡晓真 刊期:2007年第02期

    前言 杭州正如所有历史名城,是一个永远需要透过脉络来理解的城市。近世以来,历经吴越建都、南宋行在、晚明流韵、太平天国,乃至民国变革,杭州在不同的历史转折呈现了不同的面貌,在变化中,杭州铭刻深沉的历史积淀,但是也时时流露对历史遗忘的焦虑。本文旨在讨论城市感官经验的呈现,特别是声音在杭州形象形塑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连一步探析声音如...

  • 重新认识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和利用

    作者:卞孝萱; 武黎嵩 刊期:2007年第02期

    经方苞、刘大櫆至姚鼐始确立桐城派之名。姚鼐是桐城派的关键人物。谈姚鼐的文章很多,本文从新的视角,发掘别人未利用的数据,论述姚鼐之成功,除个人因素外,有其乡里背景及家族背景。

  • 日记中的郑孝胥东瀛外交生涯

    作者:李振声 刊期:2007年第02期

    郑孝胥的东瀛外交生涯,前后凡三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三十二岁,由驻日公使李经方奏调东渡,以同知身份充任随员,因使馆位于日本东京曲町,故有"谁念诗人渐消瘦,曲町馆裹看飞鸿"之句;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调任筑地副领事,居东京永田町日枝山下,有五言诗《永田町日枝山下新居》记其事;后李经方丁忧回籍守制,汪凤藻接任驻曰钦使期间,...

  • 试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

    作者:陈方正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中国从传统跨入现代有两个标志:在政治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与文化上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很明确,先例也很多,例如法国大革命、“土耳其青年”(Young Turk)革命,和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就复杂多了,因此它的性质有种种不同说法。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它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胡适很可能就是这么看或者期待的:

  • 王国维和吴昌绶的词曲之缘

    作者:陈鸿祥 刊期:2007年第02期

    王国维从事词曲的搜集、校理,始于《曲录》;而《曲录》之作,又缘于“偶得仁和吴昌绶(伯宛)所作《宋金元现存词目》”;由此,使他俩结下了词曲之缘,成了学术上的挚友。

  • 马一浮与竺可桢

    作者:虞万里 刊期:2007年第02期

    引言马一浮(1883~1967)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竺可桢(1890~1974)是二十世纪卓越的气象地理学界一代宗师。马一浮长竺可桢七岁,比竺早七年去美国,恰又先竺七年而逝。二人系同乡,都是绍兴上虞人。马一浮于1989年应绍兴县试,名列榜首,当时竺可桢大哥竺可材为同榜第五,唯马首是瞻。马一浮1903年起游学美国、日本,饱览西方文史哲名著并...

  • 吾家诗学与文化信仰

    作者:范曾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07年4月23日上午10时至12时,大画家、学者、诗人范曾教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作了题为“吾家诗学与文化信仰——从楹联谈起”的学术讲演。讲演由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刘梦溪所长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全体成员及本院和院外部分专家、研究生,《中国文化报》等媒体记者和慕名而来的听众,约40人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