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y in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地质》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67/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地质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地质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简讯与热点、特别关注、综述性论文、综述性论文_学术论文、发现与进展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0-3657
国内刊号:11-1167/P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53
所属类别:地质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98
复合影响因子:4.08
总发文量:1913
总被引量:37211
H指数:69
引用半衰期:6.332
立即指数:0.1367
期刊他引率:0.7663
平均引文率:26.2374
  • 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堵江灾害初步研究

    作者:刘传正; 吕杰堂; 童立强; 陈红旗; 刘秋强; 肖锐铧; 涂杰楠 刊期:2019年第02期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温降水数据分析、多时相卫星遥感解译冰川退缩、直升机抵近观察堰塞坝、Scheidegger公式计算崩滑-碎屑流运动速...

  • 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典型地下水富硫酸盐地区“越层找水”模式及其机理研究

    作者:曹建文; 夏日元; 方尚武; 赵良杰; 王喆; 王若凡; 易瑞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地下水是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斜坡地带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中黔中镇宁县北部存在大面积地下水中硫酸盐超标地区,导致了当地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岩相古地理分析、水化学分析、D、18O、34S同位素测试、岩样测试、岩心观察等技术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中硫酸盐(SO4^2-)浓度在30~1100mg/L,平均值为221.78m...

  • 北京五环城区浅部沉积层的三维地质结构建模

    作者:何静; 何晗晗; 郑桂森; 刘予; 周圆心; 肖景泽; 王纯君 刊期:2019年第02期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三维地质结构的掌握成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基本前提,三维地质模型的创建也得以迅速发展。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可以直观展示地层空间分布形态,为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本次工作首次完成了北京五环城区(750km^2)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创建。建模工作基于研究区广泛分布的数千工程钻孔,通过筛选、...

  • 中国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征

    作者:张薇; 王贵玲; 刘峰; 邢林啸; 李曼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点,对主要热储层分布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热储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评价了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主要为中低温地热资源,是中国水热型地热资源的主要类型,约占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的89%,具有储集空间...

  •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马明; 漆家福; 张远泽; 苗全芸; 陈玮常; 张帅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为了研究珠江口盆地的沉降特征、沉降特征时空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文章共选取了32口人工井进行沉降史计算,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又特选出12口典型人工井进行对比分析,编绘和对比分析了3条典型沉降演化图。结果表明:盆地整体沉降可分为3幕,第一幕为始新世,平均总沉降速率为85m/Ma;第二幕为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平均总沉降速率为146m/Ma;第三幕为晚中...

  • 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以滹沱河流域为例

    作者:何泽; 宁卓; 黄冠星; 刘丹丹; 张千千; 孙继朝 刊期:2019年第02期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前沿技术,常用于场地尺度,区域尺度罕见。以太行山前平原滹沱河流域的典型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河布点采样67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品16SrDNA基因序列,以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为环境因子,分析与污染相关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响应及功能性指示菌属。结果显示:采用累积概率分布法将样品分为背...

  • 桂西大型岩溶地下河系统离子来源及碳稳定同位素信息——以坡心地下河流域为例

    作者:覃彤; 汤庆佳; 张强; 杨平恒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为探讨坡心地下河系统内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水化学离子特征、来源及其控制因素,无机碳来源及其稳定性。运用水化学计量法和同位素法对采自坡心地下河流域的38个采样点的水化学和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河干流沿程受到局部岩性和支流稀释作用的影响明显,各水化学离子均有所变化。化学离子比例分析发现:大气降水对部分泉水的Cl...

  • 山东大汶河流域中上游古近系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

    作者:周乐; 刘元晴; 李伟; 朱庆俊; 李凤哲; 吕琳; 邓启军; 马雪梅; 何锦 刊期:2019年第02期

    利用古近系大汶口组及朱家沟组含水岩组5眼施工钻孔及55眼井孔调查资料,通过岩心、地下水常规离子组分及氢氧同位素样品测试结果,研究大汶河流域中上游莱芜盆地、大汶口盆地古近系含水岩组分布特征、物性及富水性、地下水化学及补给循环特征。结果表明:富水较好的大汶口组上段位于盆地腹部偏北,含水层岩性为半固结砂砾岩,水化学类型HCO3-Ca·Mg型...

  • 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及更新性

    作者:苏晨; 程中双; 郑昭贤; 陈宗宇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地下水年龄结构是了解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以及地下水环境恶化,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制约,为此在2016年采集CFCs样品31组和3H样品60组,估算了研究区地下水年龄。结果表明,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为21年到大于65年,由西北部和穆棱河向平原中部及乌苏里江逐渐变老,更新性变差,主要受到大气降...

  • 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年龄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作者:陈松; 桂和荣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为了解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年龄、水化学特征及演化,采集了淮北煤田29个矿井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常规、氢氧同位素及14C测试。利用传统图示及统计方法探讨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约束了地下水年龄及径流特征。结果表明: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年龄在2900~21910a之间变化,不同矿区之间灰岩水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异。闸河矿区以较低的TDS浓度、最小的地...

  • 北京西郊玉泉山地区岩溶水强径流路径地球物理分析

    作者:李巧灵; 雷晓东; 杨勇; 杨全合; 李晨; 关伟; 孙杰夫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为研究北京西郊玉泉山地区岩溶水径流路径,需查明区内地层结构和断裂构造发育情况,故在玉泉山周边地区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完成1∶25000面积性重力测量3670点,在重力数据解释推断成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剖面测量5.1km及微动测深点4个。综合研究了基岩起伏形态和构造展布特征,新解释推断了10条可能存在...

  • 青藏高原暖湿化对柴达木水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作者:党学亚; 常亮; 卢娜 刊期:2019年第02期

    通过分析研究格尔木和德令哈两个典型流域气象要素、径流及全盆地土地覆盖类型面积的变化,发现青藏高原暖湿化对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与环境影响显著。研究区气温明显上升、干旱指数显著下降,暖湿化明显。2000-2016年与1960-1999年相比,格尔木和德令哈年均气温分别上升了1.7℃和1.3℃、年均降水量分别增加了2mm和63mm、年均径流量分别增加了240×10^6...

  • 基于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的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影响研究——以黑河中游为例

    作者:吴斌; 王赛; 王文祥; 安永会 刊期:2019年第02期

    基于物理过程的地表-地下水耦合模型能全面、系统地刻画流域水循环过程,并为水资源管理提供详细信息。同时,未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水资源如何变化将影响水资源管理措施。本文以黑河中游盆地为例,基于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GSFLOW,评估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未来气候情景(CMIP5)下区域水资源变...

  • 陕西山阳特大型滑坡视向滑移-溃屈破坏力学分析

    作者:王佳运; 王根龙; 石小亚 刊期:2019年第02期

    陕西山阳滑坡为典型的陡倾层状斜向岩质斜坡,其破坏模式不同于常见的顺倾层状岩质斜坡溃屈破坏模式,也不同于斜倾层状山体的视向滑移-剪切破坏模式,更不同于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倾倒、倾倒-滑移破坏模式,属于视向滑移-溃屈破坏模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斜坡结构特征、结构面组合特征以及剪出口特征分析了滑坡的破坏模式,进而分析了山阳滑坡的...

  • 徐州废黄河断裂带对岩溶塌陷的控制作用

    作者:黄敬军; 崔龙玉; 武鑫; 姜素; 姜国庆; 徐士银 刊期:2019年第02期

    徐州城区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区域,已发生的塌陷均展布在废黄河断裂带内,有明显的规律性,为断裂带地下水富集区过量抽水所造成。研究表明,废黄河断裂带内岩溶发育,发育有向上开口的溶洞和裂隙,断裂带沟通了不同时代的含水层,形成了地下水强径流带或富集带;地堑式断裂带构成的负地形形成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古河道,古河道区域形成“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