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y in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地质》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67/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地质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地质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简讯与热点、特别关注、综述性论文、综述性论文_学术论文、发现与进展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0-3657
国内刊号:11-1167/P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53
所属类别:地质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98
复合影响因子:4.08
总发文量:1913
总被引量:37211
H指数:69
引用半衰期:6.332
立即指数:0.1367
期刊他引率:0.7663
平均引文率:26.2374
  •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作者:刘池洋; 张复新; 高飞 刊期:2007年第03期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常受温度变化的明显影响;成矿作用一般与岩浆活动无直接成因联系。 形成沉积矿产的成矿物质,初...

  •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峰值年龄事件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作者:陈刚; 王志维; 白国绢; 孙建博; 章辉若; 李向东 刊期:2007年第03期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作者:赵红格; 刘池洋; 王建强; 王锋; 银燕 刊期:2007年第03期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实为边缘相沉积,但其附近层位板内玄武岩的出现,表明该区晚三叠世为拉张环境下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

  •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王锋; 赵红格 刊期:2007年第03期

    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对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的研究,所得出的地块西部南北统一的东西挤压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随着目前该区油气勘探实践发展及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地质实际问题。同时,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运动及南北成带的构造模式值得认真推敲;该区不存在大规模的前陆盆地;关于横向构造带、南北分区以及南北运动模式等问题...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墙(脉)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李元昊; 刘池洋; 王秀娟; 郭正权 刊期:2007年第03期

    笔者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野外砂岩墙和岩心砂岩脉的特征,初步阐明了砂岩墙(脉)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早期沉积的未固结细粒砂岩在后期地震诱发下液化,同时砂体内压力迅速增加,在围岩层的裂隙处闪电般贯人,形成砂岩墙(脉)。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砂岩墙具有构造指示意义,同时对油藏的形成和破坏具有一定的影响。

  • 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作者:郭艳琴; 李文厚; 陈全红; 梁积伟; 余芳; 何卫军 刊期:2007年第03期

    综合应用测井曲线、岩心、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在延长组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识别出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分析了各体系域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了体系域沉积模式及层序与油气的关系...

  •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

    作者:党犇; 赵虹; 李文厚; 陈永胜; 郑小杰; 燕州泉; 贾玉琴 刊期:2007年第03期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测井曲线,详细地分析了延长组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由1个超长期旋回,4个长期旋回,9个中期旋回及若干个短期旋回组成。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在研究区形成了两...

  •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杨家园则探区长6物源分析

    作者:赵俊英; 罗静兰; 雷晓岚; 郭德运; 王永东; 樊万红; 夏惠萍 刊期:2007年第03期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子长油田杨家园则探区延长组长6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阴极发光、泥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等的研究,并结合盆地东北缘典型露头剖面的古水流方向实测,分析了长6沉积期的古水流与主要物源方向,探讨了源区母岩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期的古水流与主要物源方向来自北东方向。源区母岩以变质岩为主,其次少量火成岩...

  •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作者:苗建宇; 赵建设; 刘池洋; 朱亚军; 王武龙 刊期:2007年第03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烃源岩是盆地重要潜在的生烃岩系,以钻井岩心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对泥岩、泥质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同类岩石的克拉克值相比,差别较大。轻稀土富集程度较高,重稀土相对较低,Ce/Ce^*具有较明显的正异常,反映出烃源岩沉积环境总体为还原环境。研究认...

  •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中沥青的拉曼光谱特征

    作者:杨磊; 刘池洋; 赫英; 李洪英 刊期:2007年第03期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具有测试简便和精确的特点,通过对石油中沥青的拉曼光谱探针分析,可以研究石油沥青的物质成分特征以及形成演化过程。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沥青中广泛存在CH4等还原性气体,部分样品中同时还含有CO2等氧化性气体,且氧化性气体与还原性气体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及其互为消长的幅度也反映了盆地后期改造作用程度的...

  • 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矿产氯仿沥青Sm—Nd同位素研究

    作者:潘爱芳; 赫英; 黎荣剑 刊期:2007年第03期

    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煤、含铀砂岩及其围岩的氯仿沥青进行了Sm—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流体(包括深部流体)活动具有多期性。且后期的流体活动对铀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赋存于同一套地层中的含铀砂岩沥青、煤沥青及石油沥青。虽然均具有富集地幔特征。但并非同期活动的产物;东胜矿区侏罗系直罗组煤沥青和盆地西南部陈家山矿区侏罗...

  • 陕北斜坡东部李家岔探区高含水油藏成因分析

    作者:时保宏; 赵靖舟; 孟祥振; 罗然昊 刊期:2007年第03期

    本文通过101口井的试油和产量数据统计分析.总结了陕北斜坡东部李家岔探区油藏含水率的平面和纵向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高含水原因。研究区含水率有北部高、南部低,中间低、东西高的特征;含水率在纵向上有从下往上变低的趋势。通过烃源岩条件、物性条件及与相邻油田的对比分析,认为油源不足是李家岔探区油藏高含水的最主要原因,运移条件差...

  • 陇东地区油田套管腐蚀破损与洛河组沉积相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凤奎; 张林; 周志平; 蒋志辉; 樊红旗; 张忠义 刊期:2007年第03期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套管腐蚀破损严重地影响着油田生产,白垩系洛河组的Na2SO4型地层水与套管之间的电化学、生物化学反应是主要原因。笔者研究发现全盆稳定分布的洛河组沙漠相砂体具有均质性、渗透性强的特点,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形成的强渗流场加速了套管腐蚀破损速度,并通过分析证实本地区仅依靠提高固井...

  • 论东胜矿床油气逸散蚀变的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其意义

    作者:吴柏林; 邱欣卫 刊期:2007年第03期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的显著特点,首先是矿床存在明显的绿色蚀变控矿带以及漂白现象,其次是含矿层较广泛地分布有不连续透镜状碳酸盐化钙质胶结砂岩。经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鉴定、包裹体化学成分等项测试,认为绿色蚀变和漂白现象是在大范围还原性环境下形成的,而其中的还原性流体主要与油气逸散作用有关;经对含矿层罐顶...

  • 有机质在铀成矿过程中作用的实验模拟研究

    作者:孙庆津; 张维海; 张维萍; 赵建社; 苗建宇; 孙卫; 刘池洋 刊期:2007年第03期

    沉积型铀矿的形成与有机质存在密切联系。实验模拟研究表明:芳香有机酸在弱酸到弱碱性条件下很容易和铀酰根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它能通过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多种配位形式和铀形成配位键。此结果验证了前人的一些结论,并直观地展现了有机质的主要官能团与铀离子在溶液中的一些迁移形式。模拟实验结果也显示了烃类在水热条件下对铀成矿的还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