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

中国司法杂志 部级期刊

Justice of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司法》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102/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全面依法治国论坛、厅局长论坛、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专栏、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普法依法治理、刑事执行、公共...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单位:司法部政府法制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9-329X
国内刊号:11-4102/D
全年订价:¥ 316.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41
复合影响因子:0.63
总发文量:3530
总被引量:6179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5.4231
立即指数:0.0206
期刊他引率:0.9453
平均引文率:1.7457
  • 关注律师队伍建设

    刊期:2004年第05期

    律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2004年司法行政工作的"重头戏".今年1月,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总理等中央领导就进一步加强律师队伍建设作了语重心长、高屋建瓴的重要指示.今年3月下旬司法部专门召开了全国律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高素质律师队伍.加强律师队伍建设是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治国...

  • 赵秉志教授谈如何认定合同诈骗及预防合同诈骗

    刊期:2004年第05期

  • 董云虎谈:人权入宪体现五大意义

    刊期:2004年第05期

  • 农工党中央建议:渐进式改革我国司法体制

    刊期:2004年第05期

  • 范方平副部长要求:把劳教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刊期:2004年第05期

  • 论非公有制经济宪法保护的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杨海坤 刊期:2004年第05期

  • 为了司法公正的共同追求——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

    作者:孙长山 刊期:2004年第05期

  • 推进宪政建设实施依法治国——首都法学界学习宪法座谈会综述

    作者:张藤青 刊期:2004年第05期

  • 强化机构 突出重点 健全制度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全面发展——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孙载夫访谈录

    刊期: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湖南省依法治省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他们加强领导、强化机构、突出重点、健全制度,使依法治省工作顺利启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 从实施《行政许可法》论准司法领域的公共管理

    作者:王承魁 刊期:2004年第05期

  • ADR程序群及其启示

    作者:易航帆 刊期:2004年第05期

    ADR是一程序群,是非诉讼非仲裁的选择性争议解决方式的概括性的统称.ADR的主要类型包括有调解、中立听者协议、小型审理、租借法官等.ADR程序群具有非正式性、灵活性、非强制性等特点.ADR的兴起及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我国应吸收并借鉴ADR技术.

  • 司法监督的功能及制度设计(上)——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抗诉与人大个案监督的制度比较

    作者:范愉 刊期:2004年第05期

    世纪之交,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在走向新的发展时期.尽管社会对司法赋予了极高的期待,民众对于司法的利用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司法的实际运行却并不尽如人意,司法腐败和判决的执行成为公众共同关注、批评最多的问题,司法的公正与权威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

  • 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正初步设想(下)

    作者:应松年; 杨伟东 刊期:2004年第05期

    (接上期) (三)拓宽原告资格: "当代立法的趋势是放宽起诉资格的要求,使更多的人能对行政机关提起申诉,扩大公民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和本身利益的维护(20)."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导向也应如此.

  • 论死刑的程序控制

    作者:王敏远 刊期:2004年第05期

    死刑作为剥夺生命的刑罚,是所有刑罚手段中最严厉的一种.虽说人们对死刑应保留还是应废除尚有争议,但是,对死刑应予以控制,应慎重使用死刑,并尽可能地减少适用死刑,却是普遍被肯定的基本共识.

  • 陪审制度的制约机能比较研究

    作者:李游 刊期:2004年第05期

    陪审制,是当代西方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起伏跌宕,荣辱兴衰共具一身.时至今日,陪审制仍是英美法系国家中制约审判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力求对两大法系陪审制的作用及其制约机能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深探陪审制度的精髓,另一方面可为我国的人民陪审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