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a Entrepreneur

杂志简介:《中国企业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69/F,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观察家、封面故事、木兰论坛、商业故事

主管单位:经济日报社
主办单位:经济日报社
国际刊号:1003-5087
国内刊号:11-1269/F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经济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8512
总被引量:1509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92
期刊他引率:1
  • 来吧,多卖个三五块!

    作者:牛文文 刊期:2006年第24期

    “中国制造”终于开始涨价了,这是近30年来的第一次。它可能是企业界近30年来向社会发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性信号(见本期封面故事)。

  • 新面孔,老面孔——《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23期

    作者:文初 刊期:2006年第24期

    9张新面孔,同时出现在《中国企业家》2006年度25位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榜单上,同以往比较,这样的力度或许还是第一次。这9份“新档案”,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坚持、创新和理想的态度,并由此延伸至商业世界的丰富与多样性。

  • 网友评论——《李焜耀的放弃》2006年第22期

    作者:laizhengren 刊期:2006年第24期

    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些事情不是人的因素可以改变的,比如不同的企业文化,以及不同体制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需要大智慧。当然,我更佩服李焜耀先生关键时刻敢于放下的勇气,在充满坎坷与变数的国际化征途中,那同样是一种大智慧,它为未来的更大成功赢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 《家电业:大佬反击战》——《中国企业家》2006年弟23期

    作者:程子 刊期:2006年第24期

    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明白,不可能拿所有的资金去买一只股票,即使这只股票看起来是如此甜美诱人。然而,在家电销售渠道这个还显得颇为新鲜的市场上,家电大佬们偏偏就犯了如此初级的错误,让家电业的咽喉被外人扼住。

  • 资讯/动向

    刊期:2006年第24期

    黄光裕出任永乐执行董事,刘安东出任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高瑞彬任神华集团外部董事,朱元巢出任东方电气集团副总,刘江超出任鄂武商董事长,庄爱克执掌MSN中国,BBC主席加盟ITV……

  • 资讯/声音

    刊期:2006年第24期

    参与过捐助的民营企业何止1%,可以说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进行过捐助。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理事长谢伯阳最近表示,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捐赠方式的不同和民营企业在捐赠上的低调,造成了对民营企业的误读,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 柳传志:还能为社会带来什么?

    作者:陆新之 刊期:2006年第24期

    作为第一代所存不多、“立功”和“立言”同样突出的企业家,柳传志对于社会还能带来很多积极的东西。

  • 吴莹莹的“炒作”风波

    作者:林涛 刊期:2006年第24期

    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炒作一把自己与明星的绯闻倒也不是跌份儿的事。

  • 何经华:棋子的命运?

    作者:京平 刊期:2006年第24期

    作风强悍的金蝶其实也处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那么,何与金蝶的蜜月期会持续多久?

  • 对美国最重要的商业故事

    作者:李岷 刊期:2006年第24期

    不管怎样,以中、印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为坐标系,寻求美国的新制高点,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美国经济未来思考的出发点。

  • 假如新东方没有上市

    作者:李彤 刊期:2006年第24期

    历史没有假设,新东方选择了成为上市公司,就与世界一流大学的非赢利之路分道扬镳了。

  • 货币谈

    作者:宁高宁 刊期:2006年第24期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不论货币政策和货币汇率如何变化,执行财富创造和转移的一定是企业和企业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 经济风暴的征兆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商容(翻译) 刊期:2006年第24期

    在出现拐点时,那些通常代表经济风向标的各种指数往往会指向不同的方向。

  • 2007,并购融资的突破

    作者:王巍 刊期:2006年第24期

    与往年不同的是,并购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工具和观念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几乎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在主张并购,鼓吹整合。舆论是强大的,激情是汹涌的,手段是泛滥的。但是.如同行驶在没有多少加油站的高速公路一样,无数架并购引擎正在急切地危险地轰鸣中。终于,在经历了如此多年的宏观呼吁和商业期盼之后,并购交易中金融...

  • 中国制造多卖了三五块

    作者:王琦; 何伊凡(采访); 周一(采访); 钟加勇(采访); 杨婧(采访) 刊期:2006年第24期

    过去20年来,各种各样的“MADE IN CHINA”几乎流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廉价”几乎就是中国产品的代名词,“中国价格”如同一只外人猜不透的魔盒,不管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无论各种原材料如何涨价,中国制造永远能够把任何成本的上涨消弥在国际同行看不到的地方,把价格一降再降,降到令后者只能望洋兴叹,流血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