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a Entrepreneur

杂志简介:《中国企业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69/F,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观察家、封面故事、木兰论坛、商业故事

主管单位:经济日报社
主办单位:经济日报社
国际刊号:1003-5087
国内刊号:11-1269/F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经济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8512
总被引量:1509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92
期刊他引率:1
  • 行动创造历史

    作者:牛文文 刊期:2006年第15期

    梦想总是很诱人,但大部分梦想永远停留在梦想阶段。只有那些勇敢行动者,才能梦想成真

  • 新浪视线——以下留言只代表新浪网友个人观点——2006年第13期《别了,港湾》

    作者:程程 刊期:2006年第15期

  • 港湾宿命的内因——2006年第15期《别了,港湾》

    作者:彭华 刊期:2006年第15期

    在笔者看来,港湾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有三。 首先,港湾并没有从一家创业型公司逐渐成长为成熟型和稳定型公司,这是港湾最终失败的核心原因。在港湾数次冲刺纳斯达克的时候,公司并不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在管理能力、队伍建设、企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都不尽人意。其次、公司的董事会没有适时地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调整。企业应该对投资者负责...

  • 更正

    刊期:2006年第15期

  • 设计,结束“价格战”的利器——2006年第14期《设计:大公司的新利器》

    作者:生命之旅 刊期:2006年第15期

    相信多数读者和我一样,在购买电器时最关注还是质量与售后服务。消费电器厂商增强设计投入,反映了竞争迫使厂商必须在技术及外观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价格战时代终究会过去。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的提升,厂商必须回应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另外,设计也会对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冲击。最好的设计师只能出现在那些富有人情昧与敢...

  • “中国能源走廊”能否摆脱抚顺的命运?——2006年第15期《“中国能源走廊”探访》

    作者:王嘉楠 刊期:2006年第15期

    读了这篇报道,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一个资源型城市的落魄影像——抚顺。这个曾经辉煌的“煤都”,如今正在褪去昔日的荣耀与浮华,日渐显露给世人一个步履蹒跚的沉重背影。

  • 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完美结合

    作者:老徐 刊期:2006年第15期

    私人股权投资(PE)已在中国经济这塘深水里暗流涌动。在我的眼里,PE是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构建发达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事

    刊期:2006年第15期

    合资合作所起到的效应——特别是在自主开发实践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金子,更得到了挖金子的方法。

  • 刘永好:“温和”地离去

    作者:朝晖 刊期:2006年第15期

    刘永好因票数仅非在倒数第三位而落选新一届董事会。这样,作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连续三届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被排除在董事会外。

  • 顾雏军遭“红牌”:证监会吓阻效应能否奏效?

    作者:雪松 刊期:2006年第15期

    顾雏军7月16日被中国证监会亮出永久性“红牌”;被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此举意味着顾雏军永久性地失去担任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也不能再在大陆从事证券业务。这是《证券市场禁入规定》7月10日起正式施行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严厉的处罚,而顾雏军还将承担应有的刑事责任。

  • 深发展股改:谨防“外资内资化”风险

    作者:叶檀 刊期:2006年第15期

    对于外资的盲目崇拜与盲目抗拒,以及对于“外资内资化”风险有意无意的忽视,这些错误将使改革离真正的市场化之路越来越远

  • “经济明星”的隐忧

    作者:张宏 刊期:2006年第15期

    山东经济的增长就像中国过去二十年粗放型增长的缩影,是到了调整的时候了

  • 一个内蒙,两家企业

    作者:艾尼塔 刊期:2006年第15期

    都是靠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家的企业,在道路的选择上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姿态

  • 万科-中粮联盟可遇不可求

    作者:王琦 刊期:2006年第15期

    两位企业家的惺惺相惜,是这两家高度市场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大型国企之间不可或缺的黏合剂

  • 女购为何频频被“泄密”?

    作者:众甫 刊期:2006年第15期

    在两起收购案中,公众(小股东)均是“非正式”地获知了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暴露出转轨期间人们对于产权归属及行为底线等等观念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