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胡塞尔诞辰160周年纪念专辑、本硕博论坛、现象学评论

主管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主办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335
总被引量:70
H指数:3
平均引文率:2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一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

  • 现象学与神学——一个汉语神学人的初步观察与反省

    作者:邓绍光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一学界对于现象学与神学的讨论,在西方,一直都不算十分热烈。相对来说,汉语学界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不多。如果说西方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现象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值得探究,那么恐怕汉语学界并不存在这方面的醒觉。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讨论、研究的醒觉,并非只是个别的哲学家或/与神学家的事情,而是指整个现象学界或/与神学界,是否意识到两门...

  • 宗教现象学的两种素朴性

    作者:陈家琪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人类社会中一直有着祭祀活动、祷告仪式、献祭行为等宗教现象。我们甚至可以很快区分开怎样一种活动属于宗教活动,怎样一种活动只是一般的群体行为,或者,怎样一种活动是具有宗教性质的狂欢、杀戮、朝拜等行为。对于人类社会中的宗教现象,当然可以进行社会学、心理学、民俗或人种学的文化研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都会把宗教视为一种文...

  • “亚伯拉罕以子献祭”中的“亲亲”位置——从克尔恺郭尔《恐惧与颤栗》起头

    作者:张祥龙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亚伯拉罕服从耶和华——犹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唯一至上神——的要求,将自己正妻生的唯一儿子以撒献燔祭,这个《旧约·创世记》22节的叙事表面上以神人关系为主,但深思之下,却能加深对于人类亲子关系及其中的生存时间性的哲理含义、宗教含义的理解,一种另类的理解。实际上,《新旧约全书》的关键处时常透露出亲子关系对于信仰和思想的构造...

  • 上帝与时间:论奥古斯丁和胡塞尔的神学观点

    作者:罗丽君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一前言在有关"时间"(Zeit)和"意识"(Bewusstsein)之理论的研究上,奥古斯丁和胡塞尔二者有雷同的思考,这已是哲学史上不争的事实。简言之,学界普遍承认,尽管两位哲学家之时间理论的差异可见,但是他们都尝试从内在意识(das innere Bewusstsein)——或即"心灵"(mind)——之本质结构及其运作的模式而去说明时间或人之时间性(Zeitlichkeit)...

  •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最后之神”的校、释、译

    作者:张志扬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说明』开篇9个自然段,早在2008年译出,并放到《偶在论谱系——西方哲学史的"阴影之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的"后记"中,作为对西学的告别。不料四年后为孙周兴重拾残旧,依然明心见性,不费时光荏苒,遂增"附释"一并配备在孙译第10段以后,以志贺《哲学论稿》孙译本问世。孙周兴译本在长期而系统的海德格尔著作翻译中,逐渐形成了自...

  • 海德格尔究竟主张神学性的哲学还是哲学性的神学?——与胡塞尔及阿伦特立场的比较来看

    作者:汪文圣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一前言所谓哲学性的神学可从胡塞尔在其20年代经过一番对于基督教的向往后,最后在其逝世前的30年代所做的对哲学或宗教的最后定论来解释,也可以从汉娜·阿伦特对于宗教的立场来说明。我们先将指出这两位哲学家最终的哲学立场为哲学性的神学,也将从二者寻找出一些作为哲学性神学的因素。但是海德格尔的立场如何呢?此篇论文主要将从海德...

  • “存在的要求”还是“天父的要求”——试论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呼声”现象学

    作者:方向红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我们自言自语,左思右想,扪心自问;我们悔恨交加,痛心疾首,寝食难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呼声现象。我们暂且不去追究这些呼声是否来自我们自己,它们的存在至少说明在我们自身之内出现呼声不是一种杜撰。这些呼声来自哪里?自我、他人抑或上帝?呼声向我们传递了什么?在呼声中我们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海...

  • 存在与上帝——从否定神学看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

    作者:李革新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海德格尔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他一生从事哲学的存在论研究,最终否定了哲学,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性关于存在的观念。他一生又对神学不置一词,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确定性的神学言论。但是他又在私下里自称是基督教神学家,承认他的思想出于一种神学,"没有这一神学之源,我也许根本不会走向这条思路。我的神学之...

  • 利科两篇吉福德神学讲演之析读——作为其自我寻索现象学的说明案例

    作者:林子淳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一引言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应邀主讲了1985—1986年度在爱丁堡大学举行、享负盛名的吉福德讲座(Gifford Lectures),并成为了其主要作品《一己犹如他者》(Soi-même comme un autre)的重要基础。1然而这过百年历史的老牌讲座,其设立目的本是关乎"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的,2而利科之原来讲座系列中也包含了两篇神学讲演,...

  • 现象学的神学之维——德里达、南希和马里翁合论

    作者:胡继华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现象学的精神在于通过不断的还原,执着地逼近人类意识经验的纯粹本源。现象学的志业在于为存在的纯净意义而奋争。从现象学的精神和志业来看,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伦理-宗教的初始动机。换言之,现象学本身蕴含着一种信仰维度——从这个维度上绽开一种宗教以及一种二度理性化的宗教思想或神学,应该不会背离现象学的精神和背叛现象学的志...

  • 后形上学的神学言说:云格尔与巴尔塔萨的神学贡献

    作者:郭鸿标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一引言本篇文章主要尝试把上帝启示作为起点,用神学的观点讨论如何在"后形上学时代"言说上帝。自海德格尔以后,学术界形容神学进入"后形上学时代"或者"后神学时代"。这两种取向主要取决于对海德格尔《最后的上帝》(Der letzte Gott)的诠释。海德格尔在《最后的上帝》开始有一句重要的话:"此完全不同的上帝对立于曾在的诸神,尤其对立于...

  • 胡塞尔的人格伦理学

    作者:乌尔里希·梅勒; 陈联营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任何伦理理论的出发点都是这样一个人类学事实:所有正常成长起来的人都必须自己引导他们的生活。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既未被本能程序化,亦未被本能决定。人类必须时时通过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介入实践处境的诸情境之中。即使他们发现自己完全被动地被置于特定情境的刺激和力量面前,这种情况对他们发生的方式也与它对机器人发生的方式...

  • 舍勒从宗教行为对上帝实存的论证

    作者:约翰·R·怀特; 郁欣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尽管有关舍勒宗教哲学的文献不断增多,其中最有趣的一个部分,即舍勒基于宗教行为对上帝实存的论证,引起的更多是争论而不是明晰。确实,纵览最近有关舍勒的论证的文献,可以看出评论者们对这一论证不是什么远比它是什么要清楚得多。2这一事态部分地是由这个论证本身与众不同的特性引起的。与其说这一论证以它对(无限或有限的)存在结构或...

  • 形式指引与实际生命的意向性——海德格尔早期现象学方法研究

    作者:谢裕伟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对于海德格尔而言,"‘现象学’这个词本来就意味着一个方法概念"。2在《存在与时间》第七节以及马堡讲座《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第五节,他都声称自己在讨论方法。但在这些文字中,海德格尔对方法的阐释首先是原则上的而不是操作上的,也就是说,他只阐明了方法论的原则,而没有讨论其施行方式和"运思程序"(Verfahrensweise des Denken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