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胡塞尔诞辰160周年纪念专辑、本硕博论坛、现象学评论

主管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主办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335
总被引量:70
H指数:3
平均引文率:2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 什么是“另类胡塞尔”?

    作者:靳希平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另类胡塞尔"本来是美国现象学家唐·韦尔滕(Donn Welton)于2000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②2003年他还编辑出版了另外一本文集The New Husserl:A Critical Reader,所以本文的题目也可叫"什么是新胡塞尔?"我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中国现象学的湖北大学年会(2009)的主题是"现

  • 走向现象学的科学哲学

    作者:吴国盛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在英美哲学界,科学哲学是一门属于分析哲学传统的成熟学科。中国当代科学哲学界基本上沿袭了英美科学哲学的路数,以逻辑分析和经验实证为特色。对科学哲学这门成熟学科来说,现象学意味着某种"转向"。走向现象学的科学哲学,将为传统的科学哲学带来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

  • 我进入现象学之路

    作者:邓晓芒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我进入现象学的路是从美学开始的,但最初并不知道这种想法叫做"现象学",甚至连这个名称都没有听说过。大约在1976年,我在体力劳动和挣钱糊口之余,开始对美学感兴趣,并试图用我在长期自学中所学的哲学给我心目中困惑不解的"什么是美?"的问题找到一个逻辑上言之成理的答案。当时

  • 技术的现象学还原与海德格尔技术观批判

    作者:舒红跃; 朱葆伟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自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现象学运动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生机勃勃,这固然与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方法的彻底性和可操作性有关,也与众多哲学家不断地运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对一个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分析有关。对于技术这一在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问题,许多现象学哲

  • 兰德格雷贝与芬克:胡塞尔的两种面相

    作者:郑辟瑞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在人们对埃德蒙德·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关注日趋升温的今天,胡塞尔的形象却日趋模糊。我们应该如何来描画出一幅更为清晰的胡塞尔图像?对此,人们普遍充满了焦虑。在新世纪之初的几年间,一些重要的胡塞尔专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对胡塞尔整体思想的导论或者总论性著作,①他们似

  • 从物的存在看历史即现状

    作者:梁宝珊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能够提出一些深刻而惊人的哲学问题,海德格尔也不例外。他在"物"一文中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物呢?"①也就是西方自泰勒斯(Thales)认为万物皆是水以后,两千多年来不断追索的问题,它带引出西方科学思维的日后发展,而这种思维向度基本上也就规范了其整体的历史文

  • 从意识、缘在(Dasein)到结构——海因里希·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初探

    作者:王俊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20世纪以来,现象学运动作为人文学科中最广泛深入的思想运动已经深入人心。这条由胡塞尔创立、海德格尔加以修正和发展的思想道路经过一个世纪的蜿蜒之后,展现出四通八达的专业化发展前景,正如德国波鸿的现象学家瓦登费尔茨所描述的,在今日现象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上,"得到贯彻的

  • 词语与现象:一种现象学现象化的尝试——以“尴尬”、“暴”、“签名”和“看”为例

    作者:张志平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人类的智慧通过语言积淀下来,成为我们现在的人无意之间就能拥有的一笔财富。如今,我们通过语言描述现象的同时,其实也在通过语言感知现象,或者说通过语言让我们对现象的感知得以有其确定而清晰的表达。由此,现象就与词语交织在一起,构成我们的世界境域。当我们的目光注视现象

  • 作为科学的哲学——从旧形而上学经康德再到胡塞尔

    作者:强以华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作为科学的哲学虽然在当代世界中影响越来越小,甚至成为众多哲学的批判对象,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科学的哲学乃是西方哲学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哲学,并且它的理性精神依然影响着当代的人们,影响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看法。同时,作为科学的哲学自身具有

  • 主体间性:胡塞尔与萨特、哈贝马斯、马里坦的比较

    作者:徐瑾; 戴茂堂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影响巨大的胡塞尔"现象学"精密而富有创见,其"主体间性"理论亦复如是;本文通过对其与萨特(存在主义)、哈贝马斯(语言分析哲学)、马里坦(基督宗教哲学)相关理论的比较以凸显这一特色,借此更好地从不同视角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予以理解。

  • 文化-生命-世界——东西方之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谷澈; 郑辟瑞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引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危机时代。众所周知,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创始人,曾经为反对源自欧洲文化的欧洲科学的危机而斗争。在这里,他批判了实证科学:"我们听说了,在我们的生活困境中,这种科学却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它原则上正是排除了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

  • 文化和意识形态相遇及冲突之状况的现象学反思

    作者:罗斯玛丽·P·勒娜; 夏宏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这篇论文是一系列反思的结果,这些反思的起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是因1980年至2000年间我国强烈的社会经济问题所引发并以极端暴力形式而爆发的国内武装冲突。在2001年至2003年间,政府委派"真理与协调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对这一时期进行研究,并形成了

  • 扬·帕托契卡哲学反思中的欧洲与后欧洲

    作者:卡尔·诺沃特尼; 钟汉川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题词:"除了欧洲思想我们不再有更清晰的思想了,而且我们得明白,只有对它进行极端的批判,才会在其自身的真正问题上看到未来。"———扬·帕托契卡有人指出过,扬·帕托契卡的历史哲学文本有走向欧洲中心主义的危险,在这方面尤其是他的晚期之作《历史哲学的异端式评论》①甚至在某些关键地方直接谈到了欧洲中心主义这个词。这就涉及一些地...

  • 作为哲学问题的当代性

    作者:蒂尼·孔梅尔; 马迎辉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为了成为未来哲学并偿还以未来之名压制和终结哲学所付出的代价,哲学在20世纪无疑踏上了一条已经由它伟大的代言人弗里德里希·尼采所预言的道路。这意味着这门同样"年轻的"哲学不应滞后于它的时代。哲学本己的当代性困境便由此显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