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hina 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

杂志简介:《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34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策划·典型理论百年(一)、理论探索、艺海杂谈、境外之镜、名家专访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国际刊号:2096-0395
国内刊号:10-1342/J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201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8
复合影响因子:0.65
总发文量:1139
总被引量:1055
H指数:12
  • 别林斯基文学批评的当代启示

    作者:程正民 刊期:2019年第03期

    别林斯基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奠基人,对俄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甚至对世界文学理论批评,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丰富,他关于文学批评性质和使命的看法,关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的、美学的文学批评原则的看法,关于倡导有信仰的、真诚的、真率的、有敏锐诗意感觉的文学批评的看法,关于把文学批评当做...

  • 从“谦卑”中获得自尊--论乔治·斯坦纳的文艺批评思想

    作者:张芬 刊期:2019年第03期

    乔治·斯坦纳的文艺批评思想首先强调"谦卑"而又充满主体尊严感的"阅读"态度;作为大屠杀"幸存者",斯坦纳的文艺思想逐渐延伸到了二战背景下对欧洲文艺(文明)成果的深刻反思;面对新时代,斯坦纳展现了一种从文学到语言、哲学、文化的整体关照,并努力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新的回应;相比于学院研究谱系,斯坦纳带给艺术创作者的影响可能胜过前者并给予...

  •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浅论

    作者:马聪敏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回溯伊格尔顿的"实质性社会功能"概念,在当前数字时代重申和重建文艺批评的社会使命。本文在对伊格尔顿的"实质性社会功能"的历史线索进行必要梳理的基础上,就文艺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阐发,并就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与文艺的社会主义道路、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等问题作了阐释。

  • 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的现代人格建构

    作者:李健 刊期:2019年第03期

    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化形态之一,大众文化的表意实践过程不仅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形象符号,而且推动了一种带有典型社会转型意味的"镜像化"视觉主体的形成。这一主体形态作为反思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问题的落脚点之一,又与现代人格建构构成了一种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从这一维度出发,当代中国人的现代人格建构不仅深受大众文化表意实践的...

  • 论“形体行动方法”的理论全貌与现实意义

    作者:高敬瑜 刊期:2019年第03期

    "形体行动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的戏剧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理论,遗憾的是,这一经典的角色创作方法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有生之年并没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思想全面地构建出来,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很难清晰地看到"方法"的真实全貌。本文首先对形体行动方法的要义做了解读,其次对"方法"遵循的创作原则、形体行动在角色创作中发...

  • 谈曲艺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呈现

    作者:陈世海; 袁丽红 刊期:2019年第03期

    曲艺用民间语言动情地描述着中华大地的风土人情,述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传奇,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审美倾向与价值取向,也就更接近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色调。在艺术技巧上,曲艺的艺术技巧象征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禅意与诗意外壳;在精神内核上,曲艺的现实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世内核;在内容构成上,曲艺的丰富多样蕴含了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内涵...

  • 叙事艺术中的“盘马弯弓”与“先藏后露”

    作者:胡海迪 刊期:2019年第03期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导演徐克处理座山雕出场的镜头语言体现了延宕的特点,有如韩愈诗中所说的"盘马弯弓惜不发"。但他这一系列镜头并不成功,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没有弄清楚把"外貌描写"改换通常的位置,就要赋予其戏剧性功能。叙事艺术中的盘马弯弓、先藏后露,在施耐庵、李渔、斯皮尔伯格等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可以提供...

  • 试论当代书法的语言转向

    作者:董水荣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力图对当代书法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面临的审美转化、过度注重形式表现及在技术展现上趋向僵化等问题进行分析,以重新审视当代书法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维度,使书法语言表达转向当下。

  • 论电视媒介下的音乐价值传播

    作者:崔健 刊期:2019年第03期

    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让很多节目和参赛者火了一把,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导向是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纵观流行音乐的发展,电视媒介不可避免地充当先锋作用,但其价值需重新评估。除了电视节目,专业的音乐频道也存在娱乐化现象,如何平衡音乐节目的发展,如何利用电视媒介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 网络剧创作传播中对现实的虚化与聚焦

    作者:王文静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从网络剧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入手,结合其后现代主义和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底色,在大众文化和传播学视角下,对网络剧与现实的"关系悖论"进行梳理,同时从近几年来网络剧的创作生产和文本分析入手,对《白夜追凶》《军师联盟》《琅琊榜》等作品从IP改编、文本意义、审美特征、传播特点、技术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揭示网络剧创作传播...

  • 感受生命的诗意与吟唱--评话剧《生命行歌》

    作者:吴戈 刊期:2019年第03期

    话剧《生命行歌》是一出表现临终关怀的人类主题剧目。在老龄社会特征日益明显的当下,临终关怀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里的焦点话题,无法回避的生离死别悄然成为千家万户有切肤之痛、割至亲之爱的民生问题,活的体面与死的尊严都成为了人类生命同等重要的观测点,作品告诉了观众创演者的观察、感受、颖悟。一个宣传题材被提炼为艺术作品,一些个别事...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伦理传承与类型探索--评电影《大路朝天》

    作者:峻冰 刊期:2019年第03期

    因执导电影《十八洞村》(2017)而为人熟知的女导演苗月,新近执导的影片《大路朝天》(2018)可谓继《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后又一部较为成功的坚守艺术尺度的类型化电影,它是对"父与子/师傅与徒弟"序列中新时代工匠精神伦理传承的思考。影片本身突破边界、跨类融合的有益探索以及浪漫现实主义的诗意表达,都使该片具有感人至深的审美...

  • 检视传统的体悟,拥抱时代的觉知--评舞剧《醒·狮》

    作者:李静 刊期:2019年第03期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反思的态度与对话的立场观照了乡土与国家,对接了历史与当下,升华了本土故事蕴含的大中华精神,体现出这个以"民族舞剧"定位的作品所具有的身份意涵与开放态度,立意深刻而意蕴丰厚。全剧以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演进作为舞段安排与演绎的核心,舞蹈技术性、功能性的表达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精神气度,既凸显了舞剧...

  • 在喜剧谐趣中感受生活温度--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

    作者:郑荣健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以花鼓戏《桃花烟雨》为个案,从它生活化的喜剧样式、散文化的结构特点、角色反差的喜剧技巧、回归本体的民间趣味出发,分析了戏曲地方剧种发展的喜剧路径,认为化合剧种特点、地域特色和生活趣味,对探索现代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 莫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荆轲

    作者:张同道(采访) 刊期:2019年第03期

    2018年11月29日,由莫言编剧、任鸣导演、王斑等主演的《我们的荆轲》在首都剧场圆满收官。该剧自2011年登上话剧舞台之后就收获较高口碑。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就话剧《我们的荆轲》与戏曲、诗歌等文艺创作采访莫言先生。以下为访谈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