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杂志简介:《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31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聚焦·李洱专辑、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叙事研究、当代文学观察·创业者形象书写、博士生论坛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国际刊号:2095-9990
国内刊号:10-1314/I
全年订价:¥ 500.00
创刊时间:201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7
复合影响因子:1.28
总发文量:508
总被引量:514
H指数:9
平均引文率:3.1515
  • 探索选择超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近四十年研究历程回顾

    作者:泓峻 刊期:2018年第04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学实践不断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提出问题与挑战,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面对审美与政治、思想与学术、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理论的独立性与实践品格、外来理论的吸收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等二难命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选择。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这一辩证运动过程...

  •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作者:季水河 刊期:2018年第04期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对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学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运用于文艺本质的探讨,提出用艺术生产论代替艺术反映论、包容艺术反映论和统一意识形态论,丰富了文艺本质论研究的视角;以艺术生产论为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础,建构文艺学当代形态和艺术生产论体系,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

  • 文艺意识形态近四十年研究之反思——以意识形态性与非生产性为视点

    作者:刘方喜 刊期:2018年第04期

    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史的角度,可以反思有关文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艺术生产等问题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其基本经验是:坚持文艺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思想观念上不否认非意识形态性的同时要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在发展方式上采用生产性方式的同时要重视文艺非生产性方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钟情与无情的周旋:论魏晋风度的内在矛盾性

    作者:余开亮 刊期:2018年第04期

    重情作为魏晋风度的一大特色,历来受到魏晋思想研究者重视。然而在一些研究者那里,经常将性情与感情的用法进行混同,而得出一些片面的看法。魏晋风度当受到传统的气感类应哲学观与汉末以来玄学新义的双重影响,前者形成了魏晋士人“钟情”的日常情态,后者则引导了一种“无情”的理想追求。“钟情”与“无情”的周旋反复构筑了魏晋风度的内在矛盾...

  • 王夫之“神理”说诗论及批评实践考

    作者:侯文宜 刊期:2018年第04期

    王夫之不仅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诗学理论的建构和批评实践中亦独树一帜,突显出理论与创作、批评的对接。以“神理”说为案索迹详考并探讨这一特色:他一方面在《姜斋诗话》中作为重要的诗歌美学范畴来讨论,提出“以神理相取”和“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的观点;另一方面直接运用和体现于《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的评点中,...

  • “自然”观念的繁衍与深化———论老庄思想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影响

    作者:陈丽丽 刊期:2018年第04期

    《老子》和《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不仅在文学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传统美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形成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理论资源。在“道法自然”观念下,“自然”成为道家审美追求的最高标准,“朴拙”是自然展现的一种状态,“虚静”是达到自然的过程。此外,在齐物思想影响下,“生死”这一概念内涵也不断扩大,与“死法”相...

  • 原儒之气:伦理与审美的交互生成

    作者:张艳艳 刊期:2018年第04期

    儒家修身的意义,除了外王事功之外,更大的魅力恐怕是不假外求的自我贞认,开出内向性的丰阔图景,获得个体存在自身的价值自足。基于此,从“以气构生”的进路,探讨原始儒家修身的自我圆成过程中,个体生命经由对诗、礼、乐的习得与践履,伦理德性与审美质素如何渐趋氤氲入其身,在交互生成的状态中,无限趋近伦理与审美交融相生的圣人气象。

  • 文化探求与精神超越——张炜小说《艾约堡秘史》的价值取向

    作者:王兆胜 刊期:2018年第04期

    张炜小说《艾约堡秘史》坚持自己一贯的文学创作母题,在文化探求与精神超越上又有所突破。这主要包括:在资本力量与文化保护上所做的选择,对人生历练和精神完美的不懈探求,以人的情怀对于物的世界的关爱与把握,恣意的品评与自我解嘲的创作风格。当然,支撑作家进行创作的坚实基础,除了儒家文化外,还有齐文化的深厚底蕴。

  • 大物时代的天真诗人和孤独梦想家.——张炜引论

    作者:赵月斌 刊期:2018年第04期

    张炜的文学生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他通过千万文字写出了一个异路独行、神思邈邈的“我”,对这个时出了沉勇坚忍的谔谔之声,用“圣徒般的耐力和意志”创造了一个天地人鬼神声气相通,历史与现实相冲撞的深妙世界。张炜是一位天真诗人,“诗”不仅是他的“向往之极”,而且是他全部文学创作的基点,“诗”成为他获取自信、成就“大事”的原动力。对张...

  • 论《你在高原》的意象

    作者:丛新强; 马凯盈 刊期:2018年第04期

    “意象”表现是《你在高原》的鲜明特色。其中的“橡树路”、“葡萄园”、“平原”、“大山”、“芦青河”、“高原”等都可以归入“知觉性意象”的范畴;“爱”和“走”则同步构成“想象性意象”的范畴。“意象”的使用有助于突破语言表述的界限,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学符号”。《你在高原》是一部人类的心灵史和成长史,所谓“高原”不仅是时空...

  • 《朗读者》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作者:毕飞宇 刊期:2018年第04期

    《朗读者》这部小说曾经很热,至今热度未减,我估计大家都很熟悉。我很有兴趣和大家聊一聊这部小说,事实上,这部小说的好与不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有好几个地方很值得我们讨论,这些讨论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 徘徊在“人学”与“文学”之间——周作人文学观及其研究的反思

    作者:王姝 刊期:2018年第04期

    周作人的文学观充满复杂与矛盾之处,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研究,由于多囿于不同的学科立场与学术思路,造成了对其理解的片面性,亦有过于拔高之嫌。只有还原到多学科的语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发现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实质。周作人以生物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等多学科视角构筑“人学”,从“人学”的维度切入“文学”,进而讨论“文学”的人道主...

  • 价值批判的缺失与民族意识的缺乏——评周作人散文的“超越性”研究

    作者:马丽敏 刊期:2018年第04期

    以西方解构主义为背景,在全球化“去民族”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作人散文呈现所谓的“超越性”研究。其间,虽有研究者对此有所反思,但力量仍显薄弱,无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周作人研究的审美话语权。近年来,关于周作人的“超越性”研究仍在继续,并有不断升温之势,其显著特点是:质疑传统,不断提升周作人的文学史地位,割裂周作人思想和行为的...

  • 周作人女性思想研究的“神话化”及其祛魅

    作者:王童谣 刊期:2018年第04期

    在对周作人女性思想的研究中,学界主要遵循着一种习惯性路径,即发现—建构—解构的道路。多数学者重复权威话语,不断从各个角度赋魅;少数人企图回归理性,但暂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由于大部分研究者的思维僵化,缺乏原创力和怀疑精神,阐释范式不完整等原因,导致了很多学者对周作人女性思想的过分推崇,形成了“神话化”现象。唯有拆解“神话”、回...

  • 近代中国文明转型的地域样本——以《青木川》为例

    作者:刘卓 刊期:2018年第04期

    《青木川》作为叶广芩的代表作,以厅堂、学堂、教堂、青木川镇的空间演变隐喻中国传统村落文明在近代社会的转型,以主人公魏富堂隐喻近代中国人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艰难探索,为读者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