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杂志简介:《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31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聚焦·李洱专辑、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叙事研究、当代文学观察·创业者形象书写、博士生论坛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国际刊号:2095-9990
国内刊号:10-1314/I
全年订价:¥ 500.00
创刊时间:201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7
复合影响因子:1.28
总发文量:508
总被引量:514
H指数:9
平均引文率:3.1515
  • 贾平凹研究专辑——《极花》:生命哲学的诗化建构

    作者:毕光明 刊期:2017年第02期

    文学总是被它所产生的时代所决定,不论作家出于何种冲动、意图和机缘而创作一部作品,这个作品里都会带上作家所处年代的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只能是时代生活事项的忠实记录和当前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从而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甚至社会的性质作出评价,以产生对现实的批判与矫正作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就是这样。

  • 《极花》与罪

    作者:胡传吉 刊期:2017年第02期

    读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极花》时,极度不安。《极花》争议之大,大得不敢轻易动笔。

  • 乡土中国的文化遗魅——论贾平凹的乡土书写

    作者:曹霞 刊期:2017年第02期

    如果说贾平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当代作家,大概不会有异议。这种联系之所以能够保存,实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之说。他的家乡是陕南商州,这里山丰水茂、景色奇丽,因悠久历史的积淀、文化遗风的存留与流经武当山的丹江河运,

  • 当下的写作

    作者:贾平凹 刊期:2017年第02期

    四十年前我开始写作,纯粹是出于爱好,那时没有稿费,能发表出来,变成铅字,就是一种光荣,爆炸式的兴奋会延至几天,甚至一月。记得每次来了冲动,要构思了,便茶饭不香,夜里不睡,焦躁如小母鸡初次下蛋,下出来了,蛋皮上还沾着血,

  • 反映论文艺观:我的选择和反思

    作者:王元骧 刊期:2017年第02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反映论,在理论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而发展成为能动的反映论。文学作为以审美评价的方式来把握现实的审美意识的载体,它对于人的价值不仅在于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同时还能感发意志、影响行为。因而,只有按能动反映论的思想,把“体”与“用”,“潜在的”价值与“实在的”价值统一起来,才能充...

  • “消费日本”与英雄空间的解构

    作者:王建疆 刊期:2017年第02期

    无论是游日期间的购物消费还是对抗日影视作品的观赏,都可称为消费日本现象。消费日本是别现代时期中国消费文化的奇葩,它是现代、前现代、后现代相互交集纠葛的产物。消费日本现象中的英雄消费实际上是观众对自己的消费,反映出现代英雄脱魅后借助后现代艺术手法对于前现代神武英雄的复魅。这种复魅所带来的英雄盛筵只能制造既非现代、又非前...

  • 中华美学精神——司马相如赋作的地域文化心态与美学精神

    作者:李天道; 魏春艳 刊期:2017年第02期

    就司马相如看,不但其性格风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且,他似乎极为乐意在其辞赋审美创作中显示自己年轻气盛与善于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个性,从而致使其赋作地域文化心态显著,气概恢弘、视域开阔。

  • 论周代的诗学思想及审美标准

    作者:韩仪 刊期:2017年第02期

    周代社会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借用诗文表情达意,在国家治理以及由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判断上,也融入了诗性思维的光辉。周王朝重视采诗以观民风,建立典乐文化政治制度,通过诗乐舞统合的歌诗演礼与乐教规仪来教化子民,期望实现“情深而文明”、“以文化成天下”的治世目的。

  • 论意境的创造原则及其审美特质

    作者:汤凌云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有关“意境”的讨论不计其数,且多次成为学术热点,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达成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不少争议。尽管意境的现代建构难以回避西方美学东渐的文化语境,然而,无论从中华美学精神的演进看,还是结合中华传统艺术的审美实践而言,都不能说是空穴来风,

  • 论当代大凉山彝族汉语诗歌的原生态美学精神

    作者:刘启涛; 王琨; 李骞 刊期:2017年第02期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诗性书写为主要特征的诗歌群体。这个群体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初,以吉狄马加、倮伍拉且、阿库乌雾、巴莫曲布嫫、阿苏越尔、霁虹等诗人为代表,是一个三百余人的诗歌创作团队。

  • 鲁迅研究新论——“文学家鲁迅”与“学者鲁迅”

    作者:刘克敌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一 从鲁迅研究早期开始,人们更多关注的往往是其文学成就,是其创作中所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深刻性和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远见卓识,例如其概括的“精神胜利法”和“立人”思想等等,而较为忽视鲁迅的学术研究成就。

  • “反传统”话语的形成及其问题——重新认识鲁迅的反传统思想

    作者:周维东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对鲁迅的各种批评与非议中,“全盘性反传统”和“激进主义”是最激烈、最难澄清的“罪名”(两种说法的内涵基本一致)。说“激烈”,是因为这两种批评观点都具有整体主义倾向,不涉及多少具体问题,但可以对鲁迅思想形成整体性消解;说难以“澄清”,在于其包含当下国人的现实体验和文化隐忧,

  • 如何辩证地看待鲁迅与其他文人的骂战

    作者:李宗刚 刊期:2017年第02期

    鲁迅与同时代的其他文人有过多少骂战?据有关学者的统计,鲁迅在文章中指名道姓地“骂”过的就有百人上下;与其论战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此外,还有一些没有指名道姓的骂战。骂战影响之大,在鲁迅去世后其余绪仍未止息。如鲁迅去世之后,

  • 在学术史视阈评价鲁迅——从一种否定《中国小说史略》的错误观点出发

    作者:竺洪波 刊期:2017年第02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现代小说学的开山之作,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并称20世纪学术经典的“双璧”,最初分上、下两册,由北京大学新潮社分别出版于1923年12月和1924年6月,作为鲁迅在北大、北师大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写作时间可小幅提前至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已近百年。由于其研究的首创性,

  • 老舍在文学场“小阳春”中的习性表现

    作者:徐仲佳; 张文香 刊期:2017年第02期

    1956—1957年间,我国文学场迎来了短暂的“小阳春”。文学场的自主性原则重新受到肯定。老舍在这一段“小阳春”里显示出了他的习性。他一方面积极反思“赶任务”的生产方式,为文学场的自主性原则鼓呼;另一方面他借助政治场域的符号,力图恢复在之前文学场域中的幽默、讽刺资本,创作出了讽刺剧《西望长安》和其代表作《茶馆》。这些都是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