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杂志简介:《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31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聚焦·李洱专辑、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叙事研究、当代文学观察·创业者形象书写、博士生论坛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国际刊号:2095-9990
国内刊号:10-1314/I
全年订价:¥ 500.00
创刊时间:201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7
复合影响因子:1.28
总发文量:508
总被引量:514
H指数:9
平均引文率:3.1515
  • 夏志清文学史观质疑

    作者:袁良骏; 高旭东; 张重岗; 宋剑华 刊期:2016年第02期

  • 夏志清的历史评价

    作者:袁良骏 刊期:2016年第02期

  • 评夏志清贬损鲁迅的意识形态操控

    作者:高旭东 刊期:2016年第02期

  • 夏志清的张爱玲论及其文化逻辑

    作者:张重岗 刊期:2016年第02期

  • 为史需严谨: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勘误

    作者:宋剑华 刊期:2016年第02期

  • 先锋的隐匿、转化与更新——关于先锋文学30年的再思考

    作者:陈晓明 刊期:2016年第02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无法套用西方现代主义意义上的先锋派概念,但它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中依然可以定义为先锋派。中国的先锋派在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单一规范的时代变革愿望推动下应运而生,它有着中国当代文学渴望变革、与现代主义直接对话沟通的创新冲动。八九十年代历史深刻变动,先锋派式微,当代小说转向传统文化认同及其艺...

  • 以历史回溯眼光看“先锋小说”

    作者:程光炜 刊期:2016年第02期

    相对于十七年文学,先锋小说有重新洗牌的意味,其对中国当代小说形式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脱历史'也成为三十年来影响先锋小说转型和深化的显著障碍。运用反思视角,对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进行回溯有其必要性,回溯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更在于通过反思走向深入的历史洞察。

  • 先锋小说的常与变——以余华等人的创作转型为例

    作者:王晴飞 刊期:2016年第02期

    先锋文学思潮是一场革命,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变'。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产生,有其具体的时代、文学氛围和特定的批判指向;当氛围不再时,批判指向不明,先锋文学难以为继,只有继续求变。而当'变'成为'常',就不妨以'常'为'变'。余华等人90年代以后的探索,放弃'虚伪的形式',走出先锋,徒手搏击日常经验,看似回归,实则亦是新变,是先锋文学'革命后的第...

  • 中国审美的生动表达——从长篇小说《清明无战事》谈起

    作者:杜学文 刊期:2016年第02期

    张石山的长篇小说《清明无战事》在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民族审美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浓郁的民族语言特色、特定历史时期与地域中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具有民族意味的精神世界等方面。这类小说证明:中国作家仍然具备了解、使用本民族语言中最具特色、最富表现力、最生动活泼的一面的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

  • 正义自身即为善——阎真《活着之上》中的现代知识分子义利观

    作者:卓今 刊期:2016年第02期

    义利之辨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一个根本性话题,阎真的《活着之上》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历史学博士聂致远以一个受难者的视角揭示出:现代知识分子在复杂的价值标尺面前如何确立自己的价值,如何完善人格?单纯遵循古代圣贤标准已经很难与现代社会对接,现代西方伦理学也没有处理好'义'与'利'的问题。小说的意义在于把这个问题引向更广泛更深...

  • 感性和理性的旅途——解读残雪《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给友人》

    作者:泉朝子 刊期:2016年第02期

    残雪的《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给友人》表面上是描写主人公个体的故事,内在地又映照出人类整体的普遍性主题:理想孕育出生存的力量,这个生存的力量能够结合并且平衡相对性的东西,比如理性和感性、男人和女人、文明和自然等等。残雪之所以能找到映照人类普遍性主题的这面镜子,秘密就在于她能够进入自我心灵深处作观察和记录。通过长期和反复...

  •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个人化、社会化与文学事件

    作者:欧阳可惺 刊期:2016年第02期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学通过进一步强化读者对自己熟悉之物的认知,使得少数民族文学写作和阅读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化和社会化的倾向,其作为一种持续性的文化建构力量,当在民族区域社会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性要素发生相关联系时,具有形成文学事件的可能性。而文学事件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有可能成为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区隔和社会事件的诱发性因...

  • 论陈独秀的革命文化思想

    作者:和磊 刊期:2016年第02期

    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追求文学或文化艺术方面的革新,而是着眼于对全体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在全社会倡导科学与民主思想,促进个人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并最终带来政治的民主化,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真正的社会革命。在陈独秀那里,革命的根本任务或目标,不在于建立一个所谓的新政权或某一党派的胜利,而是国民的根本进步。直到晚...

  • 历史、经验和新秩序——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影响

    作者:刘志华 刊期:2016年第02期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新中国文学影响较大,它在中国的传播与转化过程中,扬弃了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和传统的主流现实主义理论,又区别于'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理论。它自始至终强调的是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这一点也成为具有鲜明政治品格的'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尺。

  • 文学形式主义与哲学

    作者:埃里克·马尔蒂; 刘晖 刊期:2016年第02期

    文学形式主义起源于二战后哲学(现象学)的衰退,它与思想场中结构主义的出现密切相关。萨特曾在《境况I》中宣告了某种现象学形式主义,但战后他的实践哲学和介入理论导致其作品的形式削弱,成为结构主义者攻击的薄弱环节。德里达试图找回哲学的至尊,他以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名义,谴责结构主义威胁创造行为,揭露结构分析的技术主义,但他同时借文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