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杂志简介:《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31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聚焦·李洱专辑、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叙事研究、当代文学观察·创业者形象书写、博士生论坛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国际刊号:2095-9990
国内刊号:10-1314/I
全年订价:¥ 500.00
创刊时间:201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7
复合影响因子:1.28
总发文量:508
总被引量:514
H指数:9
平均引文率:3.1515
  • 面对现实农村巨变的痛苦思考——论关仁山的创作兼论一种新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作者:陈思和 刊期:2016年第01期

  • 《日头》的现实主义精神力量

    作者:王光东 刊期:2016年第01期

  • 乡村大地的沉重忧思——评关仁山长篇小说《日头》

    作者:王春林 刊期:2016年第01期

  • 文学应该给残酷的现实注入浪漫和温暖

    作者:关仁山 刊期:2016年第01期

  •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

    作者:朱立元 刊期:2016年第01期

    耶鲁解构学派的代表人物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提出了在电信技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中国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学终结论',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争鸣,其中存在一定的误读和误解。实际上,米勒所谓'终结'了的'文学'主要是指印刷时代的独特产物,具有一系列历史和技术条件,它在新的电信时代中必然发生新变和转型,作为学科的文学研究也会...

  • 审美的重启

    作者:南帆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学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出现的若干重要特征表明,文化研究等学派的理论中心倾向不仅可以溯源于西方文化理性主义的传统,同时还与解构主义、现代阐释学等学派存在重要联系。理论中心倾向压抑了审美,封闭了审美的'介入'功能,形成另一种独断。这必将导致审美的激烈反抗,审美与理性主义将在复杂的文化网络之中进行广泛的博弈。

  • 从“强制”到“虚无”——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作者:陈众议 刊期:2016年第01期

    '强制'论是当下批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它所隐含或对应的是'弱化'或'淡化'。后者可谓后时期或后之后的'新常态',其虚无主义倾向不言而喻。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形色色的后主义客观上顺应了资本逻辑和跨国公司的利益诉求:'去意识形态化'、'去二元论',无论有关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的初衷如何。这当然是大而化之的一种说法,并不能涵盖实际的丰富性和复...

  • 中国文学形式论的西论中化特色

    作者:高楠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中国文学形式尤其是传统文学形式与西方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这是异质于西方的中国文化的结晶。与西方的异质性是中国文学形式论的学理基点,中国文学形式论的对象异质性突出地体现为文学形式的非语言性或超语言性,诗文画乐的多元综合性及中国传统文化情趣对文学形式的审美模塑,审美模塑又包括以意取象、显意之境、含蓄蕴藉、格律声调、形式的批评形...

  • 本刊敬启

    刊期:2016年第01期

  • “以西释中”是中国美学无法取代的研究方法吗

    作者:毛宣国 刊期:2016年第01期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以西释中'是中国美学的必然选择,是无法取代的最好的研究方法。这一观点是以西方美学为标准和学术范式,它忽视了美学研究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的重要性;它所坚持的跨文化的中西比较美学研究的立场也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一方,强调这种文化影响下的文化与美学的趋同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研究视域...

  • 弘扬“五四”为人生派的文学批评精神

    作者: 刊期:2016年第01期

    '五四'为人生派的文学批评,既具理论上的自觉又有实践上的探索。它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功能性、价值标准等维度,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呈现出理论的自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坚持写实主义真实律、高扬文学创造精神、倡导文学个性化、捍卫新作新意识等,体现了文学批评的实践自觉与精神特质。历史有惊人的相似,面对21世纪文学创作...

  • 鲁迅论“乌托邦”的现实性与理想维度

    作者:蒋永国 刊期:2016年第01期

    目前,较少有人专文探讨鲁迅与'乌托邦'的关系,即使有学者提到,也多是简单地将鲁迅说成是'反乌托邦'的。其理由是'乌托邦'是'空想',鲁迅反对'空想'。其实,鲁迅与'乌托邦'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确实在一些地方将'乌托邦'视为无用的空想,是反'乌托邦'的;但在更多时候和地方,他看到的是'乌托邦'的现实性和理想维度,即对不合理的经验世界的批判,对...

  • 八十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外国文学特征”探析

    作者:王德领 刊期:2016年第01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外国文学特征',这种'外国文学特征'比较突出的表征之一是文本的互文性,从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中国先锋作家的作品可以辨识出许多异域的形象和声音。形成这种'外国文学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作家学养上的先天不足、思想文化场域的限制、文学生态环境的制约、稀薄的传统、走向西方文学的'幻觉'等几个方面。这种'...

  • 地方性叙事中的“光谱”诗学——评张好好的长篇新作《布尔津光谱》

    作者:李遇春 刊期:2016年第01期

    '70后'作家张好好的长篇小说《布尔津光谱》,在关于新疆边地小城——布尔津的地方性叙事中,对一种可以被命名为'光谱'诗学的小说美学作出了可贵的艺术探索。'光谱'诗学不同于复调诗学,后者诉诸人物声音,是声调诗学;前者诉诸形象色彩,是色调诗学。二者都追求文本的'非中心化'或'多中心'叙事,都是对主流的人物或情节中心主义叙事模式的超越。但复...

  • 台北东区的都市空间及其感觉结构——以台湾当代散文为对象

    作者:林强 刊期:2016年第01期

    从乡土到都市,台湾当代散文文本具体展演了台北东区都市化与作家感觉结构的裂变及转型过程。都市化瓦解了以地方感、乡土感为中心的乡土感觉结构,让习惯于乡土世界的散文家们产生多种都市现代性体验:既有对消费都市的震惊与批判,也有对都市东区科技、理性文明的礼赞和对梦幻空间的希冀;更有对疏离感、迷失感的深切体悟,从而穿透消费社会的迷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