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hina Book Review

杂志简介:《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3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导读、阅读地图、社会关注、特约书评人专栏、冷眼、学术书评、书界观察、读家有方、书评空间

主管单位: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
国际刊号:1002-235X
国内刊号:21-1035/G2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
复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2922
总被引量:3602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5.6
期刊他引率:0.9884
平均引文率:2.6582
  • 2018年5月“中国好书”

    作者: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刊期:2018年第08期

    《大国之翼:C9型客机研制团队采访报告》,陈伟宁、欧阳亮、周森浩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看点]2017年5月5日14时,上海浦东机场,国产C9型客机一飞冲天。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事件,C919首飞成功获评"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也为"C9型客机飞上蓝天"喝彩点赞。

  • 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观照与哲学阐释

    作者:郝雨; 沈亚文 刊期:2018年第08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哲学史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文化内涵及意义极为高远丰富。这一思想主张在今天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流脉,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创举。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探索和历史建构中,经典文化一向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它在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一词一世界——《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的编撰

    作者:王玉玊 刊期:2018年第08期

    一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以下简称《破壁书》)自2015年冬开始编写,2016年起在《天涯》杂志连载,到如今出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整个编写、修订的过程中,这部词典都在不停地生长着,如2016年9月整理出书版时增加了“唯饭”“CP饭”“团饭”等词条,2017年2月修订时又增加了“肝”“痛车”“直播”等词条,即使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

  • 次元之壁的缝隙——破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作者:高寒凝 刊期:2018年第08期

    网络在中国发展二十余年,青少年文化也随之"重新部落化",多少趣缘部落默默生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部落文化和"历史",却也筑起一道道"次元之壁",借助本部落的方言和"关键词"与主流话语隔绝开来。在《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的序言中,主编邵燕君这样写道:这些关键词带着网络部落生活的体温,构成各部落的“方言系统”。

  • 何谓“破壁”?“破壁”何为?

    作者:林品 刊期:2018年第08期

    一 身为一名从事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我在出席一些学术性研讨会、论坛、沙龙时,常常会遭遇这样一种困境:在真正地进入我所要着重探讨的文化议题之前,我必须先拿出相当长的时间,向在场的多数与会者解释某些与我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以至于当"名词解释"的工作完成之时,我的发言时间也已经所剩无几了。

  • 重构哈桑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作者:周计武 刊期:2018年第08期

    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之所以在美国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是因为他从文学批评的经验出发,敏锐地感知、命名并率先对后现代转向(Postmodern Turn)与后现代主义批评进行了理论化的尝试。其著作从《肢解俄耳甫斯:走向后现代文学》(1971)到《超批评:关于时代的七种思考》(1975)再到《后现代转向:后现论与文化论文集》(1...

  • 作为文学批评的“后现代”

    作者:董迎春; 庞代江 刊期:2018年第08期

    20世纪后半叶,掀起了一场始自美国,既而遍及欧洲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论争。这场论争涉及艺术、文学、哲学、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弗里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R.Jameson)、让-弗郎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等一批有影响的理论家,而埃及裔美国文学理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是这...

  • 理论缝合、文本勘探与多元对话

    作者:庞弘 刊期:2018年第08期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已越发深刻地弥散于包括文学艺术、都市景观、流行时尚、娱乐休闲、装帧设计在内的诸多领域。相应地,"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也已成为最引人关切的学术命题。围绕"何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何为""后现代主义如何”等一系列问题.

  •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作者:席铭状 刊期:2018年第08期

    一 站在当下学术研究的立场,后现代主义早已成为研究文学、艺术、哲学以及文化现象绕不过去的重要理论。随着这个被称为"后现代"社会的到来,文化的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人们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去表达对它的欢呼或是对传统稳定高雅审美方式的怀旧。

  • 理解“亚部落”

    作者:庄向阳 刊期:2018年第08期

    在译者何道宽先生看来,《文化科学:故事、亚部落与革新的自然历史》(下称《文化科学》)是一本"奇崛难解的跨学科力作"。何道宽先生是知名翻译家,译著等身,让他慨叹难译、难解的书并不多,记得上一本还是2010年出版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 “文化科学”如何帮我们理解文化演化系统

    作者:任珺 刊期:2018年第08期

    有别于社会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研究文化现象或文化系统的文化科学(The Science of Culture),"文化科学"(cultural science)在这本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宗旨是"阐述文化的实际运行和功能"(第221页)。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及贾森·波茨分别来自不同的学科及专业领域,为这项合作性研究带来了鲜明的跨学科色彩。

  • 雅努斯神的双面:论“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作者:张佳峰 刊期:2018年第08期

    一 据传18世纪的启蒙哲人伏尔泰(Voltaire)曾撰写过一篇有趣的对话,对话者分别是古希腊的伯里克利(Pericles)、一个俄国人和一个18世纪的希腊人。面对眼前的同乡,这位古希腊的将军急于想从其口中探寻后世对他的臧否,但这位希腊人却直言从未听闻过他的大名,亦未听说过雅典。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时间政治——评瓦克曼《时间紧迫》

    作者:王行坤 刊期:2018年第08期

    随着"后工作"(post-work)思想的方兴未艾,对工作时间、工作与闲暇、工作与生活等问题的反思越来越多,凯恩斯于1930年所发表的具有预言性质的《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凯恩斯乐观地预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满足人类需求所需要的工作时间将越来越短,人们有望从生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 康德法哲学的一种重估和重释——评《法、自由与强制力:康德法哲学导论》

    作者:邢长江 刊期:2018年第08期

    一、引言:重新理解康德法哲学的必要性 虽然不管对于康德哲学这个思想史的专门领域,还是对于法学这个传统学科,学界现今的研究成果都已可谓是蔚为大观。但是这两者的交叉部分——即康德法哲学——却长久以来都未受足够的关注。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康德的法哲学似乎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经典的理性批判的结构来处理论...

  • 中国西方美学学科的开拓者——汝信先生“美的找寻”

    作者:李建为 刊期:2018年第08期

    如今,国内美学学科的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学术研究不断取得令人满意的新成果。美学课程在国内各大高校文科院系普遍开设,下沉于生活的美学亦遍地开花。殊不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初创期,美学园地可谓是一片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