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hina Book Review

杂志简介:《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3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导读、阅读地图、社会关注、特约书评人专栏、冷眼、学术书评、书界观察、读家有方、书评空间

主管单位: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
国际刊号:1002-235X
国内刊号:21-1035/G2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
复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2922
总被引量:3602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5.6
期刊他引率:0.9884
平均引文率:2.6582
  • 经济学的悲喜剧

    作者:秋风 刊期:2006年第03期

    2005年10月底,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发表“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谈话,引起一片哗然。一段时间以来,媒体、舆论对中国大陆经济学家颇多诟病,言论多涉及经济学家群体代表怎样的利益集团和经济改革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界理论建构不足等方面。鉴于这一问题牵涉面广,乱象纷繁,且评论者多为经济学界以外的人士。为此,本刊特邀...

  •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学家

    作者:薛兆丰 刊期:2006年第03期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博士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曲力秋,《香港教授: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载于《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10月26日),对中国国内经济学家群体作出批评。其采访内容后来以《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或《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为题,在国内媒体和互联网广泛转载。引起激烈讨...

  • 批判之后:中国后现代的艰难行程

    作者:陈晓明 刊期:2006年第03期

    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在中国”始终是一个暧昧不清、令人尴尬的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现代”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旅行,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后现代”的谱系特征,捕捉“后现...

  • 后现代问题与中国思想拓展

    作者:王岳川 刊期:2006年第03期

    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后当代、后革命、后东方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的涌动,而影响最大的当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问题不是变简单了,而是变得更为复杂。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属于前现代或在时间断裂中走向现代,而是传统、现...

  • 后现代在中国:时尚的?还是批判的?

    作者:宋一苇 刊期:2006年第03期

    后现代在中国似乎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人依然不能摆脱传统的历史时间概念来理解后现代。并把后现代时尚化。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后现代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不过是一场另类时尚的嘉年华展演。应该看到,后现代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种危机意识的表征,一种批判性的理论话语。我认为,要使后现代在中国语境中摆脱...

  • 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作者:孙郁 刊期:2006年第03期

    文学史家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他所撰写的文学史著作的封面上,仿佛仅仅为了标识该书的著作权。而一进入正丈部分,他自己就彻底消失了,让位于历史。不过,他并不在正文外面.他永远在里面,像一个拥有极大权威可却从不抛头露面的“影子内阁”,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每一个字眼儿、句子和段落的“决策”中。哪怕他讲述的是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以前的...

  • 小说史理念的内在视景——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作者:吴晓东 刊期:2006年第03期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从1961年问世伊始,直至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聚讼不断。该书问世的同一年,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就发表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文章参见《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批评夏志清在书中表现出...

  • 徘徊于历史与审美之间的文学史写作——由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的方法论谈起

    作者:梁展 刊期:2006年第03期

    韦勒克和沃伦在他们风靡一时的《文学理论》一书中说,大部分文学史著作要么是文化史大纲,要么是文学著作的简编,“前者不能称之为艺术的历史,后者亦不可名之为艺术的历史”。倘若以文化理念的展开来看待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发展状况,势必会把文学艺术作品视为这种文化理念在历史中持续演进的一个个暂时性环节;相反,文学史写作如果要单纯以...

  • 细节、文本、个案与历史阐释——读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作者:叶隽 刊期:2006年第03期

    当初,读陈平原、夏晓虹先生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其图文并峙,引领读者回到现场,激起对五四先贤的倾慕之情;今日又读陈氏新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则别有一番新鲜感受。作为对陈先生学术思路颇为熟稔的读者,其实并不难看出这部著作所要论及的对象,甚至他的几篇大文章...

  •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互涉趋势

    作者:仇子明 刊期:2006年第03期

    瑞典学者斯威德伯格的《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和《熊彼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不久前被翻译到了中国,一时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其实,斯威德伯格并非在2005年才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早于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安佳翻译的《经济学与社会学》才是作者被翻译到中国的第一本著作。

  • 信德的诠释——读《信用伦理研究》

    作者:宋希仁 刊期:2006年第03期

    近几年.学界对诚信和信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的研讨,有关著述陆续问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对诚信和信用做出系统、全面阐述者罕见。《信用伦理研究》即是这样一本书。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多维向度与发展空间——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读后

    作者:董国强 刊期:2006年第03期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一书,是美国著名的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的成名著之一。在该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对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研究.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的起源及其性质.阐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对的问题.并考察他们对当时中国的革...

  •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曾繁仁 刊期:2006年第03期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际性的生态理论热潮中由中国美学家首先提出的。十年来,它逐步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迄今为止,已经召开过全国性会议7次,并有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其为学位论文的论题,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代表性的论著。其较为重要的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鲁枢元的《生态文艺...

  • 新书点评——《中国丝绸通史》

    作者:陶铠 刊期:2006年第03期

    [内容简介]:全书计170万字,收录珍贵历史资料图片计1358幅,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丝绸发展历史的巨著,填补了我国在该专门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 《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中的三种“意识”

    作者:刘果; 桑大鹏 刊期:2006年第03期

    贯穿《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下引此书只注出处)的有三种昂基本的“意识”,即问题意识、朴学意识和美学意识。以此三种意识,作者从不同视角切入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问题,建立起了关于中国文学观念之极富理论品格和启发性的反思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