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Youth Study

杂志简介:《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579/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企划、特别企划_青年的时间压力与过度劳动研究、青年工作、实证调研、典型研究、青年现象、青年文化、就业创业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
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国际刊号:1002-9931
国内刊号:11-2579/D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3.05
复合影响因子:1.9
总发文量:2973
总被引量:28087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3.835
立即指数:0.0658
期刊他引率:0.9118
平均引文率:5.8182
  • 创意市集:青年亚文化资本的场域生产、景观消费和群体狂欢

    作者:张庆梅 刊期:2017年第11期

    创意市集是新近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本文以亚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创意市集的田野调查,挖掘其文化社会学的本质意涵。研究发现:青年亚文化资本里提出了去阶层化、突出兴趣、休闲和技能等文化差异的新观点,具有对创意市集提供解释的可能性;创意市集作为亚文化生产场域,以身体化和制度化资本形式投资,不断生产出以客观化资本形式为核心的...

  • 自拍,一种互联网时期的青少年亚文化——从自我凝视、数字造颜到脸谱共同体

    作者:刘汉波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与西方的自拍史相比,中国的自拍史是断层的、交叉的、突变的,其动态演进范围主要集中在1996年数码相机进入中国市场和互联网登录中国之后的时间段。随着手机拍摄功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拍的主要受众越来越多地分布在青少年人群中,自拍也由最初镜像式的生活现场记录发展到社交媒体自画像的数字造颜,进而演化为群体凝视下的信息资本,实质上是视...

  •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全民直播”现象解读

    作者:李其名; 黄薛兵 刊期:2017年第11期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4G技术的成熟,网络直播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网民的追捧,形成了"全民直播"的媒介奇观,至今热度不减。为了理解"全民直播"特殊的时代意义和青年人的网络文化实践,文章从亚文化的视角切入,运用参与式观察、在线民族志等方法,分析了新媒介背景下由"全民直播"引发的诸多青年亚文化症候,并对"全民直播"的文化价...

  • “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

    作者:董扣艳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丧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兴起的一种青年亚文化,"丧"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青年亚文化的显著风格,通过拼贴鸡汤段子重新进行意义改写,表达了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丧文化现象折射出深刻社会变革中90后青年群体真实的生存样貌,呈现了经济社会全面深化转型时期青年群体复杂多样的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相对剥夺感等负面社会心态对应着一定的社会...

  • 对于中国青年亚文化中风格之争的社会学分析——再议“非主流”文化及“杀马特”文化

    作者:张少君 刊期:2017年第11期

    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生机勃勃,并发展出众多亚文化部落。而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中,则会出现围绕亚文化风格的争议。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非主流"与"杀马特"就是两个在青年文化内部引发过风格之争的亚文化群体。本文通过运用伯明翰学派和布尔迪厄对于风格的考察,基于对亚文化成员主体性的重视,再议这两个群体为何会兴起,为何会遭受污名,以及为...

  • 新部落与青年“重嵌”社会的理路探索

    作者:江虹; 林滨 刊期:2017年第11期

    在个体化社会中,青年人呈现"原子化"的生存状态,新部落实质上是青年个体重返共同体的新尝试。但这种重返并不是形式上返回到原始部落,而是一种螺旋式返回:以趣缘为纽带,同时结合了传统形式和现代技术的一种新型部落,在组织结构、联结纽带、交往内容和参与模式方面都与传统青年组织存在差异,呈现出平等性、互动性、自目的性和情感性特征。作为...

  • 个体自我教育机理及其实现: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研究视角

    作者:呼和; 彭庆红 刊期:2017年第11期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不同教育形式构成的复杂育人过程,其中个体自我教育是实现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基础。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个体通过体验与筛选、验证与认同、改变与转化、反省与纠错、强化与升华来实现自我教育。根据这样的机理,不断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就要引导大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生活,帮助他们做到学思践悟,促进社会实践向研究型学习转...

  • 网络公益组织、集体行动与社会稳定——基于南京市X社区青年志愿者论坛的调查

    作者:沈一兵 刊期:2017年第11期

    本文以南京市X社区青年志愿者论坛为调查对象,对网络公益性组织的集体行动力与社会影响力进行研究,考察网络志愿组织、集体行动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青年志愿者论坛作为网络公益组织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其他网络论坛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与奉献精神,因此,比其他网络群体更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和集体行动的能力,更有利于...

  • 高校共青团育人价值体系研究

    作者:刘亚男 刊期:2017年第11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力量,高校共青团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如何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从高校共青团育人价值体系的内容、优势、价值优化三个方面入手,力图对高校共青团的育人价值体...

  • 结婚未成年——河南农村的早婚及其社会运作机制

    作者:宋丽娜 刊期:2017年第11期

    早婚现象与文化传统相契合,来自于缔结婚姻作为"成人礼"的共识,然而现实中的悖论在于,结婚却并未独立,结婚而未成年。本文以"结婚未成年"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发生机制与社会效应。认为,在婚姻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产生以后,农村社会的早婚传统演化为了"结婚未成年",由此而引发了代际关系失衡、婚姻家庭生活被割裂,婚姻风险剧增、留守儿童的成长...

  • 游离于城乡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选择的个案研究——以小链岛海洋渔民为例

    作者:唐国建; 赵缇 刊期:2017年第11期

    在留城和返乡的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因自身的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化出一种"乡愁"。通过对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的个案分析,本文发现"游离于城乡之间"作为一种理性选择后的生活方式,不仅消解了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的"乡愁",也有利于他们的家庭生计和家庭稳定。但返乡农民工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城市排斥、乡村适应等问题仍然存在。

  • “gay蜜”,一种话语与实践的性/别想象

    作者:王昕 刊期:2017年第11期

    本研究从建立和维系亲密友谊关系的异性恋女性和男同性恋者"主体"的视角出发,呈现出他们是如何通过丰富的交往实践活动和主体阐释,拓展和实践着男女两性亲密友谊的丰富性和能动性。在"性"与"性别"的复杂影响机制之下,"gay蜜"作为一种话语与实践的性/别想象,拓展了男女两性、同性恋与异性恋亲密友情关系建立与存续的可能性,也呈现了亲密...

  • “斜杠青年”:漫步在理想与职业舞台上的新群体

    作者:黄英 刊期:2017年第11期

    "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选择多重职业或拥有多个身份,实现多元生活的青年群体。"斜杠青年"涌现的原因有产业结构的重组化、企业组织的扁平化、人才资源的择优化、就业选择的多元化。"斜杠青年"将个体理想与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但取舍要得当。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打造"斜杠青年"来提高青年的就业率...

  • 偏差行为理论视角下“网络直播自杀”行为探析

    作者:徐玉; 赵怀娟 刊期:2017年第11期

    本文采用文献法,从偏差行为理论的视角对典型的"网络直播自杀"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行为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延时性、展示性、低龄化等鲜明特征,其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包括个人生理或心理因素以及网络本身等方面的因素。建议从行为者自身、网民、网络运营商、社会层面四个角度进行干预,减少该行为的发生。

  • 大学生厌学现象矫正——基于中和技术理论与惩罚理论视角

    作者:陆恒; 刘燕平 刊期:2017年第11期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厌学行为中的内在心理机制,借鉴犯罪心理学中和技术理论与惩罚理论,设计出大学生厌学意愿影响因素的测量条目与概念模型,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在实施厌学行为时如何利用中和技术进行自我心理辩护,以及三类惩罚在降低厌学意愿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概念模型的路径进行验证和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