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Youth

杂志简介:《中国青年》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2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0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封面人物、特别报道、专题、人物、文化、生活、共青之声、精神家园等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2-9532
国内刊号:11-1001/C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23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11443
总被引量:252
H指数:3
  • 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

    刊期:2018年第23期

    历史永远铭记这一刻:波澜壮阔的1978年岁暮,12月18日至22日,举世瞩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开启了现代化国家的艰难征程。1980年春,《中国青年》杂志刊发“潘晓”来信,引发轰动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关注和参与这场讨论的青年数以千万计。

  • 武汉可望有爆发式增长

    作者:皮钧 刊期:2018年第23期

    受到资本和产业青睐的城市,会有高速的增长;而受到青年人青睐的城市,会有爆发式增长,而且是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在武汉调研后最真实的感受。城市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但也须与时代的机遇相适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的崛起是中国最重要的现代化成果之一。人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详论城市发展的种种规律,但从人才角度来看,有两点毋庸置疑:其一是仅...

  • 居国之中,创青年梦

    作者:陈敏 刊期:2018年第23期

    没来武汉前,它只是地图上一个熟悉但空洞的名字。结束工作回京,《中国青年》调研组的90后们对武汉印象丰满:武汉,真拼!荒芜地里几十年建起来的光谷园区大到迷路,小米、小红书、科大讯飞纷纷在此成立第二总部,“放管服”改革经验被发改委推广到全国。遇到困难,顶着压力也要上,天生“不服周”(不服气)。

  • “政策清单”,读懂青春武汉

    作者:徐吉鹏 刊期:2018年第23期

    自推行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以来,谋求复兴的武汉在人才工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引领全国的创举,“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稳步推进,相关政策清单也一一落地。那么,这些政策之间如何联动?具体成效如何?且看图解。

  • 观江城,察一国予青年之“度”

    作者:陈敏 刊期:2018年第23期

    武汉拥有89所高校,在全国排名第三,但它培养的俊才一度流失。根据《长江日报》引用数据显示,2015年在汉毕业生30万人,留汉毕业生仅占12.6万人,与五年前同比减少了8%。“楚才不留汉”,一城之痛,如何破局?

  • 产业领军人才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脊梁

    作者:徐吉鹏 刊期:2018年第23期

    “城市合伙人”计划的提出,昭示着武汉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决心,更彰显了其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的意志,也必将成为复兴大武汉的一张王牌。

  • 让年轻人的生活和梦想在此绽放

    作者:刘博文 刊期:2018年第23期

    2017年11月,卓尔控股和小米科技联手打造了首个“长年城”,希望能够将其打造成武汉市首个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样本,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创业空间。长年城项目总用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可提供25000套青年公寓、5000个众创空间工位,满足5万大学生入住,是一个涵盖住宅、公寓、孵化基地、学校、商业街区及卫生、文化体育等综...

  • 马新强:掌握核心技术,靠自己的梯子爬上去

    作者:陈敏; 华工科技(图) 刊期:2018年第23期

    马新强是西北人,在武汉生活了三十余年,说话慢条斯理,但一句就是一句,直接有力;外人眼里功成名就,他自己却充满危机感,觉得顶峰还远;作为董事长,他领军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多年,如今这家诞生于光谷的公司已成为国家“863”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型企业,形成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产品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2017...

  • “母校+校友”,资智回汉圉出同心圆

    作者:朱玉芳 刊期:2018年第23期

    8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丰富的高校资源和人才储备一直是武汉所引以为豪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数年来的人才流失。2015年一份《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在最爱远距离迁移的学生中,湖北的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前五大热门的跨省远距离迁移路线中,就有三条从武汉出发,分别是武汉到深圳(第一),武汉到北京(第二),武汉到广州(第五)。

  • 小米+小红书:武汉,我们来了

    作者:朱玉芳 刊期:2018年第23期

    武汉是一座水的城市。长江与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将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武汉又有“九省通衢”之称。市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为全国之最。东湖、汤逊湖、墨水湖、莲花湖……这些湖泊不仅装点了武汉市的繁华,还给小米武汉总部的各会议室、办公室增添了一抹科技公司难得的文艺气质。

  • “华科系”:第一枪的打响

    作者:彭姝疑; 朱玉芳(图/摄影) 刊期:2018年第23期

    2017年2月28日,在武汉市全市招商引资大会上,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的陈一新同志宣布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一年之后,2017年12月5日,这项工作的成绩单在武汉市招商引资大会上公布——2017年前11个月,武汉市招商引资总额达到23640亿元,为前一年的6.3倍;实际到位资金7625.8亿元,同比增长39.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 留下来吧,有梦想的年轻人

    作者:宋泽宇; 武汉市招才局(图) 刊期:2018年第23期

    武汉科技大学举行校园招聘会那天,正好迎来了武汉11月最冷的日子。下着大雨,气温从二十度降至接近零度,很多学生从短袖直接过渡到了羽绒服。从学校大门口步行到体育馆的几百米,校园招聘会的横幅格外显眼,鼓舞人心,直至接近体育馆,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

  • 临空港开发区:在创业中发现自我

    作者:朱玉芳; 临空港开发区招才局(图) 刊期:2018年第23期

    今天来到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不会想到,6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地处长江左岸、汉口西部近郊,三面环水,60年前每到汛期或雨季,百里湖乡成泽国。“东西湖围垦”是一代武汉人的记忆,1957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湖北省东西湖围垦工程指挥部”,那时“到东西湖围垦区参加义务劳动去”是武汉市最亮的...

  • 基层团组织,是我们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刘博文; 陈敏(图/摄影) 刊期:2018年第23期

    初冬的一场雨,让武汉的温度骤然降下,行人匆匆。在2018年武汉骤冷的这一天,我们选择到“百万大学生留汉”的先行兵——武汉江岸区与青山区的人才公寓看看。我们想知道,选择留在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们,如若不凭家里的支持全凭自己,可以过上怎样的生活。

  • 光谷:与青春一起走过

    作者:刘博文 刊期:2018年第23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激荡,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看准机遇,也抓住了机遇。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洪山区、江夏区境内,面积518.06平方公里。它处于“三湖六山”之间,东湖、南湖、汤逊湖滋养它的生机,珞珈、南望、伏虎、喻家、马鞍、九峰见证它三十年的成长。光谷内集聚了42所高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