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Youth

杂志简介:《中国青年》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2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0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封面人物、特别报道、专题、人物、文化、生活、共青之声、精神家园等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2-9532
国内刊号:11-1001/C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23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11443
总被引量:252
H指数:3
  • 来函照登

    刊期:2017年第14期

    “亲,你们的《中国青年》是我看到的最喜欢的一系列杂志,高二的我非常喜欢,你们写的是灵魂。”

  • 我有话要说

    刊期:2017年第14期

    《谣言为什么会深入人心?》网络的普及,人人都可接受信息发表观点。问题是,媒体可否过滤一番再,人们能否也在脑袋里判断一下再说话?谣言止于智者。

  • 年轻,就应该千千净净

    作者:百宝 刊期:2017年第14期

    前阵子,又一所年轻人梦想中的殿堂学府起了风波,声音渐渐沉寂之后,至今未知调查结果如何。那阵网上铺天盖地都在说“学校是最后一片净土”,但也有不少人默认了那一句“收起你的天真”。是啊,回想一下近几年目之所见的糟心事,从幼儿园到大学,又哪里没有过伤害?令人更加难受的是,大家不再相信这些仅仅是个案,反而愈发确信自己生活中看到...

  • 自媒体人:月入十万就是你最拿得出手的成绩吗?

    作者:Lachei 刊期:2017年第14期

    这几年,“理客中”这个词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一种思维习惯,逐渐成为了一个贬义的标签。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有点诧异:什么时候,追求理性、客观和中立,也会被人讽刺了?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吗?当然,我理解,当一个事件出来后,群情激奋时你跳出来,要求大家理性、客观、中立,肯定是最不讨好的,这相当于在群众的热情上面...

  • “大学预录取”,一种变相的舞弊?

    作者:王淦生 刊期:2017年第14期

    作为一名老师,对于高考录取总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陕。每到招生季,各高校招生大军纷纷南下北上,各种招式玩得家长、考生眼花缭乱。一直备受争议且多次引发纠纷的“预录取承诺”便是许多名校惯用的“圈生绝技”之一。

  • 你不扶,但我该扶就扶

    作者:琪桑 刊期:2017年第14期

    不止风水轮流转,舆论也经常轮流转。比如围绕“陌生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题的舆论,在近些年间发生了明显转向。放在之前,比如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时,那些没有伸出援手的路人遭到大多舆论的谴责,达成的社会共识是不谅解也不接受路人的冷漠。之后几年间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倒地事件,

  • 高考:躲不过,看不清,想不明,道不尽——40年,一场关于青春的公平较量

    作者:晓莹 刊期:2017年第14期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整整走过了四十个年头。在这四十年里,高考从传奇转为平常;从狭窄的独木桥化为每个年轻人都要经历的一次成年礼;从激动人心的叙述变成从容不迫的经历……在岁月的洗礼中,它的应有之义愈加变得清晰:它本不是传奇,而是一场关于青春的公平较量。

  • 这仍然是他们最好的上升通道

    作者:马鹏波 刊期:2017年第14期

    陈菲是西北地区一名参加2017年高考的应届毕业生。她所就读的红山中学在该省默默无名,摊开地图,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发现这个地方。黄土高原腹地,环境闭塞,从陈菲所在的村子去距离他们最近的城市,火车需要行驶大约5个小时。2008年一条高速公路终于从小县城穿行而过,但至今也没有多少人体验过高速的便利,以这里的人均纯收入标准,大多数人...

  • 从乡镇到三线城市,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作者:陈萌 刊期:2017年第14期

    “高考就是把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分类,送到不同的平台。三流大学毕业。接下来的路特别艰难,哪怕很努力可能也比不上别人。我就是想读所好大学。”

  • 衡水中学真的只是一所超级工厂吗?

    作者:赵增普 刊期:2017年第14期

    2017年6月1日,河北省教育厅发放文件,对河北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的不规范办学行为,要求进行整改;而在6月7日,6名高考理科状元与智能机器人Aidam的人机大战在北京开战,其中就有衡水中学毕业生、2016年河北省理科状元孟祥熙(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他所在的小组最终战胜了Aidam。高考前后,衡水中学太容易成为舆论焦点。去年,这所中学考上...

  • 高考语录里的青春

    作者:郝师傅 刊期:2017年第14期

    睡在我下铺的兄弟李赞来自山东济南,圆脸平头,一笑就能龇出两颗虎牙。与我们这种中西部小城来的新生不同,他所在的学校竞争激烈,是高考“大”省远近闻名的重点中学:每天从早到晚不停歇地上课,一个月只能休息半天。经历过残酷拼杀的李赞对高中生活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指着窗户说道,“摆在你们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考...

  • 清华教会了我什么?

    作者:刘博文 刊期:2017年第14期

    每年高考之后,所有人都像是在屏息凝神,等待放榜那一刻的到来。而成绩出来之后,各大高校开始争抢各省份优秀人才,你方唱罢我登场,比硬件、比软件、比名师、比前景,在眼前缓缓拉开的,是年轻人闪着光芒充满未知的鲜活未来。

  • 我在燕园学到了“潜沉人生”

    作者:铁莹 刊期:2017年第14期

    大学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当我们探讨一件事的终极目的时,总希望以宏大的视野来统领一切,想给这最为青春的时光贴上一个精确的标签。但终究,这些标签都不如一个个生活片段来得踏实可靠。因为是它们,最终融入了你我的血液,化成人生态度,变成价值取向,影响思考方式。

  • 关于高考,我们的独家记忆

    作者:朱玉芳 刊期:2017年第14期

    @田维义: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当然不是在夏天,而是冬天。那时我在天津静海插队,我们公社不设考场,只能去邻近公社参加高考。记得那天;麦晨,我带着自己在夜里烙的饼,骑着没有车闸的自行车,跟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出发了。刚出村口,就听到喜鹊叫,也许是被我们惊醒的吧。四十年前参加高考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有时...

  • 高考,青春的一次成年礼

    作者:斯嘉 刊期:2017年第14期

    紧张的高考告一段落,对于940万考生来说,不止是一场考试,也是一次成人礼。第一关是关乎“独立”。虽然现在独生子女多,但独生不等同于独立。在这次高考中就爆出新闻,黑龙江一名47岁的父亲为了帮助女儿考上好大学,和女儿在同一班级陪读3年,还和女儿一同参加高考。很多父母还变身“当代孟母”,高考还没结束就蜂拥而上,寻找上一届学生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