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研究

中国美术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Research of Chinese Fine Arts

杂志简介:《中国美术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美术教育研究、美术考古研究、古代绘画史研究、古代书法研究、书画理论研究、近现代美术研究、丝绸之路美术研究、陶瓷艺术研究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850
总被引量:284
H指数:5
  • 导读

    刊期:2019年第03期

    转眼到了桂花飘香的时节,《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又与大家如约见面。我们衷心期望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阅读带给读者新的收获。'汉画像研究'是本辑的首栏。张同标细致分析了南阳西关汉画像石'嫦娥奔月'的内容,认为其不是嫦娥奔月,而是女娲捧月。庞政注意到早期祠堂画像中西王母与羿(后羿)的组合,深化了对汉画像中风伯图像的研究。张扬阐释了汉画像故...

  • 《中国美术研究》征稿启事

    刊期:2019年第03期

    1.《中国美术研究》由教育部主管下的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创办。作为美术学研究的专业科研单位所主编的专业学术研究系列,我们将本着学术至上的原则,精心策划艺术专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术新秀撰写稿件,立足于对中国美术学科开展全面研究,介绍最新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展示优秀艺术作品。

  • 鸟卵与神眼:辨识良渚神徽之眼——庆祝良渚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叶舒宪 刊期:2019年第03期

    2019年7月6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传来良渚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喜讯。这是整个长三角地区能够见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圣地的莫大荣耀。良渚文化最大特色是其繁复奢华的玉礼器体系,而良渚玉器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顶级大器'玉琮王'和'玉钺王'上统一制式的神徽造型。本文通过考古报告中表现良渚神徽的一张照片和三张线描图,尝试解说当年良渚玉...

  • 重论南阳西关汉画像石:不是嫦娥奔月,而是女娲捧月

    作者:张同标 刊期:2019年第03期

    河南南阳西关出土的所谓'嫦娥奔月'画像石,图像极精美,又被印入邮票,影响很大。但是,所谓嫦娥奔月,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画像题材应该是女娲捧月。根据原石观察,结合拓本,可知画像三边毛面石坯,另一边没有留边,这种情况表明这幅画像应该大幅面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完整画幅。这类多石拼合的大画面都是墓顶室的天象图,多表现伏羲女娲和星辰云气。...

  • 试论早期祠堂画像中西王母与羿(后羿)的组合

    作者:庞政 刊期:2019年第03期

    学界以往认为东汉早期在以孝堂山石祠为代表的山东部分地区的早期画像中,西王母与祠堂东壁上层图像中的风伯形成组合。通过梳理图像细节和文献记载,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认为西王母与画面中央的羿(后羿)形成组合。

  • 论汉画像石孝行图的“通行”与“泛化”

    作者:张扬 刊期:2019年第03期

    汉画像中的孝行故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行母题',一类是'泛化母题'。前者依照故事情节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侍亲、祭亲、谏亲、葬亲、护亲等五大类。侍亲故事有董永、老莱子、伯榆、邢渠、赵徇等;祭亲故事有丁兰刻木事亲和金日拜母等;谏亲故事有闵子骞、孝孙原毂等;葬亲故事主要有孝乌等;护亲故事主要有魏汤等。后者则突破了传统的对父母的...

  • 汉代石刻画像内涵再思——读《象生与饰哀——汉墓石刻画像研究》

    作者:魏镇 刊期:2019年第03期

    龚诗文先生对汉代石刻画像中常见的'射鸟图'进行了新的思考,他认为这是石刻画像对当时墓上吊唁场景的模拟。由此而言,石刻画像中关于丧葬活动记录的图像需要进一步辨别,先前对汉代石刻画像的研究分类值得反思。通过对石刻画像中的丧葬图像进行甄别和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汉代石刻画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石刻画像所处的丧葬情境和社会情境以及石...

  • 试析良渚文化玉器组合纹饰的内涵

    作者:毕洋 刊期:2019年第03期

    构成良渚文化玉器主体纹饰的鸟、兽、人要素分别来自以鸟纹为代表祖先崇拜和以兽面纹为代表的自然崇拜以及人纹为代表的偶像崇拜。三类要素各自有着不同的源流和内涵,同时又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间接地反映了良渚文化由神权社会发展为王权社会的复杂过程。

  • 探讨中国翼兽问题之要点

    作者:郭静云; 王鸿洋 刊期:2019年第03期

    翼兽是古代跨文明的形象,是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不但反射出创造者,更映射出被影响者自身的文化脉络和接受程度。如何被接受才是考察文化交流的重点。接受者自身文化传统的成熟度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根本不接受、汲取内涵或仅模仿外型。外貌借用和意义传递经常互相分离。接受者在借用外来形像时,只作简单模仿或用作自身创作素材,对形像之...

  • 阿旃陀石窟形制及其与敦煌毗诃罗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慧 刊期:2019年第03期

    阿旃陀石窟在今印度德干高原奥兰加巴德西北约106公里,以其岩刻支提(chaitya,塔庙和毗诃罗(vihara,精舍、僧房)而闻名于世,是印度境内现存最大的石窟遗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其影响远播中亚与中国。因此,实地考察位于德干高原上的阿旃陀石窟,针对阿旃陀石窟的两种不同形制以及石窟的开凿时期、源流与敦煌毗诃罗石窟的比较等问题展开...

  • 印度康纳冈娜哈里遗址的初说法图像研究

    作者:李雯雯 刊期:2019年第03期

    位于南印度的康纳冈娜哈里佛塔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佛教遗址,作为较新的材料,国内并未关注。本文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初说法图进行分类探讨,并与桑奇、阿玛拉瓦蒂佛塔相关图像作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早期佛教造像艺术中佛传故事的象征性表现。

  • 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唐代彩塑的“外化逸风”——南禅寺彩塑造像考证

    作者:仲丛惠 刊期:2019年第03期

    南禅寺彩塑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它以严谨大气、精美绝伦的气势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南禅寺彩塑中'异乡人'的由来、'菩萨站姿'的形态演变、'主佛貌相'的文化沿袭、'整体布局'的艺术语境进行梳理,认为这是唐代宗教文化兼容并包,泽被世界的集中体现,而彩塑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形式呈现,有助于我们了...

  • 宋初移民与开封绘事

    作者:赵振宇 刊期:2019年第03期

    文章以宋初入京移民画家为人物线索,通过对该群体创作活动的考察,复原北宋开封绘画崛起之初,即太祖、太宗两朝之若干画史现象。由此发现宋初京师外来画手几乎是后蜀与南唐宫廷绘画的原班人马,太祖朝虽为开封绘画发展做好了人才的准备,但尚未显现出对蜀地或是江南画手的倚重。当时京师绘事务求实用,且不存在来自统治者的明确的风格导向,多数入京...

  • 元代画家胡廷晖与故宫博物院藏《春山泛艇图》

    作者:史正浩 刊期:2019年第03期

    画史文献中记载的元代三位画家吴廷晖、胡廷晖和胡钦亮,其实只存在一位胡廷晖,吴廷晖为胡廷晖的讹传,钦亮为胡廷晖的表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归于胡廷晖名下的无款画作《春山泛艇图》,经过对其原鉴定依据的考察,并结合画作中出现的建筑样式来判断,其完成时间应为南宋,与胡廷晖所处的14世纪时代不符,并非胡廷晖的作品。同时通过对画面细节的考察...

  • 朱玉《揭(劫)钵图》顾潜题跋研究

    作者:张毅捷; 何洋; 朱玉珉 刊期:2019年第03期

    现存元代著名画家朱玉《揭钵图》两幅—分别被称为浙本和美本,另有一幅《太平风会图》。这三幅图拖尾都有明代文人顾潜题跋。文章通过对朱玉上述三图后顾潜跋语的初步认读和研究,认为浙本《揭钵图》潜跋、美本《揭钵图》潜跋和《太平风会图》潜跋分别出自三人之手,其中至少有两个跋语为伪造。美本《揭钵图》《太平风会图》潜跋为伪造。同时顾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