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研究

中国美术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Research of Chinese Fine Arts

杂志简介:《中国美术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美术教育研究、美术考古研究、古代绘画史研究、古代书法研究、书画理论研究、近现代美术研究、丝绸之路美术研究、陶瓷艺术研究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850
总被引量:284
H指数:5
  • 印度佛教偶像起源再探

    作者:何志国 刊期:2018年第03期

    古印度佛教偶像有可能起源于1世纪早中期,其代表是卡特拉坐佛造像碑和斯瓦特布特卡拉一号寺院佛像。秣菟罗《四天王奉钵图》《帝释天访问图》《王与佛陀》《布特卡拉太子决意出家》和《梵天劝请》等佛传故事图中出现了可能是最早的佛像。他们来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的巴尔胡特和桑奇雕刻的影响。造像手势和铭文特征显示,释迦菩萨和佛陀形象的...

  • 早期艺术中“兽面—菱形”主题研究

    作者:韩鼎 刊期:2018年第03期

    "兽面—菱形"主题从良渚文化开始,到西周时期传承约两千年。流传过程中所饰位置、菱形造型以及承载动物的种类都发生了变化,但"兽面"和"菱形"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一直延续,并于三代间固定为兽面上的"菱形额饰"。良渚文化中,兽面上的菱形常与圆形组合,反映了当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饰于兽面象征了动物能"沟通天地",后虽简化为菱形,赋予所饰...

  • 南北朝兽面图像谱系及其传播研究

    作者:李海磊; 慕漫红 刊期:2018年第03期

    南北朝佛教石窟龛楣、造像碑碑首、墓葬石门和棺椁等显著位置出现一种特殊兽面图像,并且分布广泛、载体多样、样式繁杂、组合形式多变,已成为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和墓葬艺术的重要装饰母题。通过运用图像学、类型学分析、文化因素分析法,以图像比较及图文互证为依据和线索,对兽面的图式结构、类型、位置、功能进行研究,并借鉴基因族谱学的原理和分...

  • 北方移民影响与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

    作者:赵兰 刊期:2018年第03期

    北方雕砖壁画墓与四川画像石室墓是宋代装饰墓的两种最典型形式,发展脉络基本贯穿两宋,共通之外,二者更存在较大差异。考察北方移民大量入川时间、主要分布区、入川后丧葬领域存在的"入乡随俗"倾向可知,北方移民带进的装饰墓因素渗透有限,对画像石室墓的兴起和发展并不具备根本性影响。画像石室墓兴盛主要源于四川刻石饰墓的丧葬传统、摩崖造...

  • 略论南宋赵葵的《杜甫诗意图》

    作者:施锜 刊期:2018年第03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南宋赵葵的《杜甫诗意图》中,关于定名和画意的问题尚在文中得以探讨。赵葵的创作经历和家世背景中可梳理出他的禅画风格;该画递藏的地点可勾连出宋元时禅寺的风格和禅修的环境;日本室町时代盛行的"诗画轴"也显示了类似画作与禅修的关联;画中诸家的题跋则体现了《杜甫诗意图》之定名始于元明之际。综合来看,《杜甫诗意图》...

  • 明中叶古书画鉴藏家华夏家系考

    作者:王照宇 刊期:2018年第03期

    华夏是明代中叶的江南古书画鉴藏大家,因其藏品数量丰赡,且质量较高,又与当时名流多有交谊,时有"江东巨眼"之誉。限于史料所限,华夏的生卒年及其家系等问题一直混淆不清,难以厘清。本文借助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地方文献《华氏文库》系列影印家谱丛书以及华氏后人捐献的文物等材料,对于华夏的家系、生卒年以及家庭等问题进行研...

  • 关于雍正变装肖像画政治意涵的阐释

    作者:曾佳 刊期:2018年第03期

    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套《雍正行乐图》册页作品的解读,指出行乐图具有"变装肖像"的性质,并辨析其真实性与虚构性。这些变装肖像间接地折射了雍正"天下一人"的帝王心理与对自我的另类理解。若要深入理解这些意味深长的行乐图,还必须考虑到清中期当时复杂多样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不但包括满汉关系,还包括全球语境中的华夷关系等,因此他的变...

  • 诗情画意——以唐宋山水题诗画的三种维度分析中国“诗画一律”传统

    作者:李嘉璐 刊期:2018年第03期

    本文以唐宋山水题画诗为对象,从图像、文本、文化物三个维度进行诗画关系的辨析。第一,图像层面,从画面分析生成"意境"的物质材料。运用风格分析法论证画面留白部分的意味。再由"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分析诗、画结合的心理基础。第二,文本层面,区分论画理画法、以诗补画、题诗寄意等不同意图,画面提供"可居可游"之理想图式,诗歌运用白描、比...

  • 北宋“国是”与书画意涵

    作者:桑盛荣 刊期:2018年第03期

    从熙宁开始,"国是"即成为北宋挥之不去的文化烙印。在"国是"话语下,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皆对书画呈现出改造与意识形态的建构诉求,并以书画领域争夺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考其原因,可视为士人政治主体觉醒在重返三代下政治意识形态的审美衍生。"国是"的争辩与内耗伴随宋代的始末又导致士风与心态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赋予书画多元审美特质。

  • 明代书画家的笔墨形式论

    作者:郭青林 刊期:2018年第03期

    明代书画家认为"正锋"用笔宜于结构字体,笔迹沉稳有力;"侧锋"用笔,旨在生发姿态,笔迹轻捷飘逸;从书写动作看,认为"隐锋"运笔,气脉内隐,笔迹含蓄持重,"露锋"运笔,锋芒外露,笔迹生动精神;从笔、墨关系看,认为绘画形式的营造应"有笔有墨"。明代书画家对笔墨形式的讨论主要停留在技法层面,注重笔墨形式的物理性质,侧重主体的审美感官的视...

  • 观看的三个层次:论中国艺术中的“图式”化感知

    作者:刘泰然 刊期:2018年第03期

    "图式"化的感知是一种文化语法对我们感知的中介化的结果。以中国古代艺术经验的分析为个案,"图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作为元语言的图式;2.作为公式和语法的图式;3.作为具体绘画作品的图式。相对于前两种图式而言,第三种图式更具有经验化的特征,也更具有从出性,它是伴随着作为元语言的图式和作为语法的图式的定型才出现并成熟的。

  •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画概念形成考论

    作者:张学峰 刊期:2018年第03期

    "中国画"概念曾有"国故画""国粹画""中画"等多种称谓,其涵盖范围出入较大,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清季民初是概念的萌芽时期,其价值论断较为中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价值对立逐日增强,反映了中西学术话语认同之间的紧张势态。国学辩论,构成了概念形成的历史情境。概念普用时间大致是1918年,此后使用频次明显增多。康有为、蔡元培、口语...

  • 论潘天寿艺术中的本源意识、审美感应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郝文杰; 程丽敏 刊期:2018年第03期

    潘天寿绘画成功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中的本源意识及审美创作感应理论,并且以极崇高人格的追求铸就了他博大、雄浑的审美风格,而这种贯通天地神人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当代抽象绘画语言重构的美学根基。

  • 1978年至2010年中国工笔画中的青春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王鹏 刊期:2018年第03期

    笔画中的女性形象是较少被学界关注和系统梳理的领域。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笔画中的青春女性形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环境下,凸显了"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体现了画家对社会的反思和人道主义关怀。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工笔画中的女性形象,是对当下社会私人空间和自由度提高做出的图像化反映,展现出多元而丰富的城市生活体验,也呈现出...

  • 表现性评价在国内外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旭东; 钱初熹 刊期:2018年第03期

    表现性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表现进行观察和判断。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借鉴美国NAEP、新西兰NMSSA、澳大利亚VCE等学生美术学习表现性评价项目,吸收最新的美术教育评价理念,厘清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原则,梳理表现性评价的方法及其标准,开发我国中小学生美术素养表现性评价的整体框架,并结合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