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研究

中国美术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Research of Chinese Fine Arts

杂志简介:《中国美术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美术教育研究、美术考古研究、古代绘画史研究、古代书法研究、书画理论研究、近现代美术研究、丝绸之路美术研究、陶瓷艺术研究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850
总被引量:284
H指数:5
  • 犍陀罗菩萨项饰考略

    作者:张晶 刊期:2017年第04期

    犍陀罗是佛教早期造像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其创造的严饰加身的菩萨像,是后世菩萨造像的范本。早期菩萨佩戴的"龙头项饰”和“童子项饰”两种具有典型特征的项饰,是印度早期佛教从小乘向大乘发展时期的产物。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识别犍陀罗佛教艺术纷繁复杂的诸多影响因素及其诸多菩萨造像产生的来源,有助于其身份的判定。

  • 阿旃陀石窟佛教故事雕刻研究

    作者:朱浒 刊期:2017年第04期

    阿旃陀石窟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笈多时期"印度艺术的结晶。佛教故事雕刻在阿旃陀石窟雕刻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足以表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叙事场景。依照义理的不同,这类故事主要可分为佛传、佛本生与因缘故事。佛传故事雕刻相对较多,主要以"太子出家""初转法轮""舍卫城大神变""降魔成道"和"佛涅槃"图像为主。佛本生故事雕刻相对较少,主要以"儒...

  • 中国古代莲华化生图像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高金玉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莲华化生图像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的研究。笔者首先对现存的莲华化生图像资料进行了全面搜集,力图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与分期,继而推断其发展与演变脉络,以期解释莲华化生图像潜藏的文化意涵。

  • 西魏《大方等陀罗尼经》的流行与莫高窟第249窟的营建

    作者:马兆民; 赵燕林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四披内容的比较研究,认为该窟表现的是《大方等陀罗尼经》的相关内容,而且这一内容与北朝敦煌地区流行《大方等陀罗尼经》有关。

  • 止戈为武:汉代陕北军事题材画像的特点及意义

    作者:练春海 刊期:2017年第04期

    陕北是中国较大的画像石产地之一,同时它又是汉代的军事重镇,但由于南匈奴的内附使得战线外移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等原因,直接表现战争的图像极为罕见;另一方面备战观念的长期存在以及当地人们认为与军事相关的图像具有辟邪功能等原因,墓葬中又不免要出现军事图像。两个方面相作用的结果是,汉代陕北墓葬选择了较为间接的军事题材以及在形式上较...

  • 战国中山国中山三器的再观察

    作者:莫阳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中山三器包括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和[妾子][次虫]蚪盗圆壶,它们是战国中山国的礼器。镌刻于三件器物上的铭文,为研究中山国史和该时期北方诸国间关系,提供了信实可靠的依据。该文从中山三器铭文的内容、书体和对它们的观看三方面入手,分别讨论战国中山国历史、文化来源等问题,并尝试对其使用空间进行初步复原。

  • 也论四川汉墓画像中的"李少君"与"东海太守"

    作者:庞政 刊期:2017年第04期

    通过对四川合江石棺和新津4号石棺人物画像“李少君”和“东海太守”榜题进行释读,结合文献资料对两处二人相握叙谈画像内容进行解读,认为二人分别为西汉著名方士李少君和东海郡的太守,画面展示了二人商讨入海求仙事宜的场景,将此场景刻画在石棺上表达了时人渴望升天成仙的强烈愿望。图像对于探讨李少君籍贯、东海神话在东汉四川的流行和李少君...

  • 图像与知识的建构--宋元时期磁州窑瓷枕研究

    作者:郑以墨 刊期:2017年第04期

    作为民窑的磁州窑,其最具特色的产品瓷枕上装饰有大量的图像,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信息,其中蕴含了平民阶层乐于接受或追求的生活方式和时代文化。本文主要对宋元时期磁州窑瓷枕上图像的来源与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些图像所构建的平民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瓷枕的功能探讨了图像在现实与梦境转换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 北宋晚期艺术创作对“诗画关系”的不同诠释

    作者:顾平; 牛国栋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从绘画创作的角度看,北宋晚期“诗画关系”的演变路径并非呈现单一的承继关系,至少有三种模式的存在: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热衷于“烟雨模式”的诗情画意,诗画之间不刻意追求一一对应的语图关系,可表述为“画中有诗意”;以李公麟为代表的一类画家,则试图通过“妙想”将诗歌与绘画真正结合起来,这是最寻常意义的“诗意画”;而以宋徽宗为代表的...

  • 南宋初期孔子画像制作中的标准与变异——以《圣贤石刻图》为例

    作者:黄玉清 刊期:2017年第04期

    北宋末年,孔氏后人在传世形形色色的孔子像中确定了所谓"于圣像最为真"的孔子标准像,可是到了南宋初期,谙熟于佛教造像的职业画家在创作《圣贤石刻图》时却没有采用这一标准,而是在一幅被孔氏后人确定为"赝本"的图像上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重构,创造了一位"集大成"的孔子形象:用精致的凭几来显示孔子的身份与地位;用佛教手印中的"说法印"来显示他...

  • 朱文藻学术交游与清中叶金石学的繁荣

    作者:赵成杰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朱文藻是乾嘉时期重要的金石学者,曾协助编纂《续西清古鉴》《济宁金石志》《山左金石志》《金石萃编》等金石学著作。朱文藻著作大多以稿抄本传世,学者少有留意。通过对南京图书馆藏朱文藻稿本《碑录》及《校订存疑》的考察,结合朱文藻生平交游情况,重点探讨了朱文藻在金石寻访、排比、辨伪、考订、鉴赏、研究等方面的贡献,藉此揭示朱文藻在清...

  • 拉斐尔·皮特鲁奇与20世纪初中国古代画学研究

    作者:赵成清 刊期:2017年第04期

    拉斐尔·皮特鲁奇是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对中国绘画史与中国绘画哲学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东西方美术比较的视野中,他对中国古代画家和画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同时,通过中国绘画收藏、古代绘画史著述以及美术展览策划,皮特鲁奇向欧洲传播着中国画,他的学术探索为后来汉学及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美在人间的《秋草雪鸪粉画集》

    作者:彭飞 刊期:2017年第04期

    《秋草雪鸪粉画集》即著名美术家陈秋草、方雪鸪的粉画画集,这本画集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粉画画集。学界一致认为此画集已毁于日军炮火中,没有正式出版,现根据正式出版的此画集原版,详述了画集的具体内容,指出《秋草雪鸪粉画集》的重新发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粉画在我国早期发展的真实面貌,对于研究白鹅画会及中国早期洋画运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

  • 从东洋到西洋: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度的变迁

    作者:蒋英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度是在不同时期学制及与之配套实施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清末建立以来,几经变迁,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制度建立、体系建设与机制完善三个层面考察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度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阶段美术教育制度的利弊得失及其深远影响。

  • 从张光宇到光华路学派(上)

    作者:张世彦 刊期:2017年第04期

    光华路学派,是20世纪后半叶产生、发展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个艺术学派。它的美学取向、艺术理念、营养资源、方法技巧、面目风貌,与当时主流有很大差异。“似与不似之间”的程式化,借色写情,以及采取化纵为横、全程排列、远引遥接的布局组合,以表达天地造化的物象、现象和自家胸臆的心象,是他们艺术形式的基本特质。或渲染诗意栖居,或言志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