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杂志 部级期刊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Journal

杂志简介:《中国美术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6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报道、管理论坛、展览介绍、理论空间、域外管窥、艺术博物馆学、民间美术、艺术文摘、艺坛随笔、藏品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刊号:1673-1638
国内刊号:11-5367/J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2249
总被引量:668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1
  • 潘天寿的人生底色与时代际遇

    作者:潘公凯 刊期:2017年第03期

    以前有一种说法叫"大写的人",或者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整理潘天寿史料的过程中,我就有一种感受。作为潘天寿的家庭成员,他的许多经历我都是直接见证到的。包括他去世以后,""结束以后,对潘天寿遗存资料的整理,也给我非常大的触动,也深化了我对他的理解。

  • “伏尔加河之声——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前言

    作者:吴为山 刊期:2017年第03期

    俄罗斯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和光彩。从18世纪彼得一世改革开始,俄罗斯三百多年的油画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产生了像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希什金、谢罗夫、弗鲁贝尔等等这样杰出的艺术大师,成为俄罗斯美术的骄傲。

  • 青年艺术家的担当——中国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2017)代前言

    作者:吴为山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多元形态,见证了一代代艺术家辛勤耕耘,孜孜不懈的努力。事实说明,今天的创新是传统的升华。青年艺术家勇于探索,在更为开放共融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语境中展开自己的创作,因此他们一方面承传先贤创造,一方面关注自我的经验和体验,在艺术本体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实现理想境界、审美追求与艺术创新。

  • “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前言

    作者:吴为山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变革,与20世纪中国文化和思想史的进程是同步的。卓有成就者,莫不是在汲取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回归到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观照中来。出走,是历史语境;而回归,则是文化自觉。

  • 潘天寿与文化自信: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

    作者:冯燕 刊期:2017年第03期

    2017年5月1日,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于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与展览同步,5月2日下午至5月3日全天,"潘天寿与文化自信: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 “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暨涵 刊期:2017年第03期

    2017年4月6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协办的"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分为四个部分:"水墨意蕴""道象""融贯中西""记忆"全面回顾了袁运生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艺术创作之路,展出的作品包括水墨、油画、铜版画等141件,以及素描、速写等习作二十多件。其中,大...

  • “画品”的内涵以及龚贤的创新

    作者:张卉 刊期:2017年第03期

    在中国传统美术的批评理论中,"画品"是一个核心命题,很多有意义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讨论。随着魏晋时期品藻之风的兴起,有关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画品"一词应运而生。在之后的发展中,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中晚唐时期朱景玄的"四格"说,即"神、妙、能、逸"。从此,"格法"成为中国美术批评理论中又一重要术语,后世的很多品评标...

  • 1936年后鲁迅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作者:戚明 刊期:2017年第03期

    鲁迅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的倡导者和扶植者,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深度介入者。他具有深厚的美术修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在美术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涉及新兴版画、连环图画、书籍装帧等多个现代美术领域。鲁迅的艺术思想散见于书信、日记、杂文、展览和画册序跋中,对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的诸多命题都...

  • 略论陈澄波“中国风”形成的诸因素

    作者:高山 刊期:2017年第03期

    近代台湾美术研究中,陈澄波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陈澄波1895年出生在台湾嘉义,父亲是前清秀才,受父亲影响,陈澄波对中国传统书法、诗词有深刻的了解,并写得一手好字。在台湾时陈澄波师从于日本水彩名师石川钦一郎,1924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29年来到上海,直到1933年回到台湾。

  • 映像十年(2000-2010):从广东美术馆藏动态影像作品谈起

    作者:吕子华 刊期:2017年第03期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录像艺术的初生,那么2000年后的中国影像艺术便宛如懵懂而朝气的少年,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不同于西方早期的录像艺术,利用这一媒介进行政治激进主义的功能使用,中国录像艺术的发生与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个人创作主导地位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录像从一开始便充当着艺术家个人记忆的载体,成为...

  • 美国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掠影

    作者:税静 刊期:2017年第03期

    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坐落于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Richmond)。1936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弗吉尼亚州的政治与商业领袖们通过在里士满开放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显示出了他们在艺术价值信仰上的过人胆量。这个由州政府管理运营的美术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寻常的私人捐赠者和州立法者的关系之上。

  • 浅论交互性媒介介入当代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可能性

    作者:赵婉君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一、当代展览陈列方式的革新与需求 (一)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近现代艺术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他们把各个领域的元素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甚至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使得"艺术世界"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一旦艺术品被当代美术馆、博物馆展出或收藏,作为其中的展品...

  • 从“物”到“人”:展品、展览叙事方式到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的转变

    作者:王伟毅 刊期:2017年第03期

    当一个观众看完展览走出美术馆,还在意犹未尽地用手机通过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与策展人交流展览中的内容,而展览举办期间,美术馆的策展人、公共教育人员也在通过微信公众号从不同的角度将展览的内容"深化"时,美术馆公共教育方式和理念已经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展品、展览叙事、策展理念的改变而发生的。

  • 构建美术馆建设的自主意识——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谈展览策划背后的思考

    作者:郑石如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郑石如(以下简称"郑"):北京画院从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0个寒暑,今年北京画院策划的"华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画院六十年"可以说是对北京画院在创作、研究、教学等多个方面取得成绩的总结和展示。能否先请您以这个展览为契机,回顾一下北京画院和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 “影像中国”典藏项目的经典个案:“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艺术回顾展”述略

    作者:汤林丽 刊期:2017年第03期

    设立于2013年的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自启动以来,对推动中国摄影艺术的国家收藏,全面建构和生成具有丰富性和代表性的馆藏摄影作品面貌,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作为"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典藏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的举办,又一次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