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区建设

中国老区建设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s Construction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ic Area

杂志简介:《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832/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高层声音、2021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2021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_老区,踏上春天的新征程、本刊特稿、老区论坛_百姓观点、老区论坛_...

主管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5-1856
国内刊号:11-4832/N
全年订价:¥ 166.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4844
总被引量:627
H指数:10
立即指数:0.0067
期刊他引率:1
  • 重温“共同富裕论”

    刊期:2004年第08期

    许多人都知道,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其实,邓小平是“共同富裕论”最积极的倡导者;在他看来,“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只是共同富裕必要的前奏。

  • 权威信息

    刊期:2004年第08期

  • 农民工企盼社会保障

    作者:许建起 刊期:2004年第08期

    今天,1.1亿农民工大军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这些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种种保障制度;一旦遭遇疾病侵袭、工伤意外或是因年老体衰而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就会像幽灵一样终身缠绕,挥之不去。如何让农民工同当地市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的庇护,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 种粮农民的心声

    作者:黄茂明 刊期:2004年第08期

    最近,我们到江苏省溧水县和凤、晶桥、拓塘、东屏等4个镇入户调查。主要了解去年和今年的种粮面积和收入情况,听取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反映,目前发展粮食生产存在哪些困难及意见要求。

  • 两代农民工的打工生涯

    作者:蔡恩泽 刊期:2004年第08期

    还记得当年肩扛蛇皮袋的背影,蓬头垢面露宿车站的情景?如今是簇新的拉杆箱,衣着光鲜、潇洒自信,两代农民工的打工生涯折射出两代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路历程,也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 老区人民生活写真——翟贵祥“乍富还贫”

    作者:周逸 刊期:2004年第08期

    在江苏省姜堰市大伦镇顾野村,听说翟贵祥因为饲养彩豚鸭富裕起来.我们专门访问了翟家。四间大瓦房显得很高大,可是屋里陈设非常简陋:堂屋是简单的桌椅,供着一尊观音菩萨;卧室里两张大床.破旧的衣被凌乱不堪,大概是主人太忙,顾不过来收拾。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台创维牌旧电视机、一部电话、一辆脚踏三轮车和一辆旧自行车。

  • 韦应念:富裕之后有隐忧

    作者:黄宗邦; 邓以权; 韦延胜 刊期:2004年第08期

    我们走进韦应念家时.正值晚上,堂屋里灯光明亮,29时的大彩电播放着百色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 侍军:满足了也不停步

    作者:张德迎; 吴云程 刊期:2004年第08期

    麦子黄熟时,我们驱车来到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岭西村,访问了普通农户侍军。

  • 曹桂梅:生活充满希望

    作者:李文奎; 于占池 刊期:2004年第08期

    在山西灵丘县上寨镇石矾村,我们访问了曹桂梅。

  • 灰坪调查

    作者:蔡奇 刊期:2004年第08期

    去年下半年,我在衢江区灰坪乡住了两个晚上,头尾三天时间,跑遍全乡8个行政村,走访30多家农户,召开4次座谈会,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探讨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 这里的老区人民需要特别关爱——来自韩家岭村的调查报告

    刊期:2004年第08期

    一个曾为共和国献出60%人口宝贵生命的老区村,如今群众生活竞如此窘迫,读后令人神伤!任何国家贫富差距永远存在,但假如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还有这样贫困的百姓,是不可想像的。我们能不能从政策上给予这些地区更多的支持呢?

  • “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访贵州省政协主席王思齐

    作者:潘治宏; 曹晖 刊期:2004年第08期

    “贵州全省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相当于全国1995年的水平,差距很大。”贵州省政协主席王、思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经济瞭望

    刊期:2004年第08期

  • 一个富民话题:农民创业就业

    作者:戴一群 刊期:2004年第08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苏州市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有一个新提法:“农民创业和就业”。不仅仅是被动“就业”。更要主动“创业”,而且多数是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这个经验值得提倡。

  • 新视角

    刊期: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