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杂志简介:《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027/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临床论著、广告及消息、基础研究、综述、短篇论著、个案报道、发明创新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国际刊号:1004-406X
国内刊号:11-3027/R
全年订价:¥ 520.00
创刊时间:1991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
复合影响因子:1.9
总发文量:2661
总被引量:35757
H指数:66
引用半衰期:4.5619
立即指数:0.0958
期刊他引率:0.9076
平均引文率:11.4291
  •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伴脊柱侧凸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陈忠辉; 孙旭; 邱勇; 王斌; 江龙; 汪舟; 徐磊磊; 朱泽章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伴脊柱侧凸(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脊柱侧凸首诊的4l例AMC患者,男21例,女20例,年龄4-28岁(平均15.6+3.9岁)。记录侧凸类型、累及节段数,测量冠状面侧凸主弯Cobb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成角,计算侧凸柔软度...

  • 再谈期刊论文中手术或器械名称书写统一问题

    作者:张光铂 刊期:2013年第12期

    笔者前几天阅读了一篇目前流行的脊柱非融合技术论文,在同一篇论文中,作者将Wallis器械在论文的不同段落应用了几种不同的称谓,如“棘突间分离装置”、“棘突间固定器”及“棘间动态固定系统”等。笔者翻阅了一些近期相关期刊,这些称谓在不同的期刊中都有出现。在一个国家、一个学会或一本期刊,其专业术语应当是统一的,否则不利于学术交流...

  • Lenke5C型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矫形术下端融合椎影像学改变对冠状面平衡的影响

    作者:刘臻; 郭倞; 朱泽章;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朱锋; 孙旭; 邱勇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下端融合椎(10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相关影像学指标对Lenke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行后路选择性融合的Lenke5C型AIS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前后位像及术前仰卧位拍摄左右Bending像。对术前、术后和末...

  • 应用骶骨-股骨头-耻骨角预测骨盆倾斜角的可行性

    作者:胡俊; 钱邦平; 邱勇; 王斌; 俞扬; 朱泽章; 刘臻; 蒋军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骨盆冠状面参数骶骨一股骨头一耻骨角(sacro—femoral—pubic angle,SFP)用于计算中国汉族成人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的可行性。方法:本组研究对象为37例中国汉族正常成人(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32.6岁(18.55岁),分为A组(男性,16例)和B组(女性,21例)。均有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包含骨盆和髋臼)....

  • 腰痛患者腰椎3.0TMR弥散加权成像腰椎间盘表观弥散系数与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

    作者:赵建; 郭智萍; 王林峰; 张旭静; 李石玲; 袁军辉; 马晓晖; 张伟; 朱瑾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腰痛患者腰椎3.0T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椎间盘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椎间盘退变形态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1月对60例腰痛患者行腰椎3.0TMRT2加权成像(T2 weiighted image,T2WI)和DWI扫描。男30例,女30例,年龄19~66岁,平均42.5±11.9岁。...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陈云生; 陈荣春; 郭朝阳; 游辉; 钟红发; 张树芳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问融合术(minimall y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2年6月.共有46例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经椎间iL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24例采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M...

  • 第十四届部级《脊柱畸形》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暨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通知

    刊期:2013年第12期

    由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举办的第十四届部级《脊柱畸形》学习班暨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将于2014年4月18~21日在南京举办,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学习班授课内容:(1)理论授课:脊柱畸形的临床评价和支具治疗原则;脊柱畸形矫形的美学与平衡理念;

  • 微创TLIF单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邹海波; 绳厚福; 李中实; 陈栋; 赵景鑫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单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1月应用MastQuadrant通道对52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经椎旁多裂肌入路行TLIF单侧(31例)或双侧(21例)固定治疗。男27例,女25例,年龄30—77岁,平均52.9岁。观察二种固定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作者:王良意; 周杰; 曹前来; 杨海涛; 王健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2.32±5.73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病变累及3个节段29例,累及4...

  •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蒋伟宇; 于亮;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

  • 锂剂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究

    作者:朱振中; 贺西京; 金东旭; 历强; 张长青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锂剂对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为优化NSCs移植治疗SCI疗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Fischer344新生大鼠侧脑室下区培养的NSCs为细胞模型,首先采用CyquautDNA定量法测定对照组及0.5、1、3、5mM锂剂处理组在分化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同时结合星形胶质细胞(AST)标记物GFAP及$10013,行神经元标记物Tu...

  • 第五届全国全脊椎肿瘤切除学习班暨脊柱外科新技术论坛通知

    刊期:2013年第12期

    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全脊椎肿瘤切除学习班暨脊柱外科新技术论坛将于2014年5月9日~12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授课以脊柱肿瘤治疗、颈枕部手术、脊柱弹性固定等脊柱外科新理论为重点学习内容。

  • 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作者:曾佳兴; 梁斌; 尹东; 温宗华; 陈峰; 王贤; 谷金; 楚野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m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6±3.4岁;中老年组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8.0±10.3岁。HE染色观...

  • 成人脊柱畸形分型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华锋; 郑召民 刊期:2013年第12期

    成人脊柱侧凸通常被定义为骨骼发育成熟者伴有脊柱在冠状面上Cobb角超过10。的弯曲。但随着对该类疾患认识的提高,目前更多学者倾向于将其命名为成人脊柱畸形(adultspinal deformity,ASD),

  • 椎间盘退变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立龙; 徐宝山; 杨强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虽然已有一些探讨与研究,但其退变的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信号转导的机制,将有助于人类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并可能从中找到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方法。笔者就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信号通路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