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Journalist

杂志简介:《中国记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7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焦点、建党百年专稿、记者手记、案例与方法、融媒体、新华社建社90周年人物系列(六)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国际刊号:1003-1146
国内刊号:11-1275/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7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7759
总被引量:10636
H指数:27
立即指数:0.0136
期刊他引率:0.9792
平均引文率:0.1046
  • 新闻并不都是易碎品

    作者:梁衡 刊期:2019年第10期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业界的常识,也是记者的苦恼,但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好的记者可以让本来易碎的作品定格下来,并进入语文课本,这是新闻人的一个特别境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记者》策划了这期"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别有深意。大约每个人在当中小学生时,都会对两种文字有神秘感,上了报纸的或者进了课本的。随着年龄稍长,也许还...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国记者》杂志

    刊期:2019年第10期

    2020年中國记者CHINESE JOURNALIST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拥有广泛读者,在业界、学界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中国记者》"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与传媒同步,与记者同行。《中国记者》历年精装合订本(2006-2018),年册每套150元(因部分年册已售罄,购买前请致电010-630...

  • 笔下有雷声——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眼中的渡江战报

    作者:何慧媛 刊期:2019年第10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篇渡江新闻一直是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经典篇目。"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让一代代中国人记住了新华社,也记住了的一个特殊的身份——新华社"首席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报道,是《新闻作品集》和《新闻工作文选》第一版的编辑之一,...

  • 满怀豪情忆渡江

    作者:阎吾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我随军来到当年著名的抗日战场——台儿庄休整。当时我们都忙着准备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的报道。大家畅谈战局,纵观天下风云,豪情风生。回想1946年冬天,我曾在这一带访问过守卫山东根据地南大门的我军一支部队。其时,几十万美械装备的蒋军,气焰嚣张地杀来,扬言要在六个月内全歼我军。时到如今,溜了,南京政府的文臣武将,...

  • 一线战士阎吾

    作者:申琰 刊期:2019年第10期

    阎吾(1921—1996)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他1938年参军,扛过枪,打过仗,负过伤。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后,正式调入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当记者。自此以后,无论是炮火沙场、战地报道,还是和平军营、业务研究,他始终对军事记者这一行当矢志不渝,终生坚守,并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的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

  • 开国大典的消息是如何采写的

    作者:万京华 刊期:2019年第10期

    开国大典掀开了新中国70年历程的第一页。作为亲身经历了开国大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李普曾随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耳听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亲眼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升起,并且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光辉的场面。

  • 巧用舆论武器,发动宣传攻势——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评《别了,司徒雷登》

    作者:何慧媛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49年在新华社发表的评论《别了,司徒雷登》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司徒雷登几乎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而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的形象也在一代代学生的脑海中被定了型。其实,《别了,司徒雷登》是一夜挥就的,并非完全针对司徒雷登,而是批评白宫的对华政策。

  • 女英雄刘胡兰报道回顾

    作者:马明 刊期:2019年第10期

    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慷概就义的英雄事迹,之所以能够传遍全国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这同新华社长期系统地向国内外大量宣传报道是分不开的。最早报道刘胡兰慷慨就义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消息,最早是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采写,以《17岁(指虚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赴义》为题,用"新华社吕梁4日电",发往全国各解放区报纸的。

  • 追忆穿越世代的似水年华——魏巍儿媳王曼曼访谈

    作者:陈聪 刊期:2019年第10期

    什么样的故事,爷爷在睡前一遍遍讲给我听?什么样的感动,让我们紧攥着这年华里的梦?当经年的往事逐渐沧桑,当战火的青春记忆再次叩问我们的心灵,是否还有一种精神,能够引起穿越世代的共鸣?我拿着泛黄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听着王曼曼的回忆,触摸这段可歌可泣的时光。

  • 老记者李耐因这样写出《不朽的友谊》

    作者:贺俊浩 刊期:2019年第10期

    距离《不朽的友谊》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已经过去了近60年。老记者李耐因在谈起这篇报道时,其中字句点滴仍然记忆犹新。他还记得朴老汉把纸条放进小木盒时,连声说"志愿军,好"。两次采访李老师,采访的由头不同,但诸如《不朽的友谊》等作品,他还会时不时提起。每次采访结束时,还觉"不解渴",对李老师笑着说"下次再向您请教",他说"随时欢迎"。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采写回忆

    作者:周定舫 刊期:2019年第10期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是我在五十年代采写的一篇作品,自感"嫩得很"。也许是沾了题材重要的光,侥幸被多次选为中学语文课文,随后又被北京出版社编入《北京在前进》和《语文复习参考资料》两本书中。这些年来,我常收到一些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组的来信与邀请,要我介绍这篇说明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面对这种情况,我既感激这些同志的垂爱和鼓励,...

  • 我是怎样采写人民大会堂建筑的?

    作者:孙世恺 刊期:2019年第10期

    每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望见西侧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40多年前采访这一巨大建筑工程的情景。那是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一个多月,全国人民瞩目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快要落成的时候,新华社派我去采写一篇介绍这个建筑的报道。这一个著名的建筑从破士动工到建成只有10个月的时间,当时在我国建筑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 田流谈屑

    作者:王武录 刊期:2019年第10期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中国记者》杂志编辑来电询问多位老记者近况。其中包括我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时的导师——人民日报社原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田流。田老师本名张丙蔚,河北完县人,1918年出生,1938年入党,1945年任《晋察冀日报》记者,是我们党和军队自己培养的、从革命根据地走来的、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

  • 关于《英雄登上地球之巅》——专访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薛文献

    作者:王清颖 刊期:2019年第10期

    巍峨高耸的珠穆朗玛峰已经存在了亿万年,而一句"因为它在那里"成为无数登山者踏上漫漫险途的精神图腾。攀登珠峰已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它所代表的,是人类挑战极限、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

  • 《为了的嘱托》写作背景与经历

    作者:穆青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为了的嘱托》是新华社于1978年3月发表的一篇人物通讯,后来,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被收入语文教材。一些从事教学工作的同志,希望作者介绍这篇通讯的采写体会,以便帮助他们了解作品的立意,这又使我回忆起当年写作和发表这篇文章的情景。1978年初,"十年动乱"虽已结束,但历史的惰性力量,仍在阻碍中国人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