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Journalist

杂志简介:《中国记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7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焦点、建党百年专稿、记者手记、案例与方法、融媒体、新华社建社90周年人物系列(六)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国际刊号:1003-1146
国内刊号:11-1275/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7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7759
总被引量:10636
H指数:27
立即指数:0.0136
期刊他引率:0.9792
平均引文率:0.1046
  • 用影像拉近梦想与现实——点评《梦想和现实之间》(“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纪实类职业单幅铜奖)

    作者:王瑶 刊期:2011年第11期

    这是一幅反映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流浪人群的摄影作品。画面中。一名无家可归的妇女带着年幼的女儿疲惫地倒在火车站站台上沉睡,背后一辆列车高速疾驰而过,一静一动的拍摄物体,把画面分割两半,形成鲜明对比。整幅图片中没有哀嚎、疾病、瘦骨嶙岣这些关于贫困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却依然令人深感震撼。

  • 抓拍:瞬间的力量

    作者:刘明胜 刊期:2011年第11期

    庭审现场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相对静态的,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认真捕捉,也能够拍摄出动感十足的好照片。这是《京华时报》记者蒲东峰在庭审现场抓拍的一张精彩照片,动感强烈,人物表情丰富,构图完整。

  • 聚焦·“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刊期:2011年第11期

    2011年10月17日,由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起举办的“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颁奖仪式于国际消除贫困日当天在北京举行,评选结果同时揭晓。

  • 从历史走向未来--写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之际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刊期:2011年第11期

    1931年11月7日,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受命这一惊天消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这一天,就成了新华社的起点。

  • 中国记者进校园 专家学者、知名媒体人强力推荐

    刊期:2011年第11期

    一期又一期的《中国记者》叙述着编辑、记者们走过的路,是理论融于实践之路,其中有艰辛和曲折,也有喜悦和成功,它的文章是写给正在工作的编辑,记者的,同时也是写给未来的新闻从来人员的。

  •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新华社走向世界性通讯社的80年历程

    作者:程曼丽 刊期:2011年第11期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讯社,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新华社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由部级通讯社到世界性通讯社,经历了8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正在向着国际一流的全媒体机构迈进。纵观新华社8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 用历史烛照未来,以创新引领成长——写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之际

    作者:赵玉明; 艾红红 刊期:2011年第11期

    新华社80年走过的光辉曲折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通讯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历史写照。时至今日,新华社是我党新闻史上自1931年创办,80年来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最长的中央级新闻媒体。新华社80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凡历程,也在探索前行中留下了值得总...

  • 责任担当与创新追求——论“第二代都市报”突围路径

    作者:韩少林 刊期:2011年第11期

    业界习惯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办的都市报为“第一代都市报”,把本世纪以来在同一集团内创办的第二张市民报称为“第二代都市报”。同全国各地其他第二代都市报一样,2001年11月18日创办的《楚天金报》,一诞生便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今,该报在零售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上居武汉市场第二位,连续八年广告收入过亿元、年利润以千万元计,...

  • 从办报纸到办传媒——提高地市报品牌影响力的几点思考

    作者:钟筱村; 高钢华; 傅健 刊期:2011年第11期

    如何打造和提升地市报品牌影响力?老话题也随着实践的新变化而引发新思考。《江门日报》从多元化经营、公民舆论引导、加强合作与联盟等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 创新方式 改进手段 增强地方媒体舆论引导力

    作者:杜道中 刊期:2011年第11期

    创新方式方法,发挥主流舆论作用 目前,以平面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成两大舆论场。互联网凭借开放性、互动性、海量性等优势,社会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平面媒体,特别是党报有着较为完善的选题和发稿把关机制,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是新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党报要突出自身优势,进一步强化党报公信力,以公信...

  • 用新华精神锻造时代精品——随李从军同志采写《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的回顾与感悟

    作者:刘思扬; 赵承; 朱玉 刊期:2011年第11期

    10月16日上午,工作台前,编辑们紧张地敲击着键盘,《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随着键盘的哒哒声上天。那一刻,我们紧绷的神经陡然松弛下来,涌上心头的是无尽的感慨……

  • 一篇特写中的“走转改”——简析《3小时消解5年积怨》

    作者:董彩兰 刊期:2011年第11期

    5个多小时实地勘察,3个小时现场调解,最终使长达5年的积怨在矛盾双方的握手中冰释、消解……这是新华社9月27日播发的特写:《3小时消解5年积怨——从一起林地纠纷调解看瓮安变化》中的一些数据,一个事实。

  • 在地市报领导岗位感受“走基层”

    作者:刘勇 刊期:2011年第11期

    张家口日报社总编辑刘勇在多年采编和办报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当前新闻工作者作风和文风与过去相比差距很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深入生活差,接触实际少,采访不到位。如何把脉开药方?

  • 部分媒体“走转改”特色专栏(一)

    作者:本刊记者 刊期:2011年第11期

    自2011年8月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许多媒体结合自身定位,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栏目和脍炙人口的佳作。本刊本期起将陆续予以展现,也欢迎读者推荐、自荐相关的优秀版面、栏目、做法等。

  • “内容为王”的实质不会改变

    作者:朱夏炎 刊期:2011年第11期

    新华社是我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之一。近年来,新华社积极向多媒体形态拓展、向终端受众拓展、向国际拓展,在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方面屡有创新,受到国内同行广泛关注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