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Journalist

杂志简介:《中国记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7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焦点、建党百年专稿、记者手记、案例与方法、融媒体、新华社建社90周年人物系列(六)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国际刊号:1003-1146
国内刊号:11-1275/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7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7759
总被引量:10636
H指数:27
立即指数:0.0136
期刊他引率:0.9792
平均引文率:0.1046
  • 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思考和任务

    作者:翟惠生 刊期:2009年第06期

    今年4月,、中央外宣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联合印发《关于在新闻战线进一步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

  • 着力提高精品报道水平不断增强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作者:李从军 刊期:2009年第06期

    去年以来,新华社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狠抓精品报道,取得较好成绩,产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充分体现了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及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报道中,新华社抓住地震发生后、春节前后、地震发生一周年三个时间节点,有节奏、不间断地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长篇精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 经济报道:由差距看改革与振兴

    作者:俱孟军 刊期:2009年第06期

    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是社会发展命脉,经济报道不仅是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最基本的内容。经济报道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媒体竞争力。做好经济报道,对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提高媒体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迈出向多媒体业态拓展的第一步——新华社组建多媒体中心抢占信息时代制高点

    作者:冯冰; 袁震宇 刊期:2009年第06期

    首次进行12小时大型电视、网络、手机直播,首次设计推出系列多媒体融合报道,首次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稿件在同一界面编发,首次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外屏幕使用的多媒体融合稿件……在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中,新华社新组建的多媒体中心精彩亮相,呈现给受众新颖多彩的产品形态,朝着多媒体业态方向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 主流舆论建构中议程设置的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李黎 刊期:2009年第06期

    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阐述“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明确指出要“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八度”

    作者:陈寅 刊期:2009年第06期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是传播技巧的改善,而应统摄于传播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中,置放在思维模式变革当中。离开对政治经济背景和新闻传播格局的准确把握,没有对公众心理和信息规律的深刻洞悉、理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可能是句空话。笔者以为,提升舆论引导的高度、精度、温度、速度、角度、深度、广度和维度,才能实现引...

  • 锻造《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访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

    作者:本刊记者 刊期:2009年第06期

    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不仅是“旗帜”,还是竞争的特殊武器,是各媒体最为看重,着力最大的一块。再者,在当今社会舆论多元化的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评论“定音鼓”的作用,有效引导舆论就显得日益重要。 评论报道如何形成自己特色和风格?如何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社会舆论热点、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点、思想认识疑惑点,进行观点正确、见解...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评论:先声夺人 主动引导

    作者:陈鹤高; 齐紫剑 刊期:2009年第06期

    2008年,国内国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新华社开辟了“新华国际时评”栏目,一年多来,“新华国际时评”紧紧围绕重大国际事件和涉我利益事件,及时、深入进行评论,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实践证明,新华社加强国际评论工作,对于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增强国际报道影响力、逐步扭转国际舆论竞争中“西强我弱”...

  • 挖掘新发现 倡导新表达 提供新思想——新媒体格局下党报评论创新与思考

    作者:辛华 刊期:2009年第06期

    作为报纸旗帜与灵魂,言论历来是党报新闻工作的“责任田”和“重头戏”,一直发挥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使包括评论在内的诸种新闻表达不断突破信息传播地域界限、时间界限和形态界限,给党报评论的发展带来了前昕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 用评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作者:黔宣 刊期:2009年第06期

    在贵州,爱读报的人,爱看电视的人,爱听广播的人,爱上网的人,几乎都知道“余心声”这个名字,有人甚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打听“余心声”是谁。自2005年以来,“余心声”一直在贵州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上撰写刊播文章,而且所撰文章立意高远、风格朴实、语言鲜活、中外旁及、今古纵论,让人耳目一新,令人精神振奋,为广大党员...

  • 寻找“站在凳子上演讲的人”——时评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作者:王爱军 刊期:2009年第06期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媒体评论复兴开始,至今已有10年时间。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利益群体不断分化、价值观念逐步多元、从都市类媒体到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催生中国媒体评论的繁荣。时至今日,当媒体评论人为已有的收获而兴奋的同时,对“未来的新闻评论走向哪里”也充满着疑问。

  • 如此“平民视角”

    作者:刘存宽 刊期:2009年第06期

    这几年,民生新闻受到观众欢迎,创造了收视奇迹,除了内容上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原因,与主持人的平民视角不无关系。然而,少数媒体为了赚取收视(收听)率而把所谓“平民视角”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 现阶段媒介融合易产生的负效应

    作者:陈国权 刊期:2009年第06期

    随着调研深入,我们发现,很多传媒操作者更关注媒介融合的实际效应,包括正效应和负效应。在当前各媒体争相践行媒介融合的情况下,探讨理解媒介融合的负效应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同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报业网站如何发展?它在报业集团媒体格局中究竟应占何种地位?怎样担当起报业转型的重任?这些同样是讨论媒介融合时绕不开的话题.

  • 一家报业网站的另类尝试

    作者:张垒 刊期:2009年第06期

    人们常把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探索重任与其旗下网站联系在一起。报业集团网站如何发展?网站怎样担当起报业转型的重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舜网选择了一条多少与众不同的生存之路,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并且实现相当利润,找到了较成功的盈利模式。

  • 当好传统纸媒的“蓝军”——报纸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作者:李晓鹏 刊期:2009年第06期

    尽管不少报纸纷纷设立网络版、网站,甚至为之投入巨大资源,但在实践层面,报纸网络版却鲜见成功范例,究其原因,定位上模糊不清以及操作上没有融入报纸流程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