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Journalist

杂志简介:《中国记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7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焦点、建党百年专稿、记者手记、案例与方法、融媒体、新华社建社90周年人物系列(六)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国际刊号:1003-1146
国内刊号:11-1275/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7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7759
总被引量:10636
H指数:27
立即指数:0.0136
期刊他引率:0.9792
平均引文率:0.1046
  • 深刻领会是准确报道的前提

    刊期:2007年第07期

    为党的十七大成功召开创造良好舆论氛围,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光荣使命,也是对我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要完成好这项重要任务,在当前,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2007年6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这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是宣传好这篇重要讲话的前提和基础。

  • 为党的十七大营造良好理论氛围——《光明日报》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景瑞 刊期:2007年第07期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党的十七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是当前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期论坛特约请《光明...

  • 在实践中探索报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作者:张秉礼 刊期:2007年第07期

    探索中国特色的媒体发展道路是创新的核心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这是媒体的基本原则,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要坚定地在这样的观念下,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努力把正面宣传做强做大。同时还必须让媒体本身的运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让它在市场中获得生存的能力。同时做到以上两方面,既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通过实践,宁波日报报业...

  • 坚持三贴近 不断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从《深圳特区报》的实践谈党报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田良 刊期:2007年第07期

    在十七大来临之前,为了更好地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我们进一步梳理了一年多的实践,深刻感到只有把“三贴近”真正落到实处,党报才能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从而最广泛、最有效地吸引受众,更好地引导舆论。

  • 理解和谐 宣传和谐 共建和谐

    作者:李启瑞 刊期:2007年第07期

    正确认识、理解和谐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报作为党的喉舌,肩负着为实现这一目标鼓与呼的重要责任,必须深刻理解和谐,大力宣传和谐,推进共建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 词语的体温

    作者:彭友茂 刊期:2007年第07期

    体温,是身体的温度。再进一步说的话,它是指人或动物身体的温度。

  • 观点摘编

    刊期:2007年第07期

    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关注分众语境下的聚众需求;央视体育频道的奥运战略;让主题宣传报道成为党报品牌;从“香蕉致癌”反思经济信息传播;

  • 《美国新闻学评论》2007—6/7:主流媒体能从乔恩·斯图尔特那学到什么?

    刊期:2007年第07期

    《乔恩·斯图尔特天天秀》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讽刺类节目,喜剧演员出身的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每晚变着花样“播报”当天新闻,大受年轻观众欢迎。有人认为,《天天秀》打破了媒体所奉行的“平衡”原则。事实永远是不平衡的,传统媒体习惯用的一部分人如何说、另一部分反对者如何说的老套路早让观众看腻了。

  • 《主编与发行人》2007—6:甘尼特的数字化之变

    刊期:2007年第07期

    2006年底,甘尼特公司在旗下89家日报全面推行以“信息中心”为主题的变革。目前,85家报纸已如期完成转型。报纸编辑部纷纷重新洗牌,按七项改革要求分解成相应部门。如负责调查性报道的公共服务部、负责收集公共信息的数据部、负责收集评论和读者作品及管理论坛的社区对话部等等。一切随之改变。首先,网络的重要性超过报纸。

  • 信息速递:事件

    刊期:2007年第07期

    新华社和路透集团合作50周年;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首次上网公示;海外华文传媒协会成立;中俄共设“中国年俄文报道新闻奖”;中国传媒科技论坛举行;“2007新闻传播学教育论坛”开幕;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公布;香港数字电视将采用“国家制式”;

  • 几张图片的感悟

    作者:刘静兰 刊期:2007年第07期

    工作间隙.随手拿起今年第四期《中国记者》翻阅,不经意间,眼睛竞被尾页中的六幅报道3月4日东北、华北遭遇历史罕见雪灾的图片牢牢锁定了,心也不禁为之怦然而动:从六幅照片中扑面而来的,是大灾面前,普通百姓之间虽然素昧平生,却可以性命相托的浓浓真情.工作中,作为报纸编辑,我知道图片在报刊中的不可或缺,但在生活中作为读者.我的心...

  • “两地书”关爱留守儿童

    作者:欧阳锡龙 刊期:2007年第07期

    《衢州日报》4月16日开始,开设本市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两地书”专栏,“两地书”选发的文章素朴如泥但情真意切,表现出两代两地人勇于面对现时困难,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文章感人亦有分量。

  • 希望体育新闻也拿“金牌”

    作者:杨陈晨 刊期:2007年第07期

    5月6日,江苏某报体育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加拿大人偷窥女足训练”的新闻。文章大意是中国女足在南京奥体中心外场进行恢复性训练时,加拿大队主教练和其助教、理疗师来到场边观看了中国女足的训练。

  • 集中报道自杀新闻合适吗?

    作者:张效诚 刊期:2007年第07期

    翻开最近几天北京的报纸,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频率非常密集,让人触目惊心。如《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坠楼身亡》《北师大一女研究生坠亡》《农大一男生坠楼身亡》《清华女生凌晨坠楼身亡》。惊讶之余,不禁要问:如此大面积、高密度地报道自杀事件合适吗?

  • 应给大学生更多表达机会

    作者:刘福利 刊期:2007年第07期

    前不久,2000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的新闻一经,各大新闻网站纷纷转载并摆在了醒目位置,随后就是铺天盖地的评论。但仔细分析这些针对大学生的评论,尤其是在主流媒体上的,其作者要么是时评家、评论员,要么就是公务员、教师之类,大学生自己的意见反倒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