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官

中国检察官杂志 部级期刊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杂志简介:《中国检察官》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462/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聚焦: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等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法学前沿、检察长论坛、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综合检察业务、...

主管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
主办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
国际刊号:1008-6676
国内刊号:11-5462/D
全年订价:¥ 360.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3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发文量:7664
总被引量:6366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5.9474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0.9972
平均引文率:1.492
  • 国家检察官学院举行兼职教师聘任仪式

    刊期:2015年第14期

  • 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恶意透支行为分析与重构

    作者:朱丽欣 刊期:2015年第14期

    本文根据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占比过高的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了非法占有目的在认定中的重要作用及难点,并结合信用卡管理的相关规定,提出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重构与立法设想。在司法方面,可以通过修改司法解释提高数额起点、延长透支不还的定罪期限、催收主体为发卡行、催收对象为持卡人本人、明确告知法律责任、设置催收间隔期...

  • “人卡分离”时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刑事责任及思考

    作者:吴卫军 刊期:2015年第14期

    在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中,刑法规定的"持卡人"应当包括信用卡申领人和信用卡实际使用人。信用卡申领人将信用卡交给他人使用,发生恶意透支行为时,应当区分不同情况,认定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 将信用卡借与他人使用致恶意透支的行为定性

    作者:许晓燕 刊期:2015年第14期

    信用卡诈骗罪由于发案率较高,案情多样,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一定难度。探讨并厘清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有助于对该类犯罪的准确定性,本文结合案例从"持卡人"、"非法占有目的"、"两次催收超3个月未还"等要素入手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得出准确的结论。

  • 将废旧电影卡充值后销售的行为定性

    作者:郭晓东 刊期:2015年第14期

    通过"秘密手段增加他人债务的行为"在性质上等同于"使用秘密手段窃取他人财物",客观上都造成了不当减少他人财物的结果,侵犯了他人的财物所有权。此种情况下,完成了对他人债务的增加就应当认定为盗窃罪的既遂,不当增加的债务数额应当认定为盗窃罪的数额。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浅析

    作者:张新江; 李艳菲 刊期:2015年第14期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单位犯罪的认定应依据法律标准、意志标准及结果标准判断,其客体有无受到侵犯需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考量。单位与单位可以构成共同犯罪。起诉时单位变更的,起诉对象应列原单位名称,起诉数额应以吸收的存款数额起诉。另外,应注重对存款人权益的保护。

  • 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实务探析

    作者:金丹 刊期:2015年第14期

    对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的认定,应首先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归属,未实际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前的转让行为,应由民法调整。同时应结合行为人行为时的主观目的与刑事违法性的客观方面,确定其行为是否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并正确理解、适用土地相关法律法规,严把入罪标准。

  • 公共场所持刀砍人行为的法律适用

    作者:赵伟伟 刊期:2015年第14期

    在公共场所持刀砍人行为的性质需根据行为时的特定时间、地点和情境,结合行为方式的内在自然属性来具体认定。危险方法应界定为行为实施后,不需要行为人继续添加作用力即可一次性源源不断地波及到更多对象,且不可控制。

  • 运输罪的主观要件及其证明

    作者:阮能文 刊期:2015年第14期

    运输罪的主观故意应包括间接故意在内。行为人对的明知包括确定明知和应当明知两种情形,且的种类、数量不应属于明知的内容。以直接证据证明、间接证据证明以及推定方式是证明行为人明知是的三种方式。交接方式、运输方式的不合常理性、获取报酬的非等值性以及反常的逃避检查行为,是推定明知是的前提。以多种基础事实,综合推定明知是认定运输案...

  •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作者:李经纬 刊期:2015年第14期

    民国时期,检察官虽是法院的基层工作人员,但其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检察机关侦办案件的过程受舆论监督但却不为舆论控制,一切只惟法;检察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严格的法律程序,绝不为其行使私权带来可能。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府的控制力弱,离心力大,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司法人员对民国时期中国法治失去信心,故而转向消极。

  • 公诉工作如何强化以“审判为中心”——以刘某抢劫案为切入点

    作者:张宏杰 刊期:2015年第14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这对检察工作,尤其是公诉工作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刘某抢劫案侦查、审查、审判等诉讼过程的分析,阐明了公诉工作应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须从改变观...

  • 试论司法鉴定的规范

    作者:陈萍 刊期:2015年第14期

    鉴定意见对刑事案件的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司法鉴定存在着鉴定意见说理论证不充分、重新鉴定效力确认有阻力、鉴定人出庭能力不足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鉴定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鉴定机构等级划分不明以及鉴定人员出庭低效。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强化司法鉴定机构管理等级化、司法鉴定人出庭实行规范化、司法鉴定程序和标...

  • 民事保全:价值回归与平等保护

    作者:苏志强; 郝秀兰 刊期:2015年第14期

    民事保全制度设立初衰在于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和解决法院的执行难问题,但是《民事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只规定了在申请人申请错误和法院违法行使保全措施时的赔偿义务,对于保全过程中保全标的物正常的毁损和价值减损给被申请人造成的损失如何处理,法律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民事保全制度价值取向上应当回归平等保护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双方...

  • 对手机植入破坏性程序并非法谋利的行为定性

    作者:孙道萃 刊期:2015年第14期

  • 盗窃的行为定性和数额认定

    作者:姚娅 刊期: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