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官

中国检察官杂志 部级期刊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杂志简介:《中国检察官》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462/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聚焦: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等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法学前沿、检察长论坛、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综合检察业务、...

主管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
主办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
国际刊号:1008-6676
国内刊号:11-5462/D
全年订价:¥ 360.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3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发文量:7664
总被引量:6366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5.9474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0.9972
平均引文率:1.492
  • 化解隐性社会矛盾的公诉视野思考

    作者:伍金平 刊期:2011年第10期

    针对隐性社会矛盾具有关联性、传导性、随机性等特征,本文揭示如何发挥公诉工作在刑事诉讼各个环节中承上启下的地位优势,提高办案能力,转变执法理念以及完善外部配合机制,着眼于源头化解隐性社会矛盾,契合了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

  • 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作者:周柏林; 曹忠鲁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结合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新特点,研究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防范这类职务犯罪的基本对策。

  • 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负面网络舆情的思考

    作者:谢江溪; 邹俊豪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通过分析侦查、公诉等法律监督环节容易发生涉检网络舆情的情况,提出涉检负面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并对预防和减少涉检负面舆情作了思考。

  • 批捕阶段“一对一”证据的审查运用

    作者:程方园 刊期:2011年第10期

    批捕阶段对"一对一"证据的审查,关键是看定罪的证据是否为孤证,若是孤证,则不能定案。

  • 渎职犯罪中“前案”问题之探讨

    作者:陈丽玲; 诸葛旸 刊期:2011年第10期

    对渎职犯罪"前案"性质的认定及其判断标准,本文认为渎职罪中的"前案"认定不影响"本案"的成立,其认定标准以当时证明涉嫌犯罪的证据为依据,对于"前案"的查处应由检察机关一并办理,"犯罪分子"更多是一种通称等观点。

  • 缓刑、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法的后果与劳动教养适用的界分

    作者:陈天敏; 程晓燕; 郑健明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对于在缓刑、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法,但不构罪的行为应当严格执行《刑法》第77条、第86条的规定,撤销缓刑、假释,执行原判刑罚,不得单独或并列适用劳动教养。

  • 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犯罪的实践考察

    作者:牟少华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家庭暴力犯罪从犯罪主体上看,年龄在30-40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无业、男性、本地居民犯罪者居多;从犯罪主观方面上,均为故意犯罪;从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上看,使用刀砍、棍打、汽油烧和拳脚相加者居多,且下手狠,目标明确,不计后果。

  • 交通肇事案件中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分析

    作者:郭建泽; 陈浩庆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交通事故责任的最终认定,其仅仅是法院确定责任的重要证据之一,法院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中,应综合考虑被告人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把交通违法行为与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过错行为区别对待。

  • 再论盗窃罪既未遂的区分标准 以行为过程为分析视角

    作者:蒋涤非; 张红梅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从行为过程的角度分析,盗窃罪既未遂的认定应同时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计划和客观面因素(如行为表现和法益受损程度)。如果行为人按主观计划在着手实施具体的盗窃行为、取得被盗财物、携带被盗财物脱离案发现场(或对被盗财物予以藏匿)等过程中因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能实际控制被盗财物,都应认定犯罪未遂,其主要原因在于行为人的...

  • 走私珍贵动物制品案件中的两个问题

    作者:时延安; 赵文芳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走私犯罪属于行为犯,走私行为所历经的国家,都可以主张属地管辖权;如果行为人因为"购买地允许交易",确实没有认识到该行为在中国是违法行为,在没有相反证据证明行为人知道中国相关法律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推定),那么,这一错误认识足以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进而不认为该行为构成犯罪;考虑到刑事案件采取较高的证据标...

  •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行为之定性研究 兼对《刑法修正案(八)》第37条第1款的解读

    作者:吾采灵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行为的定性,经历了从司法实践"非法经营罪"到《刑法修正案(八)》第37条第1款"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重大转变。主要理由在于非法经营罪保护的法益是国家特许经营的社会管理秩序,而组织出卖人体器官却具有非法牟利和人身伤害双重属性。由于涉及组织者、器官提供者和器官出卖者三方主体。该罪名的45-~J结...

  • 销售盗版出版物行为的法律适用

    作者:陈齐; 张建兵; 陈静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对销售盗版出版物行为以侵犯著作权罪定罪处罚,违背立法本意,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之嫌。打击此类行为,需要对《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中的"复制发行"、"制作、出售"和第218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中的"销售"作出立法解释,并修改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追刑标准。

  • 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中的“归个人使用”

    作者:杜邈; 韩炳勋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案例启示:判断公款是否"归个人使用",应把公款的所有权是否受到现实侵害作为认定标准:公款所有权的全部或部分权能受到现实侵害,表现为提取现金、银行转账等形式,该种情形属于典型的"归个人使用";公款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受到现实侵害,且存在所有权灭失的具体风险.该种情形属于特殊的“归个人使用”。

  • 对李某如何适用减轻处罚 兼论对《刑法修正案(八)》第5条关于减轻处罚的理解

    作者:宋杰 刊期:2011年第10期

    一、基本案情 2011年1月9日中午,犯罪嫌疑人李某(未成年犯)欲找其同学杨某玩,见杨某及家人均已外出,李某即起贪念,萌发盗窃杨某笔记本电脑的念头。随后,李某发现该屋洗手间窗户没有关,遂从窗户爬进屋内,从房间内将杨某的华硕笔记本电脑一台(鉴定价值人民币3135元)盗走。离开房子后,李某将笔记本电脑藏匿在附近一草丛中。

  • 在原因事实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能否认定肇事者的刑事责任

    作者:周灵敏 刊期:2011年第10期

    一、基本案情 2010年1月21日晚9时10分许,犯罪嫌疑人陈某某驾驶闽DXX号小轿车由东往西行使到厦门某路段时,碰撞到因与逃逸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倒于北侧快车道的李某及其无牌电动车,造成李某死亡及无牌电动车和DXX小轿车不同程度损坏的损害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