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官

中国检察官杂志 部级期刊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杂志简介:《中国检察官》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462/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聚焦: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等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法学前沿、检察长论坛、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综合检察业务、...

主管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
主办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
国际刊号:1008-6676
国内刊号:11-5462/D
全年订价:¥ 360.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3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发文量:7664
总被引量:6366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5.9474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0.9972
平均引文率:1.492
  • 法学家和检察官吴江对话:如何构建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作者:刘烈荣 刊期:2008年第02期

    年前,三九寒冬,南国大雪纷飞,方圆法治和中国检察官杂志社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不捕不诉案件的被害人救助制度上。樊崇义、陈兴良等著名法学家和一些高级检察官不顾严寒,积极响应,在吴根越角的江苏吴江市同理镇,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简称《对话》)。

  • 充分履行检察职能 保障民生促进和谐—访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罗昌平

    作者:周洪波(记者) 刊期:2008年第02期

    近年来,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在“抓队伍增强执法能力、抓管理提高质量效率、抓创新树立品牌特色”上做文章,整体推进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该院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检察院”和“全国先进检察院”,并被高检院授予“模范检察院”荣誉称号。2007年以来,该院围绕“推进精品战略,争创一流业绩”的发展思路,

  • 构建中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思考(下)

    作者:徐军 刊期:2008年第02期

    三、我国引入证据开示制度存在的功能性障碍 在制度的移植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一是被移植国是否存在需要该制度来解决的问题:二是该制度移植后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引发新问题。前者可以说是一个移植的必要性问题.后者则是一个制度功能的发挥问题。

  •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刑事和解的法律实践

    作者:赵安灵 刊期:2008年第02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刑事和解立法化,要求规范刑事和解的运作程序,强化刑事和解的监督,关注刑事和解的社会效果。

  • 权利·公德·责任

    作者:马玉东 刊期:2008年第02期

    检察干警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不把职权当特权,常修为检之公德;不拿原则做交易,常思枉法之害;铭记权力即责任,常怀律己之心。

  • 交通肇事案件中的宽严相济问题

    作者:李伟光; 叶小舟 刊期:2008年第02期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党中央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刑事政策上的一个重大调整。实施以来,各级政法机关都在积极稳妥的探索该政策的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而对过失犯罪应当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在具体的办案实践中又应当如何具体操作和适用,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环节的适用

    作者:蔡超; 盖宁; 邱峰 刊期:2008年第02期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在科学判断犯罪态势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执法理念。顾名思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包括“宽”和“严”两个方面。“宽”意味着对犯罪情节轻微具有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依法从宽处理;“严”即对某些严重的刑事犯罪、惯犯、累犯,依法应予严惩,

  • 基层院的检察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陆吉敏 刊期:2008年第02期

    影响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因数主要有西方检察文化、前苏联检察文化、中国士文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检察文化对于检察官的作用主要在于渗透、引领、约束和塑造。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途径在于提炼、培育、激励和文化成果的展示。

  • 构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制度

    作者:刘恒 刊期:2008年第02期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创建行政公诉制度加以解决,而在我国宪政体制下,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诉原告主体资格是符合我国宪政体制的,同时,检察机关担当此任在理论上没有障碍。从现实的角度考查,这一制度的运行也具有可行性。创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制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 用好审查逮捕、公诉权

    作者:张永杰 刊期:2008年第02期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执法机关,案件质量是其生命线,用好审查逮捕,公诉权是履行好法律的应有意义,而检察机关准确把握无逮捕必要的法律适用,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适用,不起诉的法律适用是准确把握案件质量标准的关键点。

  • 偏执型缠访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胡初中 刊期:2008年第02期

    当前,司法机关的信访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据统计,最近五年来,全国司法机关来访人数和批次都呈连续增长趋势。在信访工作中,大部分来访来信,经过做一定的教育疏导和解释工作及依法合理解决,信访人是可以息诉息访的。但是,总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信访件,往往还演变成上访老户—尤其是偏执型缠访,成为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 鉴定结论司法运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作者:张少林 刊期:2008年第02期

    鉴定结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运用较为广泛,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行政责任认定结论而不是鉴定结论;同一事项存在多个不同鉴定结论时,不能简单地以鉴定机构的级别来取舍,而应结合其它证据来综合判断;运用鉴定结论前应当审查其合法性等。鉴定结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起到联结其它证据的...

  • 论口供补强规则的几个问题

    作者:马滔 刊期:2008年第02期

    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的口供补强规则存在的立法缺陷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对口供补强规则的一些认识,通过对口供补强规则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如需要补强的口供的范围、补强证据的证明对象、口供补强的程度、共犯之间的口供能否相互补强等进行探讨,提出我国应当兼采实质说与形式说,合理设定补强范围和补强标准,补强证据的证明对象应当...

  • 对正当防卫适用中两点困惑的思考

    作者:王海桥; 马渊杰 刊期:2008年第02期

    在“被害人有罪”类型案件中,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适用存在困惑之处,应当考虑到刑法的现实化,从实质上对刑法第20条进行理解,从而作出合理判断;在不法侵害人未达法定年龄、不具有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时,不能将其理解为“不法侵害”成立正当防卫,此时应当考虑犯罪概念的限定功能。

  • 行为分解定罪法初探

    作者:黄学昌; 马飞 刊期:2008年第02期

    在各个行为复合并发的犯罪中,把前后几个行为按照性质的不同,以一定的标准做出是否分开评价的推断,这种行为分解定罪法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把握行为之间的分界点:行为是否具有刑罚意义,前后行为之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另外,对分解后的行为的评价还需把握是否具有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