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脉硬化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rteriosclerosis

杂志简介:《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3-1262/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征稿征订、中医药与心血管疾病专栏、专家论坛、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文献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南华大学
国际刊号:1007-3949
国内刊号:43-1262/R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28
复合影响因子:1.6
总发文量:3002
总被引量:22770
H指数:43
引用半衰期:4.2008
立即指数:0.2374
期刊他引率:0.8869
平均引文率:19.9961
  • 甜菜碱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爱 范锐心 杜艳平 侯孟君 唐志红 朱惠莲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检测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肝脏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及其表达状态,探讨甜菜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正常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同品系载脂蛋白E^-/-小鼠分为模型组、1%、2%和4%甜菜碱组。用油红0染色法检测小鼠主动脉窦脂质斑块面积,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

  • FRG4基因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王仁 姜志胜 王佐 赵战芝 李国华 杨向东 刊期:2009年第06期

    为了对新的人突触相关蛋白FRCA进行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人胎肝文库PCR扩增FRCA基因全长cDNA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RG4基因进行基因组结构分析、多序列同源性比较、跨膜区段、亲疏水性分析、功能结构域预测等。结果表明cDNA文库基础上运用热启动PCR获得FRCA全长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RCA基因与人类的突触相关蛋白有99%同源...

  • β受体介导肾上腺素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I与ABCA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恺芳 郭小芳 张彩平 田英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对THP-1源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体A1与清道夫受体AImRNA表达影响的β受体介导作用。方法分别用B1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10nmol/L~100μmol/L)和B2受体拮抗剂丁氧胺(2.5nmol/L~25gmol/L)预处理细胞1h,再加入终浓度为1μmol/L肾上腺素继续孵育24h,检测受试基因的表达。结果1μmol/L的肾上腺素上调清道夫受体AImRNA水平...

  • 7-二氟甲氧基金雀异黄素对H2O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春燕 王莉 曹建国 郑兴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7-二氟甲氧基金雀异黄素对氧化应激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黏附分子的释放,Western blotting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水平。结果H2O2处理血管内皮细胞24h后,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的黏附率显著...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RAW264.7细胞表达V型和X型分泌型磷脂酶A2

    作者:韩冠平 敖彩卉 薛林 赵春玉 齐丽彤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表达Ⅳ型胞浆型磷脂酶A2、V型和X型分泌型磷脂酶A2的调节作用,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促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机制。方法利用不同的氧化方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氧化修饰,分别制备轻微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重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将此三型...

  • 内皮祖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作者:方立 陈美芳 余国龙 肖智林 谢秀梅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EGM-2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单个核细胞贴壁向内皮祖细胞分化。采用荧光显微镜双染色、流式细胞术鉴定内皮祖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标志物平滑肌理.肌动蛋白、钙调节蛋白的表达,采...

  •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慧宇 杨志明 边云飞 张娜娜 梁斌 肖传实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2~5代用于实验,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1-7)组、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组、血管紧张素Ⅱ...

  • 瑞芬太尼对高血压患者地氟醚交感兴奋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

    作者:曾静贤 苗利萍 李杰 夏淑轩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测定瑞芬太尼抑制高血压患者快速吸入地氟醚后交感兴奋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选择30例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后开启地氟醚使呼气末浓度达到0.5MAC并持续20min。根据序贯试验的方法,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初始浓度为4μg/L,再快速提高地氟醚的吸入浓度达1.5MAC。在快速吸入地氟醚前后3min,每30s测量一次血压...

  • 可溶性OX40配体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作者:彭道泉 黄珊 赵水平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高危因素患者血浆中可溶性OX40配体水平,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可溶性OX40配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高危因素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可溶性OX40配体浓度,同时利用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稳定型心绞痛...

  • 代谢综合征对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作者:刘敏燕 田慧 成晓玲 方福生 邵迎红 卢艳慧 苗新宇 杨彦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某查体人群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某单位健康查体人群,常规体检及测定相关代谢指标,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双侧肢体的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评估标准,确定有无代谢异常并分组,比较各组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特点,分析代谢异常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结果该人...

  • 普罗布考、瑞舒伐他汀单用及合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林泽鹏 张志伟 张荣奎 舒平春 吴仕琴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瑞舒伐他汀单用及合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门诊高血压病患者17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10mg/d,睡前)、普罗布考治疗组(500mg/d)和瑞舒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组,治疗随防8个月。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检查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检查。结果治疗8...

  • 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祝伟忠 丁毅鹏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各组均静脉点滴,1次/天,连续治疗14天。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

  • 心踝血管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黄江南 李浪 宋梦莹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踝血管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97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心踝血管指数测量、病史采集及常规化验检查。根据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178例)、单支病变组(102例)、双支病变组(104例)和三支病变组(113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mini积分表示。比较各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心踝...

  • 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功能及形态的变化

    作者:王颖 刊期: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功能及形态变化的评价作用。方法60例接受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于术前1天、术后3天、3月及6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心房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侧壁基底部组织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

  • 关于流感病毒毒性评估

    作者:周艳萍 王庆琳 肖莉 廖端芳 刊期:2009年第06期

    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速度或病毒在人群传播过程中所显示的毒力主要反应出人群的遗传异质性。当一个病毒性疾病在不同亚群之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表现出明显差异时,该病毒的毒力可能十分强大。相反,当这些差异存在时,则其毒力较低;差异种类越多,差异程度越大,则毒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