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杂志简介:《中国草地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5-1344/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综述与专论、研究简报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草学会
国际刊号:1673-5021
国内刊号:15-1344/S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内蒙古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64
复合影响因子:1.72
总发文量:1535
总被引量:24557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059
立即指数:0.042
期刊他引率:0.9219
平均引文率:8.9076
  • 蒺藜苜蓿MtCYP450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作者:崔会婷; 王珍; 张铁军; 蒋旭; 龙瑞才; 杨青川; 康俊梅 刊期:2018年第05期

    分析了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中MtCYP450的表达特性和对胁迫处理的反应。该基因编码50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8.31kDa,等电点为6.85。序列比对发现MtCYP450与狭叶羽扇豆和大豆中的2个CYP450家族94亚家族蛋白同源性较高,因此,MtCYP450属于细胞色素P450的CYP94亚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tCYP450在叶中表达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少。在胁迫处理(...

  • 高丹草SRAP和SSR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作者:石悦; 于肖夏; 南志标; 于卓; 吴国芳; 杨东升; 张明飞 刊期:2018年第05期

    为了定位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产草量及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的QTLs,以高丹草杂种F2为作图群体,利用SRAP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305个F_2分离单株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427个多态性分子标记位点(253个SRAP、174个SSR),采用Joinmap4.0作图软件构建了一张含SRAP和SSR两种标记的高丹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有10个连锁群,各连锁群的长度...

  • SSR分析燕科1号繁殖群体量对其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作者:李俊; 杨苗苗; 卢萍; 刘俊青; 李鸿雁 刊期:2018年第05期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燕科1号不同繁殖群体量对种质遗传完整性变化的影响。3个繁殖群体(50、100和150)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指数与原始群体相比差异显著。等位基因数、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百分率低于原始群体,但3个繁殖群体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对样本量(50)、繁殖群体量(50)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

  • 蒺藜苜蓿SOC1基因克隆及转化

    作者:贾丝俏; 穆致远; 李思峰; 袁建波; 韩烈保; 晁跃辉 刊期:2018年第05期

    以蒺藜苜蓿R108品种为材料,用PCR技术在蒺藜苜蓿中克隆在整合光周期和春化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SOC1,构建3302Y-SOC1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转入到蒺藜苜蓿中。在遗传转化过程,培养基中加入5mg/L 2,4-D与1mg/L KT获得大量抗性愈伤组织,加入1g/L PVP后使诱导过程中愈伤组织的褐化率降低至23.4%。PCR结果显示,最终获得30株转基因...

  • 镁对铝胁迫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光合系统的影响

    作者:袁世力; 刘星辰; 樊娜娜; 周鹏; 安渊 刊期:2018年第05期

    以紫花苜蓿WL525为试验材料,研究水培条件下Mg~(2+)处理对铝胁迫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揭示Mg~(2+)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系统适应铝胁迫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铝胁迫明显抑制了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根长、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光合作用系统受到影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Fv/Fm、光系统Ⅰ(PSⅠ)与光...

  • 松嫩平原异质生境光稃茅香种群构件结构的比较

    作者:盛军; 朱瑶; 李海燕; 杨允菲 刊期:2018年第05期

    单位面积挖掘取样,采用按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数划分分株龄级、按实际生活年限划分根茎龄级的方法,对松嫩平原草甸、弃耕地和林间草地的光稃茅香种群构件结构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表明,三种生境下光稃茅香种群分株由1~2个龄级构成,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由三个龄级构成,也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分株生产力和根茎贮藏力均呈现幼龄级最高,随着龄...

  • 气候变化下青藏苔草地理分布的预测

    作者:刘文胜; 游简舲; 曾文斌; 齐丹卉 刊期:2018年第05期

    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广泛的优势种,在高原水土保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模拟分析影响该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预测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最暖月最高温度(Bio5)、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和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是影响青藏苔草分布的三个主要气候因...

  • 宁夏东部荒漠草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响应特征

    作者:马千虎; 周玉蓉; 徐金鹏; 陆琪; 王红梅 刊期:2018年第05期

    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和室内测定分析方法对宁夏东部荒漠草原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封育、补播沙打旺、补播黑沙蒿、柠条地以及补播苜蓿)下的土壤呼吸、水分、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呼吸强度范围为0.01-1.47CO2g/m^2·h,苜蓿地、柠条地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措施草地(P〈0.05);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在9.22...

  • 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作者:霍利霞; 红梅; 赵巴音那木拉; 高海燕; 叶贺 刊期:2018年第05期

    为探讨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无芒隐子草和冷蒿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以及0(N0)、30kg/hm^2·a(N30)、50kg/hm^2·a(N50)、100kg/hm^2·a(N100)4个氮素(NH_4NO_3)水平,开展水氮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在21个月的分解过程中,无芒隐子草分解速率快于冷蒿。同一分解时间同水分处理...

  • 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表型特征可塑性对放牧的响应

    作者:贾丽欣; 杨阳; 乔荠瑢; 张峰; 赵萌莉 刊期:2018年第05期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的表型特征,包括株高、基丛径、地上生物量、分蘖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短花针茅的株高不受株丛大小调控但分蘖数量随株丛的增大而显著增加。放牧能够调控植物表型特征的可塑性,可塑性指数越高受放牧强度的影响越大。地上生物量和分蘖数较株高和株丛径更易受放牧强度干扰。短花针茅...

  • 不同载畜率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点格局的影响

    作者:苏日高格; 姜超; 吴新宏; 孙世贤; 石红霄 刊期:2018年第05期

    基于点格局分析理论,使用成对相关函数并选择完全空间随机模型,结合大针茅种群地上数量特征,对不同载畜率下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予以分析。结果表明:(1)除平均枝条密度外,大针茅种群整体数量特征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平均高度、平均分盖度、地上现存量干重和重要值在轻度载畜率最高,在重度载畜率最低。(2...

  •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作者:孙伟; 王开丽; 朱玲玲; 戎郁萍 刊期:2018年第05期

    2012年生长季(6-9月)采用封闭箱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CO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放牧地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它放牧样地。各放牧样地草地生态系统CO2净气体交换(NEE)在夜晚(21∶00)均为正值(碳源),不放牧地与中度放牧地在白天为负值(碳汇),但8月份重度放牧地在13∶00时转化为碳源,NEE为0.42μmol CO2/m^2·s,而在17∶00时N...

  • 重牧对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和功能群组织力的影响

    作者:刘菊红; 王忠武; 郝敦元; 李江文; 韩国栋 刊期:2018年第05期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区连续12年进行对照和高载畜率二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测定样方内植物种类、高度、密度和生物量,评价重度放牧对群落组织力的影响,并从主要物种和功能群角度剖析群落组织力改变的主导原因。结果显示:(1)重牧区群落组织力下降至对照区的69%,转变为少数植物占绝对优势的简单结构群落。(2)主要物种的年度组织力均值排...

  • 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与降水对矮生嵩草根系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作者:周洋洋; 徐长林; 潘涛涛; 柴锦隆; 肖红; 鱼小军 刊期:2018年第05期

    在高山草甸进行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与降水双因子调控试验,探究矮生嵩草根系营养物质含量对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强度与降水的响应。结果发现,随着模拟践踏强度(牦牛和藏羊)的增加,矮生嵩草根系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及粗蛋白质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相同践踏强度下,随着模拟降水量的下降,矮生嵩草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还...

  • 扁蓿豆育种研究进展

    作者:张雨桐; 石凤翎; 乌日娜; 刘胜男 刊期:2018年第05期

    综述了扁蓿豆资源、组织培养、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提出生物技术育种需要有充足的种质资源、优良的突变体、完善的组培扩繁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并进一步与多种育种途径有效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